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面观测业务规章制度(完整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
地面观测业务规章制度(完整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地面观测业务规章制度一、岗位职责ﻫ
(一)测报组长职责ﻫ⒈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政纪法纪。负责对全组人员进行职业责任、职ﻫ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组织和领导全组人员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测报任务.ﻫ⒉团结全组人员,合理组织分工和安排班次,充分调动全组人员的工作热情和ﻫ积极性。
⒊督促检查全组人员严格执行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及各项规章制度。ﻫ⒋组织业务学习和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全组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⒌负责考核测报业务质量和测报人员的工作。ﻫ⒍保护好观测环境和场地,组织好仪器设备的安装和维护.
⒎负责台站档案和气象测报业务技术档案的填写和核实.ﻫ⒏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参加测报值班(一般不少于全组值班平均数的
三分之二),遇重要任务或复杂天气时要做好组织、指导工作。ﻫ
(二)观测员职责ﻫ⒈严格执行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和各项技术规定,及时准确地完成本班各项任ﻫ务,按时取准取全第一性气象资料并按规定提供气象情报,做好气象情报服务工作。
⒉服从领导,积极完成分配的各项任务.ﻫ⒊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作风正派,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⒋努力学习政治、文化和专业知识,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气ﻫ象观测员.ﻫﻫ(三)仪器维修保管员职责
⒈建立器材出入库登记制度,帐物清楚.
⒉保管好器材,防止丢失、质变和浪费.ﻫ⒊负责仪器的维护保养,发现故障及时排除,做到小修不出站。保证使用仪器ﻫ合格,运转正常。
⒋负责按时撤换和送检仪器,不使用超检仪器。ﻫ⒌对备份仪器定期检查,使之处于良好状态。ﻫ⒍当仪器维修保管员工作变动时,全部仪器设备要当面移交清楚,双方签字,ﻫ以示负责。二、工作制度ﻫﻫ(一)值班制度ﻫ⒈严格执行自动气象站规范和各项技术规定,及时准确完成本班各项任务.
⒉值班时严守岗位,不擅离职守,集中精力监视天气变化,不做与值班无关的ﻫ事;不私自代班、调班;保持值班室整洁、肃静,不让无关人员进入值班室、观测
场。
3.按规定巡视仪器。每正点前检查采集器、主机的运行状况;遇有疑难问题及时报
告,采取措施。对于配备辐射传感器的气象站,每天巡视时要检查辐射仪器的水
平、方位、纬度、线路联结等安置状况,清除传感器玻璃罩或薄膜上的灰尘等附着
物。辐射观测传感器出现问题要及时换用备份仪器,或用毫伏表进行人工观测、计ﻫ算,不得缺测,保证记录完整。ﻫ4.配备辐射传感器的气象站遇有大风沙、降水等影响记录准确的天气现象,应及时
采取措施保护仪器;遇有雾、露、霜、雨、雪、风沙、浮尘等附着仪器,应及时予
以清除。
5.注意云、能、天的变化;进行人工观测时必须携带观测簿,观测一项,记录
一项,不得追记。严禁伪造、涂改,防止缺、漏、早、迟测和缺、漏报等现象发
生。人工观测记录字迹要工整、清楚,严禁字上改字和用橡皮擦、小刀刮.
6.认真校对上一班的全部观测记录、数据和气象电报编码,认真填写值班日记。ﻫ7。每天必须定点对时,保证时钟走时误差在允许的范围之内,且采集器与数据
处理微机的时钟一致。
8。严禁在数据处理微机上进行非业务操作。ﻫ9.注意观测和积累本地天气变化的一些特征现象,为做好天气预报提供线索。
(二)交接班制度
⒈值班员要为下一班工作创造条件,提前做好交班准备;接班员在班前要注意
休息,严禁酗酒,认真做好值班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按时到达值班室。ﻫ⒉交接班必须严肃认真,当面做好四交接:
现用的仪器、设备、工具;
值班用规范、技术规定、表簿等;
本班的天气变化及其特点;
下一班要继续完成的工作和其它注意事项。ﻫ⒊交接过程中发生的天气(如有危险天气需编发)和临时任务(指交接班完毕,双ﻫ方签字以前需要处理的事项,如自动气象站故障等),由交班员处理,接班员主动ﻫ协助。
⒋接班员未到,值班员不得离开岗位和中断工作。
⒌交接完毕,双方签名,以示负责.
(三)场地、仪器设备维护制度ﻫ⒈严格执行《各类气象探测环境的技术规定(试行)》,保护好观测环境.ﻫ⒉经常检查百叶箱、风向杆、围栏是否牢固并保持洁白,一般1~3年油漆一ﻫ次,大风和降雨(雪)等天气之后要及时检查、清洁仪器。
⒊严格执行仪器的操作规程,保证仪器状态良好、运转正常.现用仪器发生故ﻫ障应及时查明原因,不能排除的立即更换,并在1小时之内报告上级维修部门,严
禁私自拆卸自动气象站主要部件.超检仪器应及时撤换.
⒋仪器损坏要及时查明原因,填写“损坏仪器情况报告表”,报告上级业务和装ﻫ备主管部门。ﻫ⒌保持观测场内整洁,浅草平铺,草高超过二十厘米时,应及时剪割;地温场
要保持裸地及土质疏松,雨后及时耙松;观测场四周在规定距离内不能种高杆作
物,在围栏上不得爬蔓生植物和晾晒衣物等;沙漠地区要及时清除围栏周围的堆沙。ﻫ⒍现用仪器设备由白班每天小清洁一次,每月按自动气象站规范规定全面检查清洁ﻫ一次。配备辐射传感器的气象站,每天清扫一次辐射传感器感应部分外部(遇到恶ﻫ劣天气时应增加维护次数),由组(站)长组织每月全面检查、维护仪器一次。定
时、及时更换干燥剂、薄膜罩等。ﻫ⒎安装、维护仪器一定要严密组织,保证安全。
⒏数据处理微机要专机专用,并按规定操作维护。
(四)报表编制和报送制度ﻫ⒈有关原始记录及月报表、数据磁盘应妥善保管、归档,不得毁坏、丢失。
⒉台站应在按规定时间形成月报表文件,经预审后按规定的方式于次月10日前
报出。
⒊台站应形成年报表文件,经预审后按规定的方式于次年1月20日前报出。
(五)业务学习制度ﻫ⒈业务学习采取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时间每周不少于4小时。ﻫ⒉学习内容要密切联系业务工作.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ﻫ达到“四懂得”、“一熟记”、“一熟练",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ﻫ懂得自动气象站的基本工作原理、操作、维护和日常维修方法,能正确安装、ﻫ操作和一般维修。ﻫ懂得各种云的定义、生成原理和大气变化的关系,能够正确地识别云状,判别
云码。
懂得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与特点,能够准确判断出现的天气现象.
懂得各种要素计算公式,订正图表的制作原理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
熟记各种气象电码型式和编报规定,能够在自动气象站不能工作时迅速正确地
人工编报。ﻫ熟练操作微机.
⒊坚持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实际业务工作能力。
⒋业务学习要定期考核,并作为对测报人员考核的内容之一(具体考核办法由各ﻫ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制定)。
(六)检查制度
⒈台站应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评定办法》以及自
动气象站的技术规定每年进行一次自检。ﻫ⒉台站自检由站领导主持,自检情况记入台站档案的记事栏内,并报上级业务
管理部门。
⒊自检中发现的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改进,并将改进情况报上级业务管理部门。ﻫﻫ(七)报告制度
⒈每年定期向上级业务管理部门上报全年测报工作总结、安排.ﻫ⒉每月的测报质量考核月报表应按时上报业务管理部门。
⒊台站档案变动情况表(格式另发),于次年1月31日前填写一式三份,报上级
业务管理部门.ﻫ⒋不定期专题报告ﻫ⑴典型经验,先进事迹,好人好事。
⑵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成果。
⑶台站发生重大问题.如伪造涂改记录、损坏自动气象站器、丢损原始记录资
料、缺测、缺报,安全事故以及场地、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等。三、自动气象站测报质量考核办法
ﻫ(一)目的和要求ﻫ质量考核的目的在于了解台站及测报人员的测报质量情况,了解自动气象站的
运行情况,便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促进气象测报业务技术ﻫ水平和业务质量的提高.ﻫ质量考核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格按照本办法进行考核,严禁弄虚
作假.
