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风格下的气息状态研究11000字(论文)】_第1页
【不同风格下的气息状态研究11000字(论文)】_第2页
【不同风格下的气息状态研究11000字(论文)】_第3页
【不同风格下的气息状态研究11000字(论文)】_第4页
【不同风格下的气息状态研究11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行演唱中不同风格下的气息状态研究目录29416第1章气息 6321651.1气息的概念 621391.2中国声乐理论中的气息 6153931.3西方声乐理论中的气息 726377第2章气息与气息点在演唱发声中的关系与作用 935442.1气息与气息点在声乐演唱中的关系 9297702.2气息与气息点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1031750第3章气息在演唱中的分析 1242353.1声乐演唱术语概述 12309773.2通道的打开与闭合 1246063.2.1通道的打开 13170553.2.2通道的闭合 1396953.3呼吸与气 149443第4章中国流行歌曲中不同风格下的气息使用 15217584.1港式流行歌曲气息使用 1517694.2台式流行歌曲气息运用 1534284.3“Rap”式的流行歌曲气息使用 16154704.4民谣式的流行歌曲气息使用 1625165第5章气息在艺术歌曲中的实践分析 18103475.1中声区的应用 18319525.2换声区的应用 1824977参考文献 19第1章气息1.1气息的概念气息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行的必需元素,气息为人体呼吸提供氧气,当然也是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品质的一种体现。本文中的气息主要指的是在歌唱艺术中的气息,在歌唱表演中气息是最本质最核心的一种东西。人体发声的本源在声带,而推动声带发声的腔体内外流通气体,则为演唱中的气息。这种气息就是气息的最直接的表现,也是整个体系中的核心。歌唱中的呼吸是一切演唱的基础,而且比人的普通呼吸更深,是呼与吸的肌肉对抗,因此歌唱中的气息的运用决定了演唱的效果,当然普通的气息发声是无法完成唱歌的目的,需要特殊的技巧和训练。生活中著名的歌唱艺术家每天依旧在进行气息的练习,由此可见气息的重要性。当然,由于我国和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历史发展也不一样,尤其是“汉语”的发音以及声韵的特点的不同,因此气息在中西形成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理论,指引着中西方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音乐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1.2中国声乐理论中的气息气息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和美学的范畴具有广阔的内容和丰富的意涵,并将其应用到传统音乐理论当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理论,为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气息作为一种哲学概念,早期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诞生,并对中国的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形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基因并不断的得到传承和丰富,形成一种重要的文化体系。早期文艺理论家们将气息引入到文学创作和研究之中,以气论天(宇宙自然),以气论人(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以气论文(创作文本),集天、人、文三位于一体,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整体论°。并且这种关于气息的理论在文学、诗歌、绘画和音乐中都有独特的展现。比如宗白华先生在论中国画时就曾提出,中国画体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就跟基于中国的基本哲学《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可以说是一种气积,生生不息的阴阳二气成为一种有节奏的生命。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其中的气指的就是“气质”,也就是绘画体现出来的生命力量。同样,这种气息应用于我国古代的音乐当中,同样造就了音乐的“气质”,让音乐也有了内在的生命力量。在音乐领域,有关于气息的研究早在我国唐代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历史非常的悠久。唐代著名的音乐类理论家段安节撰写的《乐府杂录》中就对气息这个概念做了十分详细的介绍,他在文中指出:“故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氨氯自脐间出,至吼乃隐其辞,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至遏云响谷之妙也”。