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山双清心峡谷天然林中银杏种群调查研究_第1页
西天山双清心峡谷天然林中银杏种群调查研究_第2页
西天山双清心峡谷天然林中银杏种群调查研究_第3页
西天山双清心峡谷天然林中银杏种群调查研究_第4页
西天山双清心峡谷天然林中银杏种群调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天山双清心峡谷天然林中银杏种群调查研究

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对浙江西天目天然林和“五代同堂”银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1999年10月,笔者在完成多处国内考察的基础上,专程对这里的森林和银杏作了唯期2天的样带式路线考察。现将所收集的资料综合整理报告如下:1西麻黄地区公司的森林天目山为浙江省第一名山,以“天目灵山”佛教圣地著称,并以茂密华盖的森林而驰名;是现代风景旅游名胜区,更是国家级和国际“MAB”自然保护区。天目山位於抗州市西北94km,地处东经119°24′11″~119°27′11″,北纬30°18′30″~30°21′37″,属浙江省临安县管辖。天目山由东、西天目两部分组成,两主峰相距8.65km。山顶各有一池,形似双目,故名。天目山古称“浮玉”。天目山名始於汉代,距今已1500余年。该山地处浙皖两省交界处,为浙江西北部之最大山脉。脉向自南南西而北北东。南起安徽省绩溪,入浙后向东北延伸,经临安、安吉至德清境内,主峰仙人顶(1506m)位於山脉部,系长江与钱塘江分水岭。山脉自西南向东北呈梯级下降,消失於长江三角洲平原。东天目山的原生植被已破坏殆尽,西天目山的原生植被保存完好1。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划定於西天目山双清溪峡谷一带。占地面积1050公顷,为一坐北朝南的“中山峡谷区”,相对高度1200m。(自350m~1506m),山势陡峻、悬崖绝壁、沟谷错落、溪水清彻。天目山区域地质位於扬子准台地南缘钱塘凹陷褶皱带。是我国地质最古老的地区之一。於古生代下志留纪前加里东运动后上升为陆。之后燕山期酸性和中酸性岩浆广泛喷发,组成了天目山系主体。地层以火山岩为主,约占保护区90%。全部由侏罗纪中统黄光组组成;沉积岩只分布在保护区南部和西南部边缘,由寒武系上统华严寺组和西阳山组,奥陶系下统印渚埠组等组成2⑥。天目山区域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是,由于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丘陵山区北缘、北亚热带南缘,故具有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若干特征。加之海洋暖湿气候的影响,季风强烈,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适宜,是森林和农业的适宜发展区。保护区区内土壤共有6大类型20个土属。垂直分布大致是400m~1200m为黄红壤分布区。1200m~1500m为棕黄壤分布区,表土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明显3。双清溪天然林是我国北亚热带气候和土壤条件下自然发育起来的“气候顶级群落”。有典型的森林群落外貌、较完整的结构和层片,丰富复杂的植物区系成分和植被的若干植被演替系列。森林总复盖率为94%(自然保护区内)。共有种子植物1718种。蕨类植物151种、苔鲜291种。其中包含珍稀濒危植物35种,模式标本植物83种,兽类74种、鸟类148种、两栖类20种、爬虫类44种、珍稀动物37种、昆虫1853种、鱼类55种、模式标本动物181种以及大型真菌类、地衣类等。高等植物的科占全省总科数的83.2%、珍稀动植物占全省的60%、木本植物占全省的39.4%2。可以看出,西天目山天然林来自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古代、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虽然受大小战争的创伤、自然灾害和人类社会长期地蚕食和索取。可以说是遍体鳞伤。