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自测提分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自测提分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自测提分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自测提分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自测提分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别。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些浅的和粗的罢了,如果即此为止,还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驭,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最切要。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与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材。国文教材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思虑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如果不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只是茫然地今天读一篇朱自清的《背影》,明天读一篇《史记》的《信陵君列传》,那是得不到什么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的,国文课也就白上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单凭一部国文教材,是不够的。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该用研读国文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材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只要你存心读书,完全可以就自己所好,就各科学习上的需要,就解决某项问题的需要,从各处找到书来读,这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该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产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摘编自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平时说的语言不是任意的,改掉粗疏的毛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B.阅读和写作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由国文科专门负责授与和训练,其他学科难以涉及这两项内容。C.叶圣陶认为只有多读、多作才能养成阅读、写作的习惯,越多越好,绝不放过任何历练的机会。D.学生在获取阅读和写作的知识时,需要教师对教材一篇篇地讲解,并让学生试着去理解揣摩它们。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按照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思路展开论述,强调了学习国文的必要性。B.第二、三自然段论述了每个人学习国文应有明确的目标,即从“知”到“行”,并说明了相关路径。C.第四段往后,文章以总分的结构形式论述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的有效方法。D.文章围绕“学习国文”的话题,运用了假设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量运用语言文字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而是现代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B.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即得到阅读知识;终极点在“行”,即养成写作习惯。C.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帮助从教材中习得阅读知识,再用这些知识去阅读更多的书。D.为养成阅读习惯、充实自己生活,必须多读;为养成写作习惯、适应生产需要,必须多写。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茶,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它与瓷器、丝绸等自古以来便共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魅力,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明互动演进的生动佐证。关于中国茶的起源说法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唐代陆羽在《茶经》中的阐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两汉三国时期,人们对茶叶的功效便有了初步认知,《三国志》《吴普本草》等文献对茶叶及茶文化就有记载。两晋时期,茶文化得以孕育和萌发。南北朝时期,茶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唐宋时期,随着“茶法”的形成、茶马互市的兴起,“以茶治边”成为中原王朝的一种边疆经略政策,至明代臻于完善。明代郎瑛在《西茶易马考》中就记载了唐代回“以马易茶”之事。茶马互市的另一重要见证则是绵延于世界屋脊之上的茶马古道。它促进了西南各地区的经贸发展、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成为沟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中国茶叶的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其中所形成的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更是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这些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习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遗产。