°从作者的这段话当中就可以知道,古人就已经注重歌唱中的气息了,认为能唱好歌曲的人首先就要调整好自己的气息,气息顺了,才能够更好的找到发声的技巧,声音才能够更加有力道。通过“丹田”继续的进行塑造,然后喷薄而出,利用咬字和吐字,实现歌唱的清晰和有力。由此可知,唐代的理论家已经注重对气息的研究和应用,并指引生活中的实践。当然,这种对于音乐的理论即使拿到现代来使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理论内容可知气息是声音的基础,因为有了气息,声音才得到助推力,能够产生张力和穿透力。歌唱的要领和技巧虽多,但“首在养气”。我国古代典籍《说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气者,音之帅也”,也就是说气息是声音的统帅,控制着声音的质量和水平,音的基础是气息。作为补充,《说谭》力还有一段记载“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这段话的意思是也很容易理解﹐气息粗的话我们说话的声音就会显得非常的浮躁;如果气息太弱的话,我们说话的声音就非常的薄弱,给人一种有气无力的绵弱之感;如果我们说话的气息浑浊的话,就会造成一种说话声音不流畅的听觉感受;最后,如果我们的气息比较散不集中的话,说出来的声音就非常的小,声音就没有力度和生命力量。其实这段话的论述表达的主要核心内容依然是气息是音的基础。总之,气息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不仅在我国古代文学当中得到重视和研究,在我国古代音乐理论中同样意义非凡,很多优秀的音乐理论家都对于这个概念进行了独特的阐释,推动了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也为我国音乐演唱的实践提供了理论的指导。1.3西方声乐理论中的气息气息不仅在我国传统文化和声乐理论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和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西方的声乐理论体系中同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和日常的训练项目,尤其是在美声艺术当中,气息是基础和核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像西方美声中常说的那样:“谁懂得了呼吸,谁就掌握唱歌”说的就是关于气息的论断,也由此可知,气息在西方的声乐理论中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关于声乐中气息的讨论也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意大利时期,人们就用“气息”的方式来判断当时歌手的嗓音是否健康和继续适合“唱歌”。人们可以根据嗓音发声时气息的正确与否来考核演唱者,首先需要歌唱者使用小的气息把声音唱出来,然后喉咙应该处于一个不自觉的状态之中,演唱者在这个过程中是感觉不到喉咙的存在,如果能够感到喉咙则说明此时演唱的气息和方法是不对的,因此意大利的音乐家们通常说的“意大利歌手没有喉咙的内涵”‘指的就是这个意思。由此可知,古意大利时期,人们就注重对歌唱者气息的培养与训练,并且西方的音乐理论家们将这一原理和做法进行了记录和不断的研究,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推动了西方气息的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第2章气息与气息点在演唱发声中的关系与作用气息点的位置寻找需要一定的技巧,是演唱中气息集中的地方,只有保持好良好的气息,才能更好的找到气息点,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无气息就找不到气息点,找不到气息点在演唱的过程中就会胡乱的用力,声音出现问题。因此,二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哲学关系,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共同作用于演唱者主体,完成演唱活动。本章节在前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声乐演唱中气息与气息点的关系及作用,找到二者独特价值。2.1气息与气息点在声乐演唱中的关系声乐艺术是一种整体性的艺术,尤其是在演唱的过程中,各个技巧和行为是一种统一的整体,需要彼此的配合和调度才能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更好的艺术效果,给听众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在所有的技巧当中,气息与气息点技巧的应用具有密切的关系。气息的技巧有很多,比如呼的技巧,吸的技巧,咬字和吐字的技巧等,共鸣也有很多的技巧,比如面罩共鸣,胸腔共鸣等,各种技巧都有需要掌握的要点和核心。因此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需要找到气息与气息点的和谐统一的关系,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达到整体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气息作为一种技巧和客观存在的条件,需要依靠演唱中的呼吸技巧才能更好的找到气息。