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绪论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定义2.形成与发展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 研究内容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2.环境科学 3.恢复生态学 4.其它相关学科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人口的激增,生产规模的扩大,废物排放量增加,污染加剧 资源问题:资源的短缺 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害化学品的污染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等总之,环境生态学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xx年代)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1/50《增长的极限》(xx年代),是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阶段的主要象征。 《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它们丰富了环境生态学的理论,促进了它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环境生态学》教科书,它的出版对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的研究b.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研究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 e.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 2.学科任务发展趋势4.研究方法学科任务a. 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 b. 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c. 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d. 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e.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f. 生态系统管理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3.发展趋势4.研究方法发展趋势a. 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 b.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c. 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 d. 环境生物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2/50技术和生态工程 e. 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4.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b. 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试验结合 c.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新技术的应用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1、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因此,在诸多的相关学科中,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的联系最为紧密,生态学是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生态学的定义a. 海克尔

生态学一词最早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是对生态学一词最早的一个定义。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c.马世骏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实际上,生态学的不同定义能够反应生态学不同发展阶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3/50段的研究重心。 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 生物圈年代,生态学进入了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新阶段,现今,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生态学出现了许多分支学科。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生态学的分支学科a. 按照生物类群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b. 按照环境或栖息地分类:陆地、淡水、海洋等;应用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农业、恢复、污染、城市、人类、全球等。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生态学的萌芽时期;b.生态学的建立时期;c.生态学的巩固时期;d.现代生态学时期。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生态学的萌芽时期以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朴素的整体观为特点。 b.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欧洲文艺复兴时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4/50期开始,欧洲科学探索活动再度兴起,崇尚科学调查与科学实验。一些生态学的理论开始形成。生态学达到一呼即出的境地。1866年Heackel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明确生态学的定义。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c.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

这一时期是生态学理论形成、生物种群和群落定性向定量描述、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形成几个著名的生态学派 :北欧学派: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 R.Sernauder 创建。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 前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和优势种,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c.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法瑞学派:代表人为 J.Braun-Blanquet. 把植物群落生态学称为“植物社会学” ,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类型,建立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常被称为植被区系学派。1953年后,与北欧学派合流,被称为西欧学派或大陆学派。英美学派:代表人为 和,以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和创建顶极群落著名。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现代生态学时期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生态学的研究层次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5/50已囊括了分子、基因、个体直到整个生物圈。研究手段的更新:自计电子仪、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 研究范围的拓展:结合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扩展到自然 -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2、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xx年代后,于环境问题的出现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到70年代初期便发展成一门研究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的独立学科。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①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基本关系;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和规律; ③环境污染的危害;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2、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④环境质量的调查、评价和预测;⑤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⑥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⑦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⑧环境规划;⑨环境管理。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2、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6/50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环境科学已形成了一个环境学、基础环境学和应用环境学三部分组成的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①环境学 ②基础环境学 ③应用环境学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恢复生态学它是xx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以研究受损生态恢复为主要内容。它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及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制的科学。 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4、其它相关学科

生态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人类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本章思考题 思考题试述环境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学科任务。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以及研究目的。生态学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本章专题:环 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发展原始社会: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很少有意识地改造环境农业社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中心,人类开始改造环境,并产生相应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发展工业社会: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破坏,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增强,同时改变了环境的组成、结构及物质循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7/50环系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工业三废)xx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工业区处于狭窄的盆地中, 12月1~5日发生气温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地层积累,三天后有人发病,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 60多人死亡。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原因: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 SO2及烟尘蓄积在空去中,使大气中