此办法适用于自动气象站。ﻫﻫ(二)考核范围ﻫ⒈观测:中国气象局规定的各定时人工观测和省(区、市)气象局增加的其它观
测,以及守班时段内规定的其它人工观测项目观测和自动站故障时进行的人工补测。
⒉操作:包括巡视仪器、正点前检查自动站数据、人工观测资料输入、日数据
拷盘、封面封底输入、时钟设置等。
⒊气象电报:包括中国气象局、省(区、市)气象局规定的各类气象电报。ﻫﻫ(三)对测报人员的考核内容和统计方法ﻫ⒈重大差错ﻫ⑴伪造涂改原始记录或电报:伪造指根本没有进行观测或没有自动观测记录,
凭空捏造记录或电报;涂改是指为掩盖错情而将观测记录、电报涂改了,致使记录
失真。每发生一次算15个错情。
⑵丢失或毁坏原始记录(观测簿一页以上、自记纸一张以上,或人为原因丢失ﻫ自动站数据12小时以上).每发生一次算15个错情。
⑶缺测:某次定时人工观测未进行,每发生一次算10个错情;或某正点的自动
站数据全部缺测或异常,按正点自动站数据缺测的个数计算错情,每缺1个算0.1个ﻫ错情(自动气象站器故障值班员在1小时内发现并报告不算个人错情,若人为损坏仪ﻫ器或操作错误造成缺测,仍算个人错情),超过10个错情按10个计算.自动站数据ﻫ缺测个数以A文件中的记录为统计依据”。
⑷缺报:漏发整份电报(天气报、加密气象观测报、热带气旋加密报、危险天气ﻫ报、危险天气解除报、航空报、重要天气报、气象旬月报、气候月报及省气象加密
观测报告等),或错发电报挂号、地点、区站号,并在规定时限内(见附表)未补发
更正报者。每发生一次,天气报、危险报算10个错情,其它报算5个错情。ﻫ⑸早测:即人工观测不按规定时间,提前进行观测。每早测一次算2个错情。ﻫ⑹迟测:人工观测项目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观测为迟测.每迟测一次算2个错情。ﻫ⒉观测错ﻫ人工观测项目每错、漏一项,算1个错情.凡不影响记录质量,但未按规定填写的ﻫ项目,如观测簿封面各项及封里年、月、日等,每错、漏一项算0.1个错情.
⒊操作错
⑴输入错:人工观测项目的记录数据输入微机,每错漏一项(月报表中一个数
据)算0.1个错情。
凡不影响测报质量,但未按规定输入或输入错误的项目,如:月报表、年报表ﻫ封面各项,每错漏一项算0。1个错情.ﻫ⑵检查错:值班期间未按规定巡视和检查自动气象站,造成部分项目自动站数
据错、漏或出现异常,正点数据每缺、漏一个算0。1个错情.若正点数据全部缺ﻫ测,应按缺测统计次数和错情。ﻫ自动气象站出现故障,值班员在一小时之内发现并报告者,不算个人错情。ﻫ⑶时钟设置错:如未按自动气象站规范对时和进行处理,每出现一次时钟超过
规定标准,算1个错情;因时钟设置错误影响观测记录的,出现一次算2个错情。ﻫ⑷其它操作错:每日未按规定进行资料拷盘,造成数据丢失,每发生一次算5个错ﻫ情;违反有关规定在测报用计算机上进行与测报业务无关的操作,每次算5个错
情.若对测报业务造成影响的,每发生一次算10个错情.
不按规范及有关技术规定进行观测操作和进行仪器维护,每出现一次算1个错
情(如不按规定换湿球纱布等).若操作错误造成自动站数据错、漏的,正点数据
每缺、漏一个算0。1个错情。ﻫ(5)辐射仪器维护错:配备辐射传感器的气象站,每天清洁(或擦试)仪器感应部分
玻璃罩(薄膜罩)上的尘土、露水等附着物,使仪器呈清洁状态,否则,算0。1个错ﻫ情,一二级站则利用晚上时间进行清洁维护工作。遇有雨雪等特殊天气现象出现、ﻫ结束时,应及时盖、开辐射表防护罩,清除玻璃罩(薄膜罩)上的附着物,并在备
注栏加以注明,否则每影响(或丢失)1个记录算0.1个错情。9、12、15时太阳表ﻫ面上无云遮挡时,未进行大气浑浊度观测,每影响1个时次的记录算0.1个错情。ﻫ对于伪造、涂改、丢失原始记录、火烧观测场草、损坏仪器、在测报用计算机
上玩游戏等,系严重违反测报纪律的行为,对当事者应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危害ﻫ大小、本人态度等情况,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具体办法由省(区、市)气象局制
订和组织实施.
⒋发报错情,包括以下内容:ﻫ⑴多发报:多发单位或多发次数,按多发几个单位或几次计算错情,每多发一
个单位(次)算0.1个错情。航空报应发“00000”时,按实况编报也只算0.1个错情。ﻫ⑵过时报:各类气象报超过规定发报时间(但未达到缺报时限)的均作为过时
报。天气报、危险天气报每发生一次算2个错情,其他报发生一次算1个错情。
⑶编发电报(含更正报)中的错情:包括编错、漏组、多组、倒组、传递错等,
按组数计算错情个数,最多不超过5个;错发指示码或报类指示组各算1个错情;
一份报同时发往几个单位,每漏发一个单位,算1个错情。同文电报有错只按一份
电报计算错情个数。
⑷允许编发更正报的各类气象电报,若编报有错,在规定过时报的时限内拍发
了更正电报者,每一份报只算0。5个错情。ﻫ⒌使用超检仪器,每一个月算2个错情。填入质量报告表中的“其它错情数”栏.
⒍在错情统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ﻫ⑴各次定时观测同时又编发地面天气报、补充地面天气报、热带气旋加密报、
加密气象观测报、重要天气报和航空报等,如因缺测或观测有误而造成缺报或编报
有错情者,除统计缺测或观测、操作错情外,还应计算缺报或编报错情。ﻫ“各次定时观测",自动观测项目是指24次定时观测,对于人工观测项目,国家ﻫ基准气候站是指24次定时观测,国家基本气象站是指02、05、08、11、14、17、ﻫ20、23时八次定时观测,一般气象站是指08、14、20时三次定时观测。
⑵单为发报而增加的人工项目观测,只统计编发报错情。
⑶上一班的各类错情,下一班未校出而被第三者或预审员检查员发现的,校对
者和上一班各算错情的一半.
⑷因人工观测记录错而影响数据输入错者,只计算观测错,不计影响错。
⑸上年度的错情,当在下一年度中被发现(省(区、市)气象局发通报之后)时,则ﻫ合并统计在下一年度的错情数中。各类地面气象电报正点或过时的时限
报类正点报过时报ﻫ地面天气报HH+5,或HH+8(临近正点前后出现更重要的天气现象)HH+〉5(或HH+>8)
-HH+45
补充地面天气报同上同上
船舶天气报HH+5HH+>5─HH+45ﻫ航空天气报
热带气旋加密观测报HH+3HH+〉3─HH+13
危险天气报HH+5HH+>5─下次正点航空报之前ﻫ危险天气解除报HH+20─HH+25HH+>25—下次正点航空报之前ﻫ地面气候月报每月4日09:00当日>09:00—15:00ﻫ气象旬月报旬末次日03:00旬末次日>03:00-09:00ﻫ重要天气报HH+10HH+>10─HH+60
加密气象观测报HH+10HH+>10—HH+45ﻫ注:⒈HH表示观测时次的正点或天气达到标准的时间,HH+xx表示发送完毕时间;ﻫ⒉航空天气报、热带气旋加密观测报、危险天气报、危险天气解除报和重要天
气报不发更正报.