呼吸技巧的形成来源于两个层面,一个是理论知识,一个是日常中的实践和训练。气息利用人体的口鼻等系统将自然界的空气吸入到肺中,在训练时要尽量吸入到底部,并且不要着急吐出来,要学会控制和调节,为歌唱做好准备。气息进入到肺部系统以后,需要依靠我们的“丹田”进行控制,抑制住横膈膜的快速上升,不让气息跑的太快,这个过程中可以完成乐句的演唱,当下一个乐句开始的时候,再进行吸气,完成一个循环。另外,呼气作为人类的本能反应之一,呼吸技巧的训练实际是针对吸气的训练和控制。利用深呼吸等方式,让气流进入经过各个器官完成各个腔室的打开,并且形成一种连贯的长久的机制,保持气息点在“丹田”上的运行就能实现上腹的轻松状态,发挥出更好的演唱状态。当然,这种状态的保持仅仅是训练的第一步罢了,在长久的训练中一定要找到气息点,完成以气息带气息点的过程﹐形成气韵的流动,让演唱者的声音更加具有色彩。气息的流动过程我们已经比较清晰了,那么接下来谈一下气息点的养成。气息点的形成与“丹田”密切相关,受其控制和横膈膜的支持,气息在体内流动并上升,因此鼻腔里的共鸣,形成所谓的假声﹐那么一种明亮有力,真假混溶,立体透亮的声音就会在这里诞生。整个过程中,在气息的支持下,气息点由于气息的振动,形成一种放松而又圆润的气息点,也就是我国古代传统戏曲乐论中的“狭、细、锐、深”这几个字,形成气息点的独特艺术特色。也就说气息和气息点是无法分割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尤其是在具体的演唱过程总,离开了气息的支撑就没有气息点的存在,同样,只有气息点没有气息也无法形成演唱的气韵,更不会有气韵的生动和声音的张力。所以说﹐气息和气息点的关系就像是“唇”与“齿”的关系,唇亡而齿寒,气息消则气息点无,因此在现实演唱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二者的关系,并且科学的对待,发挥出他们各自的优点,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2.2气息与气息点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声乐艺术是人的声音艺术。从字面上来讲,声即声音,乐即声音的一种运动形态,声音的曲折流转便为声乐。而气息是声音的动力。气息动则声发。没有气息声音便失去了声音的生理基础,也就没了人的生命活力运动状态。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声各有形中论述道:“凡物有气必有形,惟声无形。然声亦必有气以出之,故声亦有声之形”1.。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世间所有的物质都会有气质和形状,但是只有声音是没有自己的形状的,声音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只要我们发出声音就会有气体的出现,也就是说声音实际上是有形状的,是和我们的气息一脉相呈的,也说明声音的运动要靠气的运动来表现。气息的流转带动声的流转。声音的曲折,流转,是气息的支持下运行的。控制住气息也就控制住了声音。意大利声乐理论家威廉在论及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时说道:“要坚持练习直到能在正确的气息控制之下唱所有的音。这里的音即为声音﹐是歌唱者在气息的控制下发出的与乐音音高等高的声音。所以是气息的曲折流转带动声音的流转。而不是喉咙的流转带动气息的流转,是在感觉上的,是因果关系的。否则,一味闭紧声带来求声势必造成喉咙的紧张,致使声音不自然,不流动。长此以往还会使声带出现异样的病变,毁掉大好的艺术前程。传统西方声乐理论是:“歌唱艺术就是呼吸训练﹐意大利歌手没有喉咙其内涵是:歌唱中根本感觉不到喉咙的存在,是气息的运动。因此,是气息的流动带动“声音”的流动,是气息使声音感觉不到喉咙的存在,使声音自然而不牵强,流畅而不僵硬。同时,使声带得到良好的保养,增强歌唱的艺术寿命。所以,无论中国传统声乐技巧理论还是意大利声乐技巧理论,都把呼吸,即气息的运用技巧放在声乐技巧训练的第一位。综上所述,声乐演唱艺术中,气息与气息点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用,并且二者是相互影响的。两种事物由于不同的性质,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也是需要不同的方法的。在声乐演唱艺术中,对于气息与气息点的训练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两者和谐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演唱效果,提高声音的张力和艺术表现力。要深入的学习和体会声乐中的气息与气息点的理论原理,在实践中找到更多的训练方法与技巧,明确两者的关系与不同的功能,找到二者结合的科学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和演唱效果。第3章气息在演唱中的分析3.1声乐演唱术语概述声乐演唱作为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于其概念的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声乐演唱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经由不断的探索,它的理论建构与实际应用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各个流派都从各自的视角对声乐演唱进行了建构与应用,但各流派对于声乐演唱的界定仍存在较大的争议与分歧,甚至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而这恰恰是声乐演唱艺术获得专业发展的第一个问题。