但是,森林群落的基本性质及演替主流没变。双清溪天然林地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历史综合体”。双清溪天然林得以较好的保留,在古代得益于宗教和僧侣的保护。“山僧护林、不遗余力”。故大致从北宋以来,这里的天然林未被摧毁过,基本上听其自然生长和发育至今1。2调查和资料来源1999年10月1日,自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门,沿双清溪森林古道步行踏查至山顶“5代同堂银杏”处。主要目的在于初步了解这片森林,观察森林结构、种类成分,确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5代同堂银杏”的树木形态学特征、立地条件、周边植物;测定其总基径、分株胸径及树高、素描、拍照和绘图等。1999年10月2日,自山脚乘车绕西天目山西坡上至最高处仙人顶,尔后沿森林古道步行而下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门,边走边看边绘图,沿森林古道两侧凡有银杏和A、B层大树出现之处,均以不同符号标记,表达和记录其不同种类、不同大小立木的坐标位置并目测其有关定量数据。凡有银杏大树出现的地方。对其周边植物进行较详实的调查和登记,为最后编制双清溪森林样带植物分布平面图和森林植物总表提供依据。经8h的实际考察,得到沿双清溪森林古道两侧各30m面积内主要乔木分布平面图及大量的数据资料,在室内分析统计的基础上,编制出“西天目山双清溪天然林样带植物总表”和“双清溪天然林银杏种群物候型年龄级成分统计表”等。此外,还对“禅源寺古森林群落”进行了每木调查,并编制“禅源寺古森林群落立木分布平面图”及“禅源寺古森林群落中银杏种群成分表”等。3数据的分析和基本结论3.1混交林建群种在森林中的作用“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系浙江西天目山的地带性森林植被1。据本文图1、表1、表2提供的资料判断,发育在浙江西天目山中亚热带北缘陆相火层岩上的双清溪沟谷天然林,原为“典型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但是,经过长期人为干扰、极复杂的竞争和自然演替,现已进入成熟的“针阔叶、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演替阶段。1.柳杉60cm/30M2.天目朴8/5M3.枯死木6/5M4.天目木姜20/15M5.兰果树5/5M6.接骨木(漏测)7.柳杉150/35M8.兰果树5/5M9.柳杉140/30M10.杉木40/13M11.天目木姜55/14M12.山胡椒(漏测)13.细叶青岗30cm/6M14.天目木姜30/10M15.交银木15/816.天目木姜60/15M17.天目木姜40/12M18.地锦木戚8/8M19.灯台树(漏测)20.香果村55/20M21.香果树30/1822.香果树40/1823.香果树50/20M24.木戚属1种25.木戚属1种26.香果树35/18M27.香果树38/17M28.香果树35/15M29.金钱松70/40M30.金钱松70cm/45M31.金钱松60/45M32.金钱松80/50M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的典型结构是:自上而下应有乔木(A)层、小乔木(B)层、灌木(C)层和草本植物(D)层。A层乔木的树冠之间彼此连结、冠面平整而郁闭。树冠大部为半球形或伞形。A层乔木中落叶树种多于常绿树种。针叶树种在群落中不占主要地位。但是,在人为干预下,由于双清溪森林古道两侧的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系古代僧人栽植,现已成为群落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并因此而加强了林中野柳杉的群落学地位。作者认为,实际上这是“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建群种多样性之间自然竞争加人为干扰的结果。同时也是世纪之间建群种相互取替和森林群落循环更新自然规律促进所然。人为参与给柳杉夺取建群种地位制造了一个机遇,并因此而加速建群种之间相互取替的历史进程。