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成分塑造的唯识二观_第1页
论日本成分塑造的唯识二观_第2页
论日本成分塑造的唯识二观_第3页
论日本成分塑造的唯识二观_第4页
论日本成分塑造的唯识二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日本成分塑造的唯识二观

永明延寿(904-976)是清末著名的佛教思想家。清朝雍正皇帝向“第一位大师工程”致敬,并赞扬他的“第一位大师工程”。他对中国佛教最辉煌的时代(隋唐五代)中的所有佛教作品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整合。观心是佛法修持的玄枢所在,也是永明延寿(以下简称延寿)心学实践思想体系的最重要着力点,他将佛教的一切修习法门都纳入到观心的宗教实践中,强调唯有通过观心而亲证自心,方可获得究竟解脱。其观心思想主要著述有《观心玄枢》、《宗镜录》,在《宗镜录》中,延寿首倡“唯识二观”,即“唯心识观”与“真如实观”,延寿的观心有观真心与观妄心两种,观真心是指直观妙明真心,即“真如实观”;观妄心是延寿为契合中、下根机众生而大力提倡的入门观法,即“唯心识观”。目前学界对延寿观心思想的研究主要是对《观心玄枢》单一文本的整理和研究,关于延寿首倡“唯识二观”的问题鲜见讨论,为此,本文以此为核心加以讨论,以彰显延寿首倡“唯识二观”及其对尔后佛教思想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一、.三、确立在唯识宗中,并没有“唯识二观”的提法。“唯识二观”为延寿首倡,延寿在其代表著作百卷《宗镜录》卷第三十五中提出:唯识宗立二种观,华严宗立四观,天台教立三观,普贤门立十观。唯识二观者:一、唯心识观,二、真如实观。《进趣大乘方便经》云:“若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一唯心识观,二真如实观。”1唯识宗立二种观即“唯识二观”,延寿依据的是《进趣大乘方便经》中所开示的两种观道,即“唯心识观”和“真如实观”。延寿倡导的“唯识二观”,其一是“唯心识观”,是其思想中观心修持的入门与重点,他在分疏观察与察知的基础上,指出“唯心识观”是契合中、下根机众生趋入“真如实观”的方便观。(一)以“唯心识观”强化观心了之于赓延寿将“唯心识观”作为观心法门的入门及重要观法,以契合末法时代众生修习。延寿在其所著的《观心玄枢》中涉及了多种观法,但他唯独详细阐释“唯心识观”,为何延寿如此提倡“唯心识观”?就观心法门而言,原本是没有胜劣之分,然而众生的根机确实存在着利钝之别,“五性不同,三乘有别。宗分南北,见其亲疏,况末代浅根,宁无疏漏耶”,2五性不同即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不定性、无性,释迦牟尼佛应众生根机的不同而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种教法。更何况是末法时代根机浅薄的众生,难免有着许多的疏漏,即延寿所处时代的众生根机,大多数为“末代浅根”也即钝根。因此,延寿在《观心玄枢》中唯独详细阐释“唯心识观”,凸显“唯心识观”在观心法门中的重要性,是为契合其所处时代的众生根机,“唯心识观”是适合钝根人修习的:“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着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3由于钝根者先前未能了知一切外境皆从心而生,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五盖覆蔽其心,因而难于调伏其心,所以应当先通过修习“唯心识观”调伏心,此即唯识学从“遮”即否定的角度反显诸法实相。华严宗三祖法藏大师也开示初学未解安心者修习“唯心识观”:“问:‘凡夫初学未解安心,请示迷徒令归正路。’答:‘……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归正念,常勤正念唯心识观,一切魔境自然远离。’”4未能解安心的初学者,时常会心如辕马,心驰散时应当立即摄来令归于正念,即摄心归念,令散乱心专注于正念,常常勤习正念与“唯心识观”,自然不受魔境之扰。“唯心识观”既适合钝根者首先修学,又适合初学未解安心者修习,是入门观法及重要观法。延寿在《观心玄枢》中指出:若了境识心,终不为外尘所侵,内结能缚。若不入此唯心观门,未习学之者,则情牵万境,……迷现量而失自心体,逐比非而妄认外尘。