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第2版)项目十_第1页
《经济学基础》(第2版)项目十_第2页
《经济学基础》(第2版)项目十_第3页
《经济学基础》(第2版)项目十_第4页
《经济学基础》(第2版)项目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学基础(第2版)项目十宏观经济政策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记述了这样一则寓言:乌托邦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整个社会的经济处于完全瘫痪的境地,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们无家可归,饿殍遍野,人们束手无策。这个时候,政府采用了一个经济学家的建议,用发行债券的收入雇用200人挖了一个很大的坑。这200人需要购买200把铁锹,于是,生产铁锹的企业、生产钢铁的企业、生产锹把的企业相继开工了,工人也开始上班、吃饭、穿衣……于是,交通部门、食品企业、服装企业也相继开工了。坑挖好后,政府又雇用200人把这个大坑填埋上,这样又需要200把铁锹……萧条的市场就这样一点点复苏了。经济恢复之后,政府通过税收,偿还挖坑时发行的债券,一切又恢复如常了,人们在灿烂的阳光下过着幸福的生活。项目导读本书在之前的项目中讲到,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全部都可以由市场自身来调节的。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还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把“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那么,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政府调节经济的政策主要有哪些?本项目主要介绍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内容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财政政策的工具、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等。通过这些知识来解释政府颁布的宏观经济政策。项目导读知识目标(1)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相互关系。(2)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局限性。(3)掌握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功能。(4)了解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能。(5)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项目目标能力目标(1)具备分析现实经济形势的能力,能够分析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依据。(2)能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产生的效果。素质目标(1)通过了解我国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原因和目的,提高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培养经济思维。(2)理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创新性,体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项目目标任务二认识财政政策任务一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工具项目导航任务三认识货币政策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工具01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相互关系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被看作一只“看得见的手”,它不仅可以补救“看不见的手”在调节微观经济运行中的失效,还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增进经济福利、改善经济运行状况,以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而对宏观经济领域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那么,政府颁布的政策哪些属于宏观经济政策呢?它们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任务导入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相互关系(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01020304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小贴士国际收支平衡不等同于进口和出口相等。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2021年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相互关系(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相互关系(3)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矛盾。(4)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也存在着矛盾(2)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往往是矛盾的。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相互关系(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相互关系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要求决策者确定重点政策目标,或者对这些政策目标进行协调。决策者在确定宏观经济重点政策目标时,既受到自己对各项政策目标重要程度的理解以及国内外各种政治因素的制约,又受到社会可接受程度的制约。不同的国家在不同时期选择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一)需求管理政策需求管理政策是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也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需求管理政策是要通过调节总需求实现供求平衡,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经济中会由于需求过度而产生通货膨胀,这时就要运用紧缩性的政策工具来压抑总需求。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经济中会由于需求不足而产生失业,这时就要运用扩张性的政策工具来刺激总需求。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二)供给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是指通过调节总供给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供给即生产,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给管理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等。3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1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2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二)供给管理政策以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为基础,通过限制工资增长率来限制物价水平上涨,从而控制生产成本,保障供给。1.收入政策形式概念工资-物价指导线根据劳动生产率等因素的变动,规定工资和物价(主要是工资)的上涨限度工资-物价管制采用行政措施禁止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工资与物价,这种形式一般只用于战争等特殊时期或通货膨胀严重时期税收政策对工资增长率超过工资指导线的企业课以重税,对工资增长率低于指导线的企业给予减税优惠收入指数化将名义收入与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使名义收入随物价指数变动而变动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二)供给管理政策1.收入政策收入政策需要与总需求政策相结合。目的是通过使总供给曲线下移而达到降低通货膨胀率的目的,如果没有总需求曲线的下移相伴随,那么工资和价格控制将只是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终将爆发出来。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二)供给管理政策2.人力政策01020304过制定法律以确定人力政策实行的基本方向。通过教育与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满足市场需要。通过提供充分的信息、必要的物质帮助等促进劳动力的地区性迁移,促进劳动力流动,扩大就业门路,减轻流动的负作用。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使劳动者找到满意的工作、企业得到需要的员工。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通过扫描二维码和查阅相关资料,在详细了解《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同时,树立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培养爱国情怀。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二)供给管理政策3.增长政策影响总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的增长。增长政策是供给管理政策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形式有增加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任务实施1.【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是()。A.物价稳定 B.充分就业C.政府预算盈余

