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通关预测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通关预测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通关预测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通关预测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通关预测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人所用的主要建筑材料——木材,是非常容易朽坏的。它们会遭到风雨和蛀虫的自然侵蚀,又极易燃烧。在宗教建筑中,它们又总是受到善男信女们所供奉的香火的威胁。加之,时时的内战和宗教斗争也很不利于木构建筑的保存。每一新朝代的开国者们,依惯例总是要对败者的都城大肆劫掠,他们不是造反者,就是军阀或北方落后民族的首领。怀着对被征服的原统治者极大的敌意,他们总是要把大大小小的王公贵戚们那无数金碧辉煌的宫殿夷为一片废墟。尽管中国一直被认为是个信教自由的国家,但自五世纪到九世纪,至少曾发生过三次对佛教的大迫害。其中第三次发生在845年,当时全国的佛教庙宇寺院几乎被扫荡一空。可能正是这些情况以及木材的易毁性,说明了何以中国九世纪中叶以前的木构建筑已完全无存。目前所知的木构建筑中最早的实物,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大殿。该殿建于857年,原有一座七间,三层,九十五尺高,供有弥勒巨像的大阁。现存大殿是该阁被毁后重建的,为单层,七间,其严谨而壮硕的比例使人印象极深。巨大的斗栱共有四层伸出的臂——两层华栱、两层昂,斗栱高度约等于柱高的一半,其中每一构件都有其结构功能,从而使整幢建筑显得非常庄重,这是后来建筑所未见的。大殿内部显得十分典雅端庄。月梁横跨内柱间,两端各由四条华栱支承,将其荷载传递到内柱上。殿内所有梁的各面都呈曲线,与大殿庄严的外观恰成对照。月梁的两侧微凸,上下则略呈弓形,使人产生一种强劲有力的观感,而这是直梁所不具备的。从结构演变阶段的角度看,这座大殿的最重要之处就在于有着直接支承屋脊的人字形构架:在最高一层梁的上面,有互相抵靠着的一对人字形叉手以撑托脊榑,而完全不用侏儒柱。这是早期构架方法留存下来的一个仅见的实例,过去只在山东金乡县朱鲔墓石室(公元一世纪)雕刻和敦煌的一幅壁画中见到过类似的结构。尤为珍贵的是,这座大殿内还保存了一批与建筑物同时的塑像、壁画和题字。在巨大的须弥座上,有三十多尊巨型佛像和菩萨像。但最引人注目的,却是两尊谦卑的等身人像,其中之一为本殿女施主宁公遇像,另一为本寺住持愿诚和尚像,他是弥勒大阁在845年被毁后主持重修的人,梁的下面有墨笔书写的大殿重修时本地区文武官员及施主姓名。在一处栱眼壁上留有一幅大小适中的壁画,为唐风无疑。与之相比,旁边内额上绘于1122年的宋代壁画,虽然也十分珍贵,却不免逊色了。这样,在一座殿内竟保存了中国所有的四种造型艺术,而且都是唐代的,其中任何一件都足以被视为国宝。四美荟萃于一殿,真是不可思议的奇迹。此后的一百二十年是一段空白,其间竟无一处木构建筑遗存下来。在这以后敦煌石窟中有两座年代可考的木建筑,分别建于976年和980年,但他们几乎难以称之为真正的建筑,而仅仅是石窟入口处的窟廊,然而毕竟是罕见的宋代遗物。(摘编自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九世纪中叶以前的木构建筑已完全无存,很大原因是统治者对佛教的迫害。B.十世纪前,中国木构建筑遗存很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大殿是目前所知最早实物。C.大殿内的月梁不仅能给华栱支承,还因特别的曲线外形,给大殿带来不一样的观感。D.大殿中的女施主宁公遇像和梁下书写的姓名,揭示了古代寺庙修建经费的主要来源。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木材是中国人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但它非常容易朽坏,使得建筑难以长久保存。B.月梁、斗拱和柱是支撑木质建筑的重要构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普遍运用。C.大殿使用人字形叉手以撑托脊榑,这种方法留存下来的实例仅此一个,可见技法之难。D.文章作者在研究建筑的同时对殿内塑像、壁画也有所探究,可见其文艺素养颇深。3.作者说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四美荟萃于一殿”,请结合材料分析是哪四美?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虚拟美学也叫数字化美学,根据1998年召开的第14届国际美学大会专题讨论的提法,把对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以及数字化的二维、三维模拟等虚拟现实和现象的美学研究称为虚拟美学。很显然,虚拟美学在研究对象上与传统美学存在很大差异;在传统美学中我们所研究的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在虚拟美学中我们所观照的却是一种“虚拟”的现实和现象。虚拟世界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不管我们接受与否,我们身边从此将展现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基于计算机仿真的虚拟世界。在虚拟现实和现象日益扩张的今天,虚拟美学应运而生也就不难理解了。需要说明的是,虚拟美学并非观照所有的虚拟现实和现象,与现实世界相比,虚拟世界无疑显得更为纷繁芜杂,它所涵盖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审美的范围,比如虚拟家庭、虚拟企业、虚拟购物、虚拟教学、虚拟演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虚拟艺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数字动画、网络游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虚拟艺术的审美特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超越性,虚拟艺术借助于虚拟技术,完全突破了特定时空的约束和特定物质条件的约束;体验性,虚拟艺术最擅长的就是营造“身临其境”感,受众不仅可以各种感觉器官介入虚拟环境,而且能够以完整的生物个体融入虚拟世界;技术性,从审美创造来看,虚拟美学对高科技有着高度的依赖。