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核心概念04 精耕细作-【易混易错】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之历史核心概念讲解与训练_第1页
历史核心概念04 精耕细作-【易混易错】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之历史核心概念讲解与训练_第2页
历史核心概念04 精耕细作-【易混易错】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之历史核心概念讲解与训练_第3页
历史核心概念04 精耕细作-【易混易错】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之历史核心概念讲解与训练_第4页
历史核心概念04 精耕细作-【易混易错】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之历史核心概念讲解与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核心概念04精耕细作概念解读概念解读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所载,精耕细作是指用以概括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在耕作栽培技术方面的优良传统,如轮作复种、间作套种、三宜耕作、耕耨结合、加强管理等。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大致认为精耕细作是一种有关农耕的经营技术体系。精耕细作是指以土地的集约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为基础和目标,强调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与气候季节变化的节奏相适应,要做到“不违农时”、“因时制宜”。它主要以长期指导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为代表,是一种综合运用物候、天象、气象、节气等多种手段的时序体系。根据不同的土壤、不同的土类和不同的地区特点来发展农业生产。可以变动和通过人工培肥可使地力常新壮。要求通过耕种、灌溉、施肥等技术手段改善土壤环境,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同时也强调扩大农用地面积,甚至是把劣土改造为良田。这就是所谓的“因地制宜”。强调在农业生产中劳动者不能仅仅凭借体力,而且还要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做到“因时”、“因地”、“因物”制宜。强调应根据时令耕地;应合理耕地、养地、合理施肥;除种植主种作物外,可套种相互间有亲和力的经济作物和蔬菜等,可以达到“一岁数收”效果。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农业精耕细作的主攻方向,所以所有的技术措施都是围绕它们展开的。一般而言,主要有六个方面的措施。其一,利用和改造土壤。如《管子·地员》专讲土壤,把土壤分类同地下水位高低以及宜于何种作物和植物联系起来。其二,用地养地,以使地力常新壮。西汉赵括提倡“代田法”,即在土地连种的情况下把种植行(垄沟)和行间(垄背)每年互换位置,借以恢复地力的种植办法。具体而言,把谷种播在垄沟,幼苗得到垄的保护;苗生长起来后,逐渐把垄背的土推到沟里,壅培作物的根部。如此,作物根部入土较深,可以抗风旱。其三,抗旱保墒和合理用水。据《齐民要术》所载,“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犁欲廉,劳欲再,秋耕掩青者为上”。这就是说,秋深耕利于容纳雨水和土壤熟化,浅春耕是为了防止跑墒。强调耕后必须耙、耢,即春耕随即耙耢,秋耕后待地皮发干再耢,使地表成为松土层,易于保墒。其四,合理施肥,用粪犹用药。应根据不同的天时、土壤、作物种类巧施肥料。据《氾胜之书》所载,针对遇到天旱雨少的情况,提出用酢浆和蚕矢拌麦种这样的“种肥”技术,使小麦“耐旱”、“忍寒”。其五,培育良种和种子处理。《齐民要术》把选种、留种列为专章,“粟、黍、穄、粱、秫,常岁岁别收,选好穗纯色者,制刈,高悬之”,“至春,治取别种,以拟明年种子”,“其别种种子,常须加锄”,“先治而别埋,还以所治蘘草蔽窖”。这种划出专门的种子田,单种、细管、单收、单选的方法,是作物选种技术的一个飞跃。其六,精细的田间管理。一是作物栽插。如《齐民要术》所载,移栽方法(栽插深浅、栽插时间和秧苗处理等)已相当精巧。二是烤田。如《齐民要术》所载,水稻薅过后,撤去水,“曝根令坚”,即通过阳光曝晒,抑制地上部分长势,使稻根向纵深发展。三是锄耘。据《氾胜之书》所载,麦太稠,可以“锄而稀之”;秋锄,还用棘柴耧,“以壅麦根”;冬天下雪后,镇压保蓄水分,“则麦耐旱多实”;返青后,要锄地,到榆树接荚时,雨后待地皮发干再锄,“如此则收必倍”。四是复种、套种。南宋时《陈勇农书》提出“种无虚日,收无虚月”,“早田获刈才毕,随即耕治㬠曝,加粪壅培,而种豆、麦、蔬茹,因以熟土壤而肥沃之”。这讲的是复种。同时,提出间作要使两者“并不相妨”而要“两得”的原则。五是病虫害的防除。如利用火诱杀蝗虫、利用天敌而以虫治虫,等等。此外,精耕细作还应包括农具的多样化、水利灌溉技术等。农具,尤其是铁制耕作工具的改进,对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显然,这说明战国时期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另据《盐铁论·水旱》所载,“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这就是说,铁器农具(包括牛耕)是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根据近几年以来高考考情并结合前文所述,可以认为“集约经营、少种多收”是概念“精耕细作”的要义。无论是利用“天时”,还是巧用“地利”、“物性”,都是围绕“集约经营、少种多收”的中心目标。换言之,为了通过提高单产来提高总产,那么就不能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应综合运用“天时”、“地利”、“物性”等一系列科学技术措施来“勤谨治田”、“尽地力之教”,即提高土地利用率,并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土地生产率,实现“少种多收”。高考真题高考真题1.(2021·湖南卷·5)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2.(2013·江苏·高考真题)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3.(2016·海南·高考真题)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4.(2021·天津卷·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这种耕作方式要求收麦与插秧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南宋时,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摘编自《中国通史》等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最新模拟最新模拟1.(2023·广西柳州·统考三模)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而南宋诗人赵蕃也在《抚州城外作》中写道“不惟稻陇有佳色,菜畦苗叶相与昌”。这反映出南宋时期(

