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链棒束孢菌株xs-1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_第1页
环链棒束孢菌株xs-1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_第2页
环链棒束孢菌株xs-1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_第3页
环链棒束孢菌株xs-1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链棒束孢菌株xs-1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

扮演着蝗虫属于节肢动物科。这是一种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害虫,在中国南部和北部广泛分布。由于小菜蛾具有世代重叠明显、抗逆性强、繁殖力高、幼虫反应敏捷等特点,目前对小菜蛾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生产用药频繁已导致该虫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给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甚至危及人体健康。近年来,世界农药正在向高效、高安全性、良好的环境相容性等绿色农药方向发展。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开发,尤其是在利用菌物来防治有害生物的研究中,虫生真菌的开发利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4~6]。环链棒束孢(Isariacateniannulata)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探索其固体培养条件、产孢条件、在某些生态系下的遗传多样性等[7~12]为主的生物学特性方面以及生物防治方面[13~21]。环链棒束孢对小菜蛾防治的研究已有文献报道,其中大多是用孢子感染的方法进行防治,利用环链棒束孢代谢产物进行防治的研究较少,仅见姚丽娟的报道,其采用涂抹法测试环链棒束孢菌株发酵液对小菜蛾的防效,结果表明,菌株代谢产物含有杀虫活性物质,对小菜蛾有触杀作用。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等于2013年8月采用喷雾法和饲喂法考查了一株环链棒束孢菌株不同培养基的发酵液以及菌丝提取液对小菜蛾幼虫的致死作用,以期为环链棒束孢在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提供基础参考资料。1材料和方法1.1试验材料1.1.1蘑菇1.1.2害虫的来源1.1.3灭菌水制备PDA液体培养基(马铃薯200g,切块,水煮30min,过滤,滤液加20g蔗糖,补水至1000mL,121℃灭菌30min);沙氏液体培养基(蛋白胨10g,葡萄糖40g,水1000mL,121℃灭菌30min);CMA液体培养基(玉米粉20g,加水1000mL,搅匀,煮1h,过滤,滤液补水至1000mL,121℃灭菌30min)。1.2发酵溶液和真菌物质的制备1.2.1摇瓶培养养基将供试菌种活化后,分别接种到装有3种液体培养基的摇瓶中,置摇床上,于26℃、180r/min条件下培养14d。培养结束后,按不同培养基分别过滤培养液,取滤液备用。1.2.2提取乙醇和无水乙醇收集滤出的菌丝用滤纸吸干水分,平均分为2组,研磨后分别加100mL无水乙醇和100mL无菌水提取2h,然后过滤。水提液直接备用,醇提液则用旋转蒸发仪浓缩蒸干,将浓缩物加100mL无菌水溶解后备用。1.3害虫试验和设计1.3.1小菜器培养方法试验设置PDA发酵液、CMA发酵液、沙氏发酵液和空白对照(CK)4个处理(表1),每个处理3次重复(3瓶)。选取生长相似的3~4龄小菜蛾幼虫(每瓶15头)投入广口玻璃瓶中,以纱布封口。取新鲜甘蓝叶片,用喷雾器分别将PDA发酵液、CMA发酵液和沙氏发酵液喷洒于叶片两面,然后将叶片置通气处吹干,再次喷洒,如此重复处理5次后,将处理的叶片分别投入对应的处理瓶中饲喂小菜蛾幼虫;对照处理直接饲喂未经处理的甘蓝叶片。各处理在室温自然光下培养,每隔24h观察记录1次试虫死亡情况,直至其全部死亡或化蛹。1.3.2试虫的处理试验设置分PDA发酵液、CMA发酵液、沙氏发酵液、无菌水和空白对照(CK)5个处理(表1),每个处理3次重复(3瓶)。