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左中旗民族职专·实验高中普高高三年级组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家书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这样的文化传统代代相因,融入百姓生活,升华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维度——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在我国传统社会,家书是传递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径。无论人在何处,修一封家书、报一句平安,就可化解千里之外亲人的担忧挂牵,令其安心。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的价值尤显珍贵。当今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覆盖全球,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便可诉说心曲、互道衷肠。这样一来,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诚然,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人类社会的进步既体现在科技方面,也体现在人文领域。如果只重视科技而忽视人文,将危及人类经过长久辛劳累积起来的智慧成果。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现在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后”“00后”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选自刘金祥《让家书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有删改)材料二:以“真善美”为思想内核的家书,不仅让收信人重新观照自己,也鼓舞其他鉴赏者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家书表现出的审美功用。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家书来自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它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去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奥秘,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除了具有启迪特色的认知价值,家书还有审美教育价值。家书作品所涵盖的对象本身,因其“著我”要求而倾注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审美取向。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包围着家书传递的信息。当鉴赏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受到感化和熏陶时,家书的教育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因而家书的“教育”可以说成“教化”,“化”便是荀子“化性起伪”中的化,我国的传统教育的精髓向来是“化”胜于“教”的。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主体与创作主体通过家书这一审美中介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这种共鸣不是“臭味相投”的低俗认同的话,壮美或优美的思想情感便成为审美情感的旋律,家书因之实现了使鉴赏主体情感“净化”或灵魂“升华”的功能。家书鉴赏之中的“赏玩”,则是侧重于家书的娱乐价值。中国传统家书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载体,那些写在各式信笺上的蝇头小楷和遵从着长幼礼仪的书信格式,都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即使是信封的设计与信纸的折叠,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伊犁人民出版社的《书信折纸基础》一书中,介绍了91种信封和信纸的折法,让人享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染下的一场视觉盛宴。不论是对家书书法、工艺的赏玩还是对家书故事的聆听,都可以触摸不同历史时空的鲜活容颜。“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肯定了“诗”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家书作为书信文学、作为艺术文化,对人的审美功用是立体的、综合的,它的终极审美目标在于通过对家庭范围内人性美的讴歌,造就审美主体完整的个性。