SO2浓度过高。

2、八大公害事件

②、多诺拉事件发生在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洲多诺拉镇。 该镇处于河谷,10月最后一个星期大部分地区受反报旋和逆温控制,加上 26~30日持续大雾,使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的产物与大气中尘粒结合是致害因素,发病者 5911人,占全镇人口 43%。症状是眼痛、喉痛、流鼻涕、干咳、头痛、肢体酸乏、呕吐、腹泻,死亡 17人。 原因: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 SO2及金属沉粒。 2、八大公害事件③、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谢尔福特耐性定律 生态幅生态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 指示生物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8/50二、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限制因子规律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生物的限制因子取决于生物对某种因子的耐受范围: 因子较稳定,生物的耐受范围宽,则为非限制因子 如:空气中的氧气 耐受范围窄,则为限制因子 如:水体中的溶解氧限制因子的价值某种生物的限制因子即是其生存的关键;找到了限制因子就意味着掌握了某种生物与环境复杂关系的钥匙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最小因子定律的补充 该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某些因子的作用也会受到其它条件的影响 必须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谢尔福特耐受定律Shelford 耐受性定律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9/50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耐受定律的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窄 对所有生态因子耐受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一般很广;在对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因子耐受力可能下降;生物有时并不在环境因子的最适范围内生活;繁殖期通常是一个临界期,环境因子最可能起限制作用。谢尔福特耐受定律 生物种耐受性图解二、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 生态幅概念:在自然界中,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一种生物对某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de)或生态价(ecologicalvalence)物种对两个生态因子适应范围不一致时,生态幅为适应范围窄的因子所限制。 生物的适应是建立在“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基本原理之上。 生态幅广温性生物与窄温性生物的生态幅的比较 A. 冷窄温;B.广温;C.暖窄温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 耐受限度的调整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10/50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自然驯化或人为驯化可改变生物的耐受范围,使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发生移动,形成一个新的最适度,去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调节是通过内稳态机制实现的。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 内稳态及其保持机制内稳态是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以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恒温动物通过控制体内产热过程以调节体温;变温动物通过减少散热或利用环境热源使身体增温。非内稳态生物的耐性取决于体内酶系统的作用 体内环境随着体外环境变化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 指示生物指示生物具有对环境状态及特点的指示作用: 指示节气枣花发,种棉花;杏花开,快种麦 指示天气燕子低飞预示雨将来临,蜻蜓高飞预示天晴 指示水质美国威斯康星地区湖泊中的软水指示植物为 Gratiola硬水指示植物为 Ranunculusaquatilis 。指示资源

,安徽的海州香薷指示铜矿,湖南念同的野韭指示金矿指示生物只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起作用:安徽的海州香薷只在安徽指示铜矿,在北方则无此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体因环境的变化形成新的遗传性状而使自己顺应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11/50环境,称为适应。生物的适应能力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行为上的适应、形态上的适应和生理机能上的适应,三种适应方式常常是相互联系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行为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二、形态适应生物通过形态的变化来适应特殊的环境,形态适应的例子也十分多见。如风大可以使某些树木形成“旗型树冠”;高山上于风大、低温等使得许多植物形成矮小的垫状植物;雀科鸟类的嘴短而钝,适于咬碎种子;不同生态类型鸟类的不同形态,如涉禽、游禽、猛禽等;动物的保护色、拟态等,都是生物在形态上的适应。旗形树冠高山上的垫状植被 针叶林中生活的交嘴雀 涉禽 猛禽变色龙的保护色蝗虫的保护色枯叶龟的拟态枯叶蝶的拟态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三、生理适应生物生理机能适应普遍存在,但不易被察觉。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12/50如高温地区植物蒸腾加快;红树林植物体内存在泌盐腺体;骆驼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荒漠地区甲虫以尿酸形式排尿等。 沙漠中的甲虫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四、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趋同适应:也称为趋同进化,指生物亲缘关系较远,但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并产生了相似的外貌及其他特征,称为趋同进化。例如生活在沙漠干旱环境中不同类群的植物;青蛙、鳄鱼、河马为不同群,但具有相似的外形特征。 1、植物的趋同适应、趋异适应也称为趋异进化或辐射进化,指起源相同或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而产生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这些特征往往具有适应的性质。例如被子植物的辐射适应;毛茛属植物的辐射适应;哺乳动物的辐射适应。哺乳动物的辐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五、生活型和趋同适应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物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13/50对环境的适应六、生态型和趋异适应趋异适应:一群亲缘关系相似的生物有机体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型。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是地球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 光因子包括光强,光质和光周期。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光周期的影响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 1、光强的生态作用①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和形态结构的建成有重要作用②光照强度影响生物的发育③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14/50④光照强度增加,有利于果实的成熟与品质的提高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2、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将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耐阴植物三大类:①阳性植物:在强光环境中才能健壮生育、在庇荫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②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比在强光下生长良好的植③耐阴植物:介于上述两类植物之间。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在植株生长状态以及茎、叶等形态结构上有明显的区别。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1、光质的生态作用①不同的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影响是不同的;②光质不同对植物形态建成、向光性及色素形成的影响也不同;③短波的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可引起人类皮肤产生红疹及皮肤癌,但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④长波红外线是地表热量的基本来源,对外温动物的体温调节和能量代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15/50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2、生物对光质的适应①、生物的昼夜节律具有昼夜节律的生命现象很多。例如动物的活动行为、体温变化、能量代谢以及激素的变化等等,都表现出昼夜节律性。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积累与消耗等也表现出昼夜节律性的变化。 ②、生物的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年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2、生物对光质的适应周期现象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把植物分成

