第二十章芝加哥学派_第1页
第二十章芝加哥学派_第2页
第二十章芝加哥学派_第3页
第二十章芝加哥学派_第4页
第二十章芝加哥学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章芝加哥学派1第二十章芝加哥学派第1页,课件共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本章重点问题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产生和发展奈特和西蒙斯的经济学说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理论2第二十章芝加哥学派第2页,课件共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本章主要内容一、概述二、奈特、西蒙斯的经济学说奈特的经济学说西蒙斯的经济学说三、哈耶克的经济学说哈耶克的生平和著作二、新自由主义理论三、市场机制理论关于计划经济的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周期理论3第二十章芝加哥学派第3页,课件共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概述美国在19世纪后半期,社会经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总体经济实力迅速上升。进入20世纪,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芝加哥学派指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并推崇经济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所形成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与新奥地利学派、伦敦学派、弗赖堡学派同为新自由主义活动的中心。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是弗兰克·奈特,西蒙斯是该学派早期的重要代表人物。1950年哈耶克转到芝加哥大学后,芝加哥大学成为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大本营。芝加哥学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获得新的发展,其代表人物包括哈耶克、弗里德曼、施蒂格勒等人。在20世纪50—60年代,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在美国出现了所谓的“新自由派”运动,用新古典分析方法广泛、深入地探讨多方面的经济学理论,并坚持自由主义的传统。这些探讨涉及货币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产权理论、公共选择理论。4第二十章芝加哥学派第4页,课件共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奈特、西蒙斯的经济学说1、奈特的经济学说弗兰克·海尼曼·奈特(1885—1972)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1911年获米利根学院文学士学位,1913年获田纳西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16年获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艾奥瓦大学、芝加哥大学教授,退休后任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1921)、《经济组织》(1933)、《经济秩序与宗教》(1945)、《竞争伦理学及其他》(1951)、《论经济学的历史与方法》(1956)、《智力与民主行为》(1960)。奈特主张应用实证的分析方法,注重实证研究。奈特在经济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提出的利润理论。5第二十章芝加哥学派第5页,课件共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2.西蒙斯的经济学说亨利·卡尔弗特·西蒙斯(1899—1946)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1920年获密歇根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艾奥瓦大学任教,1927年转入芝加哥大学任教授,1946年不幸早逝。西蒙斯受奈特影响很大,按哈耶克在《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一文中所说,奈特的人身影响远远超过他的著作的影响。西蒙斯在世时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自由放任的实证计划》(1934)、《个人所得税制》(1938)。1948年,芝加哥大学以《自由社会的经济政策》为书名出版了西蒙斯发表于各刊物上的论文及尚未发表的遗稿,他的学术思想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被认为是芝加哥学派早期最重要的代表。西蒙斯与所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一样,认为好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必要条件是保障、促进及适应个人的选择自由。不过,西蒙斯进一步指出,消极的自由放任政策并不足以维持自由的经济秩序,政府在经济社会中必须从事一些有限但又重要的活动。6第二十章芝加哥学派第6页,课件共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哈耶克的经济学说1.哈耶克的著作与生平弗里德里希·A·冯·哈耶克(1899—1992)是现代著名经济学家。他出生于维也纳,1921年获维也纳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获政治学博士学位,20年代初曾留学美国,回国后任维也纳大学讲师(1929—1931)、奥地利经济研究所所长(1929—1931)。1931年到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任经济学教授与统计学教授,并加入到一场有关萧条原因和对策的辩论中。1945年任英国研究院研究员,1950—1962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1962—1970年任联邦德国弗赖堡大学教授,1970—1974年任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教授,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所任教的维也纳大学、伦敦经济学院、芝加哥大学、弗赖堡大学都是经济自由主义的中心,因此,他也就成了特别引人注目的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的著述颇丰,截至1974年获奖时,共出版了15部书,10本小册子,发表了130多篇论文。