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堪称国粹。在泱泱中华五千年璀璨而辉煌的文化殿堂中,中国诗歌创造了众多的体裁,有诗经体、骚体、乐府、格律诗、白话自由诗等。可以说,一部诗歌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诗为史,好诗必然得到世间的崇敬和传承。古往今来的好诗,往往是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在卷帙浩繁的中国诗典里,诗人们真切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真实记载世间的百态万象,既有歌颂,也有批判,既有抒情,也有叙事,既简练精粹,又深邃隽永,既明白易懂,又朗朗上口,既是润物无声的甘霖、又是激人奋进的鼙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坛呈现新气象,许多诗人积极探索诗歌创新,好的诗歌也时有涌现,新诗创作成就毋庸置疑,但是,曾几何时,诗歌却逐渐淡出公众的阅读视野。写诗的竟比读诗的多,一边是诗人们的自我陶醉,一边是人们对诗歌的不屑一顾、敬而远之!为什么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诗歌没有很好地为之歌唱反而在迅速衰落?这里有种种原因,但窃以为“三不到位”是重要症结之一:理论研究不到位、指导引导不到位、规范不到位。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直以来,有关方面还没有对新诗的继承与剑新,对新诗内容与形式的革新,对新诗作者的培养和提升等问题,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不仅如此,有的报纸杂志和文学教授还对诗歌的这种衰落现象推波助澜,他们对诗歌不做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一些诗歌编辑喜欢编发云遮雾罩、高深莫测的诗作;有些大学“权威”教授还一味推崇西方诗歌这个“流”、那个“派”,怂恿一些诗人尤其是年轻诗歌作者迷失历史担当、远离实际生活,把中国诗歌特有的传统和精华抛到九霄云外,固执地陷在所谓的后现代的怪圈旋涡之中不能自拔。在中国当代诸多文体中,为什么新诗下滑衰败最为严重?一言以蔽之,是诗歌偏离了时代,偏离了社会,偏离了人民大众,诗歌自然被小众化和边缘化!诗歌路在何方?1957年1月14日,毛泽东约臧克家和袁水拍谈诗:“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一方面要继承优良诗歌的传统,包括古典诗歌和五四以来革命诗歌的传统。另一方面要重视民歌。诗歌的形式,应该是比较精炼,句子大体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也就是说具有民歌的风格。”鲁迅说到诗歌创作一针见血:“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还告诫青年作者“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今天我们何以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我认为,还需老老实实地走到毛泽东、鲁迅所指出的诗歌发展正路上去,通过古典诗词、民歌和“五四”以来自由诗的“三结合”产生新体诗歌。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在内容上,新诗需担当时代和社会责任,多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鼓与呼,敢于抒发“真的声音”。在形式上,至少有三条标准:一是语言简洁精炼,句式与段落整齐而美观;二是必须押韵且有一定节奏,易诵易唱易记,读之抑扬顿挫;三是通俗易懂,富有诗歌传统和民族特色,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诚如诗歌研究者吴奔星所说,“新诗要有起色,要掀起真正的新诗潮,就不能老是在‘莫测高深’的迷魂阵里下功夫”。新体诗歌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正如毛泽东所言“中国新诗尚未形成,恐怕还要几十年”,“新诗改革最难,至少需要50年”。今天,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新诗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并作出不懈努力。(摘编自桑士达《呼唤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诗歌领域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发展出了诗经体、骚体、乐府、格律诗、白话自由诗等众多诗歌体裁。B.好诗一般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的特点,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乐,记载了世间的百态万象。C.新诗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迅速衰落,其根本原因就是诗人追求个性的张扬,使用个人化的意象,让读者不知所云。