(选自《家书的审美价值》,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那些用以表露心绪、寄寓乡愁的感染力极强的家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西方人称为“最温柔的艺术”。B.家书是一种文本形式、一种传递情愫和信息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这些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C.世界上许多优秀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消失了,这告诫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D.与传统书信相比,网络交流充斥着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文化底蕴明显不足,所以我们应倡导年轻人少用网络与人交流,而多用手写书信来传达温情暖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看,“鱼传尺素”“当忆雁书归”“鳞鸿凭谁寄”这些诗句中的“尺素”“雁书”“鳞鸿”都是书信的别名。B.从创作上看,家书与诗歌等艺术作品有共通之处;从欣赏上看,家书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C.从家书的内容到家书的形式,甚至家书信纸的折法,都有值得鉴赏之处,其蕴含的文化和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功能。D.家书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文化作品,其历史悠久、意蕴丰富,可雅俗共赏,传承家书文化具有深远的时代发展意义。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所说的“家书的审美功用”的一项是(

)A.1947年九月,毛泽东主席写给毛岸英的家书,行草书风,堪称书法艺术精品,透过它我们可以领略世纪伟人的书法成就。B.读者通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能感受到家书在战乱年代的珍贵价值和它带给离乡者的莫大慰藉。C.林觉民的《与妻书》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D.范仲淹在家书《告诸子及弟侄》中对子侄的谆谆教导如“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等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仍有其积极的意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漆器是我国古代一项杰出的创造和发明。最初人们只是简单地在器物外表涂刷漆液。到后来,漆器的制作更加复杂,并由此发展成一项专门的手工业。漆器种类繁多,而以木胎漆器最为常见。下面以木胎漆器为例,介绍中国古代漆器的制作工艺。制作胎骨是漆器制作的第一道工序。胎骨是整个漆器的基础,必须结实牢固。但是,木材容易在干燥时变形,因此在制胎前要注意木材的选用和处理。制作胎骨不只是木骨架的制作,还包括对制成的骨架进行整修处理和打底加固处理。在制作胎骨和漆上装饰之间,还有一道很重要的工序就是器表涂刷,此道工序包括做灰和上漆(也叫糙漆)两个部分。做灰是在布漆之后的器物上上灰漆,灰漆是用角、骨、蛤、壤屑、砖灰等材料掺入生漆调和成糊状的东西。做灰时,将灰粉分为粗、中、细三种粒度,调和后依次在器物上刮涂。底胎做完灰漆以后就要进行上漆的工序。上漆也叫“糙漆”,一般的糙漆有三道:灰糙、生漆糙、煎糙。最后一道糙漆时,漆要磨平磨顺,切不可出现漆皱。糙漆完毕,素面漆胎制作完成,接下来就可以进行漆上装饰了。漆器装饰技法大体分为髹涂、描绘、镶嵌、刻填、雕漆等几类。(摘编自樊晓蕾等《中国古代漆器制作工艺剖析》)材料二:中国古代漆器的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夏代的木胎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夏代之后,漆器品种渐多,战国时漆器生产规模已经很大,漆器不仅用作装饰家具、器皿、文具和艺术品,还应用于乐器、丧葬用具、兵器等。这时的漆器很昂贵,但新兴的诸侯不再热衷于青铜器,而把兴趣转向光亮洁净、体轻、隔热、耐腐、可嵌饰彩绘的漆器。于是,漆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青铜器。汉代漆器在战国时期生产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髹漆器物种类和品目甚多,以饮食器皿为主。唐、五代的漆器工艺,超越前代,镂刻錾凿,精妙绝伦。但随着瓷器的发展,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渐被价格低廉的瓷器取代,漆器便向偏重审美价值的工艺品方向发展。两宋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漆器工艺也得到相应的普及与发展,不仅官府设立了专门机构制造御用漆器,而且民用漆器工业也发展起来,其产品走入了市场。