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寿险市场空间分布研究
随着国内保险公司全面开放,保险公司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保险公司取消了保险公司经营的保险产品的保险限制和区域限制。如何优化人寿保险业东、中、西部空间市场布局,提高寿险公司开放性成为企业界实践和学术界研究共同关注的课题。1关于中国保险市场与市场发展的区域差异Weiss运用非前沿方法研究了人寿保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随后Weiss检验了美国、德国、法国、瑞士和日本在1975—1987年间财产保险公司总体效率。Eisen对8个西欧国家和美国、加拿大、日本的市场规模与寿险公司和非寿险公司的企业规模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乔杨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对我国区域保险市场发展状况作了综合评价。李艳荣根据我国各省市的历年寿险保费收入统计分析发现在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寿险保费收入上确实存在着极大的地区差异性,其中北京、上海和东南沿海地区居全国领先地位。张伟等认为引起地区间保险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经济开放程度的差距、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以及人们风险意识的差距。徐哲等剖析了中国保险市场区域不均衡性的现状,研究了保险市场区域不均衡性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之间的联系。陆秋君利用1998—2004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寿险消费的地区差异进行特征描述并探讨其原因。张传杰等结合我国寿险业的经营模式进行研究。籍艳丽发现我国寿险业在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发展程度不均衡,西部发展最快,中部和东部相当。孙德伟认为人均GDP对寿险密度和区域性差异的解释力最强,对寿险消费的影响最大。王强结合历年我国区域保险发展数据,对我国区域保险发展协调度做了计量分析。薛伟贤根据功效函数构建了协调度模型,发现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区域保险经济发展处于低度失调。郑伟等提出“保险基准深度比”这一新方法,以可比意义的“相对于经济发展的保险业发展水平”来衡量,中国保险业在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发展程度实际上是较为均衡的。苏恒轩论证了区域寿险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证测度了我国寿险业在不同区域发展程度的差异,并对保险区域进行了重新划分。郭金龙认为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保险发展与保险经济协调度的差距实施有针对性区域保险发展策略。徐婧姝认为国民经济增速放缓、银行定存利率调升、通胀预期强烈、资本市场下挫以及银保新规出台、制度增长要素释放殆尽分别是我国寿险业增速放缓的经济和制度原因。蔡攀攀定量分析了我国各地区各项人寿保险指标的差异现状与原因。蒋丽君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角度考察我国寿险市场区域差异的空间特性。武晓丹应用“寿险基准密度比”重新审视我国寿险业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地区发展情况。万鹏等发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是其寿险业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区域金融业的发展差异对区域寿险业的影响显著。欧阳青东等用2000—2010年中国分省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和市场竞争是我国人身保险消费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保险业市场的区域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但就寿险业市场空间研究较少,本文对我国人寿保险业空间市布进行实证分析,可为推进我国寿险业发展提供参考。2我国保险业发展历程2001年前,人寿保险市场的开放程度不高,但中国寿险市场已得到了初步发展,其市场竞争格局也开始初步形成。1979年11月19日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复业,中国保险学会成立。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人寿保险业务,并于1999年分拆其寿险业务。1991年9月,我国开始起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保险法。1994年深圳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公司的前身)开始承保寿险。1992年,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正式在国内开展寿险业务。1996年后,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寿险公司相继成立。199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公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保险业进入了法制建设的新时期。1999年10月中国平安首家在上海推出投资型保险——投资连结险,给我国寿险市场带来深刻变化。