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信州区高中语文高一期末高分预测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江西省信州区高中语文高一期末高分预测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江西省信州区高中语文高一期末高分预测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江西省信州区高中语文高一期末高分预测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江西省信州区高中语文高一期末高分预测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游记散文古已有之,《洛阳伽蓝记》和徐霞客游记可为代表。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大开,许多人从乡村走向都市,从国内走到国外,游记散文更是逐渐多起来,几乎每个作家都写过这一文体。然而,长期以来,游记散文却备受学界冷落,沈从文在《谈“写游记”》中感叹:“游记文学历来不列入文章正宗,只当成杂著小品看待,在旧文学史中位置并不怎么重要。近三十年很有些好游记,写现代文学史的,也不过聊备一格,有的且根本不提。”另外,当下的游记散文众多,但普遍缺乏文体的自觉意识,可谓佳作难觅。因之,在游记散文的双重困境中,应找到它的发展和提升之路。游记散文须先有“游踪”,这似乎是常识,也是“游”之要件。然而,许多游记散文淡化了“游”,有的则有“游”无“踪”,亦无移步景之妙,更无游之奇变。如不能很好地展示“游踪”,就很难写好游记。不少现代游记过于强调社会思想意识,往往流化了游踪。苏东坡、徐霞客游记常有游之奇谲,郁达夫、艾芜、沈从文的游记亦不乏“行”之曲折,但到当下游记则游踪不显,常被各种风景遮蔽和覆盖,使游记变得平淡无奇。某种程度上说,游踪不是可有可无,也非草蛇灰线,而是除了导游之功,更是故事、情绪、意趣和审美的牵引,就如小说的故事和悬念一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如苏东坡《石钟山记》以夜游之行踪统摄作品,颇得奇幻和神妙。当然,游踪除了实游,还有虚游,朱德发教授在《中国现代纪游文学史》中曾将后者概括为情感游历、精神游历、梦中游、忆中游等,即所谓“神游”。游记散文最不能无“我”。时下,游记散文的最大问题是充斥着各种风景、人情、世态甚至乱象,但唯独无“我”,缺乏由作家眼里、心中透射出来的思想和生命之光。郁达夫曾说:现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几乎每个作家的每篇作品都包含个性,都离不开由作家生发的独特的“这一个”,即现代的人格与精神。时至今日,游记散文可谓多矣,但其中往往无“我”或“少我”,无独特的这一个“我”,缺乏由“我”呈现的时代、社会、思想、文化,更少有特现代与传统的思想文化进行融通后再造的“我”。在这些游记散文中,我们往往看不到瞿秋白《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中那种大写的“我”,也不易见到郁达夫《还乡记》中“我”对世道人心的体悟,更难见沈从文《湘行散记》中“我”对包括水手和妓女在内的底层人生的心领神会,更不要说对天地道心的参悟。于是,许多游记散文没有个性、灵魂和精神,在《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中,沈从文写道:“望着汤汤的流水,我心中好像忽然彻悟了一点人生,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上,新得了一点智慧。的的确确,这河水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却是‘智慧’。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我的感情早已融入这第二故乡一切光景声色里了。我仿佛很渺小很谦卑,对一切有生无生似乎都在伸手,且微笑着轻轻地说:‘我来了’。”这是由“我”之心底升华出的仁慈与智慧,也是进入天地大道后的感知,使沈从文游记散文独具魅力。这种由“我”获得的大道,值得当下的游记散文学习借鉴。(摘编自王兆胜《游记散文的困境与出路》)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便将古代游记散文与近现代尤其是当下游记散文对举,意在为下文张本。B.当下游记散文题材广泛、作者云集、作品数量剧增,但质量却普遍难以恭维。C.“游”和“踪”是游记散文里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当前的游记散文有“游”无“踪”。D.当下的游记散文的双重困境:一是备受学界冷落;二是普遍缺乏文体自觉意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提出问题后,论证了游记散文须先有“游踪”和最不能无“我”的观点。B.文章多次提到沈从文,虽然引用的例子在论证过程中有所区别,但仍暴露了论据的单一这缺点。C.文章论据典型丰富,综合使用了例证、对比和引证的论证方法,极具说服力。D.