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_第1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_第2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_第3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_第4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第一次大战时期的国际关系重要问题:1、七月危机与大战爆发2、大战期间的外交3、美国参战4、十月革命5、大战的影响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进程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奥匈帝国决定对塞进行军事恫吓,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撼窝举行军事演习。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夫妇俩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热窝巡视。6月28日,斐迪南夫妇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比刺杀丧生。奥匈帝国对此立即作出强烈反应。奥匈一口咬定事件是由塞政府策划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七月危机1914年6月28日——7月28日,这段时间史称七月危机1、同盟国:德国认为刺杀事件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向奥匈保证德国将无条件支持奥匈的军事行动。2、协约国:俄国表示无条件支持塞尔维亚;俄法两国相互保证,一旦对德国开战,两国履行盟国的义务。3、英国:英国政府大耍两面派手法,既给德奥集团一个英国在巴尔干冲突中将保持中立的错觉,又向俄法两国保证支持他们对德奥作战。4、结果:奥匈于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界大战全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1、经济民族主义的竞争和海外殖民地的争夺。2、过于僵化的同盟体系。3、欧洲帝国陈腐的专制政体。4、不可协调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即达7.045亿,动员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动员陆军兵力634万人。但德国军事工业发达,战争准备比较充分,战争前期掌握战略主动权。一群穿不同制服的法军士兵各主要交战国的战略各国的战略的共同点:强调战略进攻,轻视防御;企图靠一两次总决战决定胜负;立足于打短期战争。(1)德国为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制定施里芬计划,

准备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打败俄国。(2)奥

匈准备以主力进攻俄国,同时对塞尔维亚作战。(3)法国计划是一举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4)俄国准备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5)英国主要发挥的海军优势同德国作战。战争进程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欧洲有西线战场、东线战场以及巴尔干战场、意大利战场。欧洲西线的法国战场是决定全局的主战场。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比利时、英国、俄国和法国四个协约国士兵的合影1914年:德国发起进攻战争爆发后,德军绕道比利时从北部突入法国,企图从背后打击法军主力,迅速击败法国。英法军被迫南撤,德军推进到巴黎以东马恩河地区。9月,德军在该地区遭法军大规模反击,迫使德军撤退到马恩河以北。德军包抄法军的计划失败。此后,双方进入相持状态。在东线,俄军在东普鲁士遭惨败,但在加利西亚打败了奥匈军。在巴尔干战场,奥匈军对塞尔维亚发动进攻,遭到塞军的顽强抵抗。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1915年,双方的巨大消耗,导致兵员和后勤保障发生严重困难。战略主动权仍在同盟国手中。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西线转入战略防御,在东线对俄国发起了著名的戈尔利采战役,俄军全线溃退,伤亡

170万。德军乘胜深入俄境,但未能迫使俄国退出战争。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线,发动攻势。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死伤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德军首次使用毒气。1916年:战争僵局1916年2月,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结果激战7个月,双方伤亡370万德军仍没有攻克凡尔登。英法联军为减轻凡尔登压力,对德军索姆河地区坚固防线发动猛攻,同样是阵地消耗战,双方在伤亡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11月,西线再次变为对峙状态。东线俄军为策应西线作战,从西南方面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防线,但无力发展进攻。1917年:德国转入防御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德国人力物力濒于枯竭,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在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德军为避免决战,撤退到兴登堡防线设防。英法分别发动进攻,但未能扩大战果。西线战局仍陷入僵持状态。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1917年4月,美国宣布参加协约国一方,但直到翌年初美军才陆续开赴法国。1918年,由于俄国退出战争,德国可集中兵力于西线,形成局部兵力优势,图谋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德国先后发动5次进攻,均未取得战略性突破。9月,美国远征军到达。9月26日,英法、美军发动总攻。德军全线退却,同盟国土崩瓦解。海上战争大战爆发后,英海军在北海海域对德国实行封锁。

1916年5月底爆发德兰海战。虽然德国舰队击沉了较多的英国舰只;但英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德国主要依靠潜艇破坏英国的海上运输,因为美国抗

议而一度中止。1917年1月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即凡是在英国水域的船只,都有可能被德国潜艇击沉。这给英法海运造成极大困难。但也大大影响了美国商船,德美关系恶化在齐默曼电报事件后,美国正式对德宣战。被德国潜艇击沉的英国邮轮鲁西塔尼亚号德属殖民地在非洲,英法军于1914-1916年先后夺取德属多哥、喀麦隆、西南非和东非诸殖民地。德国在远东的殖民地被日本夺取。开战后,日本强占中国胶州湾、胶济铁路;在英军配合下攻占青岛;日海军相继占领了南太平洋德属马绍尔、加罗林和马里亚纳诸群岛。德属关岛和所罗门群岛被澳大利亚占领,萨摩亚被新西兰占领。二、大战期间的外交1、争取盟邦的斗争2、交战国的和平攻势3、远东局势4、美国的参战德第107团的士兵交战国争取盟邦的斗争1、土耳其:俄土长期存在矛盾,巴尔干同盟国都加入了协约国,因此土耳其投向德国。德国为了牵制俄国,1914年8月,德土秘密地签订同盟条约土耳其对协约国宣战。欧洲战局又出现了一个高加索战场。土耳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动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损失约7万多人。意大利倒向协约国2、意大利是同盟国成员,但大战开始后,意大利宣布中立。意大利的中立的目的是进行外交讹诈。意大利要求在战后获得奥匈的阜姆和达尔马提亚,奥匈拒绝。英、法、俄与意大利于1915年4月秘密签订了《伦敦条约》,许诺战后意大利将得到它希望得到的土地。随后,意大利向奥匈宣战。意军虽然实力较弱,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帝国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3、保加利亚战略位置重要,保加利亚倒向何方,对巴尔干战局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保要求得到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失去的土地,这同塞、希、罗等国有矛盾。德国则完全答应保的领土要求。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破撤退至希腊。交战国的和平攻势1916年底,交战双方面临资源枯竭困境,战事僵局,于是寻找途径进行政治试探。1916年12月,德国照会各中立国、协约国和罗马教皇,提出和谈建议,向协约国发动和平攻势。其主要目的:转嫁战争责任;分裂协约国;争取喘息时间。协约国看破了德国的意图,提出以德国放弃占领的领土为谈判的先决条件。德国的和平攻势被协约国击退。1916年底,美国威尔逊总统提出一份和平照会,结果各国都拒绝了美国的照会,说明“不分胜负的和平”是没有的。远东局势日本参战:1914年8月,日本以履行英日同盟义务为借口,对德宣战。日本参战的目的是夺取德国在远东的殖民地。开战后,日本强占中国胶州湾、胶济铁路;在英军配合下攻占青岛;日海军相继占领了南太平洋德属马绍尔、加罗林和马里亚纳诸群岛。日本的行径使美国和英国甚为不满,英国认为日本是利用欧洲战争扩大自己的殖民地地盘。日本占领青岛1897年11月1日,德皇威廉二世以两个天主教传教士被杀为借口,下令占领胶州湾,胶州从此成为德国殖民地

