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12*石钟山记课程目标学法指导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3.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领悟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1.通过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提高诵读能力。2.厘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语句,把握课文重点字词及句式。3.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结合背景资料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谥文忠。苏轼才华横溢,成就斐然,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之一,但仕途坎坷,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常一贬再贬,因“乌台诗案”几乎丢掉性命。苏轼常年贬官在外,任地方官期间,同情人民,注重兴修水利、防灾、赈灾工作,为老百姓所敬仰。[资料助读]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诗作清新豪健,格调流畅,想象丰富,独具风格;散文明快犀利,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文理自然;其词突破前人局限,豪迈不羁,气势雄浑,想象丰富,才情奔放,开豪放一代词风。其散文《留侯论》《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千古流传的名篇。写作背景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口处,属江西省湖口县。由中石炭系的石灰岩构成。有上下两座山:南边一座濒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面积约0.34平方千米;北边一座叫下钟山,面积约0.2平方千米。两山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对高度50~55米。两山相距不到1000米。石钟山虽然并不高大,但因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优美,所以历来就是旅游胜地。此文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6月,是苏轼由黄州贬所调往汝州途经江西时所作。相关知识游记游记是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散文,它往往以轻松的笔调、生动的描写,来记叙旅途中的见闻感想。游记的题材非常广泛,凡是游览中见到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以及听到的神话传说等,都可以作为游记的材料。“游记”是一种文学体裁,是散文的一种。字音识记[基础梳理]lǐ
lì
qìng
fú
kēnɡ
kōng
qī
hú
zhé
guàn
chēnɡ
hónɡ
xiàkuǎn
kǎn
tānɡ
tà
yì通假字南声函胡(
)【答案】“函胡”同“含糊”,重浊模糊【答案】(1)动词,激荡,掀动(2)名词,一种乐器(3)动词,敲击,弹奏【答案】(1)形容词,陡峭(2)动词,停止,消失【答案】(1)连词,表承接,不译(2)连词,表并列,不译(3)连词,表转折,可是(4)连词,表因果,因而【答案】(1)动词,击,拍(2)动词,抓【答案】(1)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2)代词,这,指代穴罅(3)指示代词,那里,这里(4)疑问代词,哪里,怎么(5)语气助词,不译【答案】(1)动词,发现,找到(2)助动词,能够【答案】古义:往,到。今义:适合,舒服。【答案】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答案】(1)激荡,掀动(2)命名(3)用鼓槌敲击【答案】(1)乘船(2)在夜间(3)用眼睛,亲眼;用耳朵,亲耳【答案】使……鸣【答案】声音文言句式1.判断句(1)所在皆是也(
)(2)或曰此鹳鹤也(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此世所以不传也(
)【答案】(1)“……也”表判断(2)“……也”表判断(3)“……者……也”表判断(4)“……也”表判断2.省略句(1)今以钟磬置水中(
)(2)磔磔云霄间(
)(3)有大石当中流(
)(4)余固笑而不信也(
)【答案】(1)省略介词,应为“今以钟磬置(于)水中”(2)省略介词,应为“磔磔(于)云霄间”(3)省略介词,应为“有大石当(于)中流”(4)省略宾语,应为“余固笑(之,代李渤的做法)而不信也”3.倒装句(1)石之铿然有声者(
)(2)古之人不余欺也(
)(3)得双石于潭上(
)【答案】(1)定语后置句,应为“铿然有声之石者”(2)宾语前置句,应为“古之人不欺余也”(3)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潭上得双石”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结构图解[整体梳理]主旨探微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即要了解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明写作意图。1.阅读第一段,完成下列表格。[文本深读]前人姓名得名由来人们态度作者依据郦道元①________________人常疑之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余尤疑之②_________________[提示]①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2.找出文中描写月夜绝壁之景的句子。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绝壁之景?[提示]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暗含石钟山得名的奥秘,长期未能弄清楚,就是因为环境艰险,如不亲历险境,就难得奇绝。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3.如何看待文中的一“叹”三“笑”?[提示]一“叹”: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一“笑”: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从而更加坚定了探明真相的决心。此“笑”表明了作者敢于质疑、善于探索的态度。二“笑”: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得意、兴奋的心情。三“笑”: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这里的“笑”也表现了苏轼不主观、不武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对于石钟山姓名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提示](观点一)苏轼的观点是正确的。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得出结论: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观点二)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据明代罗洪光《念庵罗先生文集》卷五《石钟山记》和清人俞樾的《春在堂随笔》卷七记载的彭雪琴的实地考察,罗、彭二人在冬春江水下落时踏山觅踪,才找到了正确的结论:“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而近人作了更为细致的考察,进一步证明,石钟山确实是一座中空如钟的石山。