因为对概念的界定是整个理论和工作的提纲,会影响声乐演唱今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概念进行科学、详细的界定,为接下来的研究做铺垫。声乐演唱就是用人声进行音乐演唱的一种艺术形式。通常利用人的声带,结合我们的口腔、舌头、鼻腔和胸腔等,采用呼吸进行调节气息,发出一定的声音,产生一定的韵律质感。当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声乐演唱中有很多种类型,比如按照音域可以分为男低音、男中音和男高音,女低音、女中音和女高音﹔按照演唱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等。声乐演唱其实主要有两个主要内容构成,一部分是音乐,通过各种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人声。两者构成音乐的内容和形式。另外,声乐演唱艺术还具有表演的成分在里面,需要演唱者在舞台上进行一定的表演,甚至需要结合舞蹈、化妆、舞台美术等艺术,属于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样式。声乐演唱需要唱法,唱法是一种特有的演唱模式,影响着声乐演唱的基本风格。常见的声乐演唱主要有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类型,由于演唱原理的不同,展现出三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和特点。美声唱法是一种非常注重技巧的唱法,并且具有非常严格的标准,更加需要声音的共鸣,在生理上对于喉咙的要求更加严格,需要力度和强度,追求强烈的“面罩集中点”,才能获得更加完美的声音效果。与美声唱法不同的是,民族唱法更加注重发声的自然性和通透性,强调腔调和咬字的结合,与我国“字正腔圆”的美学追求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需要字正和腔圆,追求完美。那么流行唱法与其他相比,更加讲究“感觉”,强调乐感和模仿,注重声音的发声和歌词的清晰,追求个性与特色,具有一种“生活化”和“口语化”的艺术特色和美学风格。3.2通道的打开与闭合声乐演唱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与我们的喉咙和发声有着必然的联系,通过喉咙的打开与闭合,完成发声过程,并利用呼吸调节气息,结合其它技巧,最终完成演唱,因此通道的打开与闭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3.2.1通道的打开通道的打开主要指的是喉咙的打开过程,发声主要是通过喉咙的打开与闭合完成。喉咙的开合是一种通俗用语,在声乐演唱理论中,指的是共鸣器官的打开,需要一个完成的过程,声音穿透喉腔、鼻腔、咽腔、口腔,形成共鸣通道的过程。经过通道的开合,声音更加完美,并且更加具有穿透力和音量的增强,打开通道,我们唱歌的时候,喉咙才会更加的舒服,节省力气,获得声音“美”的感受。利用通道技巧也是演唱技巧之一,需要科学的打开方式,因此需要对发声器官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以生理和医学的角度来看,喉咙的打开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方式。喉与咽是一体的,组成喉咙的一部分,其中咽主要由上、中、下三个部分构成,上部包括鼻腔中的鼻咽腔。中部包括口腔内的口咽腔。下部包括喉的后部咽的三个部分。咽是的作用很多它是呼吸与消化的通道,也是歌唱发声的重要共鸣器官。喉就是介于咽和器官之间的部分。声乐演唱时需要打开喉咙吸气,共鸣腔打开,此时的声音更大,声音得到美化,起到更好的演唱效果。唱歌的过程中,通道的打开也会让咽部位置得到扩张,适合各种音量的演唱。咽喉腔在演唱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共鸣腔体,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特殊性,起着调节音色和音量的重要作用。3.2.2通道的闭合通道的打开与闭合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和过程,需要一个循环体系﹐这样气息才能够“活”起来和“动”起来,在具体演唱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的找到共鸣和切换转声点,发挥出更好的声音效果。通道的闭合主要指的是声带的闭合,这也是演唱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每一个人都有声带,但由于自身情况的不同,我们声带闭合能力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的演唱者天生声带闭合能力较强,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声带,并且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在歌唱的过程中会出现更好的演唱效果;有的演唱者声带闭合的能力较弱,容易影响歌唱时的音域和音色,影响发挥的效果。