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三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代小说每每被视为史余、史补而受轻视,大方之家每不屑道及。“戊戌变法”前后,一些较早接触域外文学文化的知识分子,基于小说可以化民成俗的认识,开始译介欧美及日本的小说,并充分肯定小说的社会价值和教化功用。梁启超首倡“小说界革命”,他肯定了小说的“载道”功用,以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者,适应了晚清维新派改良群治的愿望。兼之借助日渐兴盛的报纸刊物等快捷面广的传播媒介,动摇和瓦解了以往歧视小说的正统文学观,使得小说的译印和创作风起云涌。这就改变了中国文学场域的格局,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语境。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一些有新思想、用新方法的学人开始以空前的热情对古代小说开展了学术研究。1918年3月15日,胡适首先在北大文科研究所作了《论短篇小说》的演讲,讲稿修改后发于《新青年》。该文虽只6000余字,却昭示了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研究的系统性。不过让胡适付出更大热情的是中国章回小说的考证研究。1920年8月,上海亚东图书馆推出汪原放标点版的《水浒传》,胡适撰写的《水浒传考证》置于卷首作为前言。此后8年中,胡适先后为《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章回小说撰写了20余篇考证及序跋文章。在胡适的系列考证中,影响最大的首推1921年5月置于亚东版《红楼梦》卷首的《(红楼梦〉考证》。《红楼梦》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影响,可能难以与流播久远的世代累积型经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相比,但因其精神内涵丰富,艺术表现高妙,题材与格调更适合文人读者的口味,所以程甲本问世后,它便受到读书人阶层的群体青睐。中国的读书传统一向是文史不分家,读者习惯以史家笔法来阅读小说中的人和事。《金瓶梅》问世之初,即有诸多有关本事的传闻,《红楼梦》问世之后更是如此,因其开卷第一回写出甄士隐、贾雨村两个有符号意味的人物,脂批道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导致不少读者以“微言大义”的方式揣测《红楼梦》究竟隐去了什么本事,因此便有了“和珅家事”“张侯家事”“傅恒家事”“明珠家事”等各种说法。最初它们不过是民间茶余的传闻、文人酒后的谈资,直至1914年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后又附《红楼梦》以刊行,“索隐”旗帜由此高张。1916年蔡元培发表《石头记索隐》,次年又以单行本行世,将“索隐”往前又推进了一步。蔡元培是一位翰林出生的宿儒,有过留学德国的经历,曾是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7年1月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当时教育界、文化界威望颇高,胡适亦以“领袖”称之。以蔡元培这样的身份、声望,论述《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赋予它以重大的内容,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它的价值和影响。“隐”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写作策略,也是传统史学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无论是孔子的春秋笔法,还是屈骚的香草美人,都有“隐”的成分在。因此《文心雕龙》专设“隐秀”一篇,与“比兴”“夸饰”等并举,以“文外之重旨”来解释“隐”的内涵。有文本之“隐”,也就有研究之索“隐”。“索隐”由此自然成为中国传统学术之于文本的一种解读方式。“隐”是作者层面的写作手段,“索隐”是读者层面的思维方式和解读途径。即此而言,《红楼梦》索隐派试图从小说文本表面的字里行间演绎、求索出文本背后的微言大义,实际上是沿袭了传统学术的解经思维。既然作者说“真事隐去”,那就一定有隐去的历史真相,索隐派孜孜以求的,就是要将这真相找出来,以使自己的阅读与接受符合传统学术的解经轨道。然而胡适的考证,却完全改变了这样的思维方式。胡适对古代小说的考证,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对《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世代累积型小说采用历史演进法,主要考察小说的历史演进情况;二是对《儒林外史》《红楼梦》这类个人创作的小说,则侧重考证其作者与版本。在20多篇古代小说考证及序跋文章中,胡适在很大程度上厘清了诸多作品的成书过程、版本之间的关系,考证了不少古代小说作者的生平事迹,大多数工作是开创性的。他对《红楼梦》的考证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胡适《红楼梦考证》首先向索隐派提出批评。