ﻫ(四)工作基数和计算方法
1。各项工作基数如下:
观测、操作、发报和预审工作基数表(单位:个)ﻫ项目基数
观ﻫ测每一次人工定时观测(包括各省、区、市规定的观测)1.0ﻫ大型蒸发、电线积冰、雪深雪压、日照、冻土(每项次)、雨量纸的更换(每天)
0.5ﻫ天气现象(每日)昼夜守班2。0ﻫ白天守班1。0ﻫ操
ﻫ作自动站数据检查(每小时)、时钟校改(每日)
0.5
包含气象辐射的自动站(每小时)一级站0.3ﻫ二级站0.2
三级站0.1
每一次人工定时观测记录输入0。4
大型蒸发、电线积冰、雪深雪压、日照、冻土、天气现象记录输入1。0
日数据拷贝到软盘(每日)1.0
报表封面和封底制作(含月、年报表中有关数据输入)每月、年报表10。0ﻫ气象辐射报表5.0
气象电报一份天气报、天气加密报2。0
一份航危报1.2ﻫ一份气候月报0—2段2。0ﻫ0—4段5.0
其他报每份1。0ﻫ预审全月人工观测记录、数据和自动站数据100。0ﻫ50.0(平行观测期间)
年报表数据30.0
气象辐射报表一级站60。0
二级站30.0
三级站20。0
2.测报工作基数说明:ﻫ(1)同文电报发给两个或以上单位的,每多发一个单位,增加0.1个基数。
(2)季节性项目,如:电线结冰、冻土、雪深和雪压,以观测次数计算基数,没
有出现或观测不计算基数。ﻫ(3)单为发报而增加的人工观测,不计算观测基数.ﻫ(4)预审工作基数和错情,仅加入百班、250班的基数和错情统计,不加入个人和
站(组)的测报质量的统计.ﻫ(5)对于配备辐射传感器的气象站,一级站每时次增加0。3个守班工作基数,每月
增加60个报表预审基数;二级站每时次增加0.2个守班工作基数,每月增加30个报
表预审基数;三级站每时次增加0。1个守班工作基数,每月增加20个报表预审基数。ﻫ(6)对于已经实现自动化观测的项目,工作基数表中观测和操作栏中的相应项目
不再统计人工观测和记录输入工作基数
3。测报错情和错情比的计算:ﻫ(1)台站(组)应分别登记个人和站(组)的错情及工作基数。ﻫ(2)观测、发报、操作的错情和工作基数应分别统计。
(3)个人或站测报错比,是各项测报错情数与其对应的基数之比值。除分别统计
观测、发报、操作错比外,还应统计其综合错比。ﻫ(4)测报错比以千分率表示,千分率取一位小数,第二位四舍五入。计算公式为:ﻫ×1000‰
(五)台站(组)考核内容和统计方法
1.台站(组)的测报错情,应是本站(组)无法更正的出站错情,它包括:ﻫ(1)伪造、涂改、丢毁记录、缺测、缺报、早迟测等重大差错发生次数及折算的错
情数;
(2)各种发报错情;
(3)个人观测、操作错情在站内未被查出,而在省(区、市)气象局发质量通报前ﻫ被上级部门查出,或站内虽查出又无法纠正的错情,如漏测、违反操作规程等;
(4)使用超检仪器统计的错情。ﻫ(5)对于配备辐射传感器的气象站,出现如下情况也须计算站组错:未按观测方法ﻫ及时更换仪器内干燥剂,每发现1次算0.1个错情;至少一个月换一次薄膜罩,遇有
薄膜罩破裂等特殊情况应及时更换,否则每拖延1天算1个错情.
2.台站测报工作基数是全台站测报人员观测、操作和发报工作的基数之和。ﻫ3.台站(组)的测报错比计算见(四)3(3)、(4)所述。
(六)台站(组)报表出站质量情况由上级审核部门查审后评价和公布ﻫ(七)填报规定
1。自动气象站测报质量考核应按统一表格填报.ﻫ2.自动气象站每月向地区(地市)业务管理部门填报全站(组)和个人的月质量
考核报表,报送时间和格式由省(区、市)气象局确定;
地、市业务管理部门向省(区)气象局填报全地区和各自动气象站的质量考核报表,ﻫ报送次数和时间,由省(区、市)气象局确定。ﻫ⒊省(区、市)气象局每年向中国气象局填报一次本省(区、市)自动气象站测报ﻫ质量情况。上报的时间每年的二月二十五日前寄出。ﻫ⒋全国每年公布一次全年度自动气象站地面气象测报质量情况。
⒌省(区、市)“自动气象站地面测报质量报告表"格式附后。ﻫ
ﻫ省(区、市)地面气象自动气象站测报质量报告表
__年__月至ﻫ__月
分类项目全省合计简要说明
重ﻫﻫ大
ﻫ差
ﻫ错伪造涂改次数
ﻫﻫ
丢损记录次数
缺ﻫ测
次ﻫ数ﻫ人工定时观测
自动站人为ﻫ仪器故障ﻫ缺报次数
早、迟测次数ﻫ折合错情数
观
ﻫ测错情数
基数
千分比
发ﻫ
报错情数ﻫ基数
千分比
操
ﻫ作错情数
基数ﻫ千分比
其它错情数
合ﻫ计错情数ﻫ基数ﻫ千分比
参加考核的站数
填报单位ﻫﻫ年月日
(八)几点说明ﻫ⒈拍发危险报是对飞行安全有影响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引起重视,当发现危险天气
后应尽快发出。如超过规定时间才发出,除统计过时报外,对飞行安全有直接影响
的问题产生时,应另作事故处理。
⒉观测场地、环境变化等虽不列入质量考核,但发生后要及时采取措施分析原
因,吸取教训,并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ﻫ⒊在执行本办法时如遇有具体问题,在本办法总的精神下,由省(区、市)气象局ﻫ负责解答,或作出补充规定,并报我局监测网络司备案。
⒋各省(区、市)在业务体制改革中试行的各种承包责任制,以及对台站的全ﻫ面工作考核评分制度等等,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在地面测报质量考核方面,各
项基本内容应与本办法保持一致。ﻫ⒌自动气象站故障造成数据缺测,值班员在1小时之内发现并报告,不算个人错
情,但在自动气象站出现故障后72小时内不能恢复正常工作时,要把错情统计给站
(组)。
6。一般气象站夜间不守班时仪器故障不计算错情,但在值班期间出现或夜间出现值
班期间不处理者须按本规定计算错情.四、自动气象站测报人员创优质竞赛活动办法ﻫﻫ为进一步提高广大测报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促进气象测报工作业务质量的提
高,充分发挥气象观测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稳定、加强测报队伍,特制定本办ﻫ法。
地面气象测报人员,应积极参加创业务优质活动,为测报业务质量的稳定提高而共ﻫ同努力.
ﻫ(一)气象测报人员工作优质评比条件和要求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政纪法纪;思想作风正派,热爱本职工作,
积极主动,严守各项业务规章制度,遵守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关心集体,团结帮
助同志。ﻫ2。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和先进技术,苦练本职业务基本功,熟练掌握本专业各ﻫ项业务,在省、地组织的年度或抽查技术测试中成绩优良;能在复杂情况下较好地ﻫ完成工作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业务技术骨干作用。ﻫ3.业务工作成绩突出.其具体要求是:ﻫ(1)评优时段内的业务工作量必须多于或相当于同期本地区或本站同类业务
人均工作量。ﻫ(2)必须达到本专业的连续工作无错情(或优质)标准.其是:ﻫ地面气象测报值班或报表预审工作连续百班无错情(可与辐射业务合并统计,
下同),其连续无错情工作基数,应达到1500个或以上;或连续工作基数达2250个或ﻫ以上错情和≤1.0个错情(辐射工作或操作错情0.1个).连续250班无错情,其连续无
错情工作基数应达到4500个或以上,或连续工作基数达到6000个以上错情和≤1。0个
错情(辐射工作或操作错情0.2个).值班、报表预审工作一般应分别统计其连续无ﻫ错情工作基数。若在同一工作时段内两者均无错情者,也可合并统计其工作基数。
预审员必须坚持参加值班,且值班次数不得少于本站平均值班数的三分之一。ﻫ4.凡连续半年或以上时间中断值班(或报表预审)工作者(西藏等边远气象
站回内地探亲者,可扣除其探亲时间),其中断工作前后的工作基数应分别进行计
算,不得连续计算参加评比。ﻫ5.个人质量考核按“质量考核办法”的规定进行考核。ﻫ6。若发现被验收台站有如下情况之一者,取消该台站当年台站申报评比资格.