但是不管怎样,声带的闭合能力是一个能可塑的部位,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坚持不懈的锻炼训练出来。当然,为了更好的提升演唱者声带闭合的能力与找到科学合适的技巧,有必要对声带结构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从声带结构图上可以看出,在正常的状态下,整个声带是一个上下左右对称的形态。当需要发声的时候,肺部的空气从内发出,此时声带打开,气体出来,声带产生振动,声音就会出现,声带的长短,松紧与声门的大小都会影响声调高低。因此女生的声带短且窄,声音一般比较尖锐,而男生的声带一般宽且厚,声音一般比较低沉。在发声的过程中,随着声音的增高,声带会被压缩,把发声由面变成一个点。当我们吸气打开喉咙准备发声唱歌时,声带是一种闭合的状态,是无法发出声音的,因此声带能够控制喉部的气体压力,并且实现力的相互作用。正常不说话不唱歌的情况下,声带是闭合的,并且声带不会自动振动发声的,当唱歌的时候,气体不停的吹打声带,使其振动发声,发出声音后,声带周围的肌肉还有喉部肌肉不断地收缩,两侧的声带在这样的作用下不断地闭合再张开,周而复始﹐循环不断。总之,声音的发声离不开喉部与声带的协同工作,虽然他们是一起的,但是却有着不同的结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打开喉咙的同时要闭合声带,两者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合作关系在发声时要同时进行,在歌唱发声中,良好的声带闭合是基于打开喉咙的基础上完成的,打开在闭合,形成了对立统一。看似是一个矛盾,但是只有这样才是我们最正确的发声方法。3.3呼吸与气呼吸主要又肺器官承担其功能,并结合口鼻等系统完成呼吸循环。唱歌行为中的呼吸与我们平常的呼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歌唱环节中的呼吸是一种气息的方式。呼吸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涉及到“呼”与“吸”两个不同的动作,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使命。唱歌中的呼吸与日常呼吸相比,呼吸的时间和频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且要结合歌词的内容和长短而调节。日常呼吸是无意识的、本能的;而歌唱中的呼吸则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有技巧的呼与吸,并且由此形成气息的内涵。声乐演唱的过程其实就是呼与吸的过程,包括了吸气和呼吸两个基本的动作。吸气是靠肌肉群来支撑的,肌肉群包括胸下的两肋,腰部还有腹部及后背。在歌唱中,用对这个呼吸群就能感觉到顺畅的歌唱呼吸。在整个吸气过程中,保持喉咙下沉,气沉丹田。但那时这个过程我们要注意的是:吸气时不要提胸,不在意吸得多少而是深度,不要把气吸得浅,这样在演唱中气息容易飘。自己的感觉是最重要的,找到自己最恰当的吸气方法。呼吸是一个及其重要的支撑点,有支撑点吹出来的声音色彩可以非常丰富,可通过呼气的频率确定声音的圆润、饱满。呼气与吸气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定义与运动,可以看出是一对完整的对立项。呼气的方向是向下,吸气的方向是向上延伸。呼气肌肉群体与吸气肌肉群体形成一种对抗,而这种对抗的机能才是我们歌唱动力的源泉。歌唱中我们要做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呼气是歌唱中的动力源泉,保持吸气形成的歌唱的阻碍,这两种力量在歌唱中保持着对抗,而且在对抗的运动中形成较平衡的状态,才能确保歌唱完成,保证了连贯性。第4章中国流行歌曲中不同风格下的气息使用4.1港式流行歌曲气息使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由于之前香港在英国殖民统治下,西化思想较为严重,回归后的香港社会呈现出“开放”“自由”的工业化、现代化景象。此时西化思想和传统思想并存,“造星运动”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流行文化。但偶像型的歌手较多,实力派的歌手较少。我们所熟知的“四大天王”、天后王菲、Beyond的乐队、张国荣、陈奕迅等偶像型歌星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他们的演唱为香港流行乐坛注入了新活力,对整个中国音乐文化市场有着很大影响,换句话说,香港流行乐坛的发展潮流成为了中国流行歌曲演唱的驱动力。“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以抒情流行的主流流行演唱风格为主,这四位男歌手以俊朗的外形、深沉浑厚的音色、劲歌热舞的表演加之演唱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一时间使得大众模仿、追捧、崇拜现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他们举办的演唱会场场爆满、唱片的发行量供不应求、各种演出交流频繁,对香港乃至华语乐坛的影响深远。张学友演唱的《吻别》从音乐形态上看,是一首4/4节拍,升F大调,速度较慢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的抒情歌曲。音域从小字组的g到小字一组的a,旋律与歌词紧密结合,旋律采用十六分音符的短时值音符构成,保持了旋律的流畅性。