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主城区水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_第1页
池州市主城区水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_第2页
池州市主城区水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_第3页
池州市主城区水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_第4页
池州市主城区水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池州市主城区水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

池州市的赋灵蜿蜒,山环水。自古以来,有一首诗:“山距南郭2里,西湖六七分”。池州市主城区山体逶迤,水系发达,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丰富且具特色。最著名的要数平天湖、南湖、清溪河三大水系。将池州市主城区的三大水系贯通并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是恢复自然生态、营造良好宜居环境的需要,是提升、挖掘和保护丰厚人文积淀的需要,同时也是构建“山水园林城市”景观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争创“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举措。1池州市水系现状及水环境综合处理工程基本1.1发展山水环境,形成沿山绕水的景观景观池州市是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濒长江。境内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深厚,市区规划区面积359km2,总人口35万人,目前主城区建成面积26.33km2,市区人口22.61万人。池州市水系发达,北濒长江,南依月亮湖、齐山湖、天堂湖等湖泊湿地,东接平天湖,西临秋浦河,白洋河、清溪河穿城而过。历史上池州城四面环水,各水系相互贯通,每至汛期,一片汪洋,江、河、湖成为一体,浩淼不分,枯水季节,江、河、湖泊方可分辨,形成依山绕水的独特景观风貌。建国后,池州市大力加强水利建设,修建了沿江堤防、下清溪江堤、白沙湖堤和白洋河堤等,原先相互贯通的自然水系,逐渐形成为现在秋浦河、白洋河、清溪河、平天湖、南湖等相互独立的水体。昔日广阔的水域滩涂大部分已演变为人烟稠密的城区和物产丰富的农田。清溪河贯穿城市中心南北,城区段全长15km,河面宽50~80m,在城区段为封闭性水体,其水位由杏花村、南湖、白沙3座排涝泵站控制在7.60~8.10m。平天湖位于城区东郊,来水面积为75km2,平天湖的水位控制在10.80~12.10m,面积11~12km2。南湖位于老城区以南,因地势低洼,形成一片湖泊湿地。目前南湖被分割为几段,大部分为鱼塘、藕塘、水田等,相互之间仅以若干涵管勉强连通。天堂湖仅通过若干排涝沟与清溪河连通(图1)。近年来,池州市依托良好的山水环境资源,充分发挥“依山、拥湖、临江”的自然环境,突出“山、水、城”相融的城市建设理念,形成“滨江环湖、组团发展”的城市布局,体现“城在山水中、城在园林中、城在文化中”的城市个性。特别是在城市山水景观环境整治与建设、城市湿地控制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5.45%,绿化覆盖率达40.2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19m2,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8.07%,2009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11年8月池州市获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安徽省首个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城市。1.2整合景观资源,共建生态游池州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总结概括为“3538”工程,即贯通平天湖、南湖、清溪河三大水系,整合搏浪平湖、绣春夜月、激情活力、东方巴黎、清溪塔影五大景区,建设齐山峡谷、体育会展中心、清溪船闸三大节点,改建万罗山路桥、寄隐路桥、齐山大道桥、长江南路桥、天堂湖西路桥、沿河路桥、平天湖堤桥、清溪大道桥八大桥梁。对清溪河、南湖等水体进行综合整治,促进水体流动,增强自净能力,恢复南湖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构建环绕平天湖—南湖—清溪河的水上观光航线,将池州市优美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串联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池州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征地拆迁、河道开挖、桥梁建设、生态护坡与湿地恢复和建设、园林绿化景观营造等具体工程,需要较长时间地不断建设与完善。2景观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目前,池州市主城区水系格局及水环境状况已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其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平天湖超标准洪水缺乏调蓄空间,汛期防洪形势严峻。应尽快解决平天湖超标准洪水的出路问题。二是南湖水体缺乏保护,生态环境退化。南湖大部分已被改造成为一片片的鱼塘、藕塘、水田,不仅打破了自然生态平衡,削弱了其自我净化功能,产生的农业污染还会对清溪河的水质造成不利影响(图2、图3、图4)。三是景观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独特魅力尚未充分展现。池州市滨江环湖,山水相依,自然景观极具特色。但是清溪河、平天湖等水系互不连通,独特的山水景观显得较为散乱。齐山、平天湖、清溪河、百牙塔、下清溪塔等景观散落于市区各处,由于未能构建水上观光航线,游客需在市区内往返奔波而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大大降低了池州市旅游业的吸引力。3综合水环境管理的目标根据池州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在研究城市的环境资源和存在问题等的基础上,提出了池州城区水系综合整治的规划目标。3.1水体景观体系一是建立环湖景观体系。整合水体、堤坝、绿化、桥梁、建筑、山体、道路等要素,形成独具池州市特色的环湖景观体系。二是建立以水为主干的绿化系统。结合城市原有的河道体系,将绿地、休闲和步行体系等结合起来,形成以水为主干的城市绿化系统。三是丰富山水园林城市的含义。在建筑群体布局和建筑单体空间形态的塑造上,强调与自然山水资源的完美结合。3.2建设旅游配套设施一是把池州市城区建设成为周边地区和城市旅游的接待中心之一;二是发展水上活动;三是建立环湖步行区;四是建设旅游商品购物街。3.3加强滨河地区建设一是促使滨水区成为市民的起居室;二是提高滨水区域的可达性;三是提高滨水区域的亲和性。