终日将心取心,以幻缘幻。2唯心即是唯识,了境识心才不会被外尘所侵入,内结也才能解缚。入唯心观门,对初习学者是最为合适的,否则就会被外境情牵,迷失了现量而失去自己的心体,追逐比量、非量的错误认知而妄认外尘,以为外尘是真实的存在,终日以幻缘幻。通过“唯心识观”了境识心、解黏去缚,是延寿重点提倡“唯心识观”的主要目的。(二)“唯心识观”的观法体系延寿在《宗镜录》和《观心玄枢》中,都指明了“唯心识观”的具体观法: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如是观察,一切诸法,唯心想生。2可见,具体的观法落实为观察与察知,观察是基础,是对所有作业乃至一切境界的观照;察知则是关键,通过观察进一步落实到察知,目的是生起正知。“唯心识观”的观察可以渗入到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时处,通过梳理“唯心识观”,它主要具有三方面的观察:一是通过观察了知唯是一心,先观察所有作业,后扩大到一切境界;二是要察知心住念,起攀缘心时要能够觉知,观察念念间,令心自知是内心自生出想念,一切外在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三是通过观察,明了一切诸法唯心想生。这些观察即是以心境为所缘境的毗婆舍那,目的是为了让修持者远离心想、不起攀缘心。心是能缘,如果远离心想,就没有任何法相的差别。由此可见,“唯心识观”的主要观法是“观察”,而唯识观是以境中慧为体在所观境的“观察”,因此,在延寿的观心思想中,“唯心识观”属于唯识观。“唯心识观”的目的即是远离心想,延寿将“唯心识观”圆融到其观心法门,也即是圆融“唯识观”入其观心法门,强调观心乃可成观。“唯心识观”观法的关键之处在于察知,这种察知是正知的生起,即在妄想、分别心等生起时,修持者能够正觉知,并警醒自己运用心力停止种种妄想、攀缘心的扩大,从而逐渐地断除妄想,达到“唯心识观”的目的。(三)以“唯心识观”为方便,以养心心《占察善恶业报经》对“唯心识观”还有更详细的阐释:“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3即“唯心识观”是能够守记内心,了知唯有妄念而没有实有的境界。“唯心识”也即是“唯识心”、“唯妄念”,通过观察了知“唯妄念”,“唯心识观”为妄心观。唯识宗的主要观法是窥基大师提出的“五重唯识观”,即遣虚存实识、舍滥留纯识、摄末归本识、隐劣显胜识、遣相证性识,这里的识指“唯识观”。“五重唯识观”的第一重“遣虚存实唯识观”,是以“观遍计所执空”为方便门而证入真性,而延寿所注重的“唯心识观”的观心原理也是以“观遍计所执空”为方便门而证入真性,“唯心识观”是“悉当观察,知唯是心;……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1“悉当观察,知唯是心”、“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都是“观遍计所执空”,“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是为证入真性,可见“唯心识观”的观心原理与唯识宗“五重唯识观”第一重“遣虚存实唯识观”的观心原理相同,这也是延寿将“唯识二观”归入唯识宗的依据,“唯心识观”为方便观。延寿注重“唯心识观”是为了契合众生的根机,没有修习“唯心识观”的人,日日妄想不断,心随物转。又因缺少观照,自己不能时时保持警觉之心,终日在虚幻之中颠倒而不能自知,认虚妄为真实。如果众生能够信入观心法门,首先通过修习“唯心识观”,时时保持觉照之心,善于观察一切外在的境界唯心想生,令心能够自知,渐渐遣除妄心,真心终会呈现。延寿所大力提倡的“唯心识观”,对现代人的修持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不仅有助于物质化、浮躁化的人们回归心灵的宁静,而且有助于逐渐趋向生命的超越。二、相应的“真实愿景”延寿倡导的“唯识二观”,其二是“真如实观”。“真如实观”是永离一切分别之想、相应一心实相的修持,是延寿观心思想的肯綮。(一)“真虚实观”是层次观和归返真实的法“唯心识观”的方便观是“真如实观”的基础,众生要实现正观,必须经过方便观断除种种妄想与烦恼。为此,延寿的观心法门也是从方便观入手,以正观为目标。在“唯识二观”中,具体是从“唯心识观”入门,以“真如实观”为目标。