最终完成了双清溪天然林“偏途演替”的发展方向4。即是说、以山毛榉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兰果树(Nyssasinensis)、青钱柳(Cyclocaryapaliurus)等建群种为主的原A层乔木,现已被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和金钱松(Pseudolarixkaemferi)针叶树种所取替。原A层建群种被退居到次A层地位。以柳杉为主的针叶树种不仅在活立木的株数上占绝对优势、而且在群落外貌、高度甚至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均表现出实际建群种的优势。致使阔叶树种有的消失,有的退却,并在营养生长与繁殖传播诸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生态抑制状态和被抑制树木的被抑制形态学特征。据观察,阔叶树建群种被针叶树建群种取替的生物态学基础是:具有塔形或柱形树冠的新建群种柳杉,由于个体密度和在树高上的绝对优势。常以单株或小群聚的方式凌驾于原“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的A层林冠之上。实际是在原A层之上凭空增添了一个在高度上高得多的新A层。在该非正常(A层)因子的刺激和制约下,迫使群落内各层片各要素之间的重新调整和组合。从而强烈破坏了原A层林冠的郁闭度和优势度。极大抑制了阔叶树种开花和结果实的能力,和林木的更新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增长。最终推动了西天目山天然林的“偏途演替”。导致森林群落的重大变化。“针阔叶、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植被类型,常见于我国西南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发育典型地区。分布于“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植被带的上界,有时也下降分布到“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的各种演替系列中。必须指出,到目前止“编途演替”仅涉及群落A、B层建群种种间进行,表现于优势度的消涨、强化与弱化等方面。对群落C、D层的影响不明显,尤其对其他层片(如蕨类植物、苔藓植物以及菌物类和土壤性质等)的影响不明显。至于更深层次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跟踪研究,顺便指出,在有利条件下,“偏途演替”将继续恶性发展,最终形成“单优势针叶林群落”。相反,如能实施正确的管理,科学地介入,亦可遏制和扭转“偏途演替”的发展方向,重新恢复其地带性森林植被的本来面目。3.2银杏系统发育特性表1提供的数据表明:在长约4.5km,宽60m的样带式路线调查面积内,被目测的A、B层乔木共713株,其中含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264株,占总株数的37%;金钱松(Pseudolarixkaempferi)40株,占总数的5.5%;银杏(Ginkgobiloba)36株,占总株数的5%;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14株,占总株数的1.9%。说明柳杉、金钱松、银杏和枫香是当前群落的优势种和建群种,说明银杏种群的群落重要值居阔叶树种之首。进一步观察表明,36株银杏中实际处于群落A层的21株、B层8株、C层4株、3株漏测。说明群落各垂直层中存在着不同大小,不同年龄级的银杏个体,显示出种群系列发育是完整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和一定的更新能力。如果用物候型年龄级来统计,则36株立木中包含幼苗3株、幼木1株、青年木5株、成熟木13株,成年木5株、濒死木9株。从另一角度说明双清溪天然林中,银杏拥有一个发育完备和包含老、中、青、幼各种个体的种群系列。当然也存在着危机:有75%的个体已步入成熟木和老龄级以上阶段,青年木只占14%,幼木3%,幼苗8%,系列数据参差不齐并呈倒金字塔型。