从音乐的处理上看,张学友的歌唱音色厚重、偏粗,属于男高音声部。在中低音区喉咙压低,采用胸腹式呼吸法,咬字发音上属于不正常发音。在乐句的处理上采用叹气、上滑音、颤音等技巧。如:并在每个乐句的开头使用叹气的技巧,“前尘往事成云烟/消散在彼此眼前”。结束句采用上滑音的处理,在“我和你吻别”的“吻别”一词,则采用“哭腔”的形式,以及“我的心等着迎接悲伤”的“悲”使用了颤音演唱技巧等。从声音频响分布看,基音到泛音的频响EQ集中在380hz--780hz之间,音高偏低。声压级集中在4db--38db间,跨度较大,共振峰较高较宽,有明显的波形起伏,能量较大,强音时声音力度较大,共鸣腔较强,与歌手孙楠的声频频谱有些相似。4.2台式流行歌曲气息运用总体来看,现代的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两岸关系逐步得到改善,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日益突出。开放的市场使得流行歌曲演唱有着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但台湾在这一时期日化和西化思想也较为严重,歌手、音乐人的审美观念大多以演唱欧美流行歌曲为标准。针对台湾费玉清《一剪梅》的音乐形态来看,这是一首4/4节拍、速度较慢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的抒情歌曲。歌词采用借喻的方式,五声调式的升f羽调式创作而成。弱起小节进入,音域跨度较大,从小字一组的升c到小字二组的升f。费玉清的声音音色接近女声声线,声音较细,喉位较高。在音乐的处理上,他的演唱声音清澈、明亮,声音靠前,咬字清晰,常采用混声技巧,有时让人感觉提喉演唱。另外,他在演唱中不使用过大的气息量,声带触碰较轻,用比较窄的声线控制音色。此外,经常使用颤音技巧,如“真情像草原广阔/层层风雨不能阻隔”的乐句结束字“阔”和“隔”,还使用了滑音技巧,如“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中的“北风”和“傲立雪中”的“傲立”,这种演唱方式融合了民族唱法及戏曲男旦的发声技巧,独具中国传统民族特色。从声音频响分布看,基音到泛音的频响EQ集中在280hz-—580hz之间,音高偏低。声压级集中在2db--37db间,有明显的乐音效果,波形起伏较平,共振峰偏低,能量较小,音色细腻圆润,柔美纤细,带有女性化色彩,与歌手刘文正声频频谱有些相似。4.3“Rap”式的流行歌曲气息使用“Rap”原意是说话、交谈的意思。“说唱乐”(又译饶舌乐),1970年代末起源于纽约的黑人贫困区。黑人与生俱来的音乐才能,使他们成为说唱音乐的绝对主力军。可谓说唱音乐的明星绝大多数都是黑人歌手,同时也是黑人群体表达自身生活状态的有利工具。因为说唱音乐的歌词都是对生活的观察和诉说。所以“Rap”的主要特点是在机械的节奏背景下,跟着节奏有韵律的说话。,所以节奏对于Rap来说,是它灵魂所在,且音乐大多没有旋律,低音线条节奏感较强,以“说”为主。即"口述",它是一种街头文化、青年文化、雅文化。这种嘻哈文化反映在视觉方面则体现在街头涂鸦,反映在身体方面则表现为街头斗舞。而在嘻哈文化的世界中,我们很少看到白人歌手,这是因为白人歌手的演唱很难得到黑人歌手的认可。直到美国歌手埃米纳姆的出现,打破了长期黑人垄断“Rap”说唱音乐市场的格局。他取得了很多艺术成就。他的演唱关注到很多不同侧面的话题,生活的困扰以及内心最真实的表达。随着说唱音乐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音乐节奏和音色的控制以及充满想象力的结合使得嘻哈文化逐渐发展成一种全新的B-box风格,这种演唱风格扩展了人声的各种可能性。表演者用他充满想象力的发声方式发出了很多自然界的音响、乐器的声音以及各种人们难以想象的声音组合,突破了人声的极限,散发着独特的声音魅力。4.4民谣式的流行歌曲气息使用民谣唱法是一种采用本嗓演唱,真声为主,力度较柔,吐字清晰,强调诉说性,不刻意追求声音技巧,给人清新自然的一种演唱风格。民谣歌曲具有抒情性、叙事性特点,朴实无华。民谣歌手的音域较窄、起音和气息较轻,给人以一种清新、自然的感受,以表现怀旧、伤感的内容居多,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刻意使用声音技巧。民谣式的演唱经常使用吉他伴奏,采用浅吟低唱、自弹自唱或重唱的演唱方式。“中声部主要是主旋律音区,副旋律音区作为伴唱声部常在高音区。这种唱法的驾驭已不限于民谣歌手,一些摇滚歌手也加入民谣的演唱之中。第5章气息在艺术歌曲中的实践分析艺术歌曲中,乐音有强弱、高低之分,乐句有长短起伏、抑扬之别,情绪上有缓急和松紧之变,这些变化与气对抗成正比例,而且气要在乐音的流动中动态地横向进行,形成有吐有纳、有条有理、有张有弛、有紧有松,自如控制的呼吸艺术,在歌曲演唱中,不同声区中的气息与气息点的搭配和使用方式不同,由此也带来不一样的艺术效果。5.1中声区的应用前文论述了关于气息点的理论及训练技巧,那么在寻找气息点的过程前,还应该了解气息点的运行轨迹,因为一个完整的演唱过程是有始有终的,始是开始终是结束,声乐是一种神奇的事情,气息点的运行有开始却没有结束。"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声乐演唱中气息点的运行轨道是一条类似抛物线的状态,声音的传递也就是抛物线。当然,气息始终是第一位,气息点的运行离不开丹田的支持,没有丹田的支持,一切的技巧都是苍白和无力的。气息生成以后,首先要进入到面罩,咬字和吐字要在口盖上进行,在眉心的轨道山,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