D.对新诗,有关方面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有的报纸杂志和文学教授不做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这一核心话题,按照“总——分——总”的论证思路组织全篇。B.文章在分析新诗迅速衰落的原因时,提出了“三不到位”是重要症结之一的观点,然后结合事实进行剖析。C.文章类比了历史上中国诗歌的巨大成就和当前诗歌衰落的困境,凸显当前诗歌的问题以及解决它的重要性。D.文章引用毛泽东和鲁迅的观点,指出了新诗发展的正路,即摒弃原来的新诗的形式,创造全新的诗歌体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应反映时代,反映生活,写人民之所感,发人民之所叹,还应通俗易懂,具有诗歌传统和民族特色。B.我们的诗歌编辑或者大学教授在诗歌发展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就能使诗歌走向正确的方向。C.新诗已存在若干年,但是毛泽东认为中国新诗恐怕尚需几十年才能形成,需要继承优良传统,并学习民歌。D.今天如果新诗沿着毛泽东、鲁迅指出的诗歌道路发展,我们就有可能创建出“中国特色新诗体”。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长江古称“江”,因其流长,其名衍为“长江”。古人受限于视野和测量手段,对长江主流和源头的认识历来众说纷纭,大抵是循着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而逐渐清晰的。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期,江汉交汇处的江汉平原一带,早期文明较为兴盛。荆楚先民驾舟穿行于湖泊、河网之中,有感于“汉之广矣”产生了江、汉谁为主流的困惑。汉水作为长江最长的支流,自古就有“天汉”“云汉”之称。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风、雅、颂三部分都有涉及汉水的诗篇,如《大雅·江汉》有“江汉浮浮,武夫滔滔”“江汉汤汤,武夫洸洸”;《小雅·四月》有“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国风·周南》有“汉之广矣,不可泳思”等。秦末争战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随后,刘邦以汉水流域的汉中为基地,征讨攻伐,终于建立汉王朝,由此,汉水流域成为汉文明的发生地,“汉人”“汉字”“汉语”“汉服”等名称遂应运而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最早的地理书《禹贡》有“岷山导江”之说,后世遂多以为长江发源于岷山。魏晋南北朝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指出“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唐代《蛮书》也将岷江认定为“外江”。宋代由于在西南地区采取收缩政策,故对大渡河以上长江干支流的认识还不如汉唐。明代万历年间,章潢在《图书编》中首次指出岷江并非长江正源,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数十年后,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循金沙江而上,经过实地查考,探寻到金沙江比岷江更长,明确指出岷江为长江支流,而金沙江才是长江干流,但其说法并未被当时的社会普遍认可。直到清初,随着西方先进制图技术的逐步传入,康熙皇帝正式肯定了徐霞客的说法,金沙江遂定为长江源头。长江径流广远、流域开阔,域内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其历史发展过程也有颇大差异,这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区。按上、中、下游划分,依次为巴蜀—荆楚—吴越三大文化区。分别由上游的古蜀人、中游的古楚人和下游的古越人创造。这些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都为构筑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多元一体格局做出了贡献。上游的巴蜀文化以四川为中心。这一地区生活着众多部族,他们大致可分为两大集团——川东一带的巴集团和川西一带的蜀集团,其中蜀集团更早兴盛。蜀人依托成都平原,农业发达,桑麻茂盛,带来纺织业的兴旺,“蜀锦”赫赫有名。战国时,蜀地出产的木棉布和细麻布,辗转运销至西域各国。蜀人还不畏艰险,开凿出千里栈道,打通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通道。至战国后期,秦并巴蜀,曾经相对独立发展的巴蜀文化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巴蜀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通畅,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与生产技术大量传入,促进了巴蜀地区文化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加之中原战乱,而巴蜀则相对安定,使得从战国末年到汉代的巴蜀地区一跃而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被诸葛亮喻为“天府之土”。