D.国际收支平衡2.【单选题】充分就业目标是指()。A.使每个人都有工作 B.使摩擦性失业率为零C.使结构性失业率为零 D.使周期性失业率为零课堂小结认识财政政策02一、财政政策工具

二、财政政策的分类

三、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四、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支出和收入,通过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推动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尤为关键。那么,财政政策有哪些工具?它们又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制定财政政策要考虑哪些因素呢?任务导入一、财政政策工具(一)政府支出政府支出是指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由许多具体的支出项目组成,主要可以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大类。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军需用品、机关办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属于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支出,有着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能够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决定国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政府补贴、社会保障和公债利息等方面的支出。与政府购买不同,它只是将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并没有变动全社会的总收入。但同样能够通过转移支付乘数作用于国民收入。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要求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财政集中的财力主要用于增加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有力促进了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推动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目标的贯彻落实,保障和改善了民生,支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一、财政政策工具(二)政府收入政府收入是指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收入的总额,包括税收和公债两部分。税收是政府收入的最主要部分,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因此,税收可以作为财政政策的有力工具之一。税收分为所得税主要是在国民收入形成后,对生产经营者的利润和个人的纯收入发挥调节作用,是税收的主要来源。通过税收来调节社会总需求时,既可以变动税率,也可以变动税收总量。财产和行为税3商品和劳务税1所得税2资源和环境保护税4特定目的税5一、财政政策工具(二)政府收入公债是政府运用信用筹集资金的特殊形式,它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者说是公众对政府的债权。政府发行公债既可以筹集资金、影响财政收支,又可以影响货币的供求。因此,公债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中央政府债务(国债)地方政府债务公债二、财政政策的分类(一)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少政府收入来增加总需求的政策。1增加公共工程支出等政府购买以刺激企业投资,增加政府转移支付以增加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2减税使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利润增加,进而增加总消费和总投资。3发行公债,为国家筹集巨额建设性财政资金的同时,把居民的部分储蓄转化为建设资金,刺激了总需求。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失业率上升,此时政府就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二、财政政策的分类(二)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政府支出,扩大政府收入来减少总需求的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出现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此时政府就要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增税使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利润减少,进而减少总消费和总投资。减少政府购买以抑制投资,减少政府转移支付以减少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拓展阅读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被称为“逆经济风向行事”。需要注意的是,当政府“逆经济风向行事”时,其年度预算会出现不平衡。例如,通货膨胀时,国民收入水平增加,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收入也将增加。这时,政府如果要坚持收入等于支出的预算平衡,则需要增加政府支出,显然,这样会使通货膨胀进一步扩大;政府如果“逆经济风向行事”,减少支出或增税,那么,在缓解通货膨胀的同时,也会使政府产生财政盈余。二、财政政策的分类(三)中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或紧缩影响的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不是反周期的操作,而是一种导向性的操作。需要注意的是,“中性”不过是财政政策追求的一个目标。我国所称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便属于中性财政政策。二、财政政策的分类(三)中性财政政策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从总量上看,增收节支,减少赤字。在预算收支平衡上,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下功夫。0102从结构上看,实行“有保有控”。一方面支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促进瓶颈、短缺部门的发展;另一方面控制过热行业的发展。三、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财政制度本身有着自动稳定经济即自动稳定器的功能。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它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三、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一)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是指居民和企业的纳税额可以自动随国民收入的变化而同方向变化。这里的税主要指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尤其是累进税的形式。当经济萧条时,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居民和企业收入减少,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税收也会自动减少,有助于维持总需求,起到控制经济衰退的作用。当经济繁荣时,居民和企业收入增加,税收也会自动增加,从而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三、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一)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特别是在实行累进税率的情况下,由于累进税有规定的起征点和税率,且税率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增,因此在繁荣的情况下,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高的纳税档次,税收的增长率往往超过了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税收对经济变动会自动地起到遏制总需求扩张和经济过热的作用;反之,则起到控制衰退的作用。