明代是中国装饰漆器的高峰,皇室对漆器的青睐,促成了漆器制造业的繁荣,使之迎来了新的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摘编自“龙岩漆语”《对于中国漆器简史,你了解多少》)材料三:对于故宫的漆器修复而言,无论是民间技艺还是官造技艺,无论是素髹还是彩漆,无论是戗金还是描金,都必须心领神会,也许今天做的是雕器,明天就要做彩绘。而要全面系统地掌握这些高超技艺,得花很长时间勤学苦练。所以,故宫博物院规定,进入漆器室的修复人员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和造型基础外,还要练就过硬的漆工艺技术。在接触文物之前,至少还要一年的实践训练,学习一系列的文物修复操作规程。和气象万千的漆器文物相比,漆器的修复工艺和制造工艺并无二致,但漆器修复只能隐在“无形”之中,追求“原貌”是文物修复的最高目标。除了掌握漆器制造的“十八般武艺”,复原器物的外形,还要参透附着在漆器上的精神、情感和理念,复活器物的不朽之魂。实际上,修复是在前人留下的“舞台”上戴着历史的“脚镣”跳着穿越时空隧道的古典之舞,这里不允许有个人的随意发挥与创造。(摘编自郭桂香《“漆”彩世界的修复技艺》)4.下列对“漆器制作”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我国一项杰出的创造和发明,漆器制作由最初的简单在器物外表涂刷漆液发展成为一项专门的手工业。B.制作胎骨的过程中对制成的骨架进行整修和打底加固最为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让制作出的胎骨结实牢固。C.上漆要在底胎做完灰漆以后进行,一般包括三道工序,最后一道工序中漆一定要磨平磨顺,切不可出现漆皱。D.漆上装饰是漆器制作的最后一道步骤,装饰技法种类繁多,大体分为髹涂、描绘、镶嵌、刻填、雕漆等。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漆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B.战国时期漆器生产规模很大,用途也十分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青铜器。C.唐、五代时期,漆器由日常生活用品逐渐向工艺品方向发展,实用功能降低。D.明朝中国漆器制造业发展繁荣,迎来了新高潮,这得益于皇室对漆器的青睐。6.文物漆器的修复人员应具备怎样的条件?请结合材料三内容简要概括。(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林海雪原(节选)曲波杨子荣同志现在已是满脸青灰,头发长长,满脸络腮胡子,看来真叫人害怕。这是他为了尽力使自己像个土匪,特别是要使自己像他所扮演的那个角色,要使自己的习惯、作风、气派都与那人毕肖。他已经做了三天的艰苦的演习。为了去掉他五六年的人民解放军老战士的习惯,他不得不狂练着土匪的习气,竟像一个着魔的人,比手划脚,晃头甩臂,哼着淫调,嘟浓着暗语黑话。总之,他一心只想着他的任务:“从现在起你不是杨子荣同志,而是惯匪胡彪。”他现在已在向着他的目的地前进。他骑着许大马棒的那匹马,通过一带灌木林:“我也需要吃饱一点,好应付可能发生的一切。这一切很可能在今天就要开始。”想着,他从饭袋里,掏出冻得像石头一样的高粱米饭团。也没有生火烤,咔嚓咔嚓地啃起来。啃两口饭团,再吃两口雪团,他一面咀嚼一面想,忽然扑哧一声笑开了。原来他瞅着他这身全套的土匪装束,又联想到多日没洗没刮的脸,心想一定也难看得一塌糊涂。突然正在吃着草料的马,一阵乱声嘶叫,接着便是乱刨乱踢。它两只恐怖的眼睛直望着西北方丛林,频频地回头望着杨子荣,好像求救似的。接着它四腿弯弯,抖颤得站立不住了,看着就要绝望地倒下去。突然一声巨吼,灌木丛中扑出一只大个的东北虎,张着利牙,竖着尾巴,一冲一冲地向马扑来。虎尾扫击着灌木丛,咧咧乱响,震得雪粉四溅。马被吓得不刨也不踢了,垂着头两眼死盯着扑来的恶敌,从鼻子里发出低沉的哀鸣。杨子荣还是头一次看到活老虎,离得又这么近。又是来吃他的马,这突然来的惊恐,使他气喘不安,心怦怦地乱跳,手中的枪也随着他的心有些抖颤。虎一冲一冲地向马扑过去,离得已经很近了。“得赶快下手,这匹马不仅是我的快腿,主要是我的身份证,失了它就等于失掉了身份证。”想着,他用力地把身体贴紧树干,把匕首用力向树上一插,把枪架在匕首上,克服了枪身的抖动,他压住了紧张的呼吸,从虎的侧面,瞄准了虎头。他满有把握地一扣扳机,糟极了,一颗臭子儿,没打响。杨子荣唰的一声抽出大肚匣子,向虎哗的一梭子。老虎只是一惊,在地上打了个滚,显然又没打着。它发现了树背后的杨子荣,便来了一阵凶狂的示威,吼声震得全山回响,尾巴像条巨大的鞭子,打得地下雪尘四扬,连蹦两个高,显得更凶恶,向杨子荣直扑过来。老虎把前爪向地下一按,准备它最后的一扑。“好机会!”杨子荣当的一枪,打中了老虎的一只前腿。这一扑它没有扑到应有的距离,可是离杨子荣只有三四步远,老虎一声狂吼,直立两只后腿,张开血盆似的大嘴,迎面扑向杨子荣。杨子荣就在这一瞬间,枪口对准了虎嘴,当的一枪,枪弹通过口腔,从脑盖骨穿过,老虎仆卧在雪地上,只有一条尾巴乱绞了一阵,死去了!杨子荣一阵轻松的喜悦,擦了擦额上的冷汗,得意地自言自语道:“有意思,要去威虎山,半路上又过了个‘景阳冈’。”但他又想:“这个虎怎么处理呢?送回小分队吗?已是不可能的事。带到威虎山去吗?这只大虎又太笨了。我这次虽是去献礼的,可是所有礼物的一分一毫也不能为匪徒所得,我给予他们的只是他们的覆灭。怎么办呢?只有埋起来,深深地埋在雪底下,等剿完座山雕①再取下山去。”想到这里,他一股分外的高兴涌上心头,顿时全身涌出了力气。他正要弯腰去拖虎,忽然在西北虎来的方向,传来了叽叽咕咕的说话声。杨子荣最初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是过度紧张后发生的耳鸣。