⑴业务质量考核不严格,隐瞒错情不报;
⑵使用超检或不合格仪器,错用仪器检定证或其它基本工作参数;
⑶观测环境受到严重破坏;ﻫﻫ(二)竞赛的组织实施
气象测报创优质竞赛活动由各级气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各级业务主管部门根
据分工具体负责竞赛活动的督促检查、达标验收和办理授奖的报批等事宜。各级人
事、计财部门要对气象测报创优竞赛活动给予配合和支持。人事部门对获奖者的先ﻫ进事迹材料,及时进行整理归入人事档案备查。计财部门对开展此项竞赛活动所需
经费(验收所需经费和奖金)列入预算予以保证.ﻫ(三)奖励和表彰ﻫ⒈气象测报人员符合业务优质评比条件,达到连续百班无错情者,经地区验收
合格,报省(区、市)气象局审批表彰和奖励。ﻫ⒉气象测报人员符合优质评比条件,达到连续250个班无错情者,经验收合格,
报中国气象局审批授予“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发给证书和奖金。ﻫ⒊“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获得者可在职称评定、晋级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由ﻫ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本省(区、市)具体情况,制订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ﻫ(四)申报、验收
⒈台站申报:气象测报人员达到连续百班(250班)无错情时,台站需进行初
查,然后填写“气象测报连续百班(250班)无错情报告表”,报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和ﻫ审批。
⑴台站初查、申报工作由站领导组织.
⑵初查工作包括:达到连续百班(250班)的起止日期;核查时段内逐日的工
作基数、全部质量登记报告表、值班日记、预审登记本和报告单、审核查询单;抽ﻫ查二分之一以上各类原始记录,召开全站或测报组(股)全体会议,民主评议申报
者的政治表现、工作状况、业务水平和质量情况。ﻫ⑶初查确认符合标准者,填写“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竞赛登记表(格式附
后)”。百班(250班)报告表一式3份(4份)上报地区(市、州、盟)气象局。填ﻫ写报告表字迹要清楚,事迹要详细真实,并写明起止时段内值班、预审的工作基ﻫ数。台站意见栏要说明初查范围和情况,民主评议意见.台站领导签名、盖印后上
报上级主管部门。ﻫ⑷气象测报员达到连续百班(250班)无错情时,台站须在其达标终止日期后ﻫ的6个月内完成初查和上报。逾期上报者,不再验收和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
气象局在收到申报后一年内完成验收、审查和上报,逾期不报者,中国气象局不再ﻫ验收和审批。
⒉验收
⑴任务区分:达到地面连续百班无错情者,由地区(市、州、盟)气象局组织ﻫ验收;达连续250班无错情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组织验收。
⑵验收小组由2~3人组成。
⑶验收程序和要求
①了解情况、征求意见。验收组先向全站公布被验收人姓名、无错情工作时ﻫ段;通过个别交谈,听取站领导、测报员和经常使用气象观测资料同志对被验收者ﻫ的政治表现、工作表现等意见,特别是在被验收时段内有无违犯政策法纪、职业道
德纪律、业务规章制度等行为。ﻫ②复核工作基数.抽查逐日工作基数的计算是否符合规定;复核累计基数是否ﻫ准确;核实无错情时段起止时间.
③抽查、复查有关记录资料ﻫa。复查无错情时段全部值班日记、质量考核报告表。预审登记本、预审单、查ﻫ询单等。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疑问记录要逐一查实。
b.抽查无错情时段内记录资料,包括各类气簿、气表(纸质或存储文件)和气象ﻫ电报等。重点查核不常见的天气现象记录、复杂天气、云、能、天记录的配合及编ﻫ码等.季节转换、节假日和仪器更换前后的记录,也应重点查核。必要时应去报房
校对报底,检查气象电报质量和发报时效。抽查记录资料的数量,百班不少于记录
总量的二分之一;250班不少于记录总量的三分之一(按时段计算)。ﻫc。检查台站各类简表、测报程序、仪器检定证及现用仪器情况;检查目测项目ﻫ记录情况;跟班查看观测记录和操作。发现台站系统性、习惯性、传统性的错情,ﻫ目测项目记录、观测操作有明显差错者,均影响同时段的个人连续百班(250班)ﻫ无错情。ﻫ④做验收结论,验收小组对查出的问题,应与台站领导、当事人、知情人认真
核实,并集体讨论验收情况,写出验收结论初稿。召开台站领导、测报股(组)及ﻫ其它股(组)有关同志集体座谈会.验收组介绍验收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座谈
讨论。在站上难以确定的问题,可回局后研究决定.对不合格者,验收组和台站领
导应与其当面交谈,做好思想工作,鼓励其继续努力。
⑤填写验收意见.验收工作结束后,验收组应将验收结论填入连续百班(250ﻫ班)报告表有关栏中。验收结论应包括:验收经过和情况;抽复查的记录资料范ﻫ围及时段;发现问题及处理意见;是否符合百班(250班)标准的结论性意见.验ﻫ收人员签名,以示负责。
⑥验收纪律要求:
a.参加百班(250班)无错情验收的人员必须认真负责、秉公办事,以气象观
测规范、技术规定、规章制度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严禁感情用事、走过场或放ﻫ宽标准尺度。ﻫb。必须坚持下台站实地进行验收。不许以调用记录资料的方式代替下台站.
c。被验收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为验收组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所需的全部记录资ﻫ料,如实反映有关情况和回答验收人员的一切咨询。不许说假话、提供假情况或以ﻫ任何形式掩盖事实真相;不许以任何形式阻扰或干扰验收工作.如发生上述情况ﻫ者,验收组可认为该单位或个人所报百班(250班)无错情有虚假而不予验收或予
以否定.
