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的诗歌创作_第1页
论杜甫的诗歌创作_第2页
论杜甫的诗歌创作_第3页
论杜甫的诗歌创作_第4页
论杜甫的诗歌创作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杜甫的诗歌创作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自己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诗篇,深刻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时期的各种矛盾、动乱、黑暗和腐朽;忠实地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疾苦,从而展示了他那种坚韧不拔的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这里,只对他陷身贼中写的诗歌略作述评。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失守,长安人心惶惶。杜甫在长安沦陷前一个多月,即天宝十五年(公元七五六年)四月下旬,便匆匆地离开京城,去奉先(今陕西蒲城)携带一家数口到白水避难。六月九日,潼关失守,玄宗奔蜀,白水也接着陷入了战乱之中。杜甫一家和难民一起仓惶逃亡,历尽艰辛,最后才把家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西北三十里地羌村。八月,他听到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北)即位的消息,便毅然单身北上,去投奔肃宗,以期为国效力。他在延州(今陕西延安市)以北为叛军所俘,被押送到陷落的长安。在叛军的监视下,杜甫同在长安的人民一起,度着艰苦的岁月。这固然是杜甫的不幸,但在这八个月当中却也使他亲眼看见叛军烧杀虏掠的暴行和长安陷落后的悲惨景象,从而更加关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痛苦,写出了一些富有爱国激情的优美诗篇。这些诗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抒发了自己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由的情感,表现出诗人正直、崇高的人格。诗人之悲,前诗三首诗据《新唐书·安禄山传》记载,安禄山的部将孙孝哲(契丹人)占领长安后,不仅搜捕百官,杀戮宗室;还“大索三日,民间貲财尽掠之。”使这座雄伟整饰的京城,霎时失去它往日的面目,陷入了腥风血雨之中。对此杜甫当时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为国家被叛军破坏践踏而痛心疾首。在此期间,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情感的诗人,杜甫以诗歌作为讨伐叛军的檄文,写出了一些不朽的诗篇。如《哀王孙》一诗,就形象地描述了叛军在长安给人民所造成的灾难: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腰下宝块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高帝子孙尽龙准,龙种自与常人殊。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槖驼满旧都。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花门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此诗对叛军在长安大肆杀戮和抢掠的滔天罪行进了有力的揭露,读之有如身临其境。当时,杜甫是洞察时事的,他已看出了肃宗藉外力来抵御叛军的动向,他虽对唐王朝最终能战胜安史叛军抱有信心;但对借回纥兵助战却不免有所担心。诗中所说:“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实际是希望当局能重视发挥自身的力量,不要一味依靠外力。他这种身居危难心忧天下的积极态度和爱国热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当然,此诗中混杂有一些封建性糟粕,如“高帝子孙”等句所表露出的天命论观点,就不能说不是落后的思想意识了。但总的来看,全诗表面哀的是“王孙”,而实际上却哀的是国家。这不仅从诗中所含对玄宗的讽意中可见;而且从下面另一首抒发诗人黍离之悲的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哀江头》诗中,亦可得到有力的佐证: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这首诗作于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春天。杨伦《杜诗镜铨》谓:“此公在贼中时睹江水江花哀思而作。因帝与贵妃常游幸曲江,故以《哀江头》为名。”唐时的曲江,是皇帝贵族官僚以及文士们游览的胜地。杜甫在叛军的监视下,不胜愁苦、一天他偷偷来到这旧游之地,只见水边宫殿,千门紧锁,而细柳新蒲却照旧换上了碧绿的盛装。诗人触景生情,面对这衰败景象,不胜兴亡之感。诗是从曲江景色的移换写起,转入对唐玄宗和杨贵妃当年游幸曲江情景的追忆,并联系杨妃溢死于马嵬驿的历史悲剧,抚今追昔,百感交集。诗人所流露出的感情是深沉而复杂的:对唐玄宗、杨贵妃的骄奢荒淫有所谴责,但主旨却在于指出国破家亡的根源;而意多哀悼,使谴责的思想和哀悼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对之仍表现出了一定的同情。显然,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是大唐帝国衰微的一支悲曲。全诗写得意境深邈,沈郁顿挫,纡曲有致,极开阖变化之妙,可以说比前首诗更形象地反映出长安劫后的衰落惨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诚如苏辙所说:“杜陷贼时,有《哀江头》诗,予爱其词气,若百余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见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四)从上述两诗的情调来看,杜甫陷贼当时的心境是十分哀恸的。但作为一代伟大的诗人,他既看到了人民的疾苦,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他不但积极地鼓舞人民坚定胜利的信心;自己也时刻企图逃出长安,好为祖国的光复事业作出贡献。