唐宋时期,安定的巴蜀地区重获“天府”之誉,经济繁荣、文化昌明、臻于鼎盛。因南宋末年的抗元之战和明末农民战争,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受到极大摧残,至清末才得以全面复兴。文明的演进与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先决条件息息相关,但当人类介入到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之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则对文明发展起着愈益重大的作用。文明的发展必定是在自然和人文的互动中向前推进的。长江流域的先民,凭借长江流域优厚的自然条件,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创造出各区段文明。学界原来推崇黄河文明的认识,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随着田野考古工作推进到长江流域,人们逐渐意识到: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明并不比黄河流域时间晚、水平低,就农作物产生时间而言,还略早于黄河流域。从长江下游的良渚、中游的屈家岭、上游的大溪等遗址发现的“稻作文化”遗存,皆有五六千年之古。长江流域“稻作文化”历史之久远,不让于黄河流域“粟作文化”。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化的两大发祥地渐成学界共识。(摘编自冯天瑜等《自然与人文双优的长江文明》)材料二:

三星堆纵目人像古蜀文化主要产生并汇聚于四川盆地,虽然周围群山环绕,地理形势四塞且对外交通不便,但正因为如此,先民自古就追求开放,通向城外文明的蜀道、南方丝绸之路很早就开辟形成,甚至成为发达的交通系统。此外,蜀地历来就是八方移民汇聚之地,因此,这里自古形成了包容而不排外的文化氛围。土著和移民文化汇聚而成的蜀文化不断吸纳融入外来资源和先进因素,极为繁荣。富于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和浪漫精神,是蜀文化的一大特色,这应该与蜀地自然环境尤其是山川形势的大起大落、多元多样分不开。至迟从三星堆—金沙时期开始,出土器物每每以精美的人神和动植物造型艺术令人刮目。如各类人神具象系列,特别是生动的面目造型,尤其富于艺术生命力和人文精神;而太阳神鸟、通天神树等动植物造型,亦特别富于夸张灵气。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的经学,自汉代以来分为重章句训诂的古文经学和重“微言大义”亦即义理的今文经学两大派。蜀地经学的发展基本与之同步,但与蜀地重思辨和想象力的文脉相承,今文经学特别发达,因而历来就有“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之说。今文经学中重“微言大义”的特点,不仅契合蜀人重思辨的精神,而且二者的合流强化了蜀文化富于想象和创造力的气韵,因而蜀文化学术谱系中历来不乏富于创造精神的百科全书式人才,扬雄、苏东坡、杨慎、郭沫若等群星灿烂,正是其辉煌体现。(摘编自彭邦本《三星堆——古蜀文明的来龙去脉》)4.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之广矣”引自《诗经》,汉江的宽广壮阔让荆楚先民误以为汉江就是长江的主流。B.“岷山导江”意为长江源自岷山,后来的《水经注》和《蛮书》对此也持相同的观点。C.“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长江流域内三大文化区的区域文化各具特色。D.“微言大义”的“义”在文中指义理,今文经学的治学思想契合了蜀人重思辨的精神。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有关汉水的诗篇和刘邦以汉中为基地建立汉朝的史实,都有力地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B.与中原联系增强后,巴蜀经济、文化得到较大发展,从战国后期至唐宋一直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被誉为“天府”。C.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学界认识到长江与黄河都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且长江流域新石器文明的水平领先黄河流域。D.四川盆地虽然被群山环绕,但很早就有通向域外的蜀道和南方丝绸之路,这和古蜀先民追求开放的精神密切相关。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于长江源于何处的说法不尽相同,是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影响了古人的认识。B.徐霞客经过实地查考探寻长江正源的做法,与《河中石兽》反对臆断,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相似之处。C.《蜀道难》中“五丁开山”的神话,可视为对古蜀人不畏艰险、开辟蜀道这一伟大壮举的艺术化表达。D.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眼球夸张,双耳侧展,这充分表现了古蜀文化浓厚的艺术气息和人文精神。7.蜀文化在与中原文化融汇的同时,也保持了自身鲜明的特色。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蜀文化的主要特色。