⒊抽查、复查和互查ﻫ中国气象局业务管理部门对报来的连续250班无错情报告,将采用抽查或组织ﻫ互查等形式进行复查核实。如发现验收不符合本办法,将退回该省(区、市)全部的
上报材料,重新进行验收,直至合格为止,并向全国通报检查情况。各省(区、
市)气象局可组织台站人员参加百班(250班)无错情验收或进行互查。
⑴每年抽查单位(台站)数,由上级主管部门视实际情况确定.被查站可以由ﻫ上级主管部门指定,也可抽签决定。互查工作的进行,百班无错情由省、自治区、
直辖市气象局,250班无错情由中国气象局视情况而定。ﻫ⑵参加抽查、互查的人员,由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抽调有关人员联合组成;
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工作。ﻫ⑶抽查、互查工作主要是对验收工作的检查。同时也是对气象测报创优活动的ﻫ检查和交流。因此,抽查、互查的重点是单位(地区)开展测报创优活动是否深入
扎实;业务管理部门督促、指导是否得力,检查验收是否严格。抽查、互查的内ﻫ容、程序和要求与验收的要求相同。
⑷抽查、互查发现的问题,如属个别现象,则由抽查、互查小组提交有关部门
作出处理;如属台站实际观测工作、管理工作产生的系统性差错,在否定该次上报
的百班(250班)无错情的同时,应责令被查台站限期整顿测报及管理工作。整顿ﻫ情况被认合格后,再重新开始统计测报竞赛工作基数;如发现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ﻫ遍性或属地区或省(区、市)气象局管理方面的问题(对规范、技术规定、观测程ﻫ序贯彻有误;对规章制度、考核办法、观测创优验收贯彻执行不严格等),抽查、
互查工作组应将所发现的问题书面报告给组织抽查、互查单位,做出处理。ﻫ⑸抽查、互查结束后,工作组应集体讨论,总结抽查、互查情况,交流测报创优经ﻫ验,对测报管理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工程基坑支护工程基坑监测方案编制:审核:批准:****工程有限公司二零一六年九月目录工程概括人员组成与作业流程监测依据及技术标准监测目的及内容监测网点的布设六、使用仪器与精度要求七、监测频率及监测方法八、观测成果的计算、分析及预警报告九、质量检查验收十、上交资料十一、安全保障附件:监测成果报表监测点布置图工程概括1。工程简介拟建的*************************************************。基坑深约11米,基坑周长约660米,坡体土为人工填土、粉土、粉质黏土,地下水位约为自热地面下1.2~2。6米。2。基坑设计概况基坑东侧临近已有建筑处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其他地段侧壁安全等级为二级,基坑按临时支护设计,使用期限为一年。本工程基坑东侧南段临近已有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结合预应力锚索进行支护,采用水泥土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基坑东侧中段基坑与已有建筑间相距约13.9米,为了保持止水帷幕封闭,在距已有建筑1.8米处设置2排水泥土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从帷幕内边向基坑内侧1:1放坡8米,坡面采用土钉墙进行支护,在坡脚处设置格栅式水泥土搅拌桩结合预应力锚索进行支护;基坑东侧北段2#汽车坡道处紧邻围墙,采用钢管桩超前支护结合复合土钉墙进行支护,采用水泥高压旋喷桩作为止水帷幕;基坑西侧1#汽车坡道处,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格栅结合复合土钉墙进行支护,搅拌桩兼作止水帷幕;基坑其它地段上部5米采用直立开挖结合复合土钉墙进行支护,在自然地面下5米出设置1米宽平台,平台下方采用1:1放坡开挖结合复合土钉墙进行支护,采用水泥土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3.基坑监测项目本基坑工程监测,在基坑开挖过程与支护结构使用期内,必须进行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监测,竖向位移监测,基坑周围已有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地下管线的沉降观测,基坑监测项目具体要求如下:(1)基坑坑顶及锚索端头水平位移监测;(2)基坑坑顶及锚索端头竖向位移监测;(3)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4)地下管线沉降观测;二、人员组成与作业流程1。人员组成本次我公司计划配备一个测量组完成本工程项目的沉降观测,人员安排如下:职务姓名职称执业或职业资格证明备注证书名称专业总工张均玲高级工程师工程技术负责人李宗才工程师工程测量员程鹏无职业技能岗位证书测量放线工测量员郭玉龙无职业技能岗位证书测量放线工测量员王建无职业技能岗位证书测量放线工助工巩伟无职业技能岗位证书测量放线工助工李凯无职业技能岗位证书测量放线工助工田艳慧无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工程测量工专业监测人员组成固定的监测队伍,随工程实际施工进度、监测数据变异情况及时开展测试工作。作业流程变形监测是高精度的测试工作,关乎工程的安全、顺利施工。测试数据是第一手资料,对积累经验,调解纠纷等起重要作用.遵循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根据我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特制订本项目工作流程如下.外业踏勘、编写技术方案外业踏勘、编写技术方案工作基点,观测点布设工作基点,观测点布设监测基准网观测监测基准网观测监测基准网平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监测基准网平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否是是观测点观测观测点观测否否观测点平差计算,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观测点平差计算,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是上交资料上交资料进入下一周期观测进入下一周期观测三、监测依据及技术标准监测依据为本工程基坑设计图纸、施工进度计划、本基坑监测方案及以下主要规范: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5.《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DBJ04/T306—2014)6.《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311-2013)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6—2011)8.《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等。四、监测目的及内容1.监测目的由于基坑工程设计理论还不够完善,施工场地也存在着各种各样复杂因素的影响,基坑工程设计方案能否真实地反映基坑工程实际状况,只有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才能得到最终的验证,其中现场监测是获得上述验证的重要和可靠手段.通过基坑变形监测,提供为确保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的变形监测数据。2.监测内容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依据有关规范的规定和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及建设单位对基坑变形监测的有关要求开展监测。内容主要包围基坑支护结构,具体为:(1)基坑顶水平位移,39个监测点。(2)基坑顶垂直位移,39个监测点。(3)锚索端头水平位移,86个监测点(4)锚索端头垂直位移,86个监测点(5)基坑周围邻建,48个监测点。基坑工程监测应针对监测对象的关键部位,做到重点观测、项目配套并形成完整、有效的监测系统。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相结合进行,以仪器监测为主,巡视为辅。应由专人进行巡视检查,巡视以目测为主,内容是检查支护结构是否出现开裂;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基坑支护结构的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驰或拔出的迹象;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周边管道是否出现泄漏;基坑附近地面荷载是否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周边件(构)筑物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五、位移监测网点的布设位移变形监测网由基准点、工作基点、观测点组成,变形监测网的布设,是为了直接获取监测体的变形量。基准点是变形监测的基准,点位要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且须建立在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区域,是为了保证数据具有可比性。工作基点是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使用,是为了方便观测。平面、高程控制网利用本工程附近网点联测建立,与本项目坐标、高程系统统一.平面控制测量采用边角网,以测边为主,建立一级平面控制网,控制网平均边长在100米左右。平面控制网主要技术表1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测边相对中误差测回数两次照准目标读数差(")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1.53000。7≤1/30000062353边长测量的电磁波测距技术要求表2每边测回数一测回读数互差(mm)单程各测回较差(mm)气象数据测定的最小读数往返较差(mm)往返温度(℃)气压(mmHg)4411.50.20。1≤2*(a+b*D)注:1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4次的过程。2根据具体情况,测边可采取不同时间段代替往返测。3测量斜距,须经气象改正和仪器的加、乘常数改正后才能进行平距计算.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几何水准方法,水准网主要技术要求如下所示。水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表3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二0.50。