光质植物的光4种类型:①长日照植物(longdayplant):日照时间超过14h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冬小麦、菠菜、萝卜等。

或②短日照植物

(shortdayplant)

:日照时间短于

14h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值物:玉米、大豆等。③中日照植物(dayintermediateplant) :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黄瓜、番茄、四季豆等。④日中性植物 (dayneutralplant) :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质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16/50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2、生物对光质的适应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①繁殖的光周期现象:根据动物繁殖与日照长短的关系,也可将动物分成长日照动物(longdayanimal)和短日照动物(shortdayanimal)②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很多昆虫在它们生命周期的正常活动中,能插入一个休眠相,即滞育(diapause)③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 ④动物迁徒的光周期现象鸟类的长距离迁徙都日照长短的变化引起的日照长短的变化与其他生态因子(如温度、湿度)的变化相比,是地球上最具有稳定性和规律性的变化,通过长期进化,生物最终选择了光周期作为生物节律的信号。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温度与生物生长任一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有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三基点酶系统的活性;不同生物的三基点是不同的。 生物学零度生物的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17/50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生物产生危害。 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性 对低温的适应 植物通过特殊的形态适应低温。如寒冷地区植物的芽和叶片通过表面油脂,腊粉,密毛以及个体矮小,蛰状或莲状等,有利于保温,抵抗寒冷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并增加糖类、脂肪、色素以降低冰点动物增大体形,个体大的动物,单位体重的散热量小; 减少突出部位,以减少散热量;增加羽毛和皮下脂肪,并具有隔热性良好的皮毛,可不增加或少增加新陈代谢以御寒。 对高温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性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温度是决定生物分布的重要因子, 但不是决定因子。 一般:温度暖和的地区生物种类多,反之较少。 例如我国两栖类动物:广西 51种,福建 41,浙江 40,江苏 xx年龄和盐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本章思考题 思考题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18/50什么是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和规律是什么?什么是生态幅? 如何理解指示生物?种群(population) 概述 种群是生态学各层次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 种群是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最基本单位。种群是物种适应的单位。 一、种群的概念 二、种群研究的意义 三、种群的基本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体。种群个体组成,但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例如人,每个人都有个体特征,但作为人类,情况就复杂的多; 种群既可从生态学上理解,也可应用于具体对象上如某地某种生物种群;一群实验老鼠,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实验老鼠种群。二、种群研究的意义了解为什么物种数量不等及物种数量变化的规律; 了解物种的种内种间存在着的复杂的生态关系; 为什么物种在地球上能不断发展与进化。二、种群研究的意义种群生态学的核心是种群动态。种群动态即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即研究下列问题: 有多少?; 哪里多,哪里少?;怎样变动?; 为什么这样变动? 。三、种群的基本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19/50特征