8.材料一指出“文明的发展必定是在自然和人文的互动中向前推进的”,对此如何理解?请结合材料举例说明。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多雨的南方吕锦华南方常常下雨。下雨的天气我的心情会出奇的宁静。不再去想外面那个闹闹嚷嚷的世界,也不再去井台上洗刷什么。我时而找些书来读读;时而,又合上眼睛靠在沙发上,走进那些永远也无法从心灵上抹去的雨天的回忆里。南方的许多古老的集镇。那里曾经繁荣过鼎盛过。就像曾经花容月貌般迷人而又终于无法抗拒地走向暮年的老人。它们都曾年轻过,快活过,爱过,梦过。它们都有一页值得炫耀的很古的历史。关于古镇的记忆总和外婆、总和雨天连在一起。高高瘦瘦的外婆,下雨天总戴一顶很破很旧的笠帽在小街上晃动。时而去打醋买盐啦;时而去河边淘米洗菜啦;当然,还要去洗刷我们踩脏了的衣裤鞋子。很远很远的,我便能从人堆里认出这熟悉的背影。谁也不知道外婆心中的寂寞。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支撑着外婆走了这么长长一段路。外婆在刚生下我母亲才几个月时便失去了丈夫。虽然那时家境优越,外婆不用为生活操心,但是在高墙深院里苦捱时光的寂寞绝对不是好受的。一个在该爱时,该被人爱时却过早地匆匆地失去了这一切的女子,她所企求的绝对不是生活的温饱,不是吃穿的不愁。外婆年轻时很美,很漂亮。但外婆一直没有再嫁人。外婆如花似玉的青春就这样悄悄葬送了吞噬了。小时候啥也不懂也就没有问外婆。如今想问了,外婆早已去了黄泉树下。我不知道外婆有没有怨过恨过哭过盼望过;但我知道外婆肯定度过了一段长长的孤寂岁月。江南有许多精雕细刻的贞节牌坊。小时候见了充满了敬意。如今明白个中的滋味。如今做了女人被人爱了才知道那用无数女子的青春幸福换来的一种殊荣该更辛酸更沉重也更是一种讽刺。当然还有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鄙规俗律,多少女子为它流干了泪。外婆后来和我们住在了一起。外婆年岁大后脾气不太好,脸上总是冷漠的阴沉的,很少有笑容。但她仍不停地为我们忙碌着操劳着帮助母亲一起拖着生活这艘沉沉的船。外婆闲着时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缝缝补补什么,从不出去串门。偶有找上门来聊天的老太。外婆也是既不冷落也不太热情,客客气气扯上一会。外婆后来在最困难时期倒在一个闪电雷鸣风雨交加的闷热的夏夜。躺在床上时她睁着一双大大的眼睛长久地望着我们,似乎想说什么又终于什么也没说。我在外婆已说不出话来的眼睛里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又终于懵懵然然什么也没弄明白。现在细想起来,外婆当时想说的话一定很多很多。多少年来一直无从说起也无可告人的秘密,在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她该是无所顾忌,她一定想痛痛快快说出来。①她的不幸,她的爱情,她的遗憾,她的思慕;我在外婆已说不出话来的眼神里该读懂一部可歌可泣的女性之书;我在外婆那被一层层失望痛苦裹得严严实实的冷漠的外表下该看到一颗脆弱善良的女人心呵!外婆是伟大的。外婆的伟大在于她总是默默地忍受默默地奉献,然后默默走完她的一生。而外婆的悲哀也正在于此。父母对外婆是十分敬重体贴和关心的。我看不出周围邻居中有谁比外婆更幸福,但我也看不出有谁比外婆更寂寞。多雨的南方常常使我想起外婆。而每每想起外婆,许许多多和外婆经历了同样命运的南方老太便一个个向我伤心走来。外婆的年代当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外婆身上那种又脆弱又坚强,又冷漠又善感、又暴躁又善良,又孤独又热烈的复杂极了的性格,不已化成了血液渗透到了她的儿女身上么?多情善感的,知书达理的而又脆弱无比的南方女子呵!清新温馨的、纤巧灵秀的而又充满了淡淡忧郁,淡淡惆怅的美丽的南方女子呵!常常梦见外婆笑吟吟向我走来。梦中的外婆和逝去的外婆截然不同。梦中的外婆生活得很快活很幸福。常常梦见我和外婆艰难地走在一条风雨飘摇的小路上。外婆不时给我鼓劲打气,鼓励我在这条路上走下去。醒来时总有说不出的眷恋和激动。我比外婆幸福多了。我有一个温暖的小家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可爱的女儿。然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又觉得我仍在重复走着外婆的路——②默默地忍受创作的艰辛,默默地奉献微薄的光热,然后。默默走完自己的一生。当然,我的那份甘苦外婆是永远也体味不到的。我应该比外婆活得更好呐!因为我的脚下,乃是无数外婆的血肉之躯和殷殷之心滋润的南方大地呵!文本二:我热爱这个生我养我哺育我长大的世界。兴致所至,我也喜欢写一些清新抒情的散文和凝练隽永的散文诗。但与之相比,我更希望能用自己那颗鲜蹦活跳的心去观察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为他们抒志。为他们画像。为他们留下情感之河流过的痕迹。因为我从他们中间走来。我生活的周围,总有许多许多的人和事让我失眠。不把这些写下来,好像欠了一笔债。因此,我的散文是生活的馈赠。