对早期所谓的“纳兰家世说”和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胡适用考证历史事实的方法予以批驳;对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则用“猜笨谜”的措辞指破它的牵强附会。《红楼梦考证》后一部分是对著者和本子的考证。他根据顾颉刚、俞平伯寻求出的文献,勾稽出与作者相关的六条结论,前五条关涉曹雪芹生平与家世,最后一条提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认为甄贾两宝玉是曹雪芹自己的影子,甄贾两府是当日曹家的影子。关于本子,胡适认为程高120回本的后40回是乾隆六十年(1795)高鹗在中进士之前补作的,这就是著名“高续”说。胡适《红楼梦考证》的面世及其随后发生的与蔡元培之间的论战,在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一则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蔡元培的身份背景,二则是因为胡适之说是附亚东版的《红楼梦》小说刊行的,小说读者面有多大,胡适观点的受众范围就有多大。虽然胡适的考证成果并未完全终结索隐派,但蔡胡论战确实是以胡适的胜利而告终。这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亚东版《红楼梦》的大行于世。胡适对古代小说的系列考证工作最重要的学术意义,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中,促使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他在晚年曾这样评价:“这种工作是给予这些小说名著现代学术荣誉的方式:认定它们也是一项学术研究的主题,与传统的经学、史学平起平坐。”胡适的考证将长期受到贬抑、轻视的小说提高到与经学、史学等传统的“学术研究的主题”平等的地位,不仅实现了学术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突破,而且更重要的是借助新标点分段的亚东版古代小说席卷全国的运势,使考证的学术理念和全新的阅读方法渗入世人之心,改变了传统学术研究的重心,大大推进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摘编自俞晓红《胡适与红楼梦)百年阅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的文化语境”指由于梁启超的推动,以往歧视小说的正统文学观被改变,小说价值和功用得到充分肯定的中国文学场域新格局。B.“索隐”在文中指读者以史家笔法阅读小说中的人和事,以传统解经思维揣测《红楼梦》究竟隐去了什么“本事”的阅读和研究方式。C.“微言大义”在文中指被索引派认为隐含在《红楼梦》精微的语言和叙事中的作品内涵和历史真相,他们为找寻其答案而孜孜不倦。D.“自叙传”在文中指胡适对《红楼梦》成书由来的认识,他认为作品中的甄贾两府有曹家的影子,曹雪芹借甄贾宝玉写自己的人生。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富的精神内涵,高妙的艺术表现,更适合文人读者口味的格调,使《红楼梦》有别于《三国演义》等小说而受到读书人的群体青睐。B.胡适注重文献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他认为程高120回本的后40回为高鹗所续,这一观点终结了有关《红楼梦》作者之谜的争论。C.文章详细介绍了索隐派代表蔡元培显赫的身份地位,蔡先生的学界影响力虽增加了胡适推广新学说的难度,客观上也为其提供了帮助。D.胡适对古代小说的系列研究,实现了学术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突破,其考证的学术理念和全新的阅读方法也推动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有着深刻的隐喻意义,读者可以通过谐音理解甄士隐、贾雨村的符号意味,索隐派即以此种方法探寻作品背后的真相。B.胡适在写作《红楼梦考证》时,首先运用了不同策略对索隐派提出批评,蔡胡论战最后以胡适胜利告终,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此。C.从小说之于经史的地位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受到贬抑、轻视的对象不一定不具备研究价值,曾被称为“诗余”的宋词即是典型代表。D.传播媒介对学术研究具有推动作用,如果没有《新青年》杂志、新标点分段的亚东版古代小说,胡适的考证成果就很难被公众认可。4.作者认为“隐”也是传统史学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你对此如何理解?请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一个加以说明。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②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节选自《离骚》)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5.倘若你未来要从事学术研究,你能从胡适的考证工作中获得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分条概括。