古往今来,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中国茶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在传播过程中,中国茶融入各国各地风俗,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茶饮文化,“英式下午茶”便是突出代表。“下午茶”是英国民众的重要饮食文化,也是一种休闲文化。目前全球有60多个国家种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喝茶习惯。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是中国智慧“大道至简”的体现。当代,以“茶”为桥,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依旧意义非凡。(摘编自赵国栋《中国茶: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材料二: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也就缺少了文化自信的基础。茶起源于中国,发于神农,闻于周公,兴盛于唐宋时期,改进普及于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是中国茶文化的转型时期,外国资本的融入对茶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传统茶文化与当代茶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为中国茶文化注入了新时代的理念,使中国茶文化从复兴走向振兴。我们通过对中国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学习了解,弥补了对传统历史文化不自知的缺陷,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更为理性的认知,进而筑牢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国是世界茶文化传播的源头。世界各地引种的茶种、采用的栽培技术、加工工艺、品饮方式,以及茶礼茶仪、茶风茶俗、茶艺茶会、茶道茶德,都是从中国由陆、海茶之路直接或间接传入的。了解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及其影响,拓宽了文化自信的视野,有助于激发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形成凝聚力。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和文明多样化的当今世界,任何文明的发展进步都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话,那便是茶。一个异国的国家元首对茶的社会功能有如此精辟的论述,足以说明茶的文化作用已成为国际性的共同财富。身为国人,无不为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倍感骄傲。而国人通过对茶文化世界贡献和影响力的了解,能激发爱国热情,坚定民族文化自信。饮茶,不仅是一种民族习俗,也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礼仪、民族精神的象征,其所蕴含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社会和谐的精神特质,早已渗透在国人的骨髓和血脉中。以茶文化育人是茶文化所体现出的教育功能。当代人从茶文化中领会和把握茶文化的思想精华、价值追求和道德精髓,汲取丰富营养,提升道德情操,增强对民族文化自信的信赖感,进而在社会实践和个人行动上内化为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动力。中国茶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完美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其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和做出的贡献至今仍发挥着独特而又巨大的社会作用。(摘编自徐庆生《从茶文化谈民族文化自信》)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关于中国茶起源的众多说法中,人们比较推崇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的阐述。B.“以茶治边”作为边疆经略政策,虽在唐宋时期不够完善,但在发展边疆经济、促进民族交流沟通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C.我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之间进行茶文化交流只能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来进行。D.我国茶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对于国人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当代茶文化则为中国传统茶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但两者所要论证的论点不同。B.材料一以具体的数字说明了中国茶文化对于世界各国的影响,增强了说理力度。C.材料一所列举的“英式下午茶”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中国茶融入各国各地风俗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茶饮文化。D.材料二所引用的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之语,论证了在当今世界,各文明之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6.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中所解说的“中国茶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的一项是(

