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记商君列传》中的令民为什伍,相牧司连坐
商鞅改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对秦国的强大而最终统一国家的影响。因此,要研究商鞅的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尤为重要。一、刑满释放后,实行功人保守商鞅是卫国的庶出公子,姓公孙,名鞅。后封于商,因而称商鞅。他还年少时,便“好刑名之学”。青年时,在魏国担任中庶子,当时的魏相公叔座发现商鞅有“奇才”,当公叔座病危时,就把商鞅推荐给魏王,请魏王重用他,并指出,若不用他,就将他处死。但魏王并未采纳公叔座的建议。当秦孝公发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切尊官,与之分土”(《秦本纪》,P202)的求贤令后,商鞅便从魏国来到秦国,向秦孝公提出了用“霸道”(即法家)思想治国,达到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立刻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变法共进行了两次。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商君列传》中是这样叙述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重要内容有:在政治上,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明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君列传》,P2230)主张按军功大小给予一定的社会地位,“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商君列传》,P2230)奖励在战场上立功杀敌的人。具体的规定是:凡在战场上能杀得敌人甲士一人,并取得其首级者,赐爵一级,赐田一顷,宅一亩;得敌一甲首者,若为官者可当五十石俸禄之官;得敌一甲首者,还可役使一人或一家为自己的农奴,即“除庶子一人”。(《境内》,P119)为此,制定了有名的二十等爵制。秦正是利用二十等爵的等级制与军功紧密联系起来,以激发士兵在战场上的奋勇杀敌精神。在社会组织上,实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商君列传》,P2230)的制度,即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如果一家犯罪,其余四家就要连坐,受到株连。具体办法是,五家相互监视,发现有“奸人”,应向官府告发。告发者可以得到同在战场斩得敌人首级相同的奖励,否则,就要受到同奸人一样的处罚,如果出现藏匿奸人的情况,则要受到和投降敌人一样的处罚。据云梦秦简记载,每个伍中有一个“伍老”,是什伍基层组织的负责人,负责每伍的社会治安工作。在社会风尚上,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商君列传》,P2230)从而改变了过去“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旧俗。在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商君列传》,P2230)同时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新的土地所有制,即“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了土地私有这一事实。在商鞅变法中,还实行了度量衡改革,普遍推行县制,迁都咸阳,等等。二、解决是解决治理矛盾的要求商鞅变法是建立在其法家思想基础上的。商鞅的法家思想则集中在《商君书》中。他认为历史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法是“为治之本”,要“任法而治”。指出“今有主而无法,其害与无主同”。(《开塞》,P58)推行法治就要立法分明,使法成为“国之权衡”。君主要做到“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明主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治”。(《君臣》,P130)他还指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为治而去法令,犹欲无饥而去食也,欲无寒而去衣也”。(《定分》,P145)“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修权》,P82)因此,商鞅主张颁布成文法,使法令成为判断功过行使赏罚的标准和上下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人们“不可以须臾忘于法”。(《慎法》,P137)商鞅极力强调“壹刑”。所谓“壹刑”,即“刑无等级”、“刑法无偏”,同罪同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习惯。按照商鞅自己的说法,就是不管卿相、将军、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赏刑》,P100)同时商鞅也认识到君主的意志与行为会与法律出现冲突,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他提醒统治者:“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因此要求统治者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只有“君好法,则臣以法事君;君好法,则端正之士在前”。(《修权》,P82)尽管商鞅的变法运动在秦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保守派百般阻挠商鞅变法。但由于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对破坏变法的人给予严厉打击,以法办事,因而做到:“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法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秦策一》,P75)商鞅将法家“立法去私”的精神推行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深入人心,从而形成“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的现象。应该说商鞅变法的范围之广、内容之多、时间之长、力度之强、收效之巨、影响之大,是当时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变法都无法与其相比的。正由于依法办事,所以变法进行得非常彻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商鞅死后,燕人蔡泽曾为秦相国数月。