1、空间分布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与分布形式。

2、数量特征单位面积的数量将随时间改变。

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属于某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种群,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种群的动态 种群的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种群动态的研究对象是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种群的密度与分布种群增长模型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一、种群的密度种群统计学的统计指标主要有三种:种群密度:反映数量多少的主要指标。阿利氏规律种群结构与性比种群的结构指年龄结构,通常用年龄锥体图表示。 年龄锥体图有三种形式:增长型:典型金字塔型,幼体多,老年个体少,增长迅速;稳定型: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稳定;下降型:基部狭窄,顶部较宽,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增长型:典型金字塔型,幼体多,老年个体少,增长迅速;(b)稳定型: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稳定;(c)下降型:基部狭窄,顶部较宽,死亡率大于出生率。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20/50一、种群的密度种群结构与性比性比: 同一年龄组的雌雄数量之比,即年龄锥体两侧的数量比例。 第一性比: 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第二性比: 个体性成熟时的性比 ; 第三性比: 充分成熟的个体性比。1982 年河北省人口的年龄结构及性比1974年墨西哥和美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及性比图3-21982年河北省人口的年龄结构图3-31974年墨西哥和美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生命表种群结构与性比存活曲线的类型:一般可将存活曲线分为如下 3种基本类型:型:曲线凸型,表示幼体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如大型哺乳动物和人的存活曲线。型:曲线呈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活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如一些鸟类中出现的模式。一、种群的密度种群结构与性比 存活曲线的类型:型:曲线凹型,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如产卵鱼类、贝类和松树的存活模式。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21/50大多数野生动物种群的存活曲线类型在

II 型和

III

型之间变化,而大多数植物种群的存活曲线则接近

III 型。存活曲线的类型

二、种群的增长模型

种群增长率

种群增长率r:r=lnR0/T;其中R0为净生殖率,T为世代时间。内禀增长率 rm: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 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内禀增长率 rm即种群在无限制环境条件下的瞬时增长率,即最大增长率。 二、种群的增长模型种群增长率内禀增长率。提高T,T为世代时间,T越长,即首次生育时间越长。二、种群的增长模型种群增长模型种群的增长模型是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增长预测,一是为了简化,二是寻找规律。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二、种群的增长模型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即种群的增长不受限制,有两种情况:种群的各个世代不相重叠,称为离散增长;种群的各个世代互相重叠,称为连续增长。 种群增长模型离散增长模型:直线方程形式连续增长模型:指数方程形式二、种群的增长模型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22/50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a. 离散增长模型式中:N—种群大小 t —时间λ—种群的周限增长率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即可得到一直线方程该直线方程所得到的直线中, lgN0 为截距,lg

λ为斜率。二、种群的增长模型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b. 连续增长模型式中:e—自然对数的底; r—瞬时增长率利用该模型可以进行下述计算:N0 年的生物数量计算 Nt年的数量 计算瞬时增长率计算周限增长率 λ。二、种群的增长模型

r;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即种群的增长受环境限制,也有离散和连续两类。

最著名的是逻辑斯谛方程

(logistic

equation)