)A.在新罗王朝时期,朝鲜从我国唐朝引入茶树并植于本土,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与当地风俗文化相交融的茶文化。B.日本名僧荣西于宋代两度来中国,带回中国茶籽并播种,还写成《吃茶养生记》,这对日本茶道产生了重要影响。C.英国简·佩蒂格鲁在《茶设计》中专门介绍英国老式茶具,展现了这些英式茶具与中国传统茶具之间的渊源关系。D.“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通过严格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8.当下,如何利用我国茶文化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概括。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段一陌上花开缓缓归(节选)冯丽君平头沟村终于到了。这是一次始于偶然的相遇,一路上马步升心心念念一定要带大家来看一看的地方。在一次有关崇信未来发展的论坛上,他听到有人提起崇信的平头沟把窑洞改造为养牛场,带着对窑洞的感情,对旧物利用的欣喜,欣然前往平头沟。在那里,他遇见了梁老爷子。此次相遇后不久,就有了《平头沟的朝气》这篇文章。现在,我们也与平头沟相遇了。“那不就是窑洞吗?”旁边有人一指,“看,里面还有牛呢。”“有人吗?”院落很安静,牛儿们扑闪着大眼睛也在观察着我们,仍是一脸平静。瓦房的门开了,一位身材颀长挺拔的老爷子走了出来。他头戴宽檐草帽,鼻梁上架着石头眼镜,下颌留一把花白的山羊胡,手拿一柄旱烟锅。“梁老爷子,我来看你了。”马主席笑着打招呼,我们跟着问好。梁老爷子把我们迎进院门,大家开始拉家常,从年龄到家庭,从日常生活到经济收入。“今年81岁,都四代同堂了。孩子们都在外面打工,上学。儿子平常也回来,过年的时候儿孙们就都回来了。”“运动裤、运动鞋都是儿子孙子给的,这件白马褂是老婆走的前一年做的,已经穿了四年了。”老人用平缓的语调和我们聊着往事。“一直抽旱烟。烟袋啊,也是老婆子做的,一直用。”我看到墨绿色的烟袋正反面分别绣着花儿,一朵像桃花,一朵像石榴。(选自《飞天》)文段二梁老汉养牛马宇龙牛爷姓梁。梁是甘肃崇信县的大姓,位于县城西郊的锦屏镇平头沟村,许多人姓梁。牛爷的名号一时响亮,就连省里都来过人上门拜访牛爷。这名号顾名思义,自然与牛有关。耄耋之年的人,养了十二头牛,前不久刚卖了两头牛犊,收入两万多元。收牛人慕名来找牛爷,一眼就瞅上了窑洞门前那两头晒着太阳、毛发闪亮的牛犊。牛爷看他盯着牛犊的眼神,心里一紧一紧的。对方连着伸了三遍手指头,牛爷摇了三遍头。收牛人勾着头,思谋了半天,仰脸咬紧嘴唇,最后一次伸出了指头,一副豁出命的表情。牛爷望着那指头也是半天,最终紧闭眼皮,狠狠点了一下头,也是一副豁出命去的架势。收牛人甩下两摞子百元钞票,牵着牛吹着口哨出了平头沟。牛爷没有顾上数那两摞钱,撵到村口,望着两头牛犊扑踏扑踏地远去,牛爷的眼窝里湿湿的。往回走的路上,牛爷的嘴里不停地念叨:还是个牛娃呢,还是个牛娃呢!当初镇上给他投放基础母牛,就是让他培育肉牛,发展平凉红牛产业的。牛出栏上市,就是为了卖钱致富的。理儿是这个理儿,可是牛爷心上就是过不去这道坎儿。牛爷爱在广播匣子里听戏,可是这段时间他明显听得少了,原因是从前悠闲安静的日子突然被打破了。去年有个作家来平头沟转了一圈,在他家里坐了坐。牛爷原来以为这人是看上了他的长烟锅,那天他把烟锅要过去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半天不放下。后来他又以为是看上了他的牛,他不停地问牛说牛看牛,问得仔细看得也仔细,一看就是个懂家子,他的手里肯定攥着好买家。等到作家的文章登上了报纸的时候。牛爷才知道,原来人家是看上了他的故事。文章是做出来了,惹得来访的人踏破了牛爷家的门槛。他和他的窑洞不断地上报纸,上电视。人家说,是他发明了利用废旧窑洞发展红牛产业的新法子,全县好多乡镇都来取经,纷纷效仿,改造废弃窑洞八百多孔,现在全县窑洞养牛已经有三千多头了。牛爷想,窑洞以前不也养牛吗?别人说,人和牛一起住窑洞那是几百年前的事。平头沟搞新农村建设,人不都搬出了窑洞?牛爷想想也是,他在窑洞门口修了砖瓦房,人住房里了,把牛又迁回了窑里。牛住进来把蹄子踩进松软的黄土里,他看牛舒坦,牛也看他舒坦。牛爷的儿子跟着平头沟的后生一窝蜂外出打工了,两个孙子也在外面。近几年,孙子们回来得越来越勤。牛爷倒也没什么要孙子们操心的。跟同龄人相比,牛爷身子骨硬朗得很,眼不花耳不聋,背也不驼,说话中气十足,有条有理。每天早上5点起来给牛添草,清理圈舍。伺候完牛,他就在那里编筐子、背篓、担笼。他年轻时当过木匠,老功夫还在呢,三四天他就能编一个,编了自己用,也卖给别的养牛户。八十岁的牛爷,还有一身的力气和本领。牛爷说,除了养牛有补贴,村里还给他们这些高龄老人每月都发钱呢,有点闲钱,也没啥干的,还是养牛呗。牛爷就是牛爷,去年养牛挣了四万,今年大半年已经挣两万了。牛爷爱牛,养牛又很有一套,久而久之,村里人就叫他牛爷。亲切又贴切。不久,那位作家又来了,这次还带了好几个人,还和他一一合影留念。牛爷怡然自得,谈笑风生。大伙儿忽然看到了牛爷长烟锅下面原来还吊着一个荷包烟袋,上面还绣着花呢,一朵好看的牵牛花,刚刚绽放,仿佛能闻见清香。大家一时来了兴趣,纷纷上前,把那荷包烟袋捏在手里把玩。有人好奇,发问,这是谁绣的呀?牛爷亮堂的眼眸里忽然暗了一下,他吸了一口烟说,老伴么,走了十年咧。原来,牛爷心里有一个温柔的念想。(选自《人民日报》)9.下列各项对上述两个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老汉卖牛后念叨“还是个牛娃呢,还是个牛娃呢!”可见养牛初衷与养牛情分相矛盾。B.收牛人看上了梁老汉养的牛,村民看上梁老汉耄耋之年养牛富了,作家看上了梁老汉故事了。C.梁老汉心里温柔的念想是老伴。穿了四年的白马褂是老伴做,烟锅下面吊着的烟袋是老伴绣的。D.养牛有补贴,高龄老人还每月发钱,自己养牛挣了不少钱,牛爷就是牛爷,村民称赞他很会挣钱。10.下列对《梁老汉养牛》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梁老汉养牛”架构故事内容。梁老汉与收牛人讨价还价,作家报道梁老汉故事,详细地讲述了梁老汉养牛,全文在牛爷的念想中结束。B.衬托手法塑造梁老汉。收牛人闻名而来衬托梁老汉养牛有一套,作家采风衬托梁老汉是褒扬典型,白马褂和烟袋衬托他对老伴的深情。C.增强故事性。买卖牛的故事中牛爷与收牛人一样的神情不一样的心情,作家采风情节中梁老汉误以为作家是买家。D.社会环境寓于故事中。交代平凉红牛产业,介绍利用废旧窑洞养牛经验,作者用具体数据证实平头沟新农村建设成果。11.《梁老汉养牛》有散文的艺术感染力,又兼有通讯的真实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2.