暗示着银杏系统发育上,潜藏着某种障碍。另一组统计包括:36株银杏中单干独立和挺直的仅16株,全部为青年木以下的幼年个体;其他20株不是桩孽树便是“多代同株”树。全部为成熟木以上个体。似乎表明,双清溪天然林中的银杏,当其生长发育到达成熟木以上龄级时,则个体进入特殊的“多代同株”生长和发育时期。“多代同株”银杏可能只能在郁闭的森林环境条件下才能发育成功。“无性系多代同株”银杏的具体发育过程是:当第一代主茎进入成年木阶段、其胸径和树高已达到生长的最大值时,主茎不是中空便是断裂,这时便从第一代主茎根颈处沿周边萌孽几根或苦干根孽苗。在根孽苗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孽苗会得到非常迅速的高生长和粗生长:在根孽苗数量极多的情况下,其中只有少数几株会快速发育成第二代主茎,这时,原植株的营养系统将全面转移到次代的生长上去,个体即步入第二代生长发育时期。经过百年以上至数百年的生长发育之后,第二代主茎再次达到树高和胸径生长的极限值时,又会在第二代主茎基部周围长出第三代的根孽苗,则第二代植株的营养生长将向第三代转移,个体将进入第三代生长发育时期。条件允许时还会有第四代第五代的生长。观察认为,每代主茎生长发育的极限年龄大致在300~500年间,当个体达到第四代或第五代时,植株往往形成一巨大中空的复合树干和树群。银杏的多代同株现象其最多能有几个代是个值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也是银杏长寿的关键所在。观察认为:双清溪天然林中银杏个体发育有下列特性:根孽树多。“多代同株”树多,而独立直干和根深叶茂的壮树偏少;成年大树中,无树奶大树多、有树奶大树极少;无开花结实率的偏多,能正常开花结实率的偏少;成年木以上植株偏多、青年木和幼木偏少;受虫害的植株偏多、无虫害的植株偏少。(林外和其他广大地区的银杏树无虫害)。以上特性充分表明:银杏种群在双清溪天然林中的生活力有显著下降趋势(与别的地方相比)。从而导致种群竞争力和更新能力的下降。生活力降低是物种自兴旺走向残遗导至灭绝的象征。初步认为:双清溪天然林中银杏生活力降低的首要原因是地球气候的渐变和异常,地球银杏整体处于调节自我和适应新环境的重新塑造时期;二是银杏种群处于群落新建群种的巨大压挤和竞争;三是长期处于林下B层环境和近亲繁殖。应该指出,银杏是A层乔木。从A层逼迫降至B层,本身标志着生态的被抑制;而林中的静风有碍银杏的风媒传粉。3.3甲乙部主茎与4代同株西天目山“5代同堂”银杏已为较多研究者所熟悉,已成为研讨中国野银杏存在与否的一个焦点。图2的12号、13号是“西天目山5代同堂”银杏所在地示意图。笔者在研究多处同类型银杏之后,抱以同样追求,采取同一尺度和方法,对其作了专门研究。其结果包括:关于“5代同堂”银杏“代数”的研究问题。首先图2的12号、13号是天然林中自在的和彼此紧邻的两个独立植株。很容易被误判为“合二而一”。其理由可图解分析如下:图2系西天目山“5代同堂”银杏近地面基径横切面示意图,可明显区分为甲、乙两大部分。甲部有大小茎干共9株,根据着生位置、胸径大小、树皮裂纹、色泽及老嫩等方面特征,很容易判断如下。早年柘朽和已经消失的第1代茎干大至位于虚线圈内的位置。占地面积约4m2。由于年代久远,其间究尽经历1代还是2代已难确认;A、B、I3干同为第2代主茎干,C、D、E为第3代茎干,F、G、H为第4代茎干。即第1代为第2代的父母代,第2代为第3代的父母代,第3代再为第4代的父母代等。实际观察表明,C、D、E3干明显由A、B、I各干的根孽苗发育而成,母子代关系明朗。但是,第3代(C、D、E)与第四代(F、G、H)之间的母子代关系暖昧。即究竟是“母子代”或是“姊妹代”关系难办。根据笔者的经验判断两者应属姊妹代关系。即两者是同龄的。F、G、H是C、D、E生长发育的落后木。据此可得出进一步的推断:西天目山“5代同堂”银杏其实没有5代,最多不过四代。每代以300~500年计算,故其绝对最大年龄大约在1500~1600年间。研究银杏“5代同堂”或“4代同堂”问题非常重要,涉及对若干特大银杏树株龄和生长发育过程的判断,涉及某银杏树长寿和得以延伸生命的生物学基础。表明,其为抵御不利环境或当生命进入极限年龄时可暴发的一种继续维持生命系统的生长繁殖功能。该功能在高等植物中是不多见的。顺便指出:“5代同堂”现象实际是一种自然的,无性系多代连续繁衍现象。准确地讲,“5代同堂”及其所产生的植株应正名为“无性系多代同株植物”或“多代同株群树”。