当他听到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朔方军回到灵武,唐军的反击实力正在逐渐形成,各地人民,特别是长安附近的人民也纷纷组织起来反抗敌人,使叛军的势力范围逐渐缩小的消息后,他寄拨乱反正于肃宗及其将领的希望就更为殷切了,时刻盼望着收复长安。然而,由于朝廷处置的无能,唐军战败的消息却又不断传来,特别是诗人所敬重的房琯率大军惨败于陈陶斜(在今咸阳市以东),一日之内士卒死亡竟达四万人。杜甫亲眼看到那些腰间溅满鲜血的叛军得胜归来,在长安酒肆里纵饮狂歌的疯狂样子,以及长安人民愁眉苦脸的情景,心中万分痛苦、愤怒。奋笔写出了《悲陈陶》一诗,如实地记载了当时的战况和人民的企望: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当时,房琯身为宰相,自请带兵收复京都。但他徒有平叛的壮志,却缺乏军事才能,在这次战斗中几乎全军覆没。诗人在此对为国牺牲的战士深致哀悼,称他们为“良家子”,给他们以捍卫祖国的“义军”的光荣称号,记下了人民也是自己的巨大悲痛。诗中潜流着人民悼念亲人的眼泪;也寄寓着作者对官军早日收复长安的殷切希望。杜诗的战略意蕴继陈陶钭惨败之后,十月二十三日,房琯又率南军出战,复败于青坂(离陈陶不远的西南)。杜甫作《悲青坂》诗: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从中可以看出,尽管杜甫当时在贼中正焦急地期望收复长安,但他并没有感情用事。诗人深感陈陶、青坂两役唐军受创惨重,是由于当时天寒地冷,叛军气焰嚣张,反攻条件尚不成熟。要记取房琯轻敌应战的教训,做好准备,到明春天和地暖时再图反攻。这充分表现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杜诗镜铨》引邵子湘的话说得不错:“‘日夜更望官军至’,人情如此;‘忍待明年莫仓卒’,军机如此。此杜诗所以为诗史也。”杜甫作为一位有气节的爱国诗人,他虽陷身贼中,但能密切地注视着长安以外敌我力量消长的形势,尽心谋虑军事问题,写出了具有战略深意的诗篇《塞芦子》;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思明割怀卫,秀岩西未已。迥略大荒来,崤函盖虚尔。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岐有薛大夫,旁制山贼起。近闻昆戎徒,为退三百里。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芦子关,(在今陕西安塞县西北),是陕北的军防要地,去灵武不到六百里,正防守空虚。据《旧唐书》记载:至德二载正月,史思明、高秀岩合兵十万,围攻太原,企图西进,攻取朔方、河陇。当时杜甫担心叛将史、高等合兵向西乘虚攻入芦子关,直犯反攻的根据地——灵武。提醒肃宗应调兵加强扼守,以免给光复大业带来障碍,这是很有远见的、王嗣奭《杜臆》说这诗:“条陈边事,岂可以诗论。”浦起龙《读杜心解》也说:“此杜氏筹边策也。灼形势,切事情,以韵语为奏议,成一家之言矣。”诗三:《月》是长安的诗,诗6月初现杜甫不只在上述表现重大题材的篇章中写出了对祖国,人民的深厚的爱和对叛军强烈的恨,就是他写的一些怀念家人的小诗,也无不和祖国的命运相关联,从而反映出离乱人民的心声,饱和着诗人热爱人民的激情。至德元年(公元七五六年),中秋节日,他写过一首怀念家人的五律《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词旨婉切,语丽情悲。王嗣奭说:“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诗未直接写自己思家,只从对面鄜州的妻子写起,想象妻子在月夜怀念自己的情景。不只写出了妻子在月光下望月凝思的形象,更衬托出诗人被俘长安的心境,浸透着离乱人的情感,把诗人月下翘首思家的形象也生动地勾勤了出来。这比直接描写自己羁身长安,月夜思家,更委婉、更深厚、更感人。诗人含意深刻,表现出对祖国统一的希望杜甫陷落贼中,因官职卑微未被囚禁,但他极国心切,焦急万分。在一个难熬的冬天,他大概是回到城南自己的老屋,对雪独坐,不胜愁苦,便写了一首《对雪》的五律以抒怀: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这首诗题为《对雪》,但非泛泛咏雪之作。全诗感叹时事,忧国忧民的真情愁思溢于纸上。首联点出官军新近屡败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心系国家的诗人面对暮云风雪,也就不能不更添一层愁苦。但他当时却不能随意向人倾诉苦衷,只能独坐屋中,默默地为那不久前死难的“四万义军”、“良家子”愁吟致悼。诗中用了一个“独”字,含意深刻,既能说明当时环境的险恶,也可说明诗人独能关心祖国的命运前途。次联咏雪景甚肖。诗人有感时局,满腹的愁绪忧思,仿佛已化为纷纷扬扬的风雪弥漫了天空。三联写身陷贼中的穷困。诗人对雪愁吟了半日,方想以红炉绿樽来排遣愁寒,无奈乱离之中实不可得,不仅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就连酒瓢(即葫芦)也早给扔掉了。好在炉子还放在一旁,尽管没有柴炭生火,诗人间或伸出手向炉取暖,似乎火正通红,满屋生辉呢。这样一来就使得全诗的情调大变,诗人虽在愁吟,但精神并不衰瑟,情绪并不低沉,对祖国的前途依然是充满着希望的。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春天来了,杜甫有时也出外走走。但他出去散心,总是触景伤怀,每每产生对祖国兴亡的无限感慨。《春望》一诗就是这种感情的结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抒情之作虽使用了《春望》的题目,但在这国破家亡的荒城春日里,诗人是没有心思去赏春眺景的;这只是他当时忧乱伤春、愁离望春心情的真实的记录。全诗突出一个“望”字,写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前半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半写想念亲人,充溢离情。最后,一位饱经忧患而白鬓萧疏、形容憔悴的诗人的形象完整地突现在我们面前。不过,我们从这位搔首问天的诗人的形象上,却看不出任何沮丧的情绪。尽管他对眼前国家残破的局面忧愤至极,但他却清醒地知道山河犹在,人心未改。诗心趣:普遍的业情杜甫身陷贼中,常到朱雀街南怀远坊东南的大云寺找赞公和尚,商量如何逃出城去的事。赞公是大云寺中有政治头脑的住持僧,对杜甫很友善,愿意掩护他,曾留他在寺里食宿。这使杜甫深为感激,写下《大云寺赞公房四首》诗,其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