在虚拟艺术中,技术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手段,而且是艺术创作的目的,技术本身就是虚拟艺术内容的一部分。(摘编自李三强《实践美学视野下的虚拟美学》)材料二:网络数码的“虚”与传统文艺的“虚”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网络数码里的任何人与事都可以直接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发生密切关系,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也作用于人的直觉和心灵感觉,更作用于人的日常生活。网络数码虚拟的世界不是“现实”的,但却是“真实”的,它可以无限地重现,也可以无限地被访问。网络数码把“虚拟”与“真实”有机地统一起来,网络虚拟并不是完全没有实在性的东西。网络技术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真实”世界,以“虚拟”对应“真实”这新型关系的出现,使我们对“真实”的理解也更深刻。文学的功能之一在于弥补人们在现实中的缺失与不满,文学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需要人们通过文字符号进行想象,这才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文学阅读体验。电影与电视等媒介出现之后,文学虚拟的世界可以具象化地展示出来,虚拟与真实的边界开始位移与修正。而网络数码技术则无限逼真地再造了一个虚拟的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融汇贯通,两者边界相互拓进,相互推移,完成了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此时,文学的虚拟性与传统文学的虚拟性就有了本质的区别,其所关联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以及审美意义都产生于虚拟世界的审美关系中,“虚拟美学关照的只是——以虚拟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虚拟现实和现象的审美关系”。网络文学“再现”或“表现”了虚拟世界,这个虚拟世界本质上是一个真实世界,尽管其塑造的虚拟世界远远超出传统文学的边界,但从中同样可以凝练出具有普适性的现实关怀,实现了虚拟美学中的现实感知。(摘编自禹建湘《网络文学虚拟美学的现实情怀》)材料三:“虚拟美学”之虚拟的真实感显然不同于那种素朴的“实在”,但它同时也并不等同于那种否定生活摒弃生命的虚无主义之“虚无”。“虚拟美学”之虚拟的真实感,总与某种鲜活的意义或价值密切关联;正是这种“意义”或“价值”对世界和存在的拥抱,确保了虚拟真实感之艺术品格。尤其应该强调——“虚拟美学”绝非“虚无美学”。如果说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网络化书写与传统艺术有诸多差异的话,那么,虚拟而逼真的立体化写作体验堪称网络时代赋予艺术家的创造特权。“虚拟美学”所建构的“虚拟”文学本体论,不仅认定文本是想象虚拟的产物,而且相信真实是一个通过虚拟才能获得的世界,虚拟乃是人们对于真实世界的参与体验过程。显然,“虚拟美学”所支撑着的网上“虚拟写作”,无疑比传统的写作更有利于情感诉求和人性敞开。写作者在奇妙的拟像世界抛却现实环境中的一切杂念,将整个身心沉浸其中,从而达成“狂欢化”的深度审美体验。就此而言,虚拟化写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虚拟技术时代创作主体的感性生存方式。(摘编自曾繁亭《网络“虚拟美学”论纲》)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计算机仿真的虚拟世界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现实世界。B.网络文学中的虚拟世界本质上是一个真实世界,它同传统文学一样具有普适性的现实关怀。C.“虚拟美学”之虚拟的真实感,既要依附于素朴的“实在”,又必须有别于虚无主义之“虚无”。D.“虚拟”文学本体论认为文本是通过虚拟获得的,虚拟是人对真实世界的参与体验过程。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谈到了虚拟美学的问题。材料一侧重于对虚拟美学的宏观描述,材料二和材料三侧重阐述虚拟美学在网络文学范畴内的特点。B.三则材料都围绕与“虚拟美学”相关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如“虚拟美学”与“传统美学”、“虚拟文学”与“传统文学”、“虚拟美学”与“虚无美学”等,便于读者界定。C.材料二认为文学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来弥补人们在现实中的缺失与不满,而这一世界随着电影、电视等媒介的出现以及网络数码技术的应用变得不同。D.材料三认为“虚拟写作”可以让作者在虚拟世界中抛却现实的杂念,有利于情感诉求和人性敞开,使虚拟写作成为虚拟技术时代创作主体的感性生存方式。6.下列材料,不能体现“虚拟艺术的审美特性”的一项是(

)A.《神秘岛》系列游戏为玩家提供现实生活中很难尝试的行为场景,同时游戏中的美丽风光给予玩家最大的沉浸美感。B.动画片《大闹天宫》,想象力丰富,手法大胆夸张,以神话的形式做到了寄深意于幻想的形式之中,寓褒贬于形象的刻画之中。C.“虚拟紫禁城”的技术人员通过与中国历史文化专家合作和对实际演员的真实动作进行动态捕捉,运用3D建模技术构建出皇家生活场景。D.“平行时空:在希腊遇见兵马俑”线上文化展,把同时期的古希腊文化遗产和秦朝兵马俑呈现在一个场景中,让文明的碰撞和时空的重叠成为“现实”。7.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为“虚拟美学”下一个定义。