可是这语声越来越近,他便蹲下身子,顺树空向语声处窥望,发现在林深处有五个人向这里走来,他顿时心一翻腾。“这一定是威虎山的匪徒了,他们是撵虎而来呢,还是听到我的枪声而来呢?”一阵激烈的思索,使他全身有些紧张。他极力让紧张的肌肉松缓下来,内心对自己作了一个尖锐的批评:“太不沉着,太胆小!这是一种畏惧的表现,这简直太危险,这种表现分明是向敌人招供,承认了自己不是胡彪,再愚蠢的敌人也会把你识破。快!快镇静下来,斗争瞬间就要开始了!我不是杨子荣,我是胡彪。”想着,他哼开了小曲,溜溜达达,缓步向马走去。【注】①座山雕,威虎山的匪首。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现在已在向着他的目的地前进”,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说“他在向着威虎山进发”,又隐含着“他正在完成任务的征途之中”的意思。B.小说用较多笔墨去写杨子荣打虎这一情节,杨子荣与老虎一次次的较量让一个智勇双全的孤胆英雄形象丰满起来。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杨子荣上山的故事,语言简洁朴素,节选部分不少细节能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D.小说采用顺叙手法叙写杨子荣上山打入土匪内部的经历,虽能条理清晰地交代事件的前后经过,但不能设置悬念。8.第四段详细描写了杨子荣骑的那匹马的恐惧表现,请简要分析此处描写的作用。9.有评论说:曲波笔下的杨子荣智慧但并不神秘,紧张而不怯懦,形象高大而并不浮夸。这一评论在节选部分的末段有何具体表现?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材料一: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曰:“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伍子胥、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今与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曰:‘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弊以霸。今王之伐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霸也。愿王之熟计之也。’”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悦,乃止。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邵,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计。(甲)以事强而不可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乙)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丙)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愿大王之熟虑之也。”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材料二:赵地乱,武臣、张耳、陈余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张耳为相,陈余为将军。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与三分其地,乃归王。张耳、陈余患之。有厮养卒谢其舍中人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乃洗沐往见,张耳、陈余遣行。见燕王。卒曰:“君知张耳、陈余何人也?”燕王曰:“贤人也。”曰:“君知其意何欲?”曰:“欲得其王尔。”赵卒笑曰:“君未知两人所欲也。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燕王以为然,乃遣赵王,养卒为御而归,遂得反国,复立为王。(选自《新序》,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王而不能A自恃B不恶C卑D名以事强E事强可以F令国安长久G万世H之计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六国论》“燕赵之君”中的“之”用法不同。B.相与,本义是互相交往,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含义相同。C.胡越,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因以“胡越”比喻疏远,隔绝。D.谢,文中指告别,与《孔雀东南飞并序》“阿母谢媒人”中的“谢”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恢认为重要的是防患未然,对于这个观点,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之武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被重用,后者被重用。B.赵恢以吴国攻打齐国的史实为鉴,通过一名楚将来劝说赵王不能攻打燕国,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就会重蹈吴国的覆辙。