据观察“多代同株银杏”的发育和形成有得于良好的古森林气候环境。在旷地上栽培的银杏树很难实现这种生长发育的机会。最典型的“多代同株银杏”,其树干最终为一巨大中空的和由几株到十几株茎干按园周排列,共同组合而成的复合树干群个体。当“多代同株”个体整株进入濒死木阶段时,按园周排列的树干群将局部断裂直到全部断裂。全部断裂时,最终变成一个巨大的桩兜盆景样物。壮观异常,凤毛麟角。前者有贵州福泉县“银杏泰斗”、湖北宣恩“九子抱母银杏”、重庆市秀山“钟溪大银杏”;后者则见于陕西周至楼“观台银杏”、甘肃省徽县白塔河“桩兜盆景银杏”和重庆市金佛山“银杏大桩兜”等。同理,图2乙部现有茎干6干。虚线圈示第1代主茎位置所在。A为第2代主干,其余5干均为第3代茎。即是说,乙部实际上为一“无性第3代同株”独立个体。基茎为3×2.2m2。在古代,甲乙两部彼此近邻而又相互独立,随着植株的长大,彼此间株距缩短,至今已达到难以区别的地步,但是,深入的观察表明,根据F与A,干之间的距离和土内无根本直接连接等情况看,甲乙两部应该是彼此独立的。甲部为“4代同株”,乙部为“3代同株”。究竟谁是谁非,最后得靠翻土掘根调查,深觅土内根茎的连接状况即可查定。3.4“5代同堂”银杏与人工护堤石灶的关系否定“5代同堂”银杏为野银杏的关键大体有二:“5代同堂”银杏位于“开山老殿”门前,可能是宗教活动的遗物(不是僧人栽植便是供的种子遗生而成。)。“5人同株”银杏生长于人工护坡与石栏之间,此应属人工栽植无疑。为此,笔者进行了详细地观察考证后,得到图3。图3显示,整个(12、13号)植株屹立于伸出悬崖边外的火成岩体上,其复杂根系紧扎于石缝或节理之间,并紧紧拥抱着岩体。悬崖座北朝南,为—“Π”形大槽谷。“5代同株”银杏着生于高差约50m的悬崖岩畔上,有3大侧技下悬于崖畔间,风餐饮露、迎风摇拽。非人力所能为也。“5代同堂”银杏的着生地点离森林古道拐弯处约25m,隔开山老殿500m以上,并且不在一经线上。加上庙龄小于树龄的论断1故可排除僧侣栽植和人为活动遗生之嫌。关于“5代同堂”银杏与人工护堤石栏的关系问题,据访问,护堤石拦乃80年代初期的新近之作。目的在于保护和加固悬崖上的“5代同堂”银杏。同时也便于游人观赏、拍照和觌面而观。从图1可以看出,无人工护堤前,“5代同堂”银杏同森林古道之间为一绝壁凹地,游人与银杏之间只能隔岸观望。是因有了人工护堤之后该沟凹被填成平台。故先有银杏,后有人工护堤、石栏和平台。护堤、石栏不能成为人工栽培“5代同堂”银杏的科学依据。排开护堤、石栏等伪装,根据着生位置之艰险,立地环境之蛮。“5代同株”银杏应该是野生的。经过实际调查,“5代同堂”银杏的周边伴生植物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除古道两侧成行(7号等)柳杉为人工栽植之外,其他植物显示出天然群落自然混交式分布格局。据统计,以“五代同株”银杏为中心的1500m2面积内,计有伴生植物: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4株、兰果树(Nyssasinensis)2株,天目木姜(Litseaauriculata)4株、木戚树(Acersp)2株、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2株、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myrsinaefolia)、杉木(CunnighamiaLanceolata)、虎皮楠(Daphniphyllumgaucescens)、红果山胡椒(Linderaerythocarpa)、灯台树(CornusControversa)、接骨木(Sambucuswilliamsii)各1株等。以上植物包括青年木、成熟木和成年木等不同年龄级个体。树高自18m~20m不等、胸径在30cm~55cm左右。事实表明,在我国和西天目山地区人工营造阔叶混交林的历史和报道闻所未闻。而尤其在如此悬崖绝壁地带营造人工混交林更属不可思议的事。因此,由若干野树群和野生代表树种紧紧围抱着的“五代同株”银杏树,不可能独个儿“鸡立鹤群”,不可能独个儿是人栽的,它只能同周围的野生植物一样。是西天目山天然林中的自在之物,是野生的。3.5老树人工林自然生物集聚和自然动植物群落根据以上提供的资料,天目山区域地质古老,银杏类植物化石丰富1,现代森林保存完好、源远流长;其中第三纪古老孑遗植物云集、珍稀濒危动物云集、野生性银杏云集,是若干孑遗动植物的“避难所”。