8.怎样理解虚拟美学之中“虚拟”与“真实”的关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西北风钻进了晋西北的群山,在山峰和沟谷间尖利地呼啸着,似乎把裸露的岩石都冻裂了。路边几棵孤零零的槐树在严寒的侵袭下,时而传来树枝的折裂声,偶尔一截粗大的树枝被寒风刮落到地上,砸在潜伏的战士们的背上。战士们一动不动地趴在公路两侧的土沟里,他们身上盖着枯草,既能御寒又能隐蔽。李云龙看见路边的草都在微微颤动,他知道这是身穿单衣的战士们在寒风中被冻得发抖。部队已经进入潜伏位置三个小时了,李云龙也冻得两排牙在不停地撞击,他隔着单衣摸摸肚皮,手感有些不对,肚皮怎么硬邦邦的?好像五脏六腑全冻站在一起了,他自嘲地想:穿上铠甲啦,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日军的汽车队出现了,头车的驾驶棚顶上架着两挺歪把子机枪。车厢里满载着荷枪实弹穿着黄色粗呢大衣戴着皮帽的日本鬼子,而卡车竟有十几辆。这时,随风传来了日军士兵的歌声。懂些日语的政委赵刚脸色倏变,轻声道:这是关东军军歌,老李,情况有变,这不是日本驻山西的部队,是刚调进关的关东军。兵力得有两个中队,和咱们的兵力对比差不多是一比一,干不干?李云龙注视着开近的车队,牙一咬发狠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干!敌人把胸脯送到咱们的刺刀尖前,咋能把刺刀缩回来?李云龙一挥手,警卫员拉响了预先埋好的地雷。轰的一声,第一辆车被炸得粉碎,汽车的碎片、日军士兵破碎的肢体纷纷扬扬从天上落下。路边的枯草在一瞬间被掀开,一排排雪亮的刺刀出现了。部队潮水般冲上公路,顷刻间,刺刀相交的铿锵声,抢托击中肉体发出的闷响声,濒死者的惨叫声,杀得性起的吼声响成一片……按照战前团党委的决定:团长、政委应坚守指挥位置,绝不允许参加白刃战。可战斗一打响,李云龙三两下就把单军装脱下来,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赵刚制止不及,一时也按捺不住,拎着驳壳枪冲出去。李云龙的第一个对手是个日本军曹,两人对视着兜了几个圈子。李云龙双手握刀,刀身下垂到左腿前,刀背对着敌人,而刀锋却向着自己,几乎贴近了左腿。鬼子怎么也想象不出以这种姿势迎敌有什么奥妙,他不耐烦了,呀的一声倾其全力向李云龙左肋来个突刺,李云龙身形未动,手中的刀迅速上扬咔嚓一声,沉重的刀背磕开了敌人手中的步枪,刀锋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斜着抡出了一个180度的杀伤半径,军曹的身子飞出了两米开外。赵刚虽然参加过不少次战斗,但这种硬碰硬的白刃战还是第一次碰上,眼前这种血淋淋的场面使他感到震惊。在他看来,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每个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悬殊,体现在单兵素质上,使赵刚感到痛心。但赵刚也同时发现,独立团的战士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一出刺刀就痛下杀手,很少使用格挡等以求自保的方式,招招都要和对手同归于尽。搏斗中,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肠子已挂在体外,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捅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攻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一头栽倒,看得赵刚眼眶发热、血脉贲张。赵刚拎着驳壳枪,望见二连长张大彪正和日军中尉对峙,举枪就要打,被李云龙拦住了:老赵,千万别开枪,咱们今天玩儿的是冷兵器,我李云龙不能让鬼子笑话咱不讲规矩。赵刚不屑地说:和鬼子讲什么规矩?我看你脑子有病,时间紧迫,快开枪打死这个鬼子,赶快打扫战场……李云龙固执地说:不行,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我李云龙往后还要在这一带混呢,不能让鬼子笑话我的部队没拼刺刀的本事,这有损我的名誉。现在是单打独斗,大彪要不行我再上。张大彪和日军中尉转眼间已过了五六招,两人身上的军装都被刀锋划得稀烂,鲜血把军装都浸透了,李云龙两腿叉开,双手拄着鬼头刀在旁边若无其事地观战,嘴里还啧啧评论着:我说大彪,你还行吗?不行就换人,别他娘的占着茅坑不屙屎。张大彪把砍刀抡出一片白光,嘴里说着:团长,你先歇着,不劳你大驾了,我先逗这小子玩会儿,总得让人家临死前露几手嘛。只见他一侧身躲开了对方的突刺,身子扑倒在地,砍刀贴着地皮呈扇面掠过,日军中尉突然惨叫一声,他呈弓箭步的左脚被锋利的砍刀齐脚腕砍断,顿时失去支撑点,一头栽倒在地上。张大彪闪电般翻腕就是一刀,日军中尉的脑袋和身子分了家。白刃战用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是役,独立团一营阵亡358人,仅存30多人。日军阵亡371人,两个中队全军覆没。日军驻山西第一军司令官莜家义男得到消息时正下围棋,他先是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随后又暴怒地抽出军刀将围棋盘砍成碎片,他愤怒的是,穷得像叫花子一样的八路军竟敢率先攻击一流的关东军部队……(选自都梁《亮剑》第三章,有删改)文本二: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抢!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抢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水生追回那个纸盒子,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好像带着很大的气。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的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你们干什么去来呀?”水生的女人说:“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选自孙犁《荷花淀》,有删改)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文本二开篇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水乡的特点,为下文的战斗埋下伏笔。B.