C.有人给燕王上书,认为燕国如果投靠强国却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那就不如选择与其他弱国联合起来,燕王接受了他的意见。D.赵王被燕国囚禁,燕国要求赵国割地才放赵王,赵国有个士兵前往燕国,该士兵设身处地,晓以利害成功说服燕王,赵王最终回到赵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2)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题故将军庄李端曾将数骑过桑干,遥对单于饬马鞍。塞北征儿谙用剑,关西宿将许登坛。田因芜没归耕晚,弓箭开离出猎难。唯有老身如刻画,犹期圣主解衣看。【注】刻画:三国吴将周泰为救孙权,身受十二创,肤如刻画。孙权亲为解衣探视,委以重任。14.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将军年少时率领数骑迎战敌人、直面单于而镇定自若的情景,突出其英勇豪气。B.颔联叙将军毕生征战经历,他本是边塞征儿,武艺高强,虽然年老但也期望能受命出征。C.颈联写将军年迈体疲、无力开弓、出征困难的窘境,表达他对晚年归隐田园终老的渴望。D.本诗紧扣“故”字展开抒写,对仗工整,音律响亮,于沧桑情调中蕴含几分顿挫之意。15.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6.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1)李密《陈情表》中,“,”两句写前后两位地方行政长官都推荐李密为人才。(2)苏轼《赤壁赋》中,运用比喻手法写小船在江面自由漂荡的两句是:“,。”(3)中国人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唐宋诗词中很多句子运用拟人手法写月亮,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花瓣中的色素是花儿色彩的来源,其中尤以花青素最负盛名。花青素的最大特点是颜色可随环境改变。如果环境偏酸性,花青素会让花儿显得红光满面;甲_,花儿便变得蓝幽幽的。假如碱性太强,就是一副蓝黑色的模样,墨菊、黑牡丹就是典型的例子。乙,还不足以染出花儿的百般姿色。类胡萝卜素、类黄酮、醌类色素、甜菜色素等齐齐出动,才造就出这世间的(①)。光靠美色还不够,花儿的气味也很重要。每一朵带香味的花儿都是一座小型的生化工厂。在这座工厂中,花儿将多种化学物质调和在一起,如单菇、倍半菇、酚、醇、酮、酯等,形成了各自的独特气味,让虫儿们即便在夜间也可以闻风而至。残酷的竞争下,有些花儿在香味竞赛中败下阵来,只得(②)。A虽然不能“流芳百世”,B干脆选择“遗臭万年”,C如果想要“勾引”蝴蝶、蛾子、蜜蜂的花儿太多,D不如吸引不受欢迎的苍蝇、甲虫这些“逐臭之徒”的到来。于是巨魔芋、大王花干脆散发腐肉的气味。反正终极目的是引来虫儿授粉,至于是什么虫,并不重要。说到授粉这个活计,最在行的是工蜂。很难想象,若是没有大规模作业的蜜蜂,将有多少花儿丧失繁育后代的机会。可怕的是,上述疑虑正在变成现实。有科学家发现有些蜂渠里的成熟工蜂突然人间蒸发,使得整个蜂巢陷入瘫痪。这种现象被称为“蜂群崩溃综合征”。蜂群崩溃综合征可能是农药滥用引发的恶果,可能是寄生虫横行带来的灾难,也可能是蜜蜂营养不良所数……时至今日答案始终(③)。17.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请在文中横线空缺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二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坐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替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20.文中加点的“移”“锈”分别换用为“飞”“立”,为什么表达效果不如原文好?请简要分析。21.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善于说话亦即“善言”,也是为人处事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情境运用中屡试不爽。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人先可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同学们也将要投身社会、报效家国,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比较“善言”“敢言”的益处,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科左中旗民族职专·实验高中普高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座位号:_________…○…………装…………○…………订…………○…………线…………○……………○…………装……○……订……○……线……○……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30分)题号12345710111214答案二、主观题6.