,属连续型:微分式为:积分式为:从微分式看,在前有的指数曲线方程上增加了一个新项,即剩余空间,其中 K为环境容纳量。引入时间约在 1800年,1850年后在70万头上下作不规律波动,可以看出: logistic 曲线可以划分为 5个时期:、开始期:增长缓慢;2、加速期:逐渐加快;3、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23/50转折期:最快; 4、减速期:速度变慢; 5、饱和期:在K值上下波动二、种群的增长模型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Logistic方程的意义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它在渔业、林业和农业等领域中,可以确定最大的持续产量;两个重要参数r、K值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r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不受环境约束时的理论值;K为环境容纳量:制约着r,也可随环境改变。二、种群的增长模型种群增长模型种群增长形式型曲线:开始时增长迅速;型曲线:开始增长缓慢,随后加快,环境阻力加大时,又逐渐下降到某一水平,然后保持。二、种群的增长模型种群的数量变动和调节 一、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自然种群的数量不可能保持恒定,有八种情况: 增长季节消长不规则波动 周期性波动 种群爆发 种群平衡种群的衰落与灭亡 生态入侵一、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增长种群的增长有 J型和S型两种,J型增长可以看作是一种不完全的 S型增长,并且,环境的限制作用往往是突然的。澳大利亚的昆虫学家 Andrewartha 曾对蓟马种群进行了年的研究,绘制了蓟马种群的数量变化图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24/50在环境条件好时,呈 J型增长; 在环境条件不好时,呈S型增长。蓟马种群数量变化一、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季节消长季节消长: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可分为一年内的季节消长和年际间变动。棉花的重要害虫盲蝽,各年的季节消长随气候变化。硅藻是一种水体富营养化的浮游植物,主要在春秋两季形成高峰。掌握季节消长规律,可以控制生物的数量。 一、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季节消长 北京地梅8年间的种群变动一、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不规则波动种群的波动:大多数真实的种群不会或完全不在平衡密度保持很长时间,而是动态的和不断变化的。不规则波动 种群数量的年间变动,有的是规则的,有的是不规则的。根据现有长期种群动态记录,大多数生物属于不规则的。 环境的随机变化很容易造成种群不可预测的波动。1913-1961 年东亚飞蝗洪泽湖区的动态曲线 一、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周期性波动 周期性波动:在一些情况下,捕食或食草作用导致的延缓的密度制约会造成种群的周期性波动。如加拿大猞猁和野兔数量的周期性变化。 旅鼠、北极狐有3-4a的周期;美洲兔和加拿大猞猁有