4生态、景观节点设计池州市主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包括河道、桥梁、通航建筑物及溢洪坝、生态湿地、景观绿化及水上观光航线等内容,在城市园林景观节点规划设计上遵循高起点、严要求,切实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和宜游、宜居、宜商的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在经过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景观节点设计强调以人为本,追求生态、绿色、环保、低碳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4.1岸线自然型在符合防洪规划、满足通航要求的前提下,河道岸线尽量顺应原有地形,避免大挖大填,力求岸线自然生动,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尽量采用自然边坡,以生态手法营建沿河湿地,建设生态河道。结合沿河景观规划,适当设置亲水步道、戏水浅滩、下沉式广场等休闲游乐场所,构建人水和谐的滨河景观空间。4.2桥梁总体布置池州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共需改造或新建桥梁8座,以拱桥方案为主,其他类型桥梁为辅,既突出其景观效果,同时也与周边环境较为协调。4.3承船社会和基层组织升船机是常用的一种通航建筑物形式,被形象地称为“水上电梯”,主要由承船厢和位于其两端的闸首,以及上、下游引航道3部分组成。通过控制系统启动机械传动机构,升降承船厢和其中的船舶,使船舶能在有高差的2个水域中通航。已建成的清溪、齐山2座升船机是目前全国仅有已建成的2座液压式升船机(图5)。4.4生态湿地根据水系现状,结合游览需要将生态湿地分为三大功能区,即南湖湿地游览区、平天湖游览区、清溪河风情水廊(图6)。4.4.1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南湖湿地公园游览区主要位于南外环路以南,平天湖堤以西,长江南路以东区域,主要包括现状南湖和月亮湖等区域,总面积约314hm2。规划区域为典型的湿地,由众多水塘组成,目前以渔业养殖为主,景观比较零乱。其南、西、北三面都是城市开发密集区,对湿地生态保护有一定挑战。规划整合齐山、月亮湖、南湖应以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进行规划,围绕着“悦动”的主题,重点突出文化揽胜、湿地观光、休闲游憩、时尚娱乐等功能。对南湖岸线进行清理整治,利用湖岸滩涂,以自然形成的土壤沙砾为湿地基质,种植湿地植物,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使水面与岸线呈现一种生态的交接,为鸟类、两栖爬行类等动物物种提供生活空间。湿地植物采用浮水型、挺水型、沉水型等多种植物合理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目前该区域已初见成效(图7)。4.4.2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和旅游产品平天湖旅游度假区位于池州市东面,平天湖旅游度假区总面积约37km2,其中水域面积约11km2(图8)。环水系旅游规划的重点是利用其开阔的水面和丰富的景观与休闲项目,以“悠然”的休闲度假为重点开发方向,开展水上游览观光、休闲接待,发展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其主要功能为度假养生、运动休闲、文化体验、生态人居;规划主要项目有:莲花台、星级宾馆、云香茶社、湿地公园、科研产业园、稻香鱼肥、杏花春雨、善结佛缘景区、野营拓展基地、旅游服务中心、GLOF休闲养生区、休闲旅游度假区、昭明宾舍等。4.4.3滨水景观空间的完善2003年清溪河综合整治工程开始启动,通过驳岸、截污、引水、景观等多项工程的建设,南外环至清溪大道约5km的河道焕然一新,原先污水横流、垃圾遍布的“龙须沟”变成河水清澈、景致宜人的生态景观带。目前,清溪河已经建成了南湖烟柳、古城遗风、诗韵飘逸、百牙晓月、贵口扬帆五大景区,形成了池阳怀古、画舟霜柏、傩戏之乡、岁月如流、清溪渔火、百牙荷风、山水情缘、水渺路复等十大景点。沿岸景观建设初见成效(图9、图10)。结合水系旅游实施方案,清溪河主要突出文化风情,把目前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提升为具有城市景观空间和旅游空间功能一体的区域。具体措施为整合景区景点空间、提升业态、扩充内涵、完善功能、串珠成链。在原有景区的基础上,重点利用好十大景点景观效应的同时,拓展其文化展示、体验式活动内容,打造成为可游、可赏、可玩的综合性项目。通过整治,使池州市主城区三大水系相互连通,可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50hm2,大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味。5发展水域旅游,保护水域空间,打造水域风情近年来,城市水环境日益受到重视,国内众多城市通过水系整治来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带动城市发展,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池州市水系纵横交错的河流水域勾画出了优美的江南水域风光,它们为池州市水系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的开发应加强对水体的保护并优化,打造优美的水域风情。池州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5.1专家现场调研,反复论证,进一步明确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在不破坏原有城市生态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整治后的生态效益、园林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聘请了国家和安徽省多名著名专家现场调研、反复论证。专家组最终制定了综合整治规划目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为池州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5.2房屋、土地及林地主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占地面积较广,整治区域内涉及到诸多农户的房屋、土地及经济林等。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统一思想、服从大局观念,通过移民建镇、补偿损失、转移劳动力与再就业,积极妥善处理好征地拆迁与居民安置工作。5.3平天湖人工洪水整治模式在现有水系基础上,新开挖2段河道,贯通平天湖—南湖—清溪河水系,疏挖、清淤整治南湖,利用南湖作为平天湖超标准洪水的蓄滞洪区。对清溪河、南湖等水体进行综合整治,促进水体流动,增强自净能力。5.4大桥梁工程池州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共改造或新建万罗山路桥、寄隐路桥、齐山大道桥、长江南路桥、天堂湖西路桥、沿河路桥、平天湖堤桥、清溪大道桥等八大桥梁。5.5动植物多样性原则对南湖湿地内现有的农田、藕田、鱼塘进行改造,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对三大水系沿岸的护坡进行加固和强制绿化,维持现有的生态特色与景观效果。5.6加强园林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血清河文化缺乏合理整合齐山、平天湖、清溪河、百牙塔、下清溪塔等自然景观,新建莲花台、平天湖1号、齐山峡谷、清溪船闸等一大批园林景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