为此,可以初步判断:双清溪天然林实际是个以银杏为主的“残遗种”(Qctatok)和“残遗种地理群落”保留地5。3.6柳杉不同种群的更新特点从图1可以清楚看到,禅源寺大门前至今保留的这片森林群落,无疑是双清溪天然林的延伸和残余部分。在古代它们是茂密和彼此连片的。近代以来,由于农耕扩大,寺庙和旅游设施增建等使其逐步割离。现有的毛竹林、寺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旅游景点甚至包括更南部的农村,在过去均为西天目山古森林覆盖区。图4系禅源寺森林立木分布现状平面图。显示着活立木分布的格局为自然混交型和非人工营造,立木之间,没行没距。株距远的达20m以上,株距近的彼此紧邻或并生一起。例如树榧与银杏(6号与7号;9与10号)之间紧密并生现象,显示着天然混交的格局和规律。银杏种群集中分布于群落的西北隅与现存的次生性天然林直接接壤。其中的103号、104号、105号和106号银杏至今仍生长于紧邻的杂木林中。值得指出的是,银杏1、3、6、10、11、12号和其他植物2、8、7、17、9、13、14、15、16号虽然被水泥地面所需覆盖,和临时性房屋所分割。但很明显,水泥地面和房屋是后来的,森林大树是古老的。同样不能以现代设施的存在去证明这片森林是人工栽植的。与之相应的东北面(图4)是群落中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集中分布区。一般印象,如此密集的纯柳杉林分应为人工林无疑。但是,根据表1提供的资料,柳杉具有老、中、青不同大小的种群个体。这样的种群结构很难由一次性人工营林所得。因此,该林分更象由天然林内部自然更新所形成的。当然,不排除在如此紧邻庙宇的林中,人工行为和自然力交互作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在所难免。1.银杏90cm/16M2.细叶青岗100cm/26M3.银杏120cm/26M4.柳杉50cm/20M5.樟28cm/12M6.银杏60cm/25M7.树榧70cm/25M8.柳杉80cm/25M9.120cm/23M10.银杏35-38cm/15M(2干)11.60.90cm/22M(2干)12.银杏120cm/20M13.枫香65cm/22M14.枫香75cm/25M15.枫香70cm/28M16.枫香100cm/30M17.柳杉55cm/20M18.柳杉40cm/16M19.柳杉80cm/28M20.柳杉120cm/28M21.樟95cm/16M22.柳杉60cm/25M23.柳杉35cm/20M24.柳杉30cm/13M25.柳杉50cm/20M26.柳杉35cm/16M27.柳杉45cm/18M28.浙江楠50cm/18M29.柳杉30cm/15M30.柳杉30cm/15M31.浙江楠80cm/20M32.黄山木栾60cm/28M33.柳杉55cm/23M34.柳杉45cm/15M35.浙江楠35cm/5M36.浙江楠40cm/18M37.浙江楠45cm/M38.浙江楠(断顶)39.柳杉100cm/25M40.柳杉55cm/15M41.柳杉70cm/22M42.柳杉80cm/22M43.柳杉35cm/15M44.麻栎85cm/26M45.柳杉55cm/20M46.麻栎85cm/26M47.黄山木栾55cm/23M48.黄山木栾70cm/23M49.榆树(漏测)50.山核桃28cm/15M51.枫香70cm/25M52.柳杉40cm/18M53.柳杉55cm/22M54.柳杉60cm/22M55.麻栎70cm/25M56.枫香45cm/16M57.麻栎75cm/25M58.重阳木28cm/15M59.黄檀30cm/16M60.柳杉12cm/5M61.柳杉16cm/6M62.柳杉15cm/8M63.枫香6cm/5M64.枫香10cm/6M65.榔树12cm/7M66.银杏20cm/8M67.柳杉50cm/18M68.麻栎180cm/30M69.树榧35cm/15M70.柳杉40cm/15M71.柳杉40cm/18M72.柳杉45cm/10M73.麻栎55cm/25M74.朴树35cm/18M75.柳杉45cm/20M76.柳杉40cm/18M77.柳杉35cm/20M78.金钱松35cm/22M79.麻栎75cm/28M80.红果榆45cm/18M81.黄檀25cm/10M82.枫香85cm/30M83.枫香75cm/25M84.柳杉65cm/25M85.