他是较早对商鞅变法进行评论的,他说:“夫商君为秦孝公明发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易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蓄积,习战阵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力威诸侯,成秦国帝业。”(《范睢蔡泽列传》,P2422)可以看出,他对商鞅变法是持肯定态度的。韩非也对商鞅变法进行了高度评价。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指出:“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也记录了:“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好局面。他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落后面貌,使之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吞并了关东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华夏一统。“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书解》,P432)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于宇内”,在很大程度上就有“商鞅变法”的功劳。特别是商鞅变法实行的军功爵制对秦的统一进程影响最大。这种奖惩政策,在战争中极富诱惑力。造成“秦人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火卢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是故秦军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挡未尝不破”。(《初见秦》,P1)战国时的著名人物张仪也指出:秦军“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孟获(秦大力士)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也”。(《韩策一》,P931)反映出秦国军队在当时无所畏惧、奋勇杀敌、争立军功、所向披靡的情况。据统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前后经过109年时间,秦除了同若干残存的小诸侯国和西戎、巴、蜀少数民族作战以外,同六国共作战65次,获全胜的共58次,斩首129万,拔城147座,攻占的领土共建立了14个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的仅5次,败北仅4次。(P60)关于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及意义在学者们中间应该是没有太大争议的。当时的思想家荀子在看到秦国的治国情况时赞不绝口。他指出:“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也。”(《强国》,P95)葛兆光先生指出:商鞅认为“一方面要禁止那些不切实用而好高骛远的理想主义,使一切都纳入实际的法治规范,一方面提倡按照法律规则制裁和监督官吏和民众,把所有人的心灵与行动都严格管束起来。达成一个严格、有效的官僚管理系统,形成整齐、规范的社会秩序,以取代早期的基于血缘亲情的伦理规范,取代基于心理自律的道德自觉”,(P262)这是有道理的。三、秦简与法家思想商鞅的法家思想,直接影响了其以后秦的社会思想,这正是“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的表现。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位一体的法家理论体系。他指出:“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有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思也。”(《定法》,P206)“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难三》,P192)“宪令行之时,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诛”,“明法者强,慢法者弱”。(《饰邪》,P56)他指出:“以罪受诛,人不怨上;以功受赏,臣不德君。”(《外储说左下》,P144)他根据战国时期的形势分析:韩、赵、燕三国之所以由盛转衰,是由于对法不重视的结果。这些法家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无疑有重要的作用。当然韩非子也提出了一些关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诸如术和势,这在封建社会是和儒家等思想家相同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实行中央集权制是必要的,对于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秦王朝更显得必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确立了比较严格的法制。后来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使秦国的法律更为完善,不仅有比较完善的刑律,而且还制定了行政法和经济法规,从而使秦国形成了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的局面。最能体现秦法家思想的就是1975年发现的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简。在这批秦简中,出土了大量的《秦律》,从而为我们研究秦的法律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实质上这批秦律就是在商鞅变法时以法家理论为指导而制定并逐步完善起来的。属于行政法方面的有《置吏律》、《除吏律》、《除弟子律》、《尉杂》、《傅律》、《内史杂》、《徭律》、《寺空》、《军爵律》、《公车司马猎律》、《中劳律》、《屯表律》、《戍律》、《行书》、《传食律》、《游士律》、《属邦》;属于经济法方面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工律》、《工人程》、《军工》、《效律》、《藏律》、《牛羊课》等。《法律答问》主要是对刑法条文的运用和解释,涉及到《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等方面的内容。《封诊式》主要是诉讼程序法规和有关勘验、审讯等法律文书的程式。这批出土的秦简为研究秦律和法家思想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然而这并不是秦律的全部,仅是其一部分,但我们通过对这一部分的研究,应该能对秦的整个法律制度大体有个了解。四、秦朝及西汉的治国经验直接建立在秦亡基础上的汉政权对秦的速亡有自己的看法。