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浅谈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浅谈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浅谈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浅谈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所最关注的事,这也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虽然汉语是我们的国语,语文也是高考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但学生平时上语文课就是积极性不高,总是觉得没有数、理、化、英语等学科有趣。究其原因,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把一篇篇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文章通过我们过于程序化的方式来使学生理解从而使文章变得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丧失。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还美文以具体形象的本来面目,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自然会增强。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让学生身临其境,一方面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从而达到学习的最优化。

下面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情境教学法课堂教学导课中的运用进行了归纳总结以便和同仁探讨:

良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那么就有了成功的坚实基础。而一个好的开头是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考。如果在开头中能通过各种手段设置一定切题有趣的情境导入课文,激活课堂,使学生入境,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下面谈谈几种用情境法导课的方法。

1.视听情境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音乐、电影片断、图画等导入课文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观,让学生在这种形象丰富的情境中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地去探究课文的内容。它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实现。

在《胡同文化》这篇课文的导入中,我先让学生欣赏京韵歌曲《故乡是北京》,体会其中蕴含浓浓的爱家乡的情意,从而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然后用幻灯片投影《北京全貌图》、《北京胡同图》和《四合院图》各一幅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这也紧紧抓住了乡下中学学生没到过首都北京那种好奇心理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时用“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胡同文化是指什么?”“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外在的表现?”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课文。这样学生就会非常主动地去探究课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要点,领悟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和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语言描“境”法

这是教师通过用生动语言将一幅幅画面描绘出来让学生进入情境中从而导入课文的一种方法。

在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中,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秋天是一个深沉而意蕴丰厚的季节。它是一年四季交替变化较大的季节,是春夏向万物凋零的过渡,也是从春夏播种到收获的季节。历代文人对秋或悲或颂,柳永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秋景抒发的离愁别绪;杜甫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秋景抒发了国难家艰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愁苦;王维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来歌颂秋天今晚农民愉快的劳动场面;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秋景抒发了“主沉浮”的豪情;梁小斌用“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抒发懂得了“耕耘之后就一定会有收获”的喜悦……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有不同的感受,那么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景是怎样的呢?在这秋景中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结合问题阅读课文。

我设计这个导语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把以前学过的有关秋的文章联系起来从而进入“秋”的意境中,在不同的“秋境”中领悟不同的思想感情从而激起学生对“秋境”之种种进行探索因而也更加渴望知道眼前这篇有关秋的文章中的秋景是怎样的,的思想是怎样的。

3.活动表演法

这种方式就是教师把握透教材,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编一个节目,或演讲,或辩论,或画画,或唱歌,或简短话剧,或新闻会让学生参与到活动的情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在愉快中自觉去理解课文,达到愉快教育的目的。

在教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六单元《齐桓晋文之事》一文时,我课前就根据课文对话体的特点编了一个话剧让三个大胆且表演天赋较好的学生熟悉,然后在课堂上表演。一个学生扮演齐宣王,一个扮演孟子,一个扮演读潜台词的人。三人一上演,同学们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捧腹大笑,有的立即查看课文和参考书看表演得是否恰当,有的边笑边在翻古汉语字典。当他们演完,马上有同学指出“无以,则王乎?/则可以王矣?/保民而王/是心足以王矣/(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王”不是读“wáng”而是读“wàng”,且都用作动词,是“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也有同学指出“齐宣王”表演时前后说话的语气变化不明显。这样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会以这个文言话剧为对象与课文对照阅读,而且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会很高。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对传统串讲法的突破。但是教师要特别主意引导学生落实文言文学习的要点。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