150.300.40DS03型仪器,按《工程测量规范》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监测点的点位,应根据工程规模、基坑深度、支护结构和设计要求合理布设.变形观测点,按照设计要求,直接埋设在能反映监测体变形特征的部位,要求结构合理、设置牢固。观测点宜布设在基坑顶部,平面上对称布置.监测点均做明显标记并编号,并做好保护工作。监测点平面位置情况,详见基坑变形监测点布置示意图。六、使用仪器与精度要求1。观测仪器为确保本工程周边建筑物及支护结构的安全,本基坑变形监测主要采用监测仪器设备有:观测仪器设备配备情况表序号设备名称设备型号数量1全站仪GTS-102N1台2电子水准仪天宝DINI031台3铟瓦条码尺天宝2m2只4笔记本电脑索尼1台5台式电脑联想1台6车辆1辆1)全站仪采用,最先进的高精度电子全站仪,精度指标±0.5",±(0.6mm+1ppm·D)。2)水准仪采用,最先进的精密电子水准仪,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及配套铟瓦条码尺,精度指标±0。3mm/km,铟钢水准尺。2.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其水平位移报警值按下表确定。其中,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是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中误差,为点位中误差的1/;当根据累计值和变化速率选择的精度要求不一致时,水平位移监测精度优先按变化速率报警值的要求确定。全站仪、棱镜安置,对中误差小于设计要求0.5mm。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表4报警值累计值D(mm)D<2020≤D<4040≤D≤60D>60变化速率υD(mm/d)υD〈22≤υD〈44≤υD≤6υD>6监测点坐标中误差≤0.3≤1.0≤1。5≤3。03。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基坑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其竖向位移报警值按下表确定。其中,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是指相应精度与视距的几何水准单程一测站的高差中误差.水准测量为0.3mm的电子水准仪,误差符合设计要求。竖向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表5报警值累计值S(mm)S<2020≤S<4040≤S≤60S〉60变化速率υS(mm/d)υS〈22≤υS<44≤υS≤6υS>6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15≤0。3≤0。5≤1.5七、监测频率及监测方法1。监测频率本次基坑变形监测工作自降水开始至基坑回填结束.按设计和有关规范要求,基坑监测频次统计如表6所示.现场仪器监测的监测频次表6监测频率及次数一览表监测项目监测对象观测频率备注基坑监测开挖深度(m)≤51次/2d5-101次/1d危险阶段>102次/1d底板浇筑后时间(d)≤72次/1d(1次/2d)注:()内为二级基坑监测频率7-141次/1d(1次/3d)14-281次/2d(1次/5d)>281次/3d(1次/10d)备注如遇特殊情况,与甲方协商之后增加观测次数(1)初始值观测变形测量的时间性很强,它反映某一时刻变形体相对于基点的变形程度或变形趋势,因此基坑支护各项目初始值是整个变形观测的基础数据。初始值取独立连续三次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具体观测内容的开始观测时间如下:1)基坑顶部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在基坑开挖前(或降水开始前),对基坑顶部等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观测点进行布点,并完成初始值的观测.(2)观测频率与周期的调整监测周期并非一成不变,要依据监测体变形量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以确保监测结果和监测预报的适时准确.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并及时向甲方报告监测结果:①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②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③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周边管道出现泄漏;④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⑤支护结构出现开裂;⑥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⑦基坑支护结构的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驰或拔出的迹象;⑧周边件(构)筑物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⑨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2.水平位移监测方法1)共布设3个基准点及2个工作基点。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为统一基准,准确反映实际变化,每次观测水平位移时要求首先观测工作基点位移。再以工作基点观测基坑顶部各点的水平位移。2)基坑顶面水平位移观测点,使用高精度全站仪配合棱镜并采用极坐标法施测。采用全组合分组观测法,每组不多于五个方向,进行两测回观测,两次照准目标读数差不能大于2〞,半测回归零差不能大于3〞,一测回内2C互差不能大于5〞,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不能大于3〞。每次观测前需对基准点进行检测。3)监测方法:极坐标法极坐标法是利用数学中的极坐标原理,以两个控制点为坐标轴,以其中一个点为极点建立坐标系,测定观测点到极点的距离,测定观测点与极点连线和两个已知点连线的夹角。如下图所示.图2极坐标法测定点位示图测定待求点C坐标时,先计算已知点A、B的方位角测定角度和边长BC,根据公式计算BC方位角:计算C点坐标:3.竖向位移的监测方法1)计划在影响范围以外设置3个高程基准点。沉降基准点埋设稳定后,方可作为沉降观测基准点的高程。根据阶段施工的现场具体情况,基准网水准路线长控制在1km以内。2)各个观测点,尽量采用不转点直接观测,路线拟为闭合路线或符合线路.观测过程中遵循观测仪器与标尺、观测路线、观测方法、观测环境、观测与数据分析人员五固定的原则。3)观测按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根据本工程情况,使用精密电子水准仪按变形测量规范的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技术要求观测。二等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表7等级水准仪型号水准尺观测次数读数方式视线长度(m)前后视较差(m)前后视累积差(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基本分划、辅助分划读数较差(mm)基本分划、辅助分划所测较差(mm)二D03铟钢往返各一次后前前后500.51.50。50.30.4八、观测成果的计算、分析及预警报告1)观测数据由测量专业负责人带领专业人员利用平差等专业软件计算,并组织分析。2)经专业负责人审核后,计算及分析成果才能形成正式文件上交。监测数据如有异常,当场向项目监理机构进行报告;否则,在下一次检测时向项目监理机构报送上期监测数据.对建设、监理、施工等参建单位关于基坑监测的反馈意见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及时进行回复。3)当达到设计监测报警值或《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表8。0.4监测报警值时,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应对基坑支护结构采取应急措施。监测报警值一览表表9监测项目变化速率(mm/d)累计值(mm)基坑顶部水平位移10mm/d(4-4剖面为5mm/d,5—5剖面为2mm/d)50mm(4-4剖面为30mm,5-5剖面为22mm)周边建筑物水平垂直位移3mm/d10mm九、检查验收对变形测量项目实行两级检查,即作业部门检查和公司质控室检查。对变形观测的记录与计算、分析结果,进行两级检查,填写相应检查记录。质量检查依据本技术设计书和相应测量规范.质量检查包括下列内容:1)使用仪器设备及鉴定情况。2)基准点和变形观测点的布设及标石、标志情况。3)实际观测情况,包括观测周期、观测方法和操作程序的正确性。4)基准点稳定性检测与分析情况.5)观测限差和精度统计情况。6)记录的完整性及记录项目的齐全性。7)观测数据的各项改正情况。8)计算过程的正确性、资料整理的完整性、精度统计和质量评定的合理性。9)变形测量成果的合理性.10)提交成果的正确性、可靠性、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数据的符合情况。11)参加监理例会,汇报监测工作,提出建议。当质量检查验收中现不符合项时立即提出处理意见,返回作业部门进行纠正。纠正后的成果应重新进行检查验收。十、上交资料1)基准点布设示意图;2)观测点位置图;3)水平位移与竖向位移监测日报表;4)阶段总结报表5)总结报表.十一、安全保障1)我公司明确指定工程施工中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负责人和现场监管人员,实行项目责任制。2)我公司在施工前,应向甲方详细了解施工现场周围的重要危险源及环境污染因素、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对监测人员进行安全交底。3)我公司严格遵守并执行《施工高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工业企业厂区运输安全规程》、《施工现场动火管理制度》、《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规程》等安全技术规范,以及与工作相关的施工单位制定的现场安全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章作业和冒险作业。4)我公司监测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配备和正确穿戴符合国家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自觉接受甲方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不得乱动与工作无关的设备或工具,也不准擅自到其它区域活动.若需对甲方的场地、能源(风、水、电、气)、设备或工具等使用,必须提出申请,经甲方主管领导同意后方可使用。