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成考高起点模拟试题语文_第1页
2021成考高起点模拟试题语文_第2页
2021成考高起点模拟试题语文_第3页
2021成考高起点模拟试题语文_第4页
2021成考高起点模拟试题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成考高起点模拟试题语文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共24分,每小题4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词义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0

A.倍增(成倍地增长)倍尝辛苦股份恰如其分(办事的做法正

合适)

B.毕露(全部显露)毕恭毕敬辨析辩才无碍(泛指能言善辩)

C.雏议(自己的议论,谦辞)雏凤展翅假寐不假思索(无须假装

思考)

D.厉行(严厉实行)厉精图治精萃出类拔萃(品德才能超出常

人)

答案:B

2.选用下面的句子为文段填空,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湖上也好,山上也好,天空中也好,,,

;到处都在动,都是不均衡,是离奇变幻,是光怪陆离的

阴影和线条的无穷的混合和错综,而万物之中却隐藏着宁静、柔和、

统一和美的必然性。

①没有一丝完整的线条②没有一个同样的瞬间③没有一片完整

的色彩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答案:B

3.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与所给的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

是()

A.片(pian)片面片刻分片片言只语

B.强(qiang)强大强制坚强强词夺理

C.供(gong)供销口供提供保证供给

D.仆(pu)仆人仆从公仆前仆后继

答案:A

4.依次在横线上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近年来,全省对乱收费现象进行了专项治理,加大了查处力度,

使之得到了有效。

②然而,当地有关部门仍固执己见,坚持这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

的“旧城改造”,在1998年拆除了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

大片历史建筑。

③北京的圆明园,自康熙四十八年起,先后了一百

五十多年,荟萃了中外盛景,被誉为“万园之园”。

A.遏制私自修建

B.遏止擅自营造

C.遏止私自修建

D.遏制擅自营造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在国内体育界和社会上知名度都极高,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

响,堪称炙手可热的名人。

B.美国政府准许石油公司在阿拉斯加天然公园里钻井的决定,引

起国际环保组织怨声载道。

C.这部刚获得梅花奖的剧本深刻地揭示了新与旧、美与丑、文明

与野蛮等错综复杂的矛盾。

D.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济适用房的低价位无

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答案:C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工业经济海外联谊会第一批发展团体会员上百家、海内外理事

近百人,已成为本市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群众社团。

B.文章中间某些方位的说明仍欠模糊,如“土地上”的表述不明,

应该为“画面上部右侧”,这才能把“挖井人”的位置确定下来。

C.一条广告语的好坏,不仅在于文字的精致,构思的巧妙,还要

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

D.适度的自我批评,实际上是把心理之船停泊在一个平静的“码

头”,而超越个人实际的高目标,则容易造成心理的失衡。

答案:D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共16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

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

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

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创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

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这些全部

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

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

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

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

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

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

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

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

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

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

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

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

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炫目的凡尔赛宫,

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含着深刻的

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含着悬念、感触、

素养、格调等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

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

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

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

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

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

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词语,在内容表达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说明

人们对建筑感受是具体的。

B.文章的第一段是从建筑美感的来源、具体内容、流变性三个方

面阐述作者观点的。

C.本文结尾提出了作者的主张,要从建筑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

形式美法则人手加以研究建筑美学。

D.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布局谋篇,

叙议结合,有的放矢,充分阐述了当今建筑美学研究的课题缺陷。

答案:D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美学的研究历史悠久,虽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体系,

但将来必定成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B.建筑美感源于形式,但随着时代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

单纯的形式美法则而以升华。

C.建筑美感终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从流动

到稳定,从单纯到复杂。

D.建筑美学研究应该作为一项艺术门类,它必定有助于课题空间

拓展、深入探索和建筑学健康发展。

答案:D

9.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原因是

()

A.建筑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

界的直接成果。

B.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成就突出,其形式、风格的演变,常是一

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见证。

C.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而对其具体观照会获得更多的美

学感受。

D.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也服务于物质生活,两者都包含了历史

审美因素。

答案:B

10.第二段中画曲线的句子”某些特定的具体内容”主要指的是

()

A.客观上来源于建筑形式的美感,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

美判断。

B.所有的主观感受,都是建筑组合、尺度、式样、花纹等外在形

式的反映。

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地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

获得更多内容。

D.建筑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审美倾向,以及

悬念、感触、素养等主观因素。

答案:D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25分)

鲁迅路口(节选)

张承志

今年又一次去了绍兴。该看的上一次早已看过,若有所思的心里

有些寂寞。城市正在粉刷装修;拆掉刚盖好的大楼,改成黑白的绍兴

色。可能是由于天气的原因吧,这一回头顶是万里晴空,总觉景色不

合书里的气氛。在鲁迅故居门口,车水马龙根本不理睬远路的游客;