选取生长相似的3~4龄小菜蛾幼虫(每瓶15头),用喷雾器分别将PDA发酵液、CMA发酵液、沙氏发酵液和无菌水喷洒于试虫体表,待试虫体表水分干后再重复处理1次。将处理好的试虫分别投入广口玻璃瓶中,以纱布封口,取新鲜甘蓝叶片饲喂,对照处理的试虫不经喷洒处理,直接饲喂。各处理在室温自然光下培养,每隔24h观察记录1次试虫死亡情况,直至其全部死亡或化蛹。1.3.3试虫的处理试验设置醇提液、水提液、无菌水和空白对照(CK)4个处理(表1),每个处理3次重复(3瓶)。选取生长相似的3~4龄小菜蛾幼虫(每瓶10头),用喷雾器分别将菌丝醇提液、菌丝水提液和无菌水喷洒于试虫体表,待试虫体表水分干后再重复处理1次。将处理好的试虫分别投入广口玻璃瓶中,以纱布封口,取新鲜甘蓝叶片饲喂,对照组试虫不经喷洒处理。各处理在室温自然光下培养。每隔24h观察记录1次试虫死亡情况,直至其全部死亡或化蛹。1.4数据的统计和处理采用Spss17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2结果与分析2.1发酵液喷雾法pda复绿假设试验研究,主要有2.(1)发酵液饲喂法。从图1可见,试验第6天各处理的小菜蛾幼虫全部死亡或化蛹,其间,各处理的试虫未表现出明显的拒食现象。各处理的防治效果以PDA发酵液的最好,其最终死亡率为60%,校正死亡率为18.14%。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与对照之间以及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发酵液喷雾法。从图1可见,试验第6天各处理试虫全部死亡或化蛹。各处理的防治效果以PDA发酵液的最好,其最终死亡率为80%,校正死亡率为57.14%。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无菌水处理与对照之间的试虫死亡数无显著差异(P>0.05);PDA发酵液处理与对照之间在处理第2天的试虫死亡数无显著差异,除此之外二者间的试虫死亡数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PDA发酵液处理与无菌水处理之间在第1、3、4天的试虫死亡数差异显著(P<0.05);PDA发酵液处理与沙氏发酵液、CMA发酵液处理之间的试虫死亡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沙氏发酵液和CMA发酵液这两种处理之间以及这两种处理与无菌水处理和对照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以上分析,可认为环链棒束孢菌株PDA发酵液对小菜蛾试虫致死效果较为明显。2.2醇提液及水提液对样品中死亡率的影响从图2可见,菌丝提取物喷雾处理第5天各处理的小菜蛾幼虫全部死亡或化蛹。各处理的防治效果以菌丝醇提液的最好,其最终死亡率为70%,校正死亡率为47.37%。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醇提液处理与水提液处理和无菌水处理之间的防治效果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而水提液处理和无菌水处理与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醇提液处理与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其P=0.053,结合图2的曲线看,可以认为醇提液处理对小菜蛾幼虫有一定的防治作用。3环链棒束孢菌株对小菜k(1)环链棒束孢菌株PDA发酵液与菌丝无水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尤以PDA发酵液喷雾法的作用效果较明显。PDA发酵液处理第2天其试虫死亡数平均为7.3头,第3天达9.3头,考虑到试虫化蛹的影响,根据试验中试虫死亡趋势判断,该处理试虫第2天死亡数应可达半致死量(7.5头)。何劲等采用孢子感染的方法研究了四株虫生真菌对小菜蛾的毒力,其中毒力最强的环链棒束孢菌株在其实验的最高孢子浓度下(1.6×108个/mL)的半致死时间最短,为3.33d,且半致死时间随孢子浓度下降而增加,在其实验的最低孢子浓度下(1.6×105个/mL),半致死时间需7.84d。故相较于孢子感染法,发酵液的半致死时间相对要短。另外,采用菌株发酵液进行防治与孢子感染法相比,其制备与操作相对简单,起效时间相对较短,且使用受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2)试验为接近实际环境条件,选择在室温自然光条件下进行试验,但由于试验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