柳杉55cm/25M86.柳杉55cm/22M87.柳杉60cm/20M88.柳杉55cm/20M89.榔榆35cm/15M90.柳杉50cm/15M91.柳杉30cm/15M92.柳杉55cm/26M93.柳杉90cm/28M94.柳杉40cm/30M95.柳杉70cm/32M96.柳杉40cm/34M97.柳杉50cm/36M98.柳杉60cm/10M99.柳杉45cm/18M100.柳杉65cm/22M101.红果榆30cm/10M102.柳杉80cm/22M103.银杏40cm/18M104.银杏80cm/18M105.银杏80cm/25M106.银杏90cm/28M从种类成分看,禅源寺森林群落计有乔木17种,其中含胸径5cm以上活立木106株。同双清溪天然林相较(表3),其乔木种类相似性为71%;建群种相似性为100%。充分说明双清溪天然林同禅源寺古森林残存群落是一致的。变异在于禅源寺古森林群落所受人为干扰更大,其海拔位置更低。在种类成分上禅源寺经常出现的种(例如重阳木、木栾树等),则双清溪天然林中无。事实微妙的告诉人们,自(山)上而下森林正朝着“常绿与落叶林混交”过渡。从森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看,禅源寺古森林残存群落的外貌更富于“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的典型性。其A层树冠是郁闭的和连成一片的,没被“超A层”的柳杉所分割。群落的A、B层结构完整,灌木层(C层)不发达;同双清溪天然林相比,草本植物(E)层大部为阳性的“喜硝草”植物所取替。除此而外,森林群落中、幼年个体量大,而大径级个体量少,区系成分残缺不全。是“近村落效应”支配下,长期采伐、选择采伐与盗伐的结果。综上所述,禅源寺古森林群落系双清溪天然林的延续和残余部分,是西天目山地带性植被的残存群落之一。至今具有“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的若干特点。大部是自然的,其中的银杏种群无论从树木形态学方面,种群发育与结构甚至雌雄株性比4等方面看,均来自自然历史的源头,参与了森林群落内部的竞争、演替和自然更新等全过程。因此,也应该是野生的。4.问题和讨论4.1银杏是我国自然历史综合体的树种该问题是个棘手和一下子难以获得令人信服结论的问题。该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古植物学、历史植物学、栽培植物历史学以及植物引种驯化等学科的通力合作与发展,更寄希望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参与。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企图以植物群落学、种群植物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浙江西天目山双清沟天然林及其银杏种群作一次有益的审查,其结果认为,浙江西天目山天然林及银杏种群是一个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自然历史综合体。其中的银杏种群,不仅是残遗植物的代表,而且是我国残遗植物地理群落集中分布地。因此,这里的银杏种群应属于典型的野生群。当然,描述性科学是难以定量和进行重复性实验的。但是,我们仍然舒心地看到,我们的工作将为其他学科提供一种启示和借鉴。至少为分子生物学的取样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我们深信,银杏起源于我国,发展于我国。到目前为止,我国仍居世界银杏第一大国的地位。但是,对现代银杏用有关问题的研究是不够的,有许多问题甚至是模糊的。譬如古银杏现代分布区问题、“中国野银杏绝灭和野银杏蹊跷消亡论的科学根据问题”、“中国野银杏群的初始分异区和栽培群的起源地、时间和动力学问题”等。以上问题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也只能由中国人自己来完成。到目前为止,我国各地仍存在着大量可供研究的古银杏对象和地区。由于地球气候异常和地球环境的全面退化,我国古银杏群正处于一个新的重新塑造或绝灭时期。因此,加强我国古银杏群和栽培群来龙去脉的研究,已处于一个“稍放即逝”的非常时期。