文章论证部分采用了并列式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证了游记散文的发展和提升之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所讲的“游踪”强调移步换景之妙,游踪之奇变,是故事、情绪、意趣和审美的牵引,甚至是神游”。B.文章大量援引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瞿秋白甚至古代苏东坡的事例,意在通过对比强调当今游记散文发展形势严峻。C.沈从文游记的魅力来自他的心底升华出的仁慈与智慧、进入天地大道后的感知、独具个性的“我”等。D.文章所讲的游记散文里的“我”是指作品包含的个性、由作家生发的独特的“这一个”,与他人以及时代没有关系。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天人合一”观念在建筑思维层面,其实质在于深刻揭示了传统营造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源于身体、环境与世界的动态关联的体验过程,它将天地空间结构及自然特征与人类意识、文化意义建立了内在关联,从而使得人类塑造环境的营建行为也在其中得到特定的建筑解释。“天人合一”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整合,形成了儒道同构异质的两大类型。以孟子、《中庸》为代表的儒家确立的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观念、空间结构及其意义都源于人类普遍性的心性结构,《中庸》“天、地、山、水”四重结构即为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空间思维表征:天地孕育人类生命并使之绵延不息,山水滋养人类生命并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活资源,因而天地山水本身就有充满道德生命意义的环境结构关系。正因为如此,儒家建筑思想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要确立有尊严有秩序的社会组织关系,而且还要同时树立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建筑空间创作原则。我们在都城规划设计、礼制建筑、陵墓建筑以及地方聚落营造中能够反复看到,儒家这类“天人合一”观念在世俗与神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协调博弈之间不断显露其建筑创作背后所承担的文化使命,也不断显露其建筑创作过程中所表现的人居营造智慧。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确立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念,人与道之间必须经历地与天的适应过程才能得到真正的联系,也就是说,人类自身需要适应大地、天空这样的事物环境及空间结构,才能获得根本的意义。“道”是人自身生命活力面向自然、社会的自由呈现,这种呈现既有艺术的或多样性的表达,也有对自然规律、社会规范、知识技术的洞察反思,因而这样的过程提供了古典建筑创作更为宽广的视域和深刻的洞察力,人与自然更容易形成自由平等的环境伦理关系,人在天地山水之间更容易形成灵动自由的建筑空间思维方式。儒道两类“天人合一”观念的思想进路不同,因而对于环境价值、空间意义及建构原则也有不同理解,但是它们对天地关系的敬重、对自然环境和山水结构的顺应其实殊途同归,而且在古典建筑创作实践中实为互补。“天人合一”观念在历史长河及实际经验生活中又表现为文化意识形态化的“天人合一”和世俗经验的“天人合一”,在传统建筑思想中,具体表现为环境感知、文化意义与建构逻辑相融贯的创作思维过程。从某种意义看,“天人合一”观念作为建筑思维模式,对中国建筑传统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虽然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具体表现为各类意识形态、文化学术及世俗经验,但就其最为根本的建筑思维方式而言,它与当代关注场所、情境、身体、文化特性的建筑理论产生了积极深入的对话,对于中国建筑创作能够提供源于传统的有效建筑理论话语。(节选自吴国源《中国古典建筑思想的现代诠释初探》,有删改)材料二:古建筑作为历史遗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记,在古建筑中,人们能够设身处地感受到设计者的思想和居住者的足迹,古建筑的一砖一瓦都是连接古今的重要纽带,在深入了解古建筑的同时,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将古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环境中不仅是一种设计上的创新举措,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古代建筑在文化方面追求极为丰富,有效利用好各类古建筑元素可以满足人们对现代建筑实用性需求,同时又增添特有的视觉观赏价值,将传统文化重现在现代建筑的建造,赢得了当代人的喜爱。历史与当下交汇,增强了新古建式建筑风格的影响力。