文段二题目为“梁老汉养牛”,却不以故事取胜。如果换个合适的题目使之牵引全文,“牛爷记”和“牵牛花”,你认为哪个更合适,请阐述理由。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魏文帝黄初四年春三月,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五月,太子禅即位,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将入寇,与群下谋之。丞相司马魏延曰:“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横门①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始,亮使赵云、邓芝为疑兵据箕谷,而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齐,号令明肃。魏以汉昭烈②既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及出军祁山,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大破之,士卒离散。亮乃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③,文公④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是时,赵云、邓芝兵亦败于箕谷。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有删改)【注】①横门:长安城北西侧第一门。②汉昭烈:指刘备。③得臣:春秋楚人。曾率楚军围宋,与救宋之晋、齐、秦联军战于城濮,楚军溃败,被楚成王赐死。④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B.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C.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D.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子,中国古代帝王继任者的称谓,后泛指太子,此处指刘禅。B.股肱,股指大腿,肱指手臂,此处指辅佐君主的重臣。C.邸阁,中国古代官府设立的用以储存粮食等物资的仓库。D.四海,意同“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中的“四海”,泛指天下。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主看中诸葛亮的超群之才,曾在病重时交代他:假如刘禅可以辅助的话就辅助他;假如刘禅没有才能,诸葛亮可自己取而代之。B.诸葛亮认为魏延一举平定咸阳以西的计划很危险,不如安稳地经由宽广平坦大道夺取陇右,而不用担心意外,所以没采用魏延之计。C.蒋琬认为天下未平就杀害有才能、计谋的人很可惜,诸葛亮便用孙武制胜于天下和魏绛斩杀杨干的事例进行了强有力的反驳。D.诸葛亮在祁山、箕谷之败后没有盲目增加兵员,而是认真反思原因并制定了赏罚分明、磨砺士兵、讲习武艺等一系列举措以求成功。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以汉昭烈既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

(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17.诸葛亮执行军法处死马谡,为何祭吊时却流下眼泪?请结合文章分析原因。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蜀相”而非“武侯祠”为题,表明诗人写祠堂的目的是为了写诸葛丞相。B.首联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点明丞相祠堂的位置。“寻”字说明是有意识地寻访,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C.“三顾频烦天下计”一句指刘备曾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并向他咨询天下大计一事。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19.对诗歌第二联所写景物的特点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联写出了景物的荒凉,有人认为这联写出了景物的春意盎然。你同意哪种看法?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六、名篇名句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运用《左传》中的典故,表达报恩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春景代表希望,是古诗词常见的景象,但古人常反其意而用之,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

(3)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反问手法,以乐景写哀情,以花反衬人。

七、简答题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何让深藏于乡野阡陌、都市街巷的①?如何让浸润着匠人匠心的古老技艺、民俗艺术焕发新的光彩?影像记录本身就是保护非遗的必要手段,非遗技艺也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现象级“网红”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全新视角走进故宫,通过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工作,带领人们了解故宫博物院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把镜头对准匠人们的手艺生活,用贴近年轻人的创新表达,展现精妙技艺背后的情怀与故事、凝结的审美与文化;纪录电影《天工苏作》从琳琅满目的苏州传统工艺门类中,选取养蚕丝织、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等非遗项目,展示古老技艺的工艺之美、匠心之巧。匠心之巧纪录片的艺术性再现,让我们在一招一式、一榫一卯、一针一线中了解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