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粤教版-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弟子问仁课件练习二将课后练习二中所有例句,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根据注释翻译
练习二将课后练习二中所有例句,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根据注释翻译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比较古今词义的不同。克己复礼为仁
译: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制这就叫着“仁”。请问其目
译:请问实现它的细则是什么?请事斯语也
译:请让我来实践这些话吧
恢复,归于。今:在一次,又,重复条目,细则。今:眼睛请让我……今:请求(别人干什么)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比较古今词义的不同。恢复,举直错诸枉
翻译:选拔正直的人安排在邪恶的人之上。
选于众,举皋陶翻译:在众人中选拔重用皋陶尧舜其犹病诸翻译: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弯曲,不正。今:冤枉选用,推选。今:向上抬,向上托不足,难以做到。今:生理或心理上的不正常状态举直错诸枉
弯曲,不正。今:冤枉选用,推选。今:向上抬,向上2.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
①
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舜有天下,选于众。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事于仁。翻译: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翻译: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慧。翻译:舜占有天下,就在民众中选拔(贤能)。翻译:如果有人对人民广泛地施恩而且能够救助大众翻译:(这)何止是仁啊。(“于”被虚化)给引出对象从向,对在或不译2.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
①
于翻译:自己不想要的东西②
也
必也圣乎。其言也讱。何谓也。可谓仁之方也已。翻译:(那)一定是圣德啊。翻译:他说话啊一定很稳重。
翻译:(这)是什么意思呢?翻译:(这)可以说就是实现仁的方法途径啊。句中停顿句中停顿句末疑问语气句末判断或肯定语气②
也
翻译:(那)一定是圣德啊。句中停顿句中停顿句末疑问语布置作业:1、P.4《孔子的长相是怎样的》。2、儒家的“仁”和“礼”究竟是什么含义?布置作业:孔子的“仁”概念
一本美国人写的书中说:“学者们通常认为,在孔子哲学中,‘仁’即使不是一个中心的概念,也是中心概念之一。但他们在各自不同地分析‘仁’时却忐忑不安,悲叹《论语》中的‘仁’充满悖论,神秘莫测,复杂得使人灰心丧气”。
——《孔子哲学思微》孔子的“仁”概念一本美国人写的书中说:“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对民众进行施予和救济,这人怎么样?可称得上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所谓仁德之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就要使别人也站得住;要想自己行得通,就要使别人也行得通。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喻,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原文译文思考:孔子是怎样评价子贡提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做法的?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实行仁德?请结合原文回答。
明确:孔子认为广泛地施予和救济不仅是仁德,甚至是圣德。意思是不损人利己,一般人能够做到;舍己为人,需要更高的精神追求。他认为,要实行仁,要注意两点:一方面,自己要做出表率,先要自己站得住;先要自己行得通。另一方面,要能够用自身作比喻,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即由自己的需要想到别人的需要,并给予充分的尊重,给予广泛的帮助和救济。思考:孔子是怎样评价子贡提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做法的?孔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词语克:约束、抑制复:践行、恢复为:是归:称许、赞许焉:句末语气词由:靠目:条目、详情敏:愚钝事:从事、实行斯:这原文词语译文颜渊请教“仁”的问题。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都归顺于仁了。要做到仁,完全要靠自己,哪能靠别人呢?”颜渊说:“请问实践仁的细则是怎样的?”孔子说:“不合礼的不要看,不合礼的不要听,不合礼的不要说,不合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但请让我也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译文思考:孔子在对颜渊的回答中对仁作了怎样的阐释?他认为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对实施仁提出了什么看法?对克制自己提出了什么具体要求?
明确:孔子认为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这就是仁。如果做到的话,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他认为,实行仁,要靠自己自觉,不能靠别人。他认为,约束自己的具体原则是:不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事和物,一概不要看、听、说、做,即管好自己的嘴、眼、耳、手,从点滴做起。思考:孔子在对颜渊的回答中对仁作了怎样的阐释?他认为这样做有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出门像会见贵宾一样,使唤百姓就像承办重大祭祀一样庄重严肃。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邦国做官无所怨恨;在卿大夫的封地里做官也无所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愿意照您的话去做。”
原文译文思考:孔子回答仲弓的问题时用了“见大宾”“承大祭”这两个比喻旨在说明什么?这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样理解?“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同前面两句有何联系?
用“见大宾”这个比喻说明为政者对民众要恭敬,用“承大祭”这个比喻说明对百姓的事情要慎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要将心比心,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领导者实践仁的原则。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与前文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如果对百姓恭敬诚恳、慎重负责,自己不喜欢的,不强加给百姓;那么,无论在诸侯邦国做官,还是在卿大夫的封地里做官,都不会招人怨恨,自己也不会有什么遗憾,这就达到仁的境界了。思考:孔子回答仲弓的问题时用了“见大宾”“承大祭”这两个比原文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词语者:……人其:他讱:言语迟钝斯:这已:通“矣”为:做得无:能够不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的人,他说话是谨慎的。司马牛说:“说话谨慎,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谨慎吗?”
原文词语译文思考:孔子认为说话谨慎也是仁的表现,对此,司马牛是否理解?孔子针对司马牛的反应作出了怎样的解释?