“五脏六腑”仿佛“冻结在一起”的李云龙,自嘲穿上了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的铠甲,表现了他作为八路军将领的乐观与幽默。C.文本一以赵刚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震惊”“痛心”“血脉贲张”等复杂心理变化侧面塑造了八路军战士们撼人心魄的英雄群像。D.两篇小说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李云龙张嘴就骂的“土匪式语言”,和文本二中战后人物的对话描写均富有生活气息。10.对文本一中李云龙和赵刚关于白刃战中是否用枪的争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紧张战斗描写中插入争论,使情节陡生波澜,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B.李云龙不赞成用枪,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只有用实力打垮敌人,才能震撼侵略者。C.赵刚认为,敌我实力悬殊,开枪打死敌人,快速结束战斗,保存实力,不用讲什么规矩。D.张大彪与日军中尉决斗的结果,印证了李云龙的主张,凸显了中国军人英勇无畏的形象。11.“亮剑精神”在文本一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文本分析。

12.同样是写伏击战,文本一体现了革命的现实主义,文本二体现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请结合文本比较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节选自《庄子·逍遥游》)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节选自《庄子·秋水》)注:尾闾:神话传说中排泄海水的地方。13.关于下列文言现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其坚不能自举也”的“坚”和“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大”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和“而受气于阴阳”两句都是被动句。C.“剖之以为瓢”“何不虑以为大樽”“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中的“以为”意义相同。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不辩牛马”和“河伯始旋其面目”中都有通假字。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B.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C.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D.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石”也可以是官俸的计量单位,如白居易《观刈麦》“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B.河,指黄河。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的“河”皆指“黄河”。C.野语,俚语或俗语,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通俗简练而形象化。如《庄子·刻意》“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D.曲士,与“直士”相对,指富有出色才华或具备为官能力却隐居于乡曲的人,许由、陶渊明、严光等都是著名的曲士。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17.两篇选文都涉及到了“小大之辩”,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①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②,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注】①一:副词,可作“竟然”或“忽而”解。②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社会大动乱致使两人长期音信阻隔;“一”对比“十年”,表明对重逢的意外。B.颔联正面描写重逢。运用了细节描写,连用四个动词,层次清晰地写出两人由不识到相认的神情变化。C.颈联上句化用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世事的巨大变化;下句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人神,以至于忘了天色。D.尾联以景结情,虚实结合,描写两人聚散匆匆,表弟明日走在巴陵道上途经重重秋山,去路遥遥的情景。1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希望晋武帝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要求。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代了在兰亭聚会的人。

(3)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七、简答题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翻开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红色家书,李大钊在狱中向敌人宣布“制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江诗咏在留给父母的遗书中告白“为大多数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谢士炎就义前挥笔写就“多少头颅多少血,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