9-10

年的周期;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25/50前苏联远东地区的森林脑炎发病率也有

3a

的周期,查明是受鼠类周期的影响。 一、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周期性波动 一、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暴发种群爆发:具有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的爆发。如蝗灾、赤潮等现象。 一、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平衡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称为种群平衡。如大型有蹄类、食肉动物等。种群平衡是相对于不规则波动和周期性波动提出的;种群平衡学者认为:各个种群都有一平均密度和平衡水平,偏离后均有重新返回的倾向; 种群的波动也是一种稳定性的表现。一、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衰落和灭亡种群的衰落和灭亡: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即种群衰落,甚至灭亡。个体大,出生率低,生长慢,成熟晚的生物,最易出现这种情况。种群衰落和灭亡的速度在近代大大加快了,究期原因,不仅是人类的过度捕杀,更严重的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被破坏,剥夺了物种生存的条件。 一、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衰落和灭亡 一、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衰落和灭亡种群的衰落甚至灭亡主要有两个原因: 人类过度捕猎;人类对其栖息地的破坏。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26/50种群生存的必要条件: 栖息地的保护;生存繁殖所需的最低密度。一、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衰落和灭亡 一、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生态入侵 生态入侵: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种群的数量变动和调节 二、 种群的调节种群数量受天气的强烈影响--气候学派捕食、寄生、竞争、食物等生物因素对种群起调节作用--生物学派 种内成员的异质性--自动调节学说 社群的等级和领域性--行为调节学说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机制--内分泌调节学说 遗传多态--遗传调节学说 种群调节的新理论二、 种群的调节 1、气候学派 认为种群的动态主要受天气条件的影响。种群的数量的发生与天气条件的变化明显相关; 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认稳定性。 依据主要基于昆虫的研究, 认为昆虫早期的死亡率有 80-90%是天气条件不良造成。 二、 种群的调节 2、生物学派 认为: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27/50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行为的影响; 食物因素的影响; 依据气候变化仅减少了相对量, 绝对量仍应增加; 食物质、量的下降使生物量减少,生物量的减少使食物质、量得到恢复,又促使生物量增加。 二、 种群的调节 3、自我调节学派行为调节:主要是社群行为的调节,即社群等级:高等级的使低等级的减少;领域性:本领域的成员增加快;内分泌调节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个体压力增大,造成新陈代谢障碍或免疫力降低,从而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 遗传调节种群密度低时,对自然的选择压力松弛,弱势群体存活;种群密度高时,对自然选择的压力增加,弱势群体淘汰。二、种群的调节——三种学派的比较气候学派和生物学派将种群的动态归因于外部条件的变化,即外源性因子; 自我调节学派则认为是内因在起主要作用;实际上,外因和内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是在某个时候,某种因素起着主要作用而已。 种群的数量变动和调节三、生态对策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28/50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或生活史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形成了多种生活史对策,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迁移对策、体形大小对策等等。生态对策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态对策:r-选择和K-选择 种群的数量变动和调节 三、 生态对策★r-选择:r-选择的生物,他们的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K值,大部分时间保持在逻辑斯谛曲线的上升段,为高增长率的。属于r-选择的生物称为r-对策者。通常r-对策者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多变的栖息生境。一年生的植物以及昆虫、贝类、鱼类、寄生虫等一般具有r-选择的特征。 r选择物种种群的数量变动和调节 三、 生态对策K-选择:K-选择的生物种群比较稳定,种群密度常处于K-值周围,可称为K-对策者。K-对策者通常出生率低,寿命长和个体大,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幼体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一般扩散能力较弱,但竞争能力较强,即把有限能量资源多投入提高竞争能力上。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森林中的树木和大型哺乳动物具有许多 K-选择的特征。选择物种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29/50种群的数量变动和调节 三、 生态对策★两种类型对策者的优缺点K- 对策者竞争性强,数量较稳定,一般稳定在 K附近,大量死亡或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但一旦受危害造成种群数量下降,于其低 r值种群恢复比较困难。r- 对策者死亡率高,但高 r值使其种群能迅速恢复,而且高扩展能力还可使其迅速离开恶化生境,在其它地方建立新的种群。 r- 对策者的高死亡率、高运动性和连续地面临新局面,更有利于形成新物种。 种内与种间相互作用 种内关系1.种内竞争分两种竞争方式:资源利用性竞争——间接竞争 相互干涉性竞争——直接竞争主要的资源利用性竞争方式之一——密度效应 2、性比性比通常以种群中雄体对雌体的相对数来表示 。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性比倾向于 1:1。 种内与种间相互作用 种内关系3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领域是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4、他感作用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30/50他感作用也称作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种内与种间相互作用种间关系分正相互关系和负相互关系、种间竞争种间竞争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高斯假说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竞争类型 :资源利用性竞争、干扰性竞争等。、种间竞争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即生态位相近的种,不能长期共存,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生态位重叠:如果资源已经饱和,任何一段时间内的生态位重叠都不能忍受,即生态位重叠引起竞争相反。重叠程度越大,物种竞争越激烈。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则引起物种共存,分离度越大,物种共存的机会越大。、捕食作用捕食(predation) 为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生物种个体的全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31/50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predator),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prey)。3、寄生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分为微寄生物和大寄生物。拟寄生物包含一大类昆虫大寄生物(寄生蜂和蝇),它们在昆虫宿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共生按照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互利共生多见于对营养需要极不相同的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实例是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偏利共生是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关系。原始协作是两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生态位1、生态位理论①生态位的概念与产生生态位(niche)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Grinnell(1917):用生态位表示划分环境的空间单位和一个物种在环境中的地位。他强调的是空间生态位的概念。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32/50.Elton(1927):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功能作用。他强调的是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实际上指的是营养生态位。.E.Hutchison(1957):n-维生态位(n-dimensionalniche)、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n-维生态位模型本章思考题思考题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重要特征?比较种群指数式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哪些生物种群适合于指数式增长模型,哪些生物种群适合于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种群的空间格局有哪几种类型?比较几个主要种群调节学说的优缺点。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群落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一、群落的概念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包括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群落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而是在一定的生境下相互作用的有规律地生长在一起,并与环境发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统一体。二、群落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主要研究下列问题: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群落的性质与功能;群落的发展与演变。研究群落生态学对于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33/50义。三、群落的基本特征 三、群落的基本特征 三、群落的基本特征 三、群落的基本特征 、一定的动态特征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征是不停地运动,群落也是如此。其运动形式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一定的分布范围任一群落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无论从全球范围看还是从区域角度讲,不同生物群落都是按着一定的规律分布。 三、群落的基本特征 、群落的边界特征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有的则不具有明显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但在多数情况下,不同群落之间都存在过渡带,被称为群落交错区(ecotone) ,并导致明显的边缘效应。 、不同物种在群落中作用不同构成群落的各个物种对群落的贡献是有差别的,比如有些物种对群落的构建、群落的性质起决定性作用,而有些物种对群落来说是伴生的或冗余的。 四、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群落交错区