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李梦阳的边塞诗记录了西北乃至整个北方的边政、生活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他在西北生活多年,多次参与处理边务,他的边塞诗作表达了他对边务的观点和对边民的深切同情,具有较为鲜明的“诗史”特征。明中期边患日重,而自明初以来建立的军事制度日益败坏,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这又使得边疆形势进一步恶化。有感于此,李梦阳在诗作中对边政的积弊多有揭露。《诸将八首》就集中对将官的问题一一指摘。《其一》指出明军将领指挥呆板,“胶柱谈兵”,徒有武勇,终至丧师辱国。《其五》指出军爵世袭之病。诗人认为世袭制度下,将领虽众,但多是靠祖荫得官的纨绔之辈。《其七》讥刺了伪造军功致使奸佞之人升官晋爵的现象。李梦阳对边务弊政的揭露,归根结底是为了安定边疆。除扫除积弊外,安边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派遣良将守边,因此,李梦阳在边塞诗中也借名将之典,积极建言,如《秋怀·其二》先对故乡庆阳的悠久历史和壮美山川表达了赞美,尾联却笔锋一转,指出西北边患严重,期盼有郭子仪一般的良将来守边。李梦阳希望明廷能知人善任,对才华出众的将领,能够效法前朝,不循常规,大胆起用。《其六》借东汉末年白马将军公孙瓒之典,盼望有良将早日破敌,扫灭寇氛。另外,他在《秋望》《李广》等诗作中也反复表达了这一愿望。同时,李梦阳也深知单靠武力难以彻底平定边患,因此,他还提出要师法前人,善用和议之策。如《诸将八首·其八》云:“安得即时寻魏绛,务农休甲报皇天。”李梦阳借用典故,希望明廷能借鉴历史,并期盼出现有能力主持和戎政策的将领,使边民脱离征战之苦。与此相对,他对边将错误执行和戎政策带来严重后果的行为也给予了批评,《秋怀·其五》诗云:“胡奴本意慕华风,将校和戎反剧戎。”因为具备史家的品格,李梦阳在一些边疆事务上也表现出高于一般士大夫的眼光。如对明武宗亲征一事,大臣多视之为鲁莽举动并反复劝止,而李梦阳通过《圣节闻驾出塞(二首)》,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武宗的亲征表达了支持。《其一》描写了满朝文武和外国使臣在京城翘首期盼武宗回朝的情形。诗中借周穆王西征犬戎之典而反其义,表达了对武宗早日奏捷归来的期盼之情。《其二》诗云:“万乘时巡万寿临,銮舆漠漠碛沙深。非忘殿阙呼嵩日,应系单于款塞心。”既表达了对皇舆亲履险地的担忧,也对武宗的亲征表示理解。“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明史·鞑靼传》),也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这固然是由于他出众的诗才,但更重要的是诗笔中所饱含的深情。多年在西北的生活经历,使李梦阳对边地人民悲苦的生活状况非常了解,而他在用诗歌记录、反映这些生活时,除了真实地描述之外,还在字里行间渗入了深切的同情,从而让他的边塞诗具有了动人的力量。这也说明李梦阳的边塞诗不仅是从诗歌的题材、手法上向杜诗及其他盛唐诗作学习,更是在内蕴上继承了杜诗悲悯、忧民的精神。(摘编自李锋《李梦阳边塞诗的“诗史”特征》)材料二唐代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边塞诗内容丰富,边疆雄奇壮阔的景色、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慷慨从军的英雄气概、传奇色彩的军旅生活、立志保卫边疆的历史变化等,构成了唐代边塞诗的雄奇壮美。唐代边塞诗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多样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唐代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边地风情,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雄浑奇异的风物民情,将边塞诗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唐王朝建立之初,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蕃经常侵入、骚扰边疆。杨炯的《从军行》体现的以挽救国家危难为己任的报国理想和不惜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代表初唐边塞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少年行》四首,刻画了一位甘赴国难、武艺高强、舍生忘死,充满爱国情与英雄气的游侠少年的形象。卢照邻在《上之回》中主张立足于民族和睦,停止边境上的民族战争,化干戈为玉帛,让边塞上的各族人民能分享和平欢乐的太平盛世。在李益的《过五原胡饮马泉》诗中,边疆奇风异物,壮伟奇丽的风光景色,多民族聚居的风俗民情都给诗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总之,爱国主义豪情是唐代的边塞诗的基调,围绕这一基本主题,又有多方面的开拓,赞美边疆雄奇瑰丽的风光,描写边塞多民族聚居地的民俗风情,讴歌各民族间和睦友好的生活,以高昂乐观的时代精神,积极进取的豪迈气概,谱写出唐代诗坛最辉煌壮丽的诗篇。