1898年,正式签订为期99年租约。1914年8月15日,日本开始从海陆同时封锁胶州并发动进攻。1914年11月7日,德奥联军弹尽,联军自沉军舰后投降。日本占领胶州。1917年英日签订密约,把胶州转交日本。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正式将胶州的铁路、矿山和海底电缆等一切权益转给日本。直到1922年,胶州最后交还给中国。898年胶州发行的明信片“来自胶州的良好问候”。左边娃娃持龙旗右边娃娃所持写着德国国歌的第一句,“德意志,德意志,高于一切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主要内容有:把山东由德国的势力范围变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延长旅大的租借期;日本对南满和东蒙享有独占权;中国沿海任何港湾、岛屿不让与第三国;日本对中国政治、财政军事、警察等事务享有特权等。在英日的压力下,1915年5月,袁世凯政府基本接受了日本的要求。美日《蓝辛-石井协定》远东是美国扩张的方向之一。日本企图将中国置于它的控制之下,这显然引起了与美国的利害冲突。1917年9,美日谈判代表蓝辛与石井就中国问题进行谈判,签订了《蓝辛-石井协定》。双方保证在战争期间不谋求在华优势,同意不侵犯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完整。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换取日本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2月,美国与德国断交后,建议中国采取一致行动。英法两国也鼓励中国参战。日

本取得欧洲几个大国对其承袭

德国在华权益的承诺后,也支

持中国参战。1917年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美国的参战欧洲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1917年1月16日,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曼电令驻墨西哥公使,称如果德国同美国交战,希望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领土还给墨西哥。史称“齐默尔曼密电事件”。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美国参战,协约国形成了对同盟国的绝对优势。美国参战动机: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经济地缘战略。三、俄国革命与大战的结局1、俄国革命2、“十四点计划”3、大战的结束4、大战的性质、影响俄国革命战争使俄国经济崩溃。1917年3月3日,爆发二月革命,沙皇被迫宣布退位,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崩溃。俄国临时政府继续对德进行战争,但又再次被德奥联军击败。1917年11月7日,立了苏维埃政权。第二天,俄国宣布了《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进行公正的、民主的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条约。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3月,俄国圣彼得堡市民向沙皇和平请愿遭到残酷镇压1918年7月16日,沙皇全家被枪决。尸体被浇上硫酸和汽油销毁,残余骨渣被埋在叶卡捷琳堡的一个废弃洞穴中。20世纪90年代沙皇一家的遗体被重新找到,并经DNA检测得到确认。1998年,沙皇一家的遗体被隆重安葬在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要塞教堂中。《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3月,苏、德签订和约。规定: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及白俄罗斯的一部分、立陶宛、波兰等地将同俄国分离;高加索的一部分和巴统划归土耳其;承认乌克兰和芬兰独立;苏俄军队必须全部复员;俄国舰队应驶向俄国港口停泊,或立即解除武装。条约使苏俄丧失了1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德法两国领土总和的土地,将近5000万人口以及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11月,德国战败后,苏俄宣布和约失效。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发表了《世界和平纲领》提出“十四点计划”:(1)废除秘密外交;(2)海上航行的自由(3)消除贸易壁垒;(4)裁军和限制军备;(5)调整殖民地利益;(6)帮助俄国进入“自由国家的社会”;(7)恢复比利时的主权;(8)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9)调整意大利疆界;(10)奥匈帝国内民族自决;(11)恢复巴尔干各国的领土,其政治独立由国际保证;(12)土耳其境内的各民族自治;(13)建立独立的波兰;(14)建立国际联盟。在其基础上,美国提出了和平方案的“五原则”:民族平等,共同利益,国际联盟,国际经济合作,公开外交,作为对德和平谈判的基础。大战结局1918年9月,德军全面崩溃。从9月底至11月初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奥匈帝国在协约国军队的攻击下先后投降。奥匈帝国境内被压迫民族要求摆脱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918年10月,波兰国会宣布波兰属地脱离奥匈帝国;捷克和斯洛伐克合并成立独立的共和国。11月匈牙利宣布成立民主共和国;10月奥皇退位,11月成立奥地利共和国。德国已处于完全孤立境地。德国革命1918年9月,兴登堡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企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在基尔港发生起义,并迅速蔓延到全国。11月9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