陆贾在《新语》中指出:“事逾烦而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亟故也。”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中也指出,法家“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以长用也”。贾谊在《过秦论》中也指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些评论看似正确,实则是不全面的,他们是站在汉代统治者的利益说话的,是对秦统治的不公正的评价。他们只有将秦的统治说得一无是处,才能使人相信汉代替秦的合法性。实质上,把秦的速亡简单归结于法家的思想是讲不通的,秦时虽然以法家思想为主,但战国时期的各家学说,如儒家、阴阳家、道家、纵横家、农家等,在秦王朝都有地位,关于这一点历史学界已有不少大作发表,在此不赘。因此一定要将秦的灭亡归结于秦的法家思想显然是不公允的。笔者认为对秦的法家思想要有一个合理公正的评价,至少在秦亡问题上不能归咎于法家,秦的速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秦和隋王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两个王朝都是在经过长期的分裂割据之后统一天下的,而且都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但两个王朝并非都是实行的法家思想,因此要说秦亡于法家思想统治是不能成立的。退一步来讲,秦王朝是在通过对六国的军事征服之后建立起来的大一统国家,在此以前,还没有一个国家有如此大的疆域,因此如何对这样一个国家进行治理,在秦王朝统治者面前应该说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况且又没有可以借鉴的治国经验。六国的贵族并未从心理上屈服于秦的统治,他们时刻准备等待时机夺回政权。正因为如此,秦末农民大起义很快就演变为六国贵族的复辟斗争,这些六国贵族不甘心于被秦消灭,反秦浪潮一直声势浩大。当农民起义爆发时,他们便蠢蠢欲动,企图夺回失去的江山。实质上秦末农民起义最后被六国贵族所利用。更何况法家思想不像儒家思想有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儒家思想不停地在汲取法家、道家等思想家的精华,从而使儒家思想得到不断的充实,更适应于统治阶级的要求,才能历久不衰。但法家思想则缺乏这个机会,虽然它使秦国很快富强,但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使秦国速亡,也使法家思想失去了再实践的过程。如果法家思想后来能像儒家思想那样继续作为统治思想,并吸收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我认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肯定会大有好处,我国将会更早一点进入法制化社会。继秦而起的西汉王朝,在统治方法上也是实行外儒内法。正如汉宣帝所云:“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元帝纪》,P277)特别是汉武帝晚年由于阶级斗争的激烈,法家思想对维护其统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秦的速亡应该从秦大兴土木等方面来思考,秦统一全国后,当时全国财政拮据,国库空虚,百废待兴。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办法是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以保证社会的稳定,然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增加老百姓的赋税和徭役。只有这样才能使刚刚取得的政权得到巩固。而消极的办法则是把危机转嫁给老百姓,增加对老百姓的摊派,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和无休止的徭役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老百姓忍无可忍,便起来推翻其统治者。秦王朝的统治恰恰采用了消极的办法,忘记了创业时的艰辛,大兴土木,不断增加老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负担。秦统治者自以为能马上得天下,就能马上治天下,南征北战,修长城,建宫殿,筑驰道、直道,等等。其中筑长城用40万人,南戍五岭用50万人,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达70余万人,加上其他徭役,役使人数超过200万人。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秦时全国人口约两千万左右,被征发造宫室坟墓共一百五十万人,守五岭五十万人,筑长城假定五十万人,再加其他杂役,总数不下三百万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五。使用民力如此巨大急促,实非民力所能胜任。”秦始皇不但为他自己生前建造了豪华的离宫别馆,而且还为其死后建造了豪华的地下宫殿——秦始皇陵。特别是秦在渭水以南修建的阿房宫规模空前,迄今仍留下一规模庞大的夯土台基,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500米,高约7米,规模十分惊人。杜牧的《阿房宫赋》虽不免有所夸张,但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当时的阿房宫的确是非常的豪华壮观。为了修建这么一个欲以代替咸阳宫的大型宫殿群,秦始皇动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给人民造成了莫大的灾难,因此当时曾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民谚。为他修建的死后归宿——秦始皇陵园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陵园规模庞大,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目前在秦始皇陵园内已发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买卖合同担保人协议书
- 逾期仲裁调节协议书
- 装修合同毁约协议书
- 餐饮招收学员协议书
- 音乐机构合伙协议书
- 高考志愿招生协议书
- 鱼塘投股合同协议书
- 食堂劳务外包协议书
- 食品转让合同协议书
- 赌博自愿离婚协议书
- mq135空气质量检测传感器说明书空气污染控制用
- 国家开放大学《监督学》形考任务( 1-4)试题和答案解析
- 试卷交接签字单
- 高考化学答题技巧与规范课件
- 2022届高考英语复习:最后一节英语课(13张PPT)
- 加强评标专家管理实施方案
- 股票实战技巧(一)薛斯通道_CCI_DMI经典指标组合
- 小学生德育教育ppt课件
- 配电箱系统图
- 精选静电感应现象的应用练习题(有答案)
- 初中音乐--人声的分类--(1)ppt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