这些震撼古今、吟诵不绝的沙场名篇,闪烁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极大的鞭策力和凝聚力。(摘编自王晶晶《唐代边塞诗的雄奇壮美》)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梦阳的一些边塞诗不仅描写了戍边的生活,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起用良将、善用和议之策等。B.李梦阳对边地人民的悲苦生活非常了解,其边塞诗之所以具有动人的力量,从根本上说正源于此。C.李梦阳的边塞诗对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等边政积弊的无情揭露,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安定边疆。D.唐代边塞诗总的基调是抒发爱国主义的豪情,这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极大的鞭策力与凝聚力。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李梦阳通过诗歌对明武宗的亲征表达了支持,也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B.李梦阳边塞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典,这在《秋怀》《诸将八首》等作品中可见一斑。C.唐代的边塞诗,反映现实的同时充满豪情,而李梦阳的边塞诗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D.李梦阳作为明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史学家,他的边塞诗具有较为鲜明的“史诗”特征。8.下列李梦阳的诗句中,不能体现他继承杜甫诗悲悯、忧民精神的一项是(
)A.昨当统管来,宰剥充盘飧。B.分散倏老丑,孤游江湘阿。C.贺兰山下战,昨日几人归。D.壮丁战尽死,次选中男行。9.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10.材料一说:“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材料二却说:“唐代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这两种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顽石之歌管桦在行进的路途中,我曾到曹雪芹隐居过的北京西山,作了片刻停留。我邀了我的灵魂,在深谷中古老的岩石间荒废的羊肠小径上追寻这位伟大作家心灵的足迹。阵雨刚刚停息,远处横迤着红色枫树的山峦,仍在茫茫烟雨中。近处,有几片云残存在明亮的天空里。山谷的上空,云雀飞到那遥远的高处流入天际,只有声音留在空中。云雀像是曾经常常在这里闲游的《红楼梦》的作者那样,放怀一切地高歌自己的“顽石之歌”。啊,曹雪芹,无数学者都在自己的琴弦上,反复寻求同你和鸣的音调。而你的音调包含的是那么复杂那么多样,是不是已经全部为人们领悟?雨后清凉的湿风里,一些年轻的男女,身上散发着山野神圣的芳香,偎依着朝山外走去。他们还在低声谈论着这山谷最深处的那块巨大的顽石,那因无法补救苍天而被遗弃在大荒山下的宝玉。啊,曹雪芹,我从游人谈话的只言片语,感到这些钦佩你、赞美你的人对你并非深知。这些青年男女,从我身边走过去的时候,或转回头,或侧着脸,向我凝望。他们的眼神里,隐含着惊讶。因为已经到了游人归家的时候,我却独自一人向深谷跋涉而去。在这荒僻的深谷的最深处,我站在一块浑圆的卓然独立的巨石前,沉思冥想:这就是引出曹雪芹震撼世界的灵魂语言的那块顽石吗?这就是曾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点幻成的那块莹洁的扇坠大小的美玉吗?你投生在一度强盛后来渐渐衰微和零乱的末世家族,啊,贾宝玉,在那个时代,你冲破世俗的藩篱,好像出了轨道的流星,带着耀眼的亮光掠过繁密的行星间。在那女性为封建的脚步所践踏所侮辱的时代,有谁像你那样大胆地指出男女应该互相平等,指出女人比男人更纯洁、更美丽、更善良?当人们都匍匐在权势的脚下时,有谁像你那样挺然站在人生的高处,蔑视因途穷而更显罪恶的权势?道德对于人的心灵是一种无形的支配,它统领着人们愤怒和爱的全部力量。贾宝玉,透过你那柔弱的外貌,我看见你内在的使人震惊的强悍、勇敢和坚忍。任何强加于你的光荣、美德,都不能扭曲你的灵魂。恐吓和棍棒只能使你战栗,却丝毫不能改变你心灵的爱和恨。你的精魂气魄,胜过世代赞颂的历史人物荆轲。一个是瞬间的勇猛,一个是勇敢无畏地同整个时代对抗。你堪称末世的英雄,且长久地承受着自己赖以生存的家族毁伤的痛苦。谁能理解你的胸怀?你的爱比天空海洋还博大深厚,在父母,祖母、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照凤、“三春”、秦钟、妙玉、袭人,晴雯、北静王以及无数人的身上,你都给予了你的爱。但是,你并不夸耀对他们的爱,各种性格的风趣使你赞叹。你认为每一个女性连同那些地位卑下的使女,都是完美的奇迹。啊,贾宝玉,一个与世界同样广阔的清新的男子,从头顶到脚踵都发射着灵光。你的强烈的不可抵抗的魅力,吸引着所有人。为美丽的、充满生气的女性包围着,似乎同她们在一起,注视着她们,跟她们接触和交谈,你的灵魂就能快乐了。可是,当你赖以生存的庞大显赫的家族,已至末世的时候,你的灵魂中有过快乐吗?