(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10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3分)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18.(4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2.B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我国古代那些……家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西方人称为‘最温柔的艺术’”错误。被西方人称为“最温柔的艺术”不是专指我国古代家书,而是泛指“家书”。B.“这些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理解偏颇,从原文和现实看,网络可以替代家书传递信息这一功能。D.“应倡导年轻人少用网络与人交流,而多用手写书信来传达温情暖意”理解错误,原文主张“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并无厚此薄彼之意。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家书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无法推断得出。结合“孔子肯定了‘诗’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等分析,原文没有将家书和诗歌在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进行比较。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是诗,不是家书,其作用是“让读者感受到家书在战乱年代的珍贵价值和它带给离乡者的莫大慰藉”,没能体现材料二中所说的家书的“认知价值、审美教育价值和娱乐价值等审美功用。故选B。4.B5.A6.①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和造型基础;②练就过硬的漆工艺技术;③牢牢掌握文物修复的操作规程。【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最为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让制作出的胎骨结实牢固”于文无据,根据原文“制作胎骨不只是木骨架的制作,还包括对制成的骨架进行整修处理和打底加固处理”可知,要想胎骨结实牢固,二者缺一不可。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中国古代漆器”错误,原文为“夏代的木胎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应该是“夏代的木胎漆器”。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进入漆器室的修复人员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和造型基础外”可概括出,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和造型基础;结合“进入漆器室的修复人员……还要练就过硬的漆工艺技术”,可概括出,要练就过硬的漆工艺技术;结合“在接触文物之前,至少还要一年的实践训练,学习一系列的文物修复操作规程”可概括出,牢牢掌握文物修复的操作规程。7.D8.①营造出恐怖紧张的氛围。②设置悬念,暗示将有异常的情况发生。③用反衬手法突出了杨子荣打虎的英勇形象。9.示例:①末段写杨子荣听到说话声后,经过“一阵激烈的思索”判断出对方是威虎山的匪徒,体现出他过人的智慧,却并不让人感到神秘。②杨子荣“以为是过度紧张后发生的耳鸣”,“他极力让紧张的肌肉松缓下来”“想着,他哼开了小曲,蹓蹓跶跶”体现他紧张而不怯懦。③杨子荣确定匪徒身份后“对自己作了一个尖锐的批评”,“快!快镇静下来,斗争瞬间就要开始了”突出了他的临危不惧和英勇胆识,让人感受到他的形象高大而并不浮夸。【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不能设置悬念”表述错误,顺叙同样可设置悬念,比如当马害怕时,这时就已经有了悬念,为什么马会惊恐等。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突然正在吃着草料的马,一阵乱声嘶叫,接着便是乱刨乱踢”,“乱声嘶叫”“乱刨乱踢”马的异常表现表明有不同寻常的情况发生,而且是在杨子荣扮演土匪前往威虎山途中,马的表现营造出恐怖紧张的氛围。“它两只恐怖的眼睛直望着西北方丛林,频频地回头望着杨子荣,好像求救似的”这是对马的神态动作描写,“恐怖”“频频地回头”暗示将有异常的情况发生,马的表现有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它四腿弯弯,抖颤得站立不住了,看着就要绝望地倒下去”是对马的动作描写,“四腿弯弯”“抖颤”“绝望”“倒下去”形象地表现此时马的恐惧之态,而下文主要写杨子荣打虎的英勇无畏,此处以马的表现反衬手杨子荣打虎的英勇形象。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塑造特点的能力。从对匪徒的判断上,“忽然在西北虎来的方向,传来了叽叽咕咕的说话声。杨子荣最初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是过度紧张后发生的耳鸣。