滔滔河水般的群众之流,擦着制作的假乌篷船一涌而过。我犹豫着,

最后决定不再买票进去。

与其说是来再一次瞻仰遗迹,不如说是来复习上一次的功课。那

一次在冬雨中,我们走过了一条条街道,处处辨认着遗迹和背景。那

儿年我潜心南方的游学,事先读足了记载,到实地再加上草图笔记。

我辨认着,小街拐角坐落的秋瑾的家,青苔沾湿的青藤书屋,还有山

阴道、会稽山、古史传说的夏禹陵。蒙蒙冷雨中的修学令人愉快,追

想着那些日子,盼着再重复它一次。

虽然我明白这是一处危机潜伏之地。渐渐地我们终于明白了,这

个民族不会容忍异类。哪怕再等上三十年五十年,对鲁迅的大毁大谤

势必到来。鲁迅自己是预感到了这前景的,为了规避,他早就明言宁

愿速朽。但是,毕竟在小时代也发生了尖锐的对峙,人们都被迫迎对

众多问题。当人们四顾先哲,发现他们大都暧昧时,就纷纷转回鲁迅

寻求解释。我也一样,为着私人的需要,寻觅到了这里。

同伴是本地人,对是否进去参观无所谓。我也觉得要看的都看过

了,门票要四十元呢,或者就不进去了吧。路口上,车声轰轰人声鼎

沸,不由你过分地斟酌徘徊。于是胡乱决定离开,心里一阵滋味索然。

就这样,这一次在绍兴过鲁门而未进。虽然脚又踩过这块潮湿土

地,端详过秋瑾的遗墨,进入了徐锡麟的卧室,我没有迈过那个路口。

我想保护初访的印象。冬雨的那一次我夹在一群小学生里一拥进了三

味书屋,后来就亲身站到了百草园。那时的感觉非常新鲜,自己的小

学生时代,以及自己孩子的小学生时代一霎间都复活了。那不是来瞻

仰伟人的故居,而是回到自己的孩提时代。一股那么亲近的冲动,曾

在人流拥挤中幼稚地浮现。从鲁迅家的大门口迈步,左右转两个弯,

隔一两条小街,原来三百步之内,就是秋瑾的家。初次意识到这一点

时,我心中不由一惊。他们住得这么近!……果然还是要到现地,才

能获得感受。我不住地遐想。彼此全然不相识是不可能的,即便没有

借盐讨火做过亲密邻里,也会因为留学一国彼此熟识。若再是朋友,

就简直是携手东渡了。后来去了徐锡麟的东埔镇。冬月来时,以为东

埔路远不易到达,这一回才知东埔镇就在眼前,公路水路都不消一阵

工夫。这么说,我寻思着,烈士徐锡麟的家乡就在咫尺一一这几个人,

不但是同乡,而且是同期的留日同学。站在路口上,我抑制着心里的

吃惊,捉摸着这里的线索。一切的起源,或许就在这里?

11.冬雨中的那一次初访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文中为什么

两次写那次初访?(6分)

答案:留下了新鲜而亲切的印象。两次写那次初访,一是为了与

现实作对照,二是为下文由于失望而过鲁门而不入,结果获得了新的

发现作铺垫。

12.文章结尾一句“一切的起源,或许就在这里?”从全文看,应

如何理解?(6分)

答案:作者面对鲁迅故居路口的变化,追寻他选择文学创作之路

的原因。他认识到应当从鲁迅的留学经历中寻找答案,鲁迅的选择应

当与秋瑾和徐锡麟有关。

13.写出表现作者冬雨中初访绍兴时心情的词语。(至少写出4

个)(4分)

答案:令人愉快,盼着再重复,感觉非常新鲜,亲近的冲动。

1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不仅探寻鲁迅的足迹,

也思考鲁迅的同乡秋瑾与徐锡麟可能对鲁迅的影响。

B.文章以“该看的上一次早已看过,若有所思的心里有些寂寞”

开头,以“站在路口上,我抑制着心里的吃惊”结尾,表现了对鲁迅

故居路口变化的不快。

C.文中对冬雨的那一次初访鲁迅故居的描写充满诗意,却不肯言

明时间,是因为对作者来说时间并不重要,“那一次”的经历才是最

宝贵的。

D.文章第三自然段说“但是,毕竟在小时代也发生了尖锐的对

峙”。“小时代”是指鲁迅生活的时代,是相对我们生活的大时代而

言的。

E.文章的标题“鲁迅路口”有深刻的寓意。在“鲁迅路口”,最

能照出人们心灵的善恶美丑,也最能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

答案:AC

15.作者专程来瞻仰鲁迅的故居,为什么过其门而不入?(5分)

答案:城市在粉刷装修,总觉景色不合书里的气氛。许多人以鲁

迅为饭碗,使作者兴趣索然,全没有了当初的美好感觉。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18题。(16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

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

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

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

不获,怒,尽紫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

S:“丞慢我。”履日:

“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萦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

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履缚

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为丞六年,百姓爱之。迁安化知县。

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召履计事。履日:“易氏逃

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良

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履日:“世清矣,民安于农。请籍其愿为

兵者,不愿可勿强。”迁潍州知州。山东兵常以牛羊代秋税,履与民

计日:“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输粟便。”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陕

西,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

送。履遂乞骸骨归。

(《明史・循吏传》)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文字的大意。(5分)

答案: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造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17.知县周以中先“怒”,后来“益怒”,他为什么会这样?(5

分)

答案:知县周以中先“怒”,是因为巡视时受人冒犯又没抓住罪

犯;后来“益怒”,是因为他误认为吴履轻慢自己。

18.吴履在南康为官六年,为百姓做了哪些好事?(6分)

答案:整治南康的治安,使坏人“相率敛迹”;然后“改崇宽大,

与民休息”;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使淫祠杜绝。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