高耸云霄的贵族府邸,好像一只巨大的航船,雄伟地、壮丽地结合起来的整体已经腐朽了。在追逐船只的恐怖的阴云下,在风暴的吼声中,在凶险的波涛上,不管多么英明干练的船长,不管多么富有经验而又勇敢的水手,都不能拯救它的沉没。在这航行到末世的船上,正直与欺诈、忠厚与卑鄙、光明与阴谋、刚强与懦弱、廉洁与腐败、入世与出世、希望、声名、光荣、财富,一切都逃不出覆没的命运,谁都不可能得到他所希求的天赋与幸福命运,连人的本性所追求的爱情也不可能。在高大的贵族府邸运终数尽的末世,只有你宝玉明白:一切的追求,不过只是把希望埋在明天废墟之下的梦幻。于是,在你宽恕那些傲慢的蠢人之后,在你安抚过那些被侮辱被损伤的婢女之后,在你悲哭过溺爱你的无量恩慈的老祖母之后,悲哭过遭到不幸命运的姐妹们之后,你走向无涯无际白雪花茫茫空无一切的原野。当我向山外走去的时候,天空已飞满了霞光。归巢的鸟儿,互相呼唤着,朝那曹雪芹攀登过的最高山峰的丛林飞去。啊,曹雪芹,你就是这样站在人生高处,痛饮掺和着眼泪的苦酒,击剑吟唱你的“顽石之歌”的吗?即使你和宝玉有同样的欢乐,同样的勇敢,同样的痛苦,同样的心灵,你的“顽石之歌”也并非只是你少儿时代的回忆和你走过的足音的悲愁的回声。你寻求人生的幸福和欢乐,因无法补救苍天,收集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和忧伤。但你无尽的痛苦和忧伤,充满了伟大的英雄气概!曹雪芹,在你对末世的功名利禄绝望的时候,而仅仅以笔墨倾泻你感情中的一切,却留下不朽的功名。你并没有意识到你的伟大,你的光彩,你的魅力,来自你绝望的悲叹!一切伟大的神圣的创造是幸福的,痛苦也同样是幸福的,因为一切伟大神圣的东西都是从痛苦的母腹里诞生。你以为我意在使人惊奇吗?不,我只是在你隐居过的山野,在你歌唱的“顽石”跟前沉思过后,对你歌中包含的众多意义做一个浅浅的领悟。(有删改)文本二: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骨梁:莫效此儿形状!(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叙写作为《红楼梦》的读者的“我”,在访探北京西山曹雪芹的隐居之所时,完成了一次跟曹雪芹在心灵上的交流。B.文本一中作者以巨大的航船比喻贵族府邸,以阴云、风暴、险涛隐喻作品背景,并以此来照进自己的现实,有忧患意识。C.从文本一可知,贾宝玉的觉醒寄寓了曹雪芹对末世功名利禄绝望时的情感,而其伟大、光彩和魅力正来自这绝望的悲叹。D.文本二《西江月》二词,以词“画像”,借后人之口,集中描绘了贾宝玉的性格,概述了他的一生,并对其做出了评价。1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移步换景,景中触情,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隽永,富于诗意,文化意味浓。B.文章由年轻男女谈论顽石、曹雪芹,以及他们的惊讶,引出作者的沉思冥想,由实到虚,过渡自然。C.文本一以“是不是已经全部为人们领悟”之问起,以“浅浅的领悟”之答作结,前后照应,文脉顺畅。D.文章交替使用第一、二人称,真实细腻地再现了作者在与曹雪芹、贾宝玉、读者交流时的情感世界。13.《顽石之歌》是如何体现“歌”的特征的?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14.对贾宝玉这个人物,文本一热情褒扬,文本二却多用贬词评价,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注】过颍阳,祭遵以县吏数进见,上爱其容仪,署为门下吏。从征河北为军市令上舍中儿犯法遵格杀之上怒命收遵时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行也上乃贷之,以为刺奸将军。语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令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祭遵为征虏将军,将兵北入箕关,与弘农、厌新、柏华聚、蛮中贼合战,中弩矢,入口洞出,举袖掩口,血流袖中。众见遵伤,却退。遵呵吏士,吏士进战,皆一击十,大破之。祭遵遣护军王忠皆持卤刀斧伐树开道。至略阳,袭隗嚣。隗嚣破,上从长安东归过汧,幸祭遵营,劳之。时遵有疾,诏赐重茵,覆以御盖。公孙述遣兵救隗嚣,吴汉、耿弇等悉奔还,遵独留屯汧。诏书曰:“将军连年距难,众兵即却,复独按部,功劳烂然。兵退无宿戒,粮食不豫具,今乃调度,恐力不堪。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今送缣千匹,以赐吏士。”祭遵奉公,赏赐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布衣韦袴,卧布被终身,夫人裳不加彩,士以此重之。祭遵病薨,丧至河南,诏遣百官皆诣丧所。上车驾素服往吊,望城门举音,遂哭而至哀恸。复幸城门,阅过丧车,瞻望涕泣。上亲临祠以太牢,仪如孝宣帝临霍将军故事。博士范升上疏曰:“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娱乐,必雅歌投壶。又建为孔子立后,奏置五经大夫。虽在军旅,心存王室,可谓守死善道者也。”乃赠将军,给侯印绶,遣校尉发骑士四百人,被玄甲、兜鍪,兵车军阵送葬。祭遵死后,每至朝会,上常叹曰:“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节选自《东观汉记·祭遵传》)【注】上:帝王。这里指东汉开国君主光武帝。