三、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二)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失业救济金等社会福利支出有其固定的发放标准。当经济萧条时,失业人数增加,失业救济等社会福利开支就会相应增加,这样可以抑制人们可支配收入的下降,从而抑制消费与投资的减少,有助于减轻经济萧条的程度。当经济繁荣时,由于失业人数和需要其他补助的人数减少,这类转移支付会自动减少,从而抑制消费与投资的增加,有助于减轻由于需求过大而引起的通货膨胀。三、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三)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农产品价格上涨,政府减少收购农产品,同时销售农产品以增加供给,限制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助于减轻通货膨胀。经济萧条农产品价格下跌,政府按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用支持价格收购剩余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三、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三)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以上三项方式都能对宏观经济活动起到自动稳定的作用,都是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是应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需要注意的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它只能对财政政策起自动配合的作用,并不能代替财政政策,政府仍然需要有意识地运用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乘数效应来调节经济。四、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一)乘数难以确定乘数难以确定是指在制定与实行财政政策时,能够实现政策目标的政府支出和收入的调整量难以准确把握。四、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二)时滞运用财政政策的关键是抓住时机,但是财政政策在制定、实行和充分发挥效力的过程中都存在“时滞”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政策的效力,而且很可能导致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背道而驰。时滞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①识别时滞,即在经济发生变化与认识这种变化之间存在的时间迟误。③反应时滞,即在政策措施开始实行与这些措施产生实际效果之间存在的时间迟误。②行动时滞,即从认识经济的变化与制定执行政策措施之间存在的时间迟误。四、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三)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现象。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购买商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便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人们的消费也随之减少。这就是说,政府支出的增加“挤占”了私人消费和投资,从而使财政政策的效力相对削弱。任务实施【简答题】时滞有哪些表现?【简答题】什么是挤出效应?请简要说明其作用过程。课堂小结认识货币政策03一、货币与银行

二、货币政策工具

三、货币政策的分类

四、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五、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2021年以来,我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能力不断增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稳健货币政策精准发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百姓民生持续改善创造良好制度环境。那么,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呢?它和财政政策是如何相互配合的?任务导入一、货币与银行(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货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为了测算、掌握流通中货币供应量的情况,更有效地调控货币供应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货币涵盖范围的大小和流动性的差别,把货币供应量划分成三种。准货币3现钞1活期存款2货币替代物4现代货币可以分为一、货币与银行(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M1代表了一国经济的现实购买力,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最广泛和直接的影响,因此许多国家都把M1作为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对象。M2不仅反映了现实购买力,还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国家开始把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目标转向M2。由于各国银行业务名称不尽相同,同一名称的业务内容也不尽相同,各国只有M0和M1两项大体相同。拓展阅读2020年12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218.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2.56万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上月末低1.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4.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43万亿元,同比增长9.2%。全年净投放现金7125亿元。一、货币与银行(二)银行体系银行是指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和金融中介机构两类。其中,最主要的金融中介机构是商业银行,此外还有政策性银行、储蓄和贷款协会、保险公司等。1.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国家中居主导地位的金融中心机构,是国家干预和调控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中央银行主要有以下三种职能:小贴士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1)发行国家货币,即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2)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办理全国的结算业务等,即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3)代理国库收取税款和公债以及拨付经费,提供政府所需资金,代表政府与外国发生金融业务关系,执行货币政策,监督和管理全国金融市场活动等,即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一、货币与银行(二)银行体系是指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营利性金融机构。2.商业银行职能概念地位或作用信用中介通过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闲散货币集中到银行里,再通过资产业务,把它投向各经济部门银行最基本的职能,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加速了资本周转支付中介通过资金在账户上的转移为客户办理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存款转移等业务节约流通费用,降低筹资成本,扩大资金来源信用创造把负债作为货币进行流通,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贷款转化为存款,在存款不提或不完全提现时,形成派生存款以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职能为基础,产生货币乘数效应金融服务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实现资产负债业务和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如代发工资、提供信用证服务、代付其他费用、办理信用卡等进一步促进资产负债业务的扩大,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二、货币政策工具(一)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政府行为。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实际上就是发行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造成利率上升。卖出有价证券实际上就是回笼货币,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造成利率下降。