我国古代建筑在设计时,追求“天人合一”,设计时将人与自然巧妙融合,建筑与环境的表达非常丰富,能够达到使用者对建筑的各种需求,包括生活便利和审美追求。我国古建筑中重视细节设计,例如雕刻八仙、和合二仙等,通过这些设计表达对幸福生活、和谐家庭的美好愿景。现如今,在城市建设中更加重视人民幸福感,有的地区通过沿用古建筑的设计,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将水缸放置在天井下表达风调雨顺的美好情感。有的古建筑元素是民族精神的宣扬媒介,古人经常在墙壁或者柱子上刻画梅竹兰等,借此表达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等美好品德。这些优良的设计元素融入现代建筑中,将使民族精神得到更好地宣扬,富养人们的精神。在我国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我们受到了西方文化和建造方式的影响,建筑风格得以丰富,建造方式大力改进,提升了建筑物的各项性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我们逐渐发现城市的独特性正逐渐消失,西方建筑模式逐渐吞噬了传统建筑设计风格。虽然我们的建筑功能性和舒适性有所增强,但是千篇一律的建筑使我们产生了视觉疲劳,我们的建筑失去了延续历史文化的独特性,不利于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特性和丰富的建筑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物带来的精神需求越来越高,我国古建筑丰富的建筑风格能够很好地改善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单调性问题,使建筑物更好地融入环境,丰富了设计体系,促进了建筑设计领域的健康发展。(节选自包彦安《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探索》,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B.C.D.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儒家建筑思想不同,道家思想更容易形成自由平等的环境伦理关系,所以道家思想更容易形成灵动自由的建筑空间思维方式。B.儒道两类“天人合一”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思想整合,虽然思想进路不同,但最终殊途同归,在建筑创作实践中形成互补。C.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加入古建筑元素就能够让当代人了解先辈追求修身养性的生活态度,增强归属感,引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D.古建筑在设计时通常要深入且全面考量使用者的生活便利和审美倾向,现代建筑在融入古建筑元素时同样要遵循这个设计理念。6.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

)A.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班固《西都赋》B.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C.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D.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7.建筑大师梁思成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说:“中国建筑之个性乃我民族之性格。”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凸碧堂”“凹晶馆”是《红楼梦》大观园中的经典建筑,它们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请根据材料一、二对其位置、命名、功能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特点作简要分析。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守翻口①孙犁那天我们正吃早饭,听见外面一声乱,中队长就跑进来说,敌人到了村外。三槐把饭碗一抛,就抓起我的小包裹,他说:“还能跑出去吗?”这时村长跑进来说:“来不及了,快下洞!”我先下,三槐殿后,当我爬进横洞,已经听见抛土填洞的声音,知道情形是很紧的了。爬到洞的腹地的时候,已经有三个妇女和两个孩子坐在那里,她们是从别的路来的。过了一会,三槐进来了,三个妇女同时欢喜地说:“可好了,三槐来了。”三槐告诉女人们不要怕,不要叫孩子们哭,叫我和他把枪和手榴弹带到第一个翻口去把守。爬到那里,三槐叫我闪进一个偏洞,把手榴弹和子弹放在手边,他就按着一把雪亮的板斧和手枪伏在地下,他说:“这时候,短枪和斧子最顶事。”不久,不知道从什么方向传过来一种细细的嘤嘤的声音,说道:“敌人已经过村东去了,游击组在后面开了枪,看样子不来了,可是你们不要出来。这声音不知道是从地下发出来,还是从地上面发出来,像小说里描写的神仙的指引一样,好像是从云端上来的,又像是一种无线电广播,但我又看不见收音机。”