)A.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 B.地域分工的经济形态C.城乡经济联系较密切 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2.(2023·山东淄博·统考一模)宋初,宋太宗下诏指出,江南江北种植不同,“风土各有所宜”,但为了防备水旱,作物种植要“杂植”。他要求江南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要求江北诸州,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广种杭稻”。这说明当时(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精耕细作技术水平提高C.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3.(2023·湖南株洲·统考一模)经济史专家傅筑夫先生指出:“宋代商业不再是为少数人服务,而变成供应广大人民的大规模商业。”而商业市场也发展形成了城市、镇市、草市(或墟市)三级金字塔形结构。这些变化(

)A.与精耕细作的农业进一步发展密切相关 B.表明两宋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C.表明市坊界限打破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D.使中国古代城市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增强4.(2022·江苏南京·金陵中学校考模拟预测)汉朝建立后,一方面继承秦代官府的公田,一方面通过罚没商人田产、开垦荒地、占有无主土地等方式大量扩充国有土地,并设置专门机构对公田进行管理。这些做法A.加速了个体小农经济的破产 B.有利于保障朝廷的粮食安全C.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D.有利于强化基层社会的管理5.(2016·四川广元·统考二模)如表反映了清朝前期雍正到嘉庆年间土地与人口变化的情况.据此,可以推知时间人口(亿)全国耕地(万顷)人均耕地(亩)雍正17341.0942820.357.50乾隆17531.8368677.583.69乾隆17842.8633700.942.45嘉庆18123.3370727.082.18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C.传统农业逐渐没落 D.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6.(2018·陕西延安·校考二模)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A.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C.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7.(2020·安徽合肥·统考模拟预测)《荀子・富国篇》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氾胜之书》倡导“教民种,负水浇稼”;农谚“小籽作物靠精耕,粗糙悬虚无收成”。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重视A.精选良种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兴修水利8.(2022·天津·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校考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明清《农政全书》(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高考真题高考真题1.D【详解】纵观题干材料,可以提取关键词“田土大多……种麦”、“稻根”,所以可知原来种“秋苗”的田土大部分当为稻田,受灾以后普遍种麦。这虽然是受灾以后的情况,但是平常年景下“秋苗”收获后种麦的也不应鲜见。关于“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南宋末年,方回分析了当时民间不敢呈报受灾情况的原因,是怕因需要保留受灾现场待官员核实而影响秋冬种麦。所以,这些原来必定是种植水稻等作物的,否则就谈不上受灾,可见冬麦是与水稻等作物复种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南宋时长江下游地区稻麦(晚稻、冬麦)复种制的发展是题干材料的主题。实际上,南宋稻麦复种制的发展是与麦作的推广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关于麦作发展的动力,一方面,大量北方移民引起的饮食习惯的变化以及对麦类需求的相应增长;另一方面,南宋政府大力推广,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根据概念“精耕细作”的要义,显然,稻麦复种针对的是“地利”,“循环接续”,既可收稻谷,又可获种麦之利,以实现“少种多收”。故选D项。至于A项“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显然,词眼是“行政效率”。根据前文所述并结合题干材料“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分析,为了不影响秋冬种麦而没有保留稻根是朱熹无法核查受灾面积的原因,而不是说“行政效率”存在问题,故不选。至于B项“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显然,词眼是“实事求是”。通过前文分析,题干材料强调朱熹无法核实受灾面积的原因:(稻麦复种)“……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故不选。至于C项“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此为易错项。明显,词眼为“赈灾方式”。“检放秋苗不尽不实”确实是赈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它与绍兴农业稻麦复种(精耕细作)有关。