可是这语声越来越近,他便蹲下身子,顺树空向语声处窥望,发现在林深处有五个人向这里走来,他顿时心一翻腾”这段描写准确地展现了杨子荣在听到说话声时的反应,作为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侦查员,他的职业敏感度极高,很快判断出对方是威虎山的匪徒,既符合他的身份,也体现出他过人的智慧,却并不让人感到神秘。“他极力让紧张的肌肉松缓下来,内心对自己作了一个尖锐的批评”“快!快镇静下来”来看,杨子荣经历了从紧张到镇静的心理变化过程,在野外独自完成特殊任务,遇到这种紧急情况,紧张符合人之常情,而他又不是普通人,他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英勇无畏的英雄品质,所以很快战胜了自己的紧张,变得镇静自如,这种紧张而不怯懦,突出了他的英勇和胆识。从对死虎的处理上,“想到这里,他一股分外的高兴涌上心头,顿时全身涌出了力气”是说杨子荣想到了处理死虎的办法,他不能把虎便宜了土匪,要将死虎暂时埋起来,回头交给小分队处理。作为一名东北剿匪的解放军战士,他时刻想到组织和集体,既符合他的身份,又展现了为他人和组织着想的高尚情操,形象高大而并不浮夸。10.BEG11.D12.A13.(1)您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怎么能够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情谊呢?(2)何况两位贤王相互支持,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讨伐理亏的弱小燕国,燕国灭亡是没有多少时间了。14.乙。这段材料是以比目鱼为例来论证山东六弱国应联合一致,与后文胡人、越人的例子所论证的观点一致,前后文联系更紧密。【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大王如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存国家,不如不在乎名声的卑贱臣事强国,假如臣事强国可以使国家长久,也是泽被万世之策。“王而不能自恃”语意完整,其中“自恃”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恃自”,“自”做“恃”的宾语,故B处断;第二个“事强”是后句主语,两个“事强”中间断开,故E处断;“万世之计”是判断句,语意完整,故G处断。综上,BEG处断。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句意:如今大王要攻打燕国。/燕国和赵国的国君。B.正确。句意:如今崎山以东各国互相交往(相互联合)。/人与人相互交往。C.正确。D.错误。告别。/谢绝。句意:赵军中有一位砍柴做饭的杂役兵辞别他同屋的人说。/刘母谢绝媒人。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之武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被重用,后者被重用”表述错误,原文的意思是伍子胥等人防患未然,不被重用;而烛之武是除患的,被重用,所以出谋划策的人大多倾向于除患。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计”,打算;“自为”“何以”,为自己,用什么;“遇将军之意”,对将军的情谊。(2)“左提右挈”,相互支持;“直义”,正义;“责”,讨伐。参考译文:材料一:燕国发生饥荒,赵国准备攻打燕国。楚国派一名将军到燕国去,途经魏国时,见到了赵恢。赵恢对楚将说:“预防灾祸不让它发生,比救灾要容易得多。历史上伍子胥和宫之奇的劝谏都不被君王采用,而烛之武和张孟谈的谋略却受到君王的赏识。所以出谋划策的人都致力于除患的方法,而没有(致力于)防患未然的人。如今我与其送您百金,不如送您几句话。您如果能听我的话就去劝说赵王:过去吴国讨伐齐国,是因为齐国闹饥荒,可是没有等到伐齐取得成功,弱小的越国就趁吴国疲惫之机打败了吴国而称霸一方。如今大王要攻打燕国,也是因为他们闹饥荒,讨伐燕国未必能获胜,而且强大的秦国可能在西部出兵乘机进攻赵国,这是让弱赵处在当年强吴的不利地位,而让如今的强秦处于当年弱越的有利地位啊。希望大王仔细思考这件事。’”楚国的使者于是就用赵恢的这番话去规劝赵王,赵王听后非常高兴,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乐毅逃往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燕王就派人责备乐毅,又婉转地说:“将军误听别人的话,对我有了意见,抛弃燕国去了赵国。您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怎么能够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情谊呢?”有人献书给燕昭王说:“大王如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存国家,不如不在乎名声的卑贱臣事强国,假如臣事强国可以使国家长久,也是泽被万世之策。认为臣事强国不能奠定万世基业,那就不如联合弱国,为什么弱国联合而不能团结一致,这是臣下为崎山以东各诸侯感到忧虑的事。(比目鱼,不能互相配合就不能游动,古人所以这样称呼它,是因为它能合二如一。如今靖山以东各弱国联合却不能步调一致,这就看出靖山以东六国人的才智赶不上比目鱼。)胡人和越国人言语不相通,思想观念也不同,可是他们却能同舟共济,彼此互助有如一个人。