三槐告诉我:“抽支烟吧,不要紧了,上回你没来,那可危险哩。”那是半月前,敌人来“清剿”,这村住了一个营的治安军,这些家伙,成分很坏,全是汉奸汪精卫的人,可凶狠哩。一清早就来了,里面还有内线哩,是我们村的一个坏家伙。敌人来了,他装着被敌人追赶的样子,在这个洞口去钻钻,在那个洞口去钻钻,结果叫敌人发现了三个洞口。最后也发现了我们这个洞口,还是那个家伙带路,他又装着蒜,一边嚷道:“哎呀,敌人追我!就往里面钻,我一枪就把他打回去了。他妈的,这是什么时候,就是我亲爹亲娘来破坏,我也得把他打回去。”他跑出去,就报告敌人说,里面有八路军,开枪了。不久,院子里就开来很多治安军,一个自称是连长的在洞口大声叫八路军同志答话。我就答话了:“有话你说吧,听着哩。”治安军连长说:“同志,请你们出来吧。”我说:“你进来吧,炮楼是你们的,洞是我们的。”治安军连长说:“我们已经发现洞口,等到像倒老鼠一样,把你们掘出来,那可不好看。”我说:“谁要不怕死,谁就掘吧。我们的手榴弹全拉出弦来等着哩。”治安军连长说:“喂,同志,你们是哪部分?”我骗他说:“十七团。”这时候三槐就要和我说关于十七团的威望的事,我说我全知道,那是我们冀中的子弟兵,使敌人闻名丧胆的好兵团,是我们家乡的光荣子弟。三槐就又接着说:“当时治安军连长说:‘同志,我们是奉命令来的,没有结果也不好回去交代。这样好不好,你们交出几支枪来吧。我说:八路军不交枪,你们交给我们几支吧,回去就说叫我们打回去了,你们的长官就不怪罪你们。’治安军连长说:‘交几支破枪也行。两个手榴弹也行。’我说:‘你胡说八道,死也不交枪,这是八路军的传统,我们不能破坏传统。’治安军连长说:‘你不要出口伤人,你是什么干部?’我说:‘我是指导员。’治安军连长说:‘看你的政治,不信。’我说:‘你爱他妈的信不信。’这一骂,那小子恼了,他命令人掘洞口,有十几把铁铲掘起来。我退了一个翻口,在第一个翻口上留了一个小西瓜大小的地雷,炸了兔崽子们一下,他们才不敢往里掘了。那个连长又回来说:‘我看你们能跑到哪里去,我们不走。’我说:‘咱们往南在行唐境里见,往北在定县境里见吧。大概他们听了没有希望,天也黑了,就撤走了。”“那天,就像今天一样,有我一个堂哥给我帮手,整整支持了一天工夫哩。敌人还这样引诱我,你们八路军是爱护老百姓的,你们不出来,我们就要杀老百姓,烧老百姓的房子,你们忍心吗?”“我能上这一个洋当?”我说:“你们不是治安军吗,治安军就这样对待老百姓吗?你们忍心吗?”最后三槐说:“我们什么当也不能上,一上当就不知道要死多少人。那天钻在洞里的女人孩子有一百多个,听见敌人掘洞口,就全聚到这个地方来了,里面有我的母亲,婶子大娘们,有嫂子侄儿们,她们抖颤着对我讲:三槐,好好把着洞口,不要叫鬼子进来,你嫂子大娘和你的小侄儿们的命全交给你了。”我听到这话,眼里出了汗,我说:“你们回去坐着吧,他们进不来。那时候在我心里说,只要有我在,他们就进不来,就是我死了,他们还是进不来。”(节选自孙犁《游击区生活一星期》)【注】①翻口:地道中可供人上下的横洞。文本二:在我入行之初,曾一度喜欢以第一人称写稿,却常常受到批评。当时的编辑一见到稿子中有“我”,皆悉数删去。我不服气,曾拿由孙犁先生的这篇文章《游击区生活一星期》“举证反驳”。而编辑却说,孙犁写的是散文,不是新闻通讯,两者不可比!而今,当我重读孙犁的早期作品,并将孙犁还原为一个“战地记者”时,视角为之一变,再辅之以“时髦观念”,重新审视这篇名作,不禁豁然悟到:当年孙犁先生所写的,不是一篇典型的“沉浸式报道”吗?(节选自侯军(“沉浸式”战地体验》)9.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有名的“地道战”场景,反映了人民军队保卫家园、保护人民的斗争精神。B.“可好了,三槐来了”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三槐的信任,也从侧面表现出三槐是一个经过战争锤炼的英雄人物。C.作者通过语言和肖像描写来刻画敌人“内线”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却神形兼备对三槐形象起到衬托作用。D.从文中来看,冀中的地道设计精巧,规模宏大,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10.关于三槐跟治安军连长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安军连长称三槐为“同志”,是一种故意套近乎的虚伪行为。B.三槐跟治安军连长说自己是十七团的,是为了麻痹、迷惑敌人。C.面对三槐,治安军连长的花言巧语没有产生任何他想要的效果D.治安军连长的问话包含了搜集我方情报、摸清我方实力的意图。11.请简要分析三槐的形象。

