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0323132_第1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0323132_第2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0323132_第3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0323132_第4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032313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单元素养评价(一)(第一单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下表为我国夏、商、西周时期使用的局部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时期整地工具耕种工具夏朝耒、锛、铲、斧锄、镈商朝耒、锛、铲、锸、斧、析锄、铲、镈西周耒、锛、铲、锸、斧、析锄、铲、镈、镵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木石原始农具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历比拟丰富【解析】选C。此题以表格形式展现了我国夏、商、西周时期使用的局部农具,有木制农具如耒、析等,排除B;A、D材料中无法表达,排除;从夏朝到西周,整地工具和耕种工具种类不断增加,说明耕作方式在进步,应选C。2.“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低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 ()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B.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C.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D.标志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解析】选C。从“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可知该工具是灌溉工具筒车,从“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可知提高了水力灌溉效率,应选C。3.宋代诗人叶茵在《田父吟》中写道:“桃花深映水边庄,夫妇相携笑语香。耕耨有粮蚕有种,丁男戽水妇要桑。”此诗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自给性 B.田园生活的困难性C.农业生产的富足性 D.男耕女织的分工性【解析】选D。此题考察小农经济特征。“耕耨有粮蚕有种”实际上反映了耕织结合,“丁男戽水妇要桑”反映了男女分工明确,故D符合题意。4.曹雪芹的父亲被康熙任命为“江宁织造”,负责管理江南地区专供皇室的锦缎生产。他管理下的产业最有可能属于 ()A.田庄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被康熙任命为‘江宁织造’”“专供皇室”等信息可以判断其管理下的产业最有可能属于官营手工业。应选C。民营手工业面向市场,田庄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属于自然经济范畴,规模小,技术落后,故排除A、B、D。【补偿训练】考古学者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魏晋B.隋唐C.宋代D.清代【解析】选D。粉彩和珐琅彩出现于清朝,因此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清代,应选D。魏晋、隋唐和宋代没有出现粉彩瓷和珐琅彩,A、B、C错误。5.(2023·大同高一检测)相传,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最为有名。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哥窑所产冰裂纹瓷器应属于 ()A.白瓷系列 B.青瓷系列C.青花瓷系列 D.珐琅瓷系列【解析】选B。唐朝时期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处于南方,由此可知,哥窑所产冰裂纹瓷器应属于青瓷系列,应选B。A是北方的瓷器,排除。C出现在元朝,排除。D出现在清朝,排除。6.《汉书》载:“(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兴旺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开展【解析】选A。由题目中的信息可知:张安世比大将军霍光还富有,是因为其拥有规模宏大的私人作坊,排除C,应选A;B发生于明朝中后期,与题目中的时间“西汉”不符;封建王朝一直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D表述错误。7.《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解析】选C。从“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统治者主要从加强控制和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应选C。A、B、D与题干材料无关。【深化点拨】古代商业开展的主要表现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开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8.宋真宗时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因而到宋徽宗时候,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这反映出当时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C.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D.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解析】选C。根据“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侵街房廊钱”,结合所学知识,宋朝随着商品经济开展,坊市界限被打破,C正确;A材料没有表达,排除;宋朝仍然推行抑商政策,排除B;宋朝官府只是放松了对市的监管,D不符合史实,排除。9.(2023·洛阳高一检测)如表为北宋赋税构造变化表(单位:万贯)。据此推知,北宋时期 ()年代农业税非农业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2408.11567.7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2641.23874.0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A.农耕经济出现衰退现象B.商业得到较大开展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民众负担日渐沉重【解析】选B。根据表格可知,北宋赋税构造中农业税占比呈现下降趋势,非农业税大幅增加,反映了宋代商业开展对国家赋税的奉献,应选B。题干不能说明农业衰退,排除A;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题干不能反映民众的负担加重,排除D。【补偿训练】1.以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经济开展的主要趋向是 ()A.官营手工业渐趋衰落B.经济重心逐步南移C.商品经济较快开展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唐宋时期政府钱币收入不断上升,实物收入不断下降,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开展,应选C。2.明代徽商查岩振曾经“岭南塞北,饱谙寒暑之劳;吴越荆襄,频历风波之险”。这反映出 ()A.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B.商业竞争异常剧烈C.行商更有利可图D.商人处境非常困难【解析】选A。从题干材料“岭南塞北”“吴越荆襄”可知明代跨区域贩运贸易的繁荣,应选A。材料没有反映商业竞争的具体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比拟行商者与非行商者的利益区别,排除C。材料主要反映行商的自然条件的困苦,排除D。3.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工商业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鸦片战争前)增加到479个。就明清时期而言,这些工商业市镇 ()A.位于经济兴旺地区和交通要冲B.严格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C.开场流通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已在我国出现【解析】选A。根据所学,工商业市镇主要集中在经济兴旺地区和交通要冲,所以A正确。市坊界限在宋代就已经被打破,纸币最早是在宋代出现,材料中没有表达出雇佣关系,排除B、C、D。10.(2023·天津等级考)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展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解析】选D。由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为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归国家所有,再分析材料,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由此可知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故D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份地)都不能买卖,A错误;村社成员随着份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私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私田)的主人,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错误。【深化点拨】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成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11.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政府组织召开盐铁会议,有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植、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这反映了 ()A.盐铁官营严重损害了商人利益B.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深得民心D.工商业开展冲击了农业主体地位【解析】选B。从“总一盐铁”“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可知,盐铁官营使官民都获得一定的利益,故B正确。【深化点拨】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开展缓慢的重要因素。12.乾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请制定《防范夷商规条》,规定:永远制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对外商的寓所进展严格搜查;制止中国商人借领外商资本及外商雇请汉人役使;外国商船停泊处派军队弹压稽查等。这一政策的影响是 ()A.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B.保护了本国民族工业的开展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D.防止了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解析】选A。根据题干可知,严禁外商冬季留居中国,限制外商与中国人的经济交往,对外商严加核查,不利于中外民间经济贸易开展,应选A。此时我国民族工业尚未产生,排除B。“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展,排除C。“闭关锁国”政策并不能防止西方的殖民入侵,排除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6分,共52分)13.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但制约农业开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岁收入亩缺乏一石”。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太湖地区,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假设人力之便。”从养活的人口来看,明清时期农业确有开展,从劳动生产率来看,明清时期的农业开展水平下降了,主要表现是畜力的减少;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来看,也有下降的趋势,表现在劳动强度加大,工作时间增长。——《中国经济史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的开展状况。依据材料分析是哪些因素促成的。(14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与材料中西周时的信息比照,可知粮食产量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即可。第(2)题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开展状况即可。依据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分析可得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依据“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分析可得劳动力的剩余;依据“不藉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假设人力之便”,分析可得养牛本钱较高。答案:(1)变化:粮食产量提高。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状况:农业开展水平下降;农业耕作技术下降;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因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养牛本钱较高。14.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昔者,桓公问管仲曰:“寡人请问度地形而为国者,其何如而可?”管仲对曰:“夷吾之所闻,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向山,左右经水假设泽,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 ——摘编自《管子·度地》材料二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开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回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天西安城的九倍还多。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那么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展。——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材料三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场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显,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摘编自《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1)根据材料一,指出管仲论述的主题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开展的主要因素。(10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即可知其反映了管仲对选择城池的要求;第二问可根据中国古代城市分布地区的演变来概括。第(2)题,第一问根据“纵横有序”“分割成棋盘状”“与坊区分开”等即可概括;第二问要结合隋唐时期的政治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