2001—2004年,以中国加入WTO为起点,中国保险业逐步开放保险市场,中国人寿保险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加入WTO后,先后有6家外国保险公司被批准进入中国市场,这些保险公司也先后在中国开展人寿保险业务。保险业的开放城市也从上海、广州扩大到了深圳、大连和佛山等地,并于2003年取消了法定分保。2004年以后,保险业取消了地域的限制,到2004年12月11日,国内保险市场对外资全面开放,人寿保险业也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时期。到2012年12月,保险公司已有164家,其中保险集团公司10家,中资保险公司101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52家。截止到2013年12月,中国人寿保险保费收入已达到8425.14亿元,人寿保险保险赔付支出已达到2253.13亿元,保险资产总额达到82886.95亿元,银行存款22640.98亿元,投资额达54232.43亿元。3中国及周边国家6个按照统计年鉴的划分标准,我们对东、中、西部的范围做如下划分,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深圳、大连、宁波、厦门、青岛;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3.1东、中、西部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趋势由2002—2011年东、中、西部保费收入可以得出,2002—2011年东部保费收入最大值为5806.16亿元,最小值为1458.91亿元,均值为3385.44亿元,标准差为1596.36亿元;2002—2011年中部保费收入最大值为2.479.80亿元,最小值为484.62亿元,均值为1351.27亿元,标准差为751.23亿元;2002—2011年西部保费收入最大值为1740.48亿元,最小值为331.19亿元,均值为925.66亿元,标准差为530.64亿元。从2002—2011年东、中、西部保费收入趋势图可以看出,从整体上来看,东、中、西部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的梯度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除2011年东部地区因北京、上海人寿险业务受结构调整政策导向的影响致使保费收入比2010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东、中、西部的保费收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表1,图1)。区域保险深度是指区域保费收入与区域GDP的比值。由2002—2011年东、中、西部保险深度可以得出,2002—2011年东部保险深度最大值为2.22%,最小值为1.21%,均值为1.83%,标准差为0.29%;2002—2011年中部保险深度最大值为2.39%,最小值为1.63%,均值为1.98%,标准差为0.28%;2002—2011年西部保险密度最大值为2.18%,最小值为1.62%,均值为1.82%,标准差为0.20%。由2002—2011年东、中、西部保险深度趋势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东、中、西部都呈现波动变化趋势,2002—2004年,东部保险深度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2004—2006年,中部保险深度最大,西部保险深度次之,东部保险深度最小;2006—2007年,中部保险深度最大,东部保险深度次之,西部保险深度最小;2007—2009年,中部保险深度最大,西部保险深度次之,东部保险深度最小;2009—2011年,中部保险深度最大,东部保险深度次之,西部保险深度最小(表2,图2)。区域保险密度是指区域保费收入与区域内人口总数的比值即区域内人均保费收入。由表3、图3可得出,2002—2011年东部保险密度最大值为1022.99元/人,最小值为33.08元/人,均值为591.32元/人,标准差为309.89元/人;中部保险密度最大值为570.39元/人,最小值为113.70元/人,均值为317.23元/人,标准差为175.68元/人;中部保险密度最大值为480.28元/人,最小值为90.45元/人,均值为253.16元/人,标准差为146.16元/人。由2002—2011年东、中、西部保险密度趋势图可以看出,从整体上看,东部保险密度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东、中、西部保险密度大体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表3,图3)。3.2东、中、西部保障体系立法例随着经济体制和保险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逐步形成了主体多样化的保险市场格局,保险机构数量不断增多。从人寿保险公司一级(省级)分公司数量和分布密度表可以得出,2002—2011年,东部人寿保险一级(省级)分公司数量最大值为470.00个,最小值为96.00个,均值为264.90个,标准差为138.92个;中部人寿保险一级(省级)分公司数量最大值为161.00个,最小值为37.00个,均值为86.80个,标准差为45.84个;西部人寿保险一级(省级)分公司数量最大值为155.00个,最小值为42.00个,均值为87.00个,标准差为42.39个。2002—2011年东部人寿保险一级(省级)分公司分布密度最大为每百万人拥有人寿保险公司一级(省级)分公司0.80个,最小为每百万人拥有人寿保险公司一级(省级)分公司0.02个,平均为每百万人拥有人寿保险公司一级(省级)分公司0.47个;中部人寿保险一级(省级)分公司分布密度最大为每百万人拥有人寿保险公司一级(省级)分公司0.37个,最小为每百万人拥有人寿保险公司一级(省级)分公司0.09个,平均为每百万人拥有人寿保险公司一级(省级)分公司0.20个;西部人寿保险一级(省级)分公司分布密度最大为每百万人拥有人寿保险公司一级(省级)分公司0.43个,最小为每百万人拥有人寿保险公司一级(省级)分公司0.11个,平均为每百万人拥有人寿保险公司一级(省级)分公司0.24个。