由于民间急于种麦而不敢上报受灾情况,而不是说“赈灾方式不合理”。故不选。2.B【详解】紧扣材料中“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提高了精耕细作水平。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在秦、魏等国……出土……生铁铸造的农具”不符;C项中“必备品”的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D项的表述从题目中无法看出,应排除。故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3.A【详解】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故A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4.【解析】根据设问,可知小论文是自拟论题类,所以应明确行文格式:论题—论证—小结。纵观题干材料,首先,一是纯文字材料,二是数据表格“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其次,显然,数据表格是用来说明文字材料“北宋时期,江南地区……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最后,可以提取关键词“一年两熟”、“稻麦复种”、“推广”、“精耕细作”,所以题干材料旨在从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推广的角度强调南宋时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拟定论题:南宋时稻麦复种制的推广推动了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那么,首先应叙述北宋时江南地区稻麦复种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的原因,而为什么南宋时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则应着重叙述。显然,可以根据题干材料“北方人大量南下……地少人多”、“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其次,关于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是稻麦复种耕作方式推广的结果,所以不必加以说明。换言之,命题者旨在考查应试者整合题干材料信息并对南宋时稻麦复种制推广的原因予以简述的逻辑思辨能力。答案:南宋时稻麦复种制的推广推动了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北宋时,由于稻麦复种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并且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表明平原地区是丘陵、山区的2~3倍,这使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所以,实行之初稻麦复种的种植规模有限,并未得到有效推广。南宋时,随着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所引起的饮食习惯的变化以及对麦类需求的相应增长,并导致了地少人多的人地矛盾;同时,南宋政府大力推广稻麦复种制,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所以,南宋时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得到了大规模推广,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此外,通过施肥来补充和改善土壤肥力、选育农作物品种等措施加大了农业精耕细作的力度,使亩产进一步提高。因此,南宋时稻麦复种制的推广推动了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南宋时江南地区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逐步大规模地推广开来,同时加大了农业精耕细作的力度。所以,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从而推动了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最新模拟最新模拟1.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宋的农产品商品化特征明显,反映出城乡经济联系较为密切,C项正确;精耕细作是指通过农业技术、生产工具、水利灌溉工程等因素来提高单位田亩面积上的产量,而材料反映的是农产品商品化提高促进城乡经济联系紧密,排除A项;地域的分工主要指不同地域的分工协作,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两宋之际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材料没有提到南北经济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2.B【详解】根据材料“他要求江南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要求江北诸州,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广种杭稻’”可知,宋朝结合不同地方的水文条件发展种植业,这体现的是精耕细作水平的提高,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各地要结合本地的水文条件发展种植业,并没有体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的“诸谷”、“杭稻”都是粮食作物,未涉及经济作物,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3.A【详解】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且宋代农业在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占城稻的推广、稻麦复作制等,农产品剩余的大量出现及其所带来的手工业发展,都进一步推动了商业的繁荣发展,A项正确;材料重在商业服务对象及商业市场的等级,并未涉及商业贸易的原则等内容,因此难以说“市场经济制度”排除C项;材料中还涉及到了在农村及城乡接合部出现的草市,镇市,而并不全部指向城市。排除D项。故选A项。4.B【详解】根据材料“一方面通过罚没商人田产、开垦荒地、占有无主土地等方式大量扩充国有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