其中主要有:《货币理论与经济周期》(1929)、《物价与生产》(1931)、《集体主义经济计划论》(1935)、《自由与经济制度》(1938)、《利润、利息和投资》(1939)、《资本纯理论》(1941)、《通向奴役的道路》(1944)、《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1948)、《自由的宪章》(1960)、《法律、立法与自由》(三卷本,1973、1976、1978)、《货币的非国家化》(1976)。7第二十章芝加哥学派第7页,课件共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2.新自由主义理论哈耶克以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为思想基础,继承了奥地利学派和剑桥学派的理论观点,形成了以自由市场经济为特色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表现得最为彻底,它从伦理学角度探讨自由与平等的含义;反对一切形式的国家干预,倡导实行竞争性私人货币制度下的自由市场经济;认为实行计划经济是通向奴役的道路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较集中地反映在他的《通向奴役的道路》、《自由的宪章》、《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研究》和《法律、立法与自由》等著作当中。8第二十章芝加哥学派第8页,课件共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有:(1)私人企业制度和自由市场制度是目前能选择的最好制度,私人企业制度和自由市场制度存在的基础是完全的个人自由主义。(2)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基本出发点。社会是由单个自由人构成的,社会财富的增进源于自由人的活动。只有个人能够自由选择实现其目的的手段,才能保证社会的发明和创造。国家不应干预个人的自由。(3)自由必须受法律的制约和保证。一个国家的法律应建立在个人自由原则的基础上,体现并制约着个人自由的发展。政府的一切行动受这种体现自由精神的法律约束。他强调社会应是法治的社会而不是人治的社会,人治导致独裁与权力膨胀,法治能够限制个人权力膨胀和权力被滥用。(4)主张从伦理学出发,建立一种理想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治的、公正的社会制度。9第二十章芝加哥学派第9页,课件共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3.市场机制理论哈耶克指出,市场机制能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产生经济效率,经济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他通过信息分散论和消费者主权论论证了他的市场机制理论。(一)信息分散论:哈耶克认为,资源配置是最基本的经济问题,资源配置的决策必须依赖有关的信息和知识,而这些信息和知识分散在千百万人手中,中央计划当局不可能拥有或收集到全部的信息,因而难以做出对资源进行正确配置的决策。有效配置资源的信息只有经过个人的交换去获取,即通过市场过程进行交换和传递。(二)消费者主权论:哈耶克指出,消费者在市场上进行购买,就是对商品进行货币选票的投票,这就是消费者主权。各个生产者根据消费者在市场上的货币投票,了解消费趋势和需求信息,然后,安排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同时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完成的。10第二十章芝加哥学派第10页,课件共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4.关于计划经济的理论哈耶克在《通向奴役的道路》一书中,把计划经济看成是一条“通向奴役之路”,是对自由经济制度的威胁。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正义、更大程度的平等和安全等,但是社会主义的方法与个人自由的价值观背道而驰。他从经济效率、政治和思想等方面论证了计划经济的缺陷。(一)计划经济与经济效率: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导致经济的低效率。(二)计划经济与政治: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必然引起政治上的集权,从而导致最坏者当政。(三)计划经济与思想: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必然要求实行国有化,与工业的国有化相伴的是思想的国有化,思想的国有化导致思想的僵化。11第二十章芝加哥学派第11页,课件共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5.货币理论哈耶克坚持货币中性理论,发展了维克塞尔的中性货币的观点,指出货币数量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不会影响实际总产出,因而货币的作用是中性的,如果增加货币供给数量,会等比例地提高价格水平,但实际总产出不变,但他又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化会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影响现实经济。这里主要介绍哈耶克两个方面的观点。(一)强制储蓄的经济影响:强制储蓄是指货币数量的增加使商品价格上涨,商品价格的提高迫使靠固定收入生活的人减少消费,将其剩余转入储蓄,出现了新的实际资本的非自愿储蓄。哈耶克认为,强制储蓄有利于资本积累。(二)私有货币理论:哈耶克认为,人们的交换活动依靠货币,政府会利用货币发行的垄断权来增加财政收入,使政府财政获利。在纸币代替金属铸币后,政府垄断了纸币的发行,加强了政府的力量,现实经济中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根源就在于此。12第二十章芝加哥学派第12页,课件共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

6.经济周期理论哈耶克以货币非中性和迂回生产的观点来解释经济周期波动。迂回生产指的是原材料要经过一些中间生产环节后才能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哈耶克指出,影响生产力的变量主要有利率、储蓄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这些变量的变动引起经济波动。哈耶克通过货币的非中性解释了经济周期的原因,指出利用信贷政策难以刺激消费需求,只会加深生产过程的结构失衡,引发经济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