(

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

):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

(edgeeffect)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称边缘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34/50效应。四、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产生的原因:①、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中所有的一些种以及交错区的特有种;②、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比较复杂,两类群落中的生物能够通过迁移而交流,能为不同生态类型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地等。 边缘效应原理的实践意义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增加边缘长度和交错区面积,提高野生动物的产量。 人类活动而形成的交错区有的有利,有的是不利的。 、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是不同的物种组成的,不同的物种地位和作用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一、物种组成的性质分析 1.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生态学上的优势种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如果把群落中的优势种去除,必然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变化;但若把非优势种去除, 只会发生较小的或不显著的变化。 一、物种组成的性质分析优势种和建群种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35/50建群种(constructivespecies) :群落不同的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称为建群种。如: 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常有各层的优势种,而乔木层的优势种即为建群种。一、物种组成的性质分析次优势种/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物种。3.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物种,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4.偶见种或罕见种(rarespecies):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一、物种组成的性质分析5.关键种二、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2. 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 D=N/S相对密度:样地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之和的百分比。密度比: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 3.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相对盖度: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盖度比:某一物种的盖度占最大物种的盖度的百分比。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36/50二、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频度=某种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二、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高度:自然高度和绝对高度。重量和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量占全部物种重量的百分比。 在草原群落中分鲜重与干重;密度、盖度、高度、频度、生物量称为群落的四度一量。二、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优势度与综合优势比优势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定义和计算方法不统一。日本学者提出的综合优势比。包括两个因素,三因素,四因素和五因素等四类,常用的为两因素综合优势比。即在密度比,盖度比,频度比、高度比和重量比这五项指标中任取两项,求平均值。如:SDR2=/2×100%二、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重要值: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三、物种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37/50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物种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指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它是用一定空间范围内物种的数量和分布特征来衡量的。两个衡量指标:1 、种的数目或丰富度: 2、种的均匀度:1、物种多样性的测度—丰富度指数Gleason指数Margalef指数、物种多样测度—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diversityindex)2 、物种多样测度—多样性指数 3、物种多样测度 --物种均匀性指数 均匀度指数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外貌群落的外貌:群落的形态和结构一般称为群落的外貌,它是区分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标志。生活型(lifeform):是不同的植物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因适应外界环境而具有一定共同的外貌植物类型。它的形成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的结果。群落的结构一、群落的外貌以休眠或复苏芽所处位置的高低和保护的方式为依据,常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大生活型类群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38/50高位芽植物:芽或顶端嫩枝是位于离地面 25cm以上的较高处的枝条上;地上芽植物:芽或顶端嫩枝位于地表或很接近地表处,一般都不高出土表 xx年生植物:只能在良好季节中生长的植物,它们以种子的形式度过不良季节。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外貌按植物体态划分出的不同的类群。生长型也反映植物生活的环境条件,相同的环境条件具有相似的生长型。树木:高3m以上的高大木本植物 (针叶树、阔叶常绿树等) 藤本植物:木本攀援植物或藤本植物。 灌木:较小的木本植物,通常低于 3m附生植物:地上部分完全依附在其它植物体上生长。 草本植物:没有多年生的地上木质茎。 藻菌植物: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群落的结构 二、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最直观的就是它的成层性。1. 植物的成层现象——林相和根系分布 植物成层现象的意义:成层现象是群落中各种群之间相互竞争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选择的结果。 成层现象越复杂,物种对环境的资源利用越充分。 2.动物的成层现象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39/50群落中植物的成层性又为不同类型的动物创造了栖息的环境,在每一层都有一些动物特别适应那里的生活。群落的结构 三、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的配置情况或水平格局。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持征就是它的镶嵌性(mosaic)。镶嵌性是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microcoense)。小群落的形成是于:生态因子的不均匀性;土壤湿度和盐渍化程度的差异; 群落内部环境的不一致;动物活动以及人类的影响等等。群落的结构 四、群落的时间结构植物种类组成在空间上的配置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而不同植物种类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上的差异,就导致了结构部分在时间上的相互更替,形成了群落的时间结构。植物群落的外貌在不同季节是不同的,故把群落季节性的外貌称之为季相。植物群落时间的成层性——季相变化温带阔叶林的时间层片表现最为明显:春季类的短命植物层片和夏季长营养期植物层片六、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4、岛屿与群落结构海岛的物种数—面积关系 六、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4、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40/50岛屿与群落结构MacArthur 的平衡说、岛屿与群落结构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区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受其周围生境“海洋”所包围的岛屿。因此,岛屿生态理论对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一般说来,保护区面积越大,越能支持或“供养”更多的物种;面积小,支持的种数也少。在同样面积下,一个大保护区好还是若干小保护区好,这决定于建立保护区的目的。群落的演替一、群落演替的概念群落演替(communitysuccession)又称生态演替:是指在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一般将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41/50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 )的地段。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群落的演替侵移:繁殖体传播到新定居的地方的过程;定居:植物繁殖体到达新地点后,开始发芽、生长和繁殖的过程;环境变化:群落演替的重要过程;物种竞争:各物种成分的比例与优势度变化; 新群落的形成与稳定:“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群落结构趋于完善,整个群落及其与环境之间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群落的演替三、群落演替基本类型1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