我国的“活化石植物”种类虽多,但能象银杏这样既有科学价值,又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活化石植物,银杏是唯一的皎皎者。建议组织全国性重大课题攻关,一举解决这个该悬而未决的中国人自己的课题。4.2多元当代植物群体和以功能为导向的归根据对80种习见归化植物的栽培历史、品种演化等对比性研究统计结果认为:从野生走向归化的植物可分为四大类五个归化时期:以原始群为主体的旧石器时期和旧石器时期以前的归化植物准备期(170万~1万年)。该期内的早期智人和猿人以识别、选择和索取应用植物为主,无引种驯化行为。无归化植物。以母系氏族社会为主的新石器时期超早期引种归化期(4000~8000年前)。归化植物以粮食作物为主,例如可直食的栗、小米、水稻、大豆、小麦、高粱、玉米、红苕、马铃薯、桑、茶、杨梅、橘、荔枝、萝卜、花生、葡萄、咖啡等,归化时期约为5000~8000年间;封建社会原始农业规模集中引种归化期(3000~4000年),以果蔬药花为主的二等需求早期归化植物包括:柚、李、枇杷、山楂、龙眼、柿、梅、泡桐、枸杞、枣、樱花、梨、苋菜、荷花、西瓜、菊花、芍药、月季和莼等。传统农业秉性保守的综合引种归化期(1000~2000~3000),其中间接需求和文化需求的归化植物明显增加。如竹类、香椿、茭白、山茶、银杏、青檀、杜仲、油茶、黄皮、芒果、牡丹、冬瓜、茄子、苦荬菜等。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医药化工新需求归化植物期(现在~500~1000年)。归化植物包括:刺五加、地肤、独行菜、何首乌、虎杖、蕺、薇菜、菱角、木鳖、紫苏、罗汉果、金鸡纳双、萝芙木、三叶橡胶、香茅草、香根草、香叶天竺葵、红豆杉、金银花、三七、人参等许多富含特殊有用化合物植物。从以上提供的归化期、归化植物及性质可以看出:在植物资源与人类行为漫长的时期内,我国主要习见归化植物集中出现于历史的夏商代以前的3000~8000年时段内。该时段虽然处于科学的蒙昧时期,但是,由于结合原始人群生活的紧迫需要而实现了对大量直食直用植物的归化。在2000~3000年时段内,归化植物中增添了大量园林花卉植物:在1000~2000年时段内,出现大量有特殊用途的归化植物;从现在起至300年前时段内,出现更大量为医药化工做原料的归化植物。从以上归化植物历史系列可以看到一种归化程序:粮食作物的归化时间最早。其中粮作早于果蔬;草本植物早于木本;果蔬早于药花;浆果早于干果;可直食归化植物早于非直食的归化植物。不同种植物的归化时间差可以从数十年到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以上。关键在于归化植物的应用价值和可直食程度。随着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归化植物的价值观已从直食直用向间接利用的方向发展:从生活需求向科技需求和生存环境需求的方向发展。可以看出,根据归化植物引种驯化历史的长短,归化植物将从植物分类学的种向园艺学的品种转化,由品种贫乏向丰富转化;由物种向人工培育品种演化。其中草本植物的品种常多于木本植物;分类学处于先进的种属,较原始种属容易形成更多的品种;分类学多种属的植物较寡种属植物获得更多品种。随着栽培历史和时间的加强,其野生性和保守性将明显动摇和减弱,其可塑性和适应性将明显加大和种植面积加大。在80种归化植物中,至今野生群和栽培群并列和平行发展的种约占8.7%;栽培群大于野生群的种占42.5%;栽培群小于野生群的种占15%;栽培群为主,野生群消亡的种只占10%。综上所述,综合判断,银杏为高大乔木,干果可食而有微毒。根据可直食程度不会成为原始人超早期和早期归化植物范畴,而被列为传统农业和秉性保守的植物归化类。始种于2000年前的汉代。2000年来,银杏变种和品种不见增多,可视为野生性强和栽培历史有限的半归化植物。近年来由于在贵州、重庆和湖北省境内银杏野生群的不断发现,中国银杏野生群和栽植群处于并列存在和同时发展时期。野生群的成年个体较多而栽植群的成年个体偏少、青年个体偏多。因此,可以认为,中国野银杏绝灭和野银杏蹊跷消失论的观点是缺乏根据的。4.3人为地集中栽植“北亚热带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是天目山“地带性森林植被”。在该植被类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