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衍生物》的教育思想_第1页
《管子衍生物》的教育思想_第2页
《管子衍生物》的教育思想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子衍生物》的教育思想

《管子》是春秋时期学者们写的《管子》一书。它的内容不仅包括哲学、政治、管理、自然科学等方面,还包括丰富的教育内容。弟子是他的代表。一般认为,《弟子职》是一篇记述小学教育条目的文章,主要是学堂的学则,多洒扫应对之事。郭沫若也认为:“《弟子职》篇当是齐稷下学宫之学则,故被收入《管子》书中。”但笔者认为,不能把《弟子职》仅仅当作一篇古代的学堂学则来看待,篇中所蕴含丰富、先进的教育思想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本文试就《管子·弟子职》篇中的教育思想做一新的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一、做有“志”“有“心”的事《弟子职》的首章便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篇中指出: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立志”为学习之首务。这就展示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一个突出特点:重视理想,志向教育。文章中所指出的“志毋虚邪”就是讲志向要端正、实在。所谓“志”,即“心之所之”,指意志、志向,包括思想态度。尤其汉代以后,教育家不仅十分重视立志,而且把立志与勤奋、成就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规律性的认识:立志而后勤奋,勤奋而后有成。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就曾明确指出:“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又如明代王守仁说:“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未笃也。”都强调了从学者必先立志而后有成的道理。朱熹甚至将立志视为如同人需要吃饭那样重要,强调“立志要如饥渴之饮食”。《管子·弟子职》所强调的这种“立志”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学中的成就动机理论不谋而合。成就动机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学生的志向水平决定了其成就的高低。现代教育研究表明,立志高远的学生,在强烈的主观愿望驱使下,学习中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其学习成绩一般较为优秀;相反,志向低下的学生,往往安于现状,学习上不肯努力,其学习成绩一般较低。可见,《管子·弟子职》所强调的这种“立志”教育,非常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这一教育思想也被历代教育家称赞,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二、《生物继续》对当前德育教育重要内容的解读对人的品德修养的关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点问题,《弟子职》对此也有极为中肯而深刻的阐释。首先,作者强调从学者要具备一种“自虚”谦恭的求学态度。因为不虚心求学,眼光狭小,骄傲自大,其结果必然是不求甚解,学而无成。《弟子职》把虚心列为修德的首要内容,强调的便是要端正求学态度。其次是“见善从之,闻义则服”,也即要明确学习的宗旨和价值追求——“从善”与“服义”。这里所谓的“善”与“义”均是道德范畴。前者是对人的道德品格的规定,后者是对人的道德行为的界约。前者是道德的内据,后者是道德的外化。“从善”与“服义”的学习追求,无疑是把从道德的层面“育人”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加以关注。《弟子职》强调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这一教育理念对今天的德育教育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只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要身体力行,去习行践履。在现实生活中,效法正确的行为方式,“择善而从”,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进而转化为自觉的道德品质。这种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作为“修德”教育内容的方法,历来为中华教育传统所承传发扬。在目前的德育教育中,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千百年来一直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依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生命力,值得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借鉴。最后是“游居有常,必就有德”,也即要选择贤德的人做朋友,这是一个谨慎择友的原则。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贤德的人能够使朋友心地善良,而且也能匡正朋友的过错。反之,结交了谄媚之徒,既听不到他的规劝,反而可能跟随他去做坏事。这一告诫也实为警世之良言,发人深省。在当下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中,有许多是因为择友不善而酿成悲剧。《弟子职》虽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篇中的择友思想对当今青少年教育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管子·弟子职》篇把“修德”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分别从谦虚、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择友等方面加以论述,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来解读,就是把培养学生的人格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在“育人”上下功夫,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具有正直、善良、高尚品格的人才,这应当是教育事业的立业之本和根本宗旨所在。三、“致生活”的教育原则《弟子职》篇二至九章,分别详尽列举了早作执事、受业、应客、侍食、就餐、洒扫、执烛、服侍先生寝息和温习功课等8个方面的具体事宜。在具体的生活学习中,严格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要做到恭敬礼让,通过规范言行来达到教人育人的目的。这种“寓教于行”的教育方法,影响深远。文中写到:少者之事,夜寐早作,既拚盥漱,执事有恪。摄衣共盥,先生乃作。沃盥彻盥,凡拚正席,先生乃坐。出入恭敬,如见宾客。意思是说,学生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和有规律的生活作息秩序,保持一个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从学者要创设一种肃穆恭敬的学习氛围,尊师敬师,维护师道尊严。这反映了我国古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面,即强调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礼貌仪态等言行举止,把道德教育寓于日常的起居举止中,使学生的言语、行动都有所遵循,有所依仰。这种寓教育于生活之中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值得借鉴学习。《弟子职》“寓教于行”的教育方法,即在日常生活中实施教育,彰显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原则。如古代复杂抽象的“礼”的教育,就融入到学生日常的饮食、待客、起居、洒扫等具体生活细节中。无独有偶,近代大教育家杜威也明确把教育的本质理解为生活。在他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的开展及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这一教育理念与2000余年之前东方文化中《弟子职》“寓教于行”的教育方法又何其相似。“寓教于行”的教育方法在日常生活氛围里,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育人”,更能教会学生适应环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时下,我们有的教育方法,严重脱离实际社会生活,使学生“学”与“用”产生背离与脱节,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生成。四、《生物线性传统》强调学与教的互动纵观《弟子职》全篇,作者始终倡导构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不管是“先生有命,弟子乃食”,还是“先生将息,弟子皆起”,都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教学秩序是学校教学生活中的重要方面。尊师重道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反映。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爱护学生,尊师与爱生密切联系,相互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水到渠成了。《弟子职》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情景:一个组织有序的学堂,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爱护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适当的位置,发挥适当的作用,师生之间没有冲突。在这样和谐统一的氛围里,学生恭敬、勤奋、恬静地读书,老师博学、慈爱、耐心地授业。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极大促进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师生关系好,学生会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切感、信赖感,并把这种感情体现到对教师所教的学业中。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促进教师的工作,教师受到学生尊敬,会产生教育工作的光荣感。看到学生成才,就如同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