按演替的方向分

)

群落的演替三、群落演替基本类型 ①原生演替的基本系列旱生演替系列:原生演替中开始于裸露岩石、砂地等干旱基质上的演替。水生演替系列:从积水发生的原生演替。中生演替系列:起始于具有一定肥力土壤母质上的演替。如塌方的土石堆积地段或采矿弃土、河口冲积扇等裸露矿质土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42/50第一章 绪论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定义2.形成与发展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 研究内容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2.环境科学 3.恢复生态学 4.其它相关学科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人口的激增,生产规模的扩大,废物排放量增加,污染加剧 资源问题:资源的短缺 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害化学品的污染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等总之,环境生态学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xx年代)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增长的极限》(xx年代),是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阶段的主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43/50要象征。 《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它们丰富了环境生态学的理论,促进了它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环境生态学》教科书,它的出版对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的研究b.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研究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 e.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 2.学科任务发展趋势4.研究方法学科任务a. 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 b. 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c. 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d. 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e.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f. 生态系统管理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3.发展趋势4.研究方法发展趋势a. 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 b.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c. 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

d. 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

e. 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4.研究方法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44/50研究方法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b. 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试验结合 c.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新技术的应用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1、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因此,在诸多的相关学科中,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的联系最为紧密,生态学是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生态学的定义a. 海克尔

生态学一词最早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是对生态学一词最早的一个定义。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c.马世骏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实际上,生态学的不同定义能够反应生态学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重心。 三、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