5)如需在带电线路区作业,必须同甲方一起办理停电手续并切实停电后,采取严格的防范措施方可作业。6)我公司必须做到文明监测,派专人负责施工现场的环境卫生,严禁乱堆乱放各种备品、辅料、工具等,同时不得影响车辆行人通行;施工期间,我公司监测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清运,严禁集中堆放,废物必须倒到指定场所。附件一: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日报表附件二:监测点平面布置图附件一: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日报表第页共页工程名称:报表编号:天气:观测者:计算者:校核者:测试时间:年月日点号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备注本次测试值(mm)单次变化(mm)累计变化量(mm)变化速率(mm/d)本次测试值(mm)单次变化(mm)累计变化量(mm)变化速率(mm/d)项目负责人:监测单位:附件二: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基坑周围临建监测点平面布置图场务工作岗位要求按相关仪容仪表要求整理妆容,不得在岗位上弄头发整理等。按礼仪规范要求站立指定岗位,不弓腰、不插兜、腿不弯曲、身体不歪斜等。不扎堆,一个岗位上不得超过两人,同事之间不得在岗位上打闹嬉笑,不高声喧哗,二人以上行走不得勾肩搭背.工作中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见到观众必须致欢迎词,观众离开必须有送声,不得对观众有不礼貌的语言和动作出现。工作岗位严禁说四川话。正确的使用检票动作、指引手势、按照正确的引领要求引领观众。检票口必须检查好观众的场次,不得误检和漏检,学生证、老年证、军人证等必须要检查证件,做到人、证、票合一,手工票必须由值班经理签字,否则视为无效影票。不得私自放人入影厅观影,违者罚款200元。所有人员在行走过程中遇到观众必须侧身为客人让路,且必须停下致欢迎词或问好!后来或进出的观众必须再次检票,为其用手电照路(按相关要求)检票台严禁转笔,咬笔等,发现一次罚款5元,扣0。5分.影片放映过程中必须按照要求巡场,如实填写巡场日志,不得未巡场就直接填写。影片开映半个小时必须要带着毛巾被巡场,询问场内温度舒适度(公共场所夏天空调制冷开到22℃-23℃有3D电影放映期间,由周三早班清洗3D眼镜.做好相应记录,未清洗的早班,各扣0。5分并罚款十元。注意出入人员是否为可疑人员,一旦发现可疑人员,立刻通知保安和经理.注意周边公共财物,不要被顾客蓄意破坏。防止小孩捣乱.做好配合工作,厅门随时有人服务,做到观众有需求就有服务。私人物品不得摆放在观众能看到的地方,检票台和厅内桌面必须保持整洁。不得当着观众的面喝水等,手机必须调至震动状态,岗位不得玩手机接电话等。严禁在厅内有顾客时,开启半扇门对外面的同事大声说话。必须记牢影城的相关信息,比如各厅座位数,一共几排等.熟悉每个月的活动。散场不能让保洁阿姨在厅内等候。保持岗位卫生的同时,要注意整体环境卫生,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或自行解决。严格按照场务工作流程完成优质场务服务工作。养成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习惯,不推诿责任,不恶意中伤他人,团结一致、积极向上。VIP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不能当着顾客的面坐在沙发上准备物品。VIP的水果糕点保持新鲜,无观众时必须用保鲜膜包好放进冰箱。果皮和糕点渣都一律收拾干净倒在垃圾桶内。制作果盘时讲究美观大方,并保持整洁。切水果时用的菜板和刀,苹果用盐水泡后摆盘使用的器皿,用完后洗干净放回原处.观众进场后及时清理桌面垃圾,摆放好相关物品(VIP休息区的纸巾必须折成三角形)非本场次的会员观众在VIP休息,必须记住观众即将要观影的影片开场时间,听到播音后及时提醒观众入场,并指引影厅大致方位。注意检查VIP椅子能否正常使用,无法自行修理时及时上报值班经理处。VIP椅子的电源在最后一场结束后通知放映关闭,早上调试时要呼叫放映开启电源。8、VIP的糕点水果都要节约使用,合理安排。9、VIP服务人员要注意随时清理物品,随时清洗,保持物品干静,下班要把所有物品摆放整齐,以免早班人员检查不干净物品必须再次清洗。晚班VIP场务如果VIP的水果未清理,烟灰缸未清理,扣0。3分,并罚款五元。10、VIP在散完场后,提前20-30分钟让顾客进休息区感受VIP服务。11、早上10:30前VIP必须完成清洁、座椅归位、整理窗帘、叠抽纸等工作.ﻩﻩ13、.发现VIP的顾客在看电影时腿蜷着,椅子未调的情况,主动问顾客是否需要调整(说明顾客想躺着,但不会调椅子)。14、VIP体现我影城特色品质服务,所以在服务过程中一定要细致、周到,具体操作见VIP服务流程。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研究报告编制:审批:矿长:日期:第—章5201工作面观测站概况第一节概况益民煤矿于2011年12月正式投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2Mt/a,矿井采用斜井单水平开拓,建有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3条井筒,主、副斜井、回风斜井布置在工业场地内。矿井开采标高为1195~1062m,4-2煤层已于2016年全部回采完毕,现开采5—2煤层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位于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矿区的东南部,其行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矿井地理坐标:东经:110°17′45″~110°23′38″北纬:39°20′10″~39°23′36″井田东西长约8.46km,南北宽约6.34m,为一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为19.818km21、交通本矿井向西3km为包府公路213省道,该公路是区域的主要运输公路.经包府公路向北到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约68km,到包头市约170km,向南到神华矿区大柳塔约28km,本区交通条件较为便利。2、地形地貌本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东北部,从准格尔召到新庙,沿束会川一带,侵蚀构造比较强烈,多形成高原丘陵地形,沟谷纵横交错,均沿地表水系的各自区域流向。本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高处位于矿区的西南部茆梁之上,海拔标高为1260。2m,最低处位于区内东部的勃牛川沟内,海拔标高为1117.0m.4、构造一、区域构造本区区域构造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岩层倾向南南西,倾角1~3°,一般在1°左右。区内无明显的褶皱和大的断层,仅有微波状起伏和断距较小的断层,对煤层无破坏作用。二、井田构造益民煤矿井田构造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宽缓的向斜,轴部走向为NE向,两翼地层倾角3°左右。区内无断层,无岩浆岩侵入.5、水文地质情况本地区属于干旱半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昼热夜温凉,日温差较大,秋季凉爽,冬季严寒。全年降水量多集中在7-9月,降水次数虽少,但多为大雨或暴雨。据伊金霍洛旗气象站资料,全年平均气温6。2℃,最高气温36。6℃,最低气温-20.6℃,年平均降水量350mm,年平均蒸发量2492mm,蒸发量一般大于降水量的4~5倍。风季主要集中在4—5月和10-11月,以西北风为主,最大风速24m/s。冻土期较长,冻土最大深度1。50m。本井田冲沟比较发育,勃牛川位于矿区的东部,其支流毕鲁图沟、母花沟是矿区内较大的沟谷,区内谷沟常年无水,仅在暴雨后形成短暂洪流。6、开采技术条件设计生产能力1。20Mt/a,矿井服务年限17a。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3层煤,分别是4—2、5-2、6-2号煤层。4—2号煤已于2016年年底回采完毕,现主要开采5—2号煤层。矿井分为1个水平,水平布置在5-2煤层,5—2煤开采工艺为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首采工作面在一采区.第二节5201工作面情况5201工作面顺槽长1300米,工作面长250米,平面积325000平方米。开采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的5-2煤层,煤层倾角1-3°,平均1°、工作面圈定的煤层厚度1.21~1.478米,平均1。3米,设计采高1。3米.1、煤层、顶板、底板5—2煤层顶、底板,多数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构成直接顶底。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矿区详查地质报告》的成果,从抗压强度评价岩石软硬程度:泥岩的单向抗压强度小于30MPa,属于软弱岩石,粉砂岩的单向抗压强度在40~60MPa之间,多数为50MPa,属于半坚硬岩石,胶结不好的砂岩抗压强度小于30MPa,属软弱岩层。胶结好的砂岩抗压强度介于40~60MPa,属半坚硬岩石。从泥岩、粉砂岩、砂岩软硬程度看,该矿区煤层顶底均为软弱—半坚硬岩石。2、地质构造情况根据实揭地质资料及5-2煤层底板等高线形态分析,该工作面地质条件简单,煤层底板起伏变化小,不存在断层等地质构造。开采煤层覆岩岩性根据地表出露和钻孔资料,在本区范围内分布有三迭系上统延长组,中、下侏罗统延安组(J1—2y)和第四系地层。由于地质作用的影响中、下侏罗统延安组的五个岩性段,仅残留一、二、三和四岩性段的一部分,残留厚度平均为110。2m。现由老到新分别叙述.1、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该组为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其岩性主要为一套灰绿色中~粗粒砂岩,局部含砾,夹绿色薄层状砂质泥岩和粉砂岩.砂岩中黑云母含量较高且普遍绿泥石化。厚度51。59m~177。74m,平均137.90m。2、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该组为核实区主要含煤地层,出露于沟谷两侧.遭受风化剥蚀等地质因素影响,残缺不全,仅残留一、二、三、四岩性段的一部分。岩性主要由灰、深灰色粉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砂岩、灰色细砂岩、深灰色粉砂岩,灰绿色、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组成。厚度33。25m~130。55m,平均110。20m。与下伏地层延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⑴第一岩段(J1-2y1):该岩段从延安组底界到Ⅵ-l煤层顶界,厚度10.59m~38。