如今崎山以东各国互相交往(相互联合),正像同舟共济一样,秦兵一旦到来,不能互相救助像一个整体,智慧又赶不上胡人、越国人了。希望大王仔细思考这件事。”燕国果然出兵向南和韩、魏、赵三国结为军事同盟。材料二:赵地爆发混乱,武臣、张耳、陈余控制了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封张耳为丞相,封陈余为将军。赵王武臣在微服出巡时,被燕国的军队俘获,燕国把他囚禁起来,想要三分之一的赵地,才释放赵王。张耳、陈余为这件事非常忧虑。赵军中有一位砍柴做饭的杂役兵辞别他同屋的人说:“我要替丞相和将军游说燕王,和赵王一同乘车回来。”于是他沐浴后去见张耳、陈余,张耳、陈余派他出行。见了燕王。杂役兵问:“您知道张耳、陈余是什么样的人吗?”燕王说:“贤明的人。”杂役兵继续问:“您知道他们的意图是什么?”燕王回答说:“想要救他们的赵王。”赵国杂役兵笑着说:“大王您还是不知道这两个人的打算。这两个人名义上是为了救赵王,实际上是想让燕军杀死他,这两个人就可以平分赵地自立为王。以一个赵国的力量尚且轻视燕国,何况两位贤王相互支持,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讨伐理亏的弱小燕国,燕国灭亡是没有多少时间了。”燕王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就释放了赵王,杂役兵驾着车子载着赵王回到了赵国,又立为赵王。14.C15.①尾联用典。化用了三国吴将周泰为救主而身受重创,而后孙权亲为解衣探视委以重任的典故。②诗人借此表达了归田之后唯余满身创伤的沧桑无奈之感。③同时表达了虽身处窘境,仍忠于朝廷,渴望得到明君重用的期待。【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内容的能力。C.对颈联的理解不正确。颈联是诗人感叹自己还乡已年老,无力耕田,衣食无着。开离,指弓箭久置不用而开裂离散。故选C。15.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品表现手法与思想情感内涵的能力。“唯有老身如刻画,犹期圣主解衣看”,如今只有身经百战伤痕累累的身体在,还期望圣明的君主能看到再任命我出征沙场。诗句运用典故,化用了三国吴将周泰为救主而身受重创,而后孙权亲为解衣探视委以重任的典故;“唯有”,只有,借年轻时叱咤疆场与年老时却衣食无着的遭遇,表达了归田之后唯余满身创伤的沧桑无奈之感;诗人还乡已年老,无力耕田,衣食无着,身处窘境,但仍忠于朝廷,渴望得到明君重用的期待。16.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逵、廉、凌、犹。17.①万紫千红(或“姹紫嫣红”“五彩斑斓”)②另辟蹊径③扑朔迷离18.甲:若是在偏碱性的环境中乙:单是一个花青素19.A“虽然”改为“既然”;C“如果”改为“毕竟”;D删掉“的到来”。【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上文语境中有提到“还不足以染出花儿的百般姿色”以及“类胡萝卜素、类黄酮、醍类色素、甜菜色素等齐齐出动”等,可见此处应是强调颜色丰富多样,因此可以填“万紫千红”(或“姹紫嫣红”“五彩斑斓”)。万紫千红:形容百花盛开,绚丽多彩的景象;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欣欣向荣。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娇艳美丽。五彩斑斓:形容色彩或色泽鲜艳繁多,非常好看。第②空,上文语境中说“有些花儿在香味竞赛中败下阵来”,强调这些花朵无法用香味吸引昆虫,只好另外寻找途径和方法,因此可以填“另辟蹊径”。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开创一种新风格、新方法或选择一条新途径等。第③空,上文语境强调不能确定“蜂群崩溃综合征”产生的原因,因此可以填“扑朔迷离”。扑朔迷离:雄兔雌兔难以辨别;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令人迷惑。18.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文有提到“花青素的最大特点是颜色可随环境改变”,由此可根据前文“如果环境偏酸性,花青素会让花儿显得红光满面”推出,导致花儿变成蓝色的原因主要就是环境酸碱性的变化,故可填“如果环境偏碱性”。第二空,根据后文“……等齐齐出动,才造就出这世间的……”可知,此处只是只有一种植物色素“花青素”,还没有能力让花儿五颜六色,故可填“单是一个花青素”。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该句“不能‘流芳百世’”与后句“干脆选择‘遗臭万年’”之间是因果关系,并非转折关系,故应将“虽然”改为“既然”;C.结合后句“不如吸引不受欢迎的苍蝇、甲虫”可知,“想要……花儿太多”应是引发后句的条件,故两者之间应改为含有因果选择关系的关联词,而不能用“如果”这一假设关联词;D.“吸引……的到来”成分赘余,都表示使……来到,故应删去“的到来”。20.“移”字写出了鹰在人们的视线之内移动,从而衬托出天空的高远辽阔。“锈”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峭壁上石头的坚硬。21.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树倒伏的情状。【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