12.文本二中所说的“沉浸式报道”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概括。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四年,李靖击突厥颉利,败之,其部落多来归降者。诏议安边之策。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准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是含育之道也。”秘书监魏征曰:“匈奴世寇中国,万姓冤仇,陛下以其为降,不能诛灭,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甫迩王畿,心腹之疾,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不加怜愍,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阻四夷之意,臣愚甚谓不可,宜处之河南。”魏征曰:“晋代有魏时,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用其言,数年之后遂倾瀍洛。前代覆车殷鉴不远陛下必用彦博言所谓养兽自遗患也。”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中国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摘编自《贞观政要》)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必须断句的三处是(

)

前代A覆车B殷鉴C不远D陛下E必用F彦博G言H所谓I养兽J自遗K患也。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文中意为“部族,民族”,与《庖丁解牛》中“族庖月更刀”的“族”意思相同,与《阿房宫赋》中“族秦者秦也”的“族”意思不同。B.“居”,此处意为“处在”,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不吾知也”里的“居”的意思不同,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居域中之大”中的“居”意思相同。C.“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中原地区;“四夷”,则是中国以外各族的统称,亦泛指外族。《齐桓晋文之事》中“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也是此意。D.“河南”、“河北”,以黄河为界,“河北”是指黄河中下游以北;“河南”则常指黄河以南。《鸿门宴》中“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也是此意。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认为匈奴与中原世代为敌,即使不能诛灭,也应当把他们发配到河北地区,不能让他们在中原内地居住。B.隋文帝帮助突厥可汗恢复其国,但后来可汗背信弃义,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温彦博以此来反驳魏征“居其旧土”观点。C.温彦博认为凡是归顺臣服的突厥人都要收居内地,用礼仪法令教化他们,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D.杜楚客和魏征是同一战线,都认为现在让少数民族的部落散居在河南,靠近中原政府,长此以往,必有祸患。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2)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卒用彦博策。

17.温彦博认为把突厥归降者安置在河南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白居易于长庆二年(822)七月出任杭州刺史,此诗作于长庆三年,为登楼远眺即兴之作。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傍晚时分,诗人登楼远眺,海天一色,暮色苍茫,山接水,水连天,气象阔大,意境高远。B.诗歌前四句画面组织独具匠心。以“东望”领起后三句,由近及远,整个画面显得飞动,有跳跃性。C.颈联通过艺术的对接把相互矛盾的自然现象变得合情合理,化实为虚,虚实相生。D.整首诗前六句写景,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结尾则由景及情,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情趣,语言平实而意蕴深厚。19.诗歌标题是“江楼夕望招客”,诗人“招客”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笑傲江湖》中描写合奏琴箫:“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管声立止。霎时间四下里一片寂静,明月当空,树影在地。”《琵琶行》中与之手法相同的用来表现演奏技巧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气是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描写对象,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____________”寥寥数字便勾勒出天气的变化无常;在姚鼐的《登泰山记》中,写在泰山顶上等待日出时“____________”的一句,突显了天气的恶劣。

(3)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七、简答题

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