44m,平均32.70m,岩性主要为灰色或深灰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夹灰白色砂岩。含Ⅵ煤组3层,煤层编号分别为VI-1、VI-2、VI-3,其中VI-1、VI-2煤层可采。⑵第二岩段(J1-2y2):该岩段从Ⅵ煤组顶界至V煤组顶界,厚度8。69m~34。34m,平均27.20m。岩性主要为灰黑色泥质粉砂岩、泥岩、灰色粉砂岩,夹中、细粒砂岩,含V煤组3层,煤层编号分别为V—l、V-2、V-3,其中V-l、V-2煤层可采。⑶第三岩段(J1—2y3):该岩段从V煤组顶界至Ⅳ煤组顶界,厚度9.49m~32.14m,平均27.80。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砂岩夹深灰色粉砂质泥岩,含Ⅳ煤组2层,煤层编号分别为Ⅳ—2、Ⅳ-3,其中Ⅳ-2煤层可采。⑷第四岩段(J1-2y4):该岩段从Ⅳ煤组顶界到Ⅲ煤组顶界,厚度4.48m~25。63m,平均22.50m。下部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砂岩夹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上部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含Ⅲ煤组,煤层编号一层,即Ⅲ-2煤层,不可采。⑸第五岩段(J1-2y5):该岩段从Ⅲ煤组顶界至延安组顶界,由于后期剥蚀,零星分布于矿区周围,厚度0~28。71m,平均9.68m。其岩性中下部为灰色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互层,上部以灰白色砂岩为主,具大型交错层理。Ⅱ煤组在本区范围内已被剥蚀。3、第三系上新统(N2)该组地层广泛出露于井田,主要岩性上部为土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含砾,下部为紫红色、黄绿色砂岩、砂砾岩,砾石成分为石英、长石,胶结差.厚度0~18.01m,平均11.55m。与下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4、第四系全新统(Q4)全区广泛分布,阶地堆积和冲积、洪积物、风成沙、细沙,本组厚度一般0~19.61m,平均7。45m第三节5201工作面地面观测站的设置和观测1、观测线的设计变形观测线设制为2条横线和1条纵线,两条横线应在全煤区,且距离至少相距50米;一条纵线位于工作面中部全煤区。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并且应设置成直线。在每条观测线上工作面以内,布设两个岩移观测点。观测点结构图1.2观测点结构观测点采用木桩上钉钢钉制作而成,埋深400mm.露出地面100mm..3、观测站联测方法和日常观测工作包括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和精度要求观测站在设置10—15天后,进行观测.连接测量根据矿区地面控制网和观测站位置及地形情况,按照【规程】对近井点的测量要求,用敷设导线的方法,测定观测线一个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其余控制点用5秒导线测量.全面测量地表移动前和稳定后的全面测量必须独立进行两次,其时间间隔不超过5-7天,在整个活跃期内,其间隔时间按T=H/6c(c为回采工作面的推进速度)计算。(3)巡视测量在走向观测线上采空区上方选择几个观测点进行定期的水准测量,当某一点的累计下沉量大于10mm时,即可认为地表已开始移动,进行第一次全面观测.在进行上述各项测量工作的同时,必须记录地表、地质、采矿、及水文地质等变化情况,主要是地表裂缝位置及要素,工作面的推进位置,采出煤层厚度、倾角和顶板跨落情况.对控制点的高程必须定期检查其间隔时间为一月。地表移动过程中的测量工作尽可能在一日内完成,最多不超过两天。(4)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采用全站仪观测。仪器型号为索佳STK220,全站仪测量精度:水平角的观测限差应不超过下表的规定:仪器级别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DJ1696DJ28139DJ618—24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经由路线仪器级别测回数倾斜角互差(″)指标差互差(″)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中丝法三丝法三、四等点DJ1DJ2421015±100S±50S一、二级导线DJ2211515第二章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成果分析第一节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一般规律和有关参数的确定一、下沉动态曲线的特征随着工作面不断向前推进,地表移动变形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根据走向主断面观测线观测成果,绘制成动态曲线图。从动态曲线变化中,可以看出有如下规律。1.随着工作面不断向前推进,下沉盆地范围不断扩大,下沉值不断增加.2.动态曲线为非对称型。固定开采边(开切眼)一侧较陡,工作面推进的一侧较缓和。3.各点下沉均经历了突发性阶段和稳定性阶段。前进中各次观测下沉曲线的间距与工作面验收的间距也基本相等,这证明覆岩能很快垮落而传达到地表。二、地表沉陷起动距(d0)为了正确确定地面建筑物加固、维修和观测时间等,需要知道地表开始移动时工作面推进的距离(简称起动距)。起动距主要决定于顶板的岩性(包括节理)和采空面积。一般是工作面推进(1/4~1/3)H,或采空面积达到(25~33)Hm2时,地表开始下沉,但坚硬顶板时例外。由于5201工作面地表地形总体为南北高中部低,在此基础上表现为中部低而南北侧渐低之变化趋势。故地表开始下沉以观测的下沉值达到或大于10mm为标准.5201工作面的走向观测线的移动变形图可知,当回采到20m时,开切眼附近上方地表的A5点发生29mm的下沉。故确定5201工作面的起动距为20m,此时的采掘深度为108m,故确定本观测站地表沉陷的起动距为0.2H。三、超前影响角为了掌握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地表开始下沉的位置,需要知道开采的超前影响。一般要求工作面到开切眼的距离不小于0.4H时,按下沉10mm超前于工作面推进位置的距离L超,称为超前影响距。超前影响距也常用超前影响角表示:由5201工作面的走向观测线的动态曲线图,可绘制计算超前影响角如表2-1。表2—15201工作面实测的超前影响角超前距L超(m)采深H(m)超前角ω(°)备注A75点30134.877.5tanω=H/L超平均3010874.55201工作面平均超前影响角=74。5°,即以0.28H超前影响.超前影响和上复岩层性质,工作面推进速度以及是否重复采动有关。四、最大下沉速度及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φ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为了掌握地表下沉最剧烈的位置,需要知道地表最大下沉速度点的滞后距。最大速度点滞后于工作面的距离称为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距L滞。最大下沉滞后角用φ表示:1.从每次观测的下沉值可得出如下图表示的最大下沉速度变化图。从图中我们看出每次测量的最大下沉值所在测点在变化,说明地面沉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总体上这种变化方向与随掘进方向一致,但中间过程也有反复。这说明地表沉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有向下的沉降,还有水平方向的移动,总体分析见后。2。由南北向观测线的动态曲线图,求得5201工作面φ角,列表2-2。表2-25201工作面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点位滞后距开采深H(m)滞后角φ(°)备注L滞(m)A1136.2109.671。68726tanφ=H/L滞A2621.4104.178。33857A5024。5108。775.27974A6337.1110.470.01728平均29.7108.374。67267求得5201工作面滞后角φ=74。7°。即以向后0.3H距离为最大下沉速度位置。3.为更好地说明最大下沉速度的关系与移动量之间的关系,选择南北向主断面接近充分采动区的A31点及A32点求得最大下沉速度分别为:vwmax51=162。25mm/d和vwmax52=159。5mm/d,而A31点和A32点的最大水平位移速度和最小水平位移速度分别为:vUmax31=68。95mm/d和vUmax32=61。39mm/d、vUmin31=-65。93mm/d和vUmin32=-40.28mm/d。图2-1A31、A32点的下沉和水平位移曲线表2—3A31、A32点计算结果次数XYZ水平位移天数/水平位移速度下沉天数/下沉速度倾斜曲率变形X方向水平位移Y方向水平位移14360323。89537442683.9271247.61086.247222.874907150.50。8735-0。029—1。9152-438624360323.98237442684.0151247.59423。12088-9。140796-1。125-0.7150.107947—1.27233-211334360324.06937442684。1021247.57895.3479638。08968111.25—0.0790.096673.976197-834644360324.15737442684.1891247.56282.31992-39.94653018.3333。577-0。11215-0。7985235-7454360324。24437442684.2761247.54671。5597868。9492550357.4877-0.179071。09302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质量检查月活动方案
- 见面礼仪活动策划方案
- 黄河鲤鱼活动方案
- 航空普测考试题及答案
- 贵州导游考试题及答案
- 光纤光学考试题及答案
- 股票高考试题及答案
- 工具钳工考试题及答案
- 各种注射考试题及答案
- 高职往年考试题及答案
- 医院死亡报卡培训课件
- catia考试图纸题目及答案
- pos机风险管理办法
- 2025年京东集团招聘笔试指南与面试技巧
- 起重机械定期检查与维护方案
- 2025年行业机器人边缘计算技术应用与场景分析
- 国际物流运输合同(标准版)
- 动物样品采集培训课件
- (2025年)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考核试题(+答案)
- 人工智能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 江苏省如皋市某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摸底考试英语试题(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