苏东坡6月访山,适逢水涨,未见全貌。(观点三)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今人经考察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答案】A【解析】鼓:名词,一种乐器。[随堂小练]【答案】D【解析】D.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答案】D【解析】前三项“而”均表示转折关系,D项表示并列关系。4.下列表述中,有关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农历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又叫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七月大约相当于公历的八月。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石钟山记》中“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即是此意。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他的《石钟山记》是一篇因事说理的游记。D.苏轼的散文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他写下了不少精美的游记、杂记、随笔、文赋类文章,如《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黄州快哉亭记》等。【答案】D【解析】《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黄州快哉亭记》作者苏辙。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说明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略带反问的疑问句指出任何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去猜测它有没有,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心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4)古之人不余欺也拓展审美鉴赏与创造课内素材《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详述出游之缘由及见闻和感想。其中深夜乘舟“至绝壁下”一段,将山水之间万籁俱作鸟鸣浪涌、众声纷起之状,写得妙趣横生,兴会淋漓,堪称“绘声”文字中的上品。《石钟山记》不只是记游,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求真辨伪的旨趣。出游之因,乃疑前人之说,既析之以理,又验之以实;[素材采撷]父子出游,不避夜深舟小,亲身探访,终有所得;进而引申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道理。全文将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由小事入,由深理出,其中体现的质疑和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适用话题]“实事求是”“质疑”“实践出真知”“不从众”等。课外素材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许多年长的人都来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地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可以说“学富五车”。在这种自满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扬扬地在书房挂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接过老人手里的书,他翻开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他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通过这件事,苏轼醒悟过来,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于是苏轼在上下联的前面各加两字,对联变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正是从小养成的这种认真对待学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后来在文坛上的地位,也让他受用终生。[适用话题]“认真对待学问”“人外有人”“谦虚”“好习惯”等。导读:苏轼是一个文化全才,但他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留下了一个快乐而可爱的人格形象。不管是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天宇,还是个人的苦恼,到了他笔下,都有了一种美好的诚实,让每个读者都能产生感应。他不仅可爱,而且可亲,成了人人心中的兄长、老友。[群文阅读]超然台怀古汽车行驶在齐鲁大地上,远远地就看见一座貌似城墙的土堆,那就是密州的超然台。正是春末,柳斜风细,晚云似火,城上高台,真个超然!登台漫想,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展现开来……公元1075年,北方边界战事频繁,宋将王韶率军抵御西夏入侵,取得了宋开国后的最大的一次胜利,收复了大量失地。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北宋却在此时向辽国割地七百余里。苏轼因为战争的胜利而颇受鼓舞,更因为割地的屈辱而倍感痛心。这一年,苏轼正当不惑。经历了御史台案,经杭州辗转到密州,人生跨过了仕途的巅峰,渐渐走向不系之舟般的辗转。面对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凄惨景象,他上表减免赋税,开仓赈济灾民,鼓励恢复生产,救助收养孤儿……此时的苏轼,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朝廷命官,看起来全然没有才子的倨傲和诗人的浪漫。国家的边关战事,辖区的民生疾苦,每一件都让他不能释怀。然而,他不仅仅是一位爱国勤政的官员,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老夫聊发少年狂……”初春的风还是寒冷的,但是已经柔和了很多。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饥荒的密州正逐渐地显出生气来。一队人马轻快地奔驰在原野上,祈雨归来,他突发奇想,要顺便享受一下狩猎的乐趣。在密州至多有一两只小野兔的平旷土地上,他想象自己穿上汉代羽林军的锦帽貂裘,牵着猎犬、架着苍鹰,全城的人都来看他像孙权一样亲自弯弓射虎。他自比杀敌英雄魏尚,希望得到朝廷信任,奔赴边关,杀敌立功。这一刻的诗人,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身处逆境,昔日那些亲人的远去、手足的分离、宵小的暗算、官场的风雨……瞬间全都消失了。在自己的幻梦之中,他策马狂奔,弯弓射虎,他持节云中,征战边关。“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豪迈的语句喷薄而出,横扫婉约柔美的词风,开豪放词之先河。“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双脚不离开坚实的土地,眼睛紧盯着国计民生;心中淡泊了个人的荣辱,梦里不灭的是凌云壮志。