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的行为也会引起债券市场上供求的变动,进而影响到市场价格和利率。政府债券初次卖出时,在居民、企业、银行等单位中间被反复交易。二、货币政策工具(一)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一种灵活而有效的调节货币量进而影响利率的工具。中央银行可以及时、自由决定购买有价证券的数量、时间和方向,可以大体上按货币乘数估计出货币供给量增加了多少,从而易于准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中央银行即使有时会出现某些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纠正。因此,它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是如何通过影响债券供求进而影响债券的价格和利率的?二、货币政策工具(二)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商业银行在资金不足时,把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卖给中央银行,从而获得资金的做法便是再贴现。它是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贷款的方式。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增加商业银行对客户的贷款,可以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而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从而降低利率。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会使商业银行资金短缺,减少对客户的贷款或回收贷款,可以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而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从而提高利率。可以看出,利率水平与再贴现率呈同方向变动。二、货币政策工具(二)调整再贴现率需要注意的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窗口主要用于商业银行应对临时发生的准备金不足的情况,平时很少使用。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尽量避免去贴现窗口贷款,避免被人误以为自己财务状况有问题。此外,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控制货币供给本身也有缺陷,调整再贴现率往往作为补充工具和公开市场业务结合在一起使用。二、货币政策工具(三)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增加货币供给时,就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原理在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降低使银行可贷货币增多,进而增加了货币供给,降低了利率;反之,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减少货币供给时,就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二、货币政策工具(三)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理论上说,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最简便的办法。然而,中央银行一般不愿轻易使用这一手段,原因在于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十分猛烈。一旦准备金率变动,所有银行的信用都必须扩张或收缩。再者,变动频繁,会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正常信贷业务受到干扰而无所适从。货币政策工具常常需要配合使用。二、货币政策工具(三)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除了以上三种主要工具,还有一些其他工具,道义劝告就是其中之一。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劝告,以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进而达到控制信用的目标。但由于道义劝告没有可靠的法律地位,因而并不是强有力的控制措施。三、货币政策的分类(三)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也可以分为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出现通货膨胀,此时政府就要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即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原则。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中性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失业率上升,此时政府就要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三、货币政策的分类(三)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性货币政策是一种“顺经济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中性货币政策并不意味着货币信贷零增长,更不意味着银行体系流动性零增长,而是指货币信贷以及银行体系流动性增长要与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相匹配,支持合理的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我国实行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便属于中性货币政策。四、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一)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首先,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是为了使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后,货币供给量无论怎样增加,利率都不会再降低,货币供给量对利率的影响是有限度的。其次,当经济处于剧烈收缩时,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会减弱。尽管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投资,但是商业银行往往为了安全起见不肯冒此风险。此时的企业和消费者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不愿意再增加贷款,如果影响需求决策的其他条件不尽如人意,那么扩张性政策的效率就会被抵消。四、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被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抵消。对于紧缩性货币政策,人们有抵制心理,当政府实行减少货币供给量的措施时,公众利用现有货币供给,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这就意味着部分抵消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作用。紧缩性货币政策还容易受国际准备金流动的冲击。货币政策也会受到时滞的影响。五、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或将各种政策配合使用。项目内容猛烈程度一般认为,政府支出增加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作用比较猛烈,税收调整和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比较缓慢作用速度货币政策变动快,但发挥作用需要的时间长;财政政策变动慢,但发挥作用快影响范围一般认为,公开市场业务影响小,而政府支出的政策影响大实施阻力财政政策阻力大,货币政策阻力小五、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二)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既可以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可以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还可以将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经济繁荣时期也是同样的道理。类型政策内容产出利率一松一紧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不确定上升双紧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不确定一紧一松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不确定下降双松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不确定请用IS-LM曲线解释产生不同政策效应的原因。一、实训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现实经济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及作用过程的能力。二、实训内容和要求1.小组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