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征河北/为军市令上/舍中儿犯法/遵格杀之/上怒/命收遵/时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行也/B.从征河北/为军市令上/舍中儿犯法/遵格杀之/上怒/命收/遵时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行也/C.从征河北/为军市令/上舍中儿犯法/遵格杀之/上怒/命收/遵时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行也/D.从征河北/为军市令/上舍中儿犯法/遵格杀之/上怒/命收遵/时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行也/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不私诸卿也”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私”含义相同。B.“公孙述遣兵救隗嚣”与“朝夕遣人候问武”(《苏武传》)两句中的“遣”含义相同。C.“亦不遗力”与“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两句中的“遗”含义不同。D.“每至朝会”与“朝避猛虎”(《蜀道难》)两句中的“朝”含义不同。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遵容仪端整,受到光武帝的任用,担任门下吏,后来又被提拔为刺奸将军。光武帝还告诫众将恪守法令,否则祭遵不会徇私枉法。B.在与弘农等地的贼寇交战时,祭遵被箭射穿嘴部,鲜血直流,部属因此纷纷后退。祭遵呵斥将士,他们返回再战,都勇猛异常,最后大败敌军。C.光武帝到祭遵营地慰劳将士,对病中的祭遵极为优待。公孙述派兵救援隗嚣,吴汉等将见敌人势大,不战而还,唯独祭遵留驻汧县。D.祭遵身后备极哀荣,光武帝追赠他为将军,给予侯爵印信。在朝会上,光武帝还多次感叹,再也难找到像祭遵那样忧国奉公的臣子。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连年距难,众兵即却,复独按部,功劳烂然。
(2)上车驾素服往吊,望城门举音,遂哭而至哀恸。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把人世喻为梦境。苏轼借梦抒怀,以此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所抒发的情感一致。B.“夜来风叶已鸣廊”意为: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以景写情,表达了词人寂寞凄凉的心境。C.“北望”二字既包含着苏轼对亲人的浓浓思念,又有对国事的深切忧虑,也有对自己被重新启用的渴望。D.本词借助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空寂的长廊、黯淡的灯光传递出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挚的人事之恋,深深打动读者。20.本词悲苦哀婉,虽与一般苏词风格不同,但却同样表现出词人对世事敏锐深刻的洞察力,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描述自己头发稀疏,衣衫单薄,泛舟于浩森的湖面之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用来表现箫声具有非常强大的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鸥”作为鸟类的一种,在唐诗宋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
七、简答题
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实际上运到乡村里的西洋货并不多。牙刷、牙膏之类当然用不着,就是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合同期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问题
- 2025合同范本(苏州版)
- 2025水利工程合同
- 2025建筑材料中介合同范本
- 2025冰箱买卖合同范本
- 2025标准版劳动合同范本下载
- 2025年监理工程师《合同管理》考前仿真模拟测试
- 2025专利申请专项资金使用及偿还合同范本
- 2025设备采购合同模板范文
- 2025版合同终止劳动合同规定
- 2025年中国防晒护理洗发露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模拟卷(五)历史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有关“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日活动工作方案
- 铁路雨季三防培训课件
- 安全风险辨识清单
- (精选word)洪恩识字-生字卡片1-200
- CNC作业指导书及操作规范
- EHS安全培训教育周知卡(机械伤害)
- 贵州生态停车场建设工程监理规划
- 大班音乐欣赏粤曲《荔枝颂》微课件
- 《肌内注射说课》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