从2002—2011年人寿保险公司一级(省级)分公司数量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东、中、西部2002—2011年人寿保险公司一级(省级)分公司数量逐年增加,且东部人寿保险公司一级(省级)分公司数量多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和西部人寿保险公司一级(省级)分公司数量和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2002—2011年人寿保险公司一级(省级)分公司分布密度趋势图可以看出,东、中、西部2002—2011年人寿保险公司一级(省级)分公司分布密度逐年增加,且东部人寿保险公司一级(省级)分公司分布密度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小(表4,图4、图5)。3.3保费增长量、增长率由2002—2011年东、中、西部保费收入增长量和增长速度可以得出,2002—2011年东部增长量最大值为1147.69亿元,最小值为-310.60亿元,均值为408.99亿元,标准差为442.18亿元;2002—2011年中部增长量最大值为718.34亿元,最小值为55.33亿元,均值为207.59亿元,标准差为194.44亿元;2002—2011年西部增长量最大值为468.43亿元,最小值为-11.91亿元,均值为139.74亿元,标准差为129.27亿元。2002—2011年东部增长速度最大值为36.27%,最小值为-5.35%,均值为15.33%,标准差为13.65%;2002—2011年中部增长速度最大值为63.83%,最小值为5.37%,均值为20.93%,标准差为17.77%;2002—2011年西部增长速度最大值为58.65%,最小值为-3.47%,均值为18.60%,标准差为16.73%。从2002—2011年东、中、西部保费增长量、增长速度趋势图可以看出,东、中、西部从2002年到2011年保费增长量以及增长速度的趋势趋于一致。东、中、西部保费增长量和增长速度最大值都出现在2008年,且东部地区在2011年保费增长量和增长速度出现了负值,这是由于2011年东部地区因北京、上海人寿险业务受结构调整政策导向的影响致使保费收入比2010年有所下降所致(表5,图6、图7)。3.4保障措施地区参保收入gdp弹性系数分布保费收入GDP弹性是保费收入对GDP变动的反应程度,表示GDP每增加或减少1个百分点引起保费收入变化的百分率,用保费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计算。由2003—2011东、中、西部保费收入GDP弹性系数可以看出2011年东、中、西部保费收入GDP弹性系数分别为-0.30、0.24、0.37。区域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东、中、西部保费收入GDP弹性的不同反映了各区域基于当地经济规模的保险相对发展水平的差距。中、西部保费收入GDP弹性系数都大于0,说明中、西部保险发展水平和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潜在保险规模之间的差距小,该区域内保险增长速度快于其经济增长速度。东部地区保费收入GDP弹性系数小,说明该区域保险发展水平和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潜在保险规模之间的差距大,即该地区保险业并未随着地区经济规模的持续发展而表现出相应的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应在现有较大保险存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保险资源(表6)。3.5潜在保源转化率潜在保源转化率是指不同险种的实际承保数量与市场保险拥有量之比的综合加权,一般来说,居民储蓄存款和单位存款表示了居民个人和单位购买保险的实际和潜在能力,因此可用存款余额来表示潜在保险需求量,通过保费收入与存款余额计算出潜在保源转化率(表7)。从表中可以得出,2002—2011年东部潜在保险转化率最大值为1.54%,最小值为0.98%,均值为1.19%,标准差为0.19%;2002—2011年中部潜在保险转化率最大值为2.16%,最小值为1.40%,均值为1.69%,标准差为0.22%;2002—2011年西部潜在保险转化率最大值为1.62%,最小值为1.19%,均值为1.34%,标准差为0.15%。从图8可以看出,中部潜在保险转化率最高,西部次之,东部最小。3.6保费收入比例从图9、图10、图11可以看出,东、中、西部普通寿险产品,分红产品,投资连接险、万能险,意外险,健康险保费收入比例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分红产品保费收入比例在所有保费收入中占据领先地位。4东、中、西部保险机构分布及潜在保险转化率本文通过对我国人寿保险业空间市场布局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2002—2011年人寿保险行业东、中、西部空间市场布局:从保费收入、保险深度、保险密度看,随着时间的推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有色挤压工安全规范考核试卷及答案
- 二甲醚装置操作工转正考核试卷及答案
- 钢结构安装电焊安全防护措施
- 房屋装修施工规范措施
- 农民土地流转风险保证金协议
- 农田种植资源利用协议
- 医疗工程投资管理体系及运营措施
- 野生植物国际合作-洞察及研究
- 冷链运输路径规划-洞察及研究
- 小区绿地养护与管护协议
- 盐酸罂粟碱在腰背痛治疗中的应用
- 一年级硬笔书法教学计划
- 静电安全在纸浆与造纸行业中的应用
- 培养团队协调能力
- 汤小丹《计算机操作系统》官方课件 第四版
- 走近昆曲《牡丹亭》
- 3D打印混凝土材料性能试验方法
- 装饰色彩课件
- XX学校学校集体备课实施方案细则、方案、计划、制度、总结(全套资料)
- 医疗设备、器械项目实施方案、服务实施方案
- 非居民金融账户涉税信息尽职调查和信息报送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