这才是真正的超然,紧密地拥抱着现实生活,却超越了一切声色狗马的低级趣味,超越了一切猥琐的世俗私欲。这就是苏轼,一个真正超然物外的人,一个伟大的诗人。土筑的超然台已经残破不堪,在斜阳的余晖中显得那样卓尔不群。(有删改)【赏析】本文以游历超然台为切入点,从具体的历史事实、苏轼的作品下笔,对苏轼的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评价。文章语言富有文采,无论是叙事、引用,还是议论、抒情,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文学情趣,展现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作者以耐读、耐品的文字,将读者引入了一个格调高雅的情境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苏东坡形象!文赤壁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江山如画,逝者如斯!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重游赤壁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唯查东坡在,剩有游人处。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当时朝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石,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臜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选自《万象》,有删改)【赏析】本文由赤壁之景引出苏轼的历史经历,由苏轼的历史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态度及对人生的感悟。而作者的人生感悟即为本文的神之所在。本文景物、历史抒写及主观情感层层深入,充分体现了散文“行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推荐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链接所谓“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对文言句子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以直译为主,要求做到“信”“达”“雅”。“理解”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并领会某一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能理解文言句子内部以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文言句子的内涵和深层含意。[聚焦高考]典题在线阅读第9课中【典题在线】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
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答案】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答案】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技法攻略1.把握翻译的原则。翻译的总原则是“信、达、雅”。(1)“信”,要求准确。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意,且能准确传达作者和作品的情感,不曲解,不遗漏。(2)“达”,要求通顺。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顺,语气合理,语序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3)“雅”,要求优美。用简明优雅且富有文采的现代语言置换文言内容。对于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翻译题而言,一般要求考生循“信”“达”这两条基本原则,“雅”是较高的要求,不做硬性规定。2.掌握翻译的方法。(1)留。①保留古今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朝代、年号、帝号、谥号、庙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②保留原句与现代汉语相同的语法结构,不随意变换词序。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2)换。①将文言文中的某些特殊句式的表达方式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等。②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如把“吾”“余”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③将原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最合适的双音节词。(3)补。文言文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须将省略内容增添进去,以求句子完整,语意明了。(4)调。指句式的调整,特别是倒装句,翻译时一定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行调整,使句子畅达。(5)删。对无法译出和不必译出的一些虚词,翻译时应删除。这些词包括发语词、补足音节的助词、有些倒装结构的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打击乐器1.编钟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槌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中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厂房施工材料采购与验收合同
- 2025版生物科技企业收购居间合同协议
- 2025版海底隧道施工队承包合同模板下载
- 红酒知识与健康培训心得课件
- 2025年企业并购合同主要条款概述
- 2025商务合同范本:主播兼职合作协议
- 农村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合作合同书
- 合作社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协议
- 城市交通智能调度系统协议
- 合作社资金扶持项目协议
- GB/T 6344-2008软质泡沫聚合材料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 GB/T 39201-2020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规范
- GB/T 3836.4-2021爆炸性环境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
- GB/T 20801.6-2020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第6部分:安全防护
- GB/T 19355.2-2016锌覆盖层钢铁结构防腐蚀的指南和建议第2部分:热浸镀锌
-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课件
- 企业信用信息公告系统年度报告模板:非私营其他企业
- 施工员钢筋工程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常见的不合格项
- 共用水电费分割单模板
- 《阿房宫赋》全篇覆盖理解性默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