明确:孔子认为说话谨慎也是仁的表现,司马牛对此并不理解,在他看来,这样也算仁,这太简单了。孔子解释说,做事本来很难,所以要考虑清楚才做,因而说话就必须谨慎,即懂得做事难,就会慎于言。这虽然是小事,但如果每人能从小事做起,事事谨慎,循序渐进,就能达到仁的境界。思考:孔子认为说话谨慎也是仁的表现,对此,司马牛是否理解?孔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词语知1:通“智”,名词知2:了解,动词达:明白举:选拔直:正直人,形作名错:通“措”,安置乡:通“向”,刚才富:意义丰富远:被疏远原文词语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对人慈爱。”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使他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者变得正直。”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使他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者变得正直。’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丰富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重用皋陶,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提拔重用伊尹,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译文思考:怎样理解孔子提倡的“爱人”?他主张的“举直错诸枉”与“仁”有什么联系?樊迟是一个怎样的人?子夏是怎样让樊迟明白举直与仁的关系的?孔子“爱人”不只是爱自己的亲属、亲族,而是超越这一切,爱所有的人,将爱升华到人类之爱的境界。孔子认为,选拔重用正直的人,并将其置于邪恶的人之上,能以正压邪,使其改恶趋善,这是实行仁的方法之一。樊迟对孔子的两次回答都不理解,便请教子夏,由此可知,他是个谦虚好学、执着认真的人。子夏举舜和汤两个例子,说明选拔重用德才兼备的人治理国家,能使政治清明,国富民安。思考:怎样理解孔子提倡的“爱人”?他主张的“举直错诸枉”与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归纳:从孔子对学生的回答之中,可知他主张的“仁”有哪些涵义?
子贡问仁
颜渊问仁仲弓问仁
司马牛问仁樊迟问仁仁(推广爱心推己及人)(克制自己道德自律)(处事谨慎宽以待人)(言须谨慎行须慎重)(对人慈爱明辨善恶)归纳:从孔子对学生的回答之中,可知他主张的“仁”有哪些涵义?思考:本文中孔子关于仁的主张有何积极的社会意义?从统治者角度来说,就是要按仁的原则来施政,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广济百姓,言行谨慎,举贤任能,以正压邪;从个人角度来说,就是要求人们舍己为人,严于律己,一切言行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而且每个社会成员要推己及人,将仁爱的伦理道德原则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身上。这有利于个人在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能引导人们培养美德、爱心和智慧,有利于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思考:本文中孔子关于仁的主张有何积极的社会意义?从统治者角度作业:1.P.5-6“思考、探究、练习”。2.背诵全文作业:深入探讨如下:1
对于同一问题,孔子为什么要作出不同的回答?2
那么从本文看孔子的“仁”从其本身内容和对个人修养上有什么不同层次的含义?
3孔子自认为很难成为圣人,也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圣人,为什么却被后人封为“圣人”呢?深入探讨如下:1
对于同一问题,孔子为什么要作出不同的回答?1
对于同一问题,孔子为什么要作出不同的回答?明确:这除了说明孔子作为一个循循善诱的教育家外,还说明他所创导的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富有极其丰富而复杂的内涵,这其实也为后人打着“仁爱”的漂亮旗号兜售私货提供了可乘之机。
1
对于同一问题,孔子为什么要作出不同的回答?明确:这除了说2
那么从本文看孔子的“仁”从其本身内容和对个人修养上有什么不同层次的含义?
明确:从仁作为道德本身内容看,最高境界就是“圣”,而“仁”只是达此境界的过程,人只要处在这个过程中就都具有了仁德了;从个人修养上看,就是要求学生起码要做“士”,一般要求做“君子”,终极目标就是要做“圣人”。
2
那么从本文看孔子的“仁”从其本身内容和对个人修养上有什么3孔子自认为很难成为圣人,也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圣人,为什么却被后人封为“圣人”呢?明确:与后代的读书人尤其是那些抢到天下的强势者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孔子“仁政”的理想社会就是“礼制”,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森严的社会,而强权者大都产生于“礼崩乐坏”的动荡年代以一个“复礼”者的姿态出现的,于是在盛赞的孔子的同时,实际上就在自己的脑瓜带上了一个圣人的光环,又为自己强占社会全部资源提供了合法依据。3孔子自认为很难成为圣人,也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圣人,为什么却被总结性回答练习一的问题
1、
孔子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在当时有什么意义?答:孔子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想象传说中尧舜禹所统治的理想社会,追求做一个尧舜那样的圣人,在当时那个动荡的时代,这对于抚慰人心确实能产生积极作用。但是这个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却被后人尤其是权势者所利用,成了麻醉人们心智的精神鸦片。总结性回答练习一的问题
1、
孔子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在当2、
孔子对“仁”的论述很多,试概括《弟子问仁》一课中“仁”的涵义并探讨其积极意义。答:课文对“仁”的涵义有如下表述: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②克己复礼为仁。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仁者,其言也讱。⑤
爱人,知人。这些作为一种道德准则,要求人有崇高理想,有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推己及人,乐于助人,多做实事少说空话;这对激励人们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
孔子对“仁”的论述很多,试概括《弟子问仁》一课中“仁”P.6练习四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省攀枝花市属高中2026届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情景对话问路课件
- 幼儿园六一戏水活动方案
- 2026届安徽省庐巢六校联盟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托班亲子游活动方案
- 三防安全工作方案
- 中秋节晚会的策划方案
- 幼儿园户外科普活动方案
- 吉林省延边二中2026届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2026届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售后服务体系》课件
- 2024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解读
- 4.基坑工程(马海龙)第四章-支挡结构内力-4-王亚军
- (新版)区块链应用操作员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 DB15-T 3686.1-2024 物业管理服务规程 第1部分:客户服务
- 人力资源公司工资制度方案
- 生猪屠宰兽医卫生检验人员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DB11T 1478-2024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评估与管控
- 铁路电力线路工资格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4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参考答案(100分)
- 中医类新技术新项目申报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