苦苦甜甜该都有。虽欠醇厚,却淌自一片心田。我常琢磨,作家的使命是什么?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该不该考虑?我想,在还没有找到答案前,作家首先应是一个正直的人。该把生活中那些闪光的东西奉献给读者。同时,又把灵魂深处那些引起共鸣的情感写下来,把一些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问题提出来。作家不应该昧着良心糊弄笔墨,更不能昧着良心扭曲生活。生活需要真诚。心灵需要沟通。作家可因才气大小而写作,但绝不能丢了人格去糊弄人。(节选自吕锦华《我以我血写散文》)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不已化成了血液渗透到了她的儿女身上么?”一句运用反问,借代手法表达对子孙因袭外婆多元,复杂性格这一现象的质疑。B.文本一由“多雨的南方”而及“外婆”,进而联想到与“外婆”同样命运的许许多多的“南方老太”“南方女子”等,深化了意境。C.文本一末尾用虚写手法叙述自己梦见外婆“笑吟吟向我走来”,“不时给我鼓劲打气”等情景,表达了对外婆深挚的眷恋与感激之情。D.文本二中“不把这些写下来,好像欠了一笔债”一句,一方面表明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表明生活是散文写作的源泉。10.请从句式选用的角度赏析文本一画波浪线①处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本一画波浪线②处的语言表达特点。

11.文本二指出“作家首先应是一个正直的人”“把生活中那些闪光的东西奉献给读者”“把灵魂深处那些引起共鸣的情感写下来”。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上述主张的。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选自李斯《谏逐客书》)(乙)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令吾主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选自《史记·张仪列传》)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B.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C.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D.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B.“业”,使成就霸业,这里为使动用法。《兰亭集序》“齐彭殇为妄作”中的“齐”的活用情况与此相同。C.“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为联盟。苏秦主张合纵抗秦,而张仪则以连横之计抗之。D.“客卿”,古代指在本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为楚国人,在秦国为客卿。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从山川河流这类人们最易接受的道理说起,论至五帝三王无敌的原因正是“不却众庶”。B.甲文中明确指出逐客的结果是使天下人止步不敢入秦,这从本质来上说就是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C.乙文中,苏秦认为张仪才能卓著,他之所以要让张仪离开赵国,是觉得以自己的能力无法给张仪富贵。D.乙文中,张仪在得知真相之后内心有所触动,他承诺自己不敢也不能在苏秦当政时攻打赵国。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2)张仪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16.请简要概括苏秦“激”张仪的具体做法。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利州南渡温庭筠①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注]①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不得志。②范蠡:春秋时楚人,助越王灭吴后因越王难共安乐乘舟离去。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诗人行程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等待着渡河。B.渡船在行进,水面上传来马儿嘶鸣的声音,原来这个渡口不仅渡人还渡马。C.前两联写诗人在渡口所见之景,由远及近,先静后动,声色结合,描写生动。D.颈联写被渡船惊飞的群鸥和白鹭,生机勃勃的画面更衬托出江边的清旷和寂静。18.对于尾联中范蠡的典故的运用,有人认为,用在这里不合适。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六、名篇名句默写

19.请补写出出自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应。

(2)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