这种“真如实观”以定(三昧)为前提,以修习奢摩他、毗婆舍那为方法,他说:“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1“真如实观”是逐渐通过定的境界相而得“相似空三昧”,此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再现前,能够被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能够远离各种障碍,通过精进修习,辗转进入“心寂三昧”,后又进入“一行三昧”,得以见到无数尊的佛而发起深广行之心,住在坚信位。信解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两种观道,不会喜乐于世间的各种禅三昧业,也不会喜乐于声闻、缘觉乘。即“真如实观”在入“相似空三昧”、“心寂三昧”、“一行三昧”等三昧后,能够坚信修习奢摩他、毗婆舍那两种观心: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离分别故。习信毗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3修习奢摩他观心是已能远离分别,心能安住,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修习毗婆舍那观心是观见内、外色,都是随心生起、随心灭去,乃至修习观见佛的色身,也是随心生、灭,如果能修习信入这两种观心者,可以迅速趣会一乘之道。一乘之道乃成佛之道,“真如实观”是成佛必须的修持之法。“真如实观”是直观心性,适合利根上智人修习。(二)“诸观门”与“行解”中国唯识学是依据印度唯识学经论的翻译传播而形成的,在印度,唯识学是指印度佛教瑜伽行派之学。“瑜伽行就是一种观行,……瑜伽即相应之义,而且特指诸法实相相应。……而唯识观行就是瑜伽行”,5唯识观行就是行相应,于根本真实进行止观,获得对诸法实相的直接认识,还有相应于诸法实相。在诸相中,如果能够常与实相相应,清净真心就会朗然明彻而没有念著、远离分别,“真如实观”是于根本真实进行止观,相应于诸法实相。因此,“真如实观”即是行相应,即是瑜伽行。“真如实观”与一心实相相应,为正观,这种正观是延寿观心思想的肯綮。延寿以“唯识二观”充实禅宗的观心法门,其中,“唯心识观”为方便观,“真如实观”为相应一心实相的正观。延寿强调要行解相应:“如上所说诸观门,一心之旨,义理昭彰,解虽分明,行须冥合,因解成行,行成解绝。不可一向执解,背道迷宗。行解相应,方明宗镜”,1“诸观门”是指《宗镜录》中的唯识二观、天台三观、华严四观等观门,这些观门都是一心之旨义理昭彰,而明了一心之旨是解,观心是行,观心之行必须与唯心之解相冥合。不可以一向执解而不行观心,行解相应,方是明了宗镜。延寿凸显观心之行,如果没有观心之行,就会背道迷宗。行解相应在延寿的观心思想中极为重要,由“唯心识观”的方便观到“真如实观”的正观必须行解相应。方便观为入门,正观为目标,简示如下:“内证自心第一义理,住自觉地,入圣智门。以此相应,名宗通相。此是行时,非是解时;因解成行,行成解绝,则言说道断,心行处灭”,1释迦牟尼佛在《楞伽经》中开示,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宗通相和说通相两种,远离一切虚妄觉想为宗通相,宗相通为菩萨相。在延寿的观心思想中,以真心为宗,自心第一义理即是一心实相,内证自心第一义理即是与一心实相相应的观心,与内证自心第一义理等相应的行相,是宗通相。宗通相是行相,是行时,不是解时,这种行就是与一心实相相应的观心,即是真如实观。宗通者已远离一切虚妄觉想,因解成行,当“行”成就之时,自然不再需要“解”,不再有文字言说的妄想,所以说言说道断,心行处灭,此时是唯证相应。延寿进一步强调唯证相应的重要性:“实见月人,终不观指;亲到家者,自息问程。唯证相应,不俟言说,终不执指为月,亦不离指见月。”1已经明心见性的修持者,已是见到月了,也就不需要再观指;已经亲自到家的人,自然不再询问归家的路途应该怎样行走。唯须印证的只有相应,这种相应是与真如的相应,是“心心相应”,是个体修持之真心与真如的相应,不需要再借用任何的语言文字,终究不再执指为月。延寿强调通过观心与个体修持的真心相应,这是行解相应;而当内证到个体修持的真心时,此时行成解绝,是唯证相应,是个体修持之真心与宇宙真如的相应。行解相应是第一步,唯证相应是进一步,唯证相应是得到绝待顿悟的一心后,唯独必须做的,“若得绝待顿悟一心,唯契相应,不俟更说”,1为此,延寿在《宗镜录》中反复强调唯证相应,“唯证相应,斯为本意”,1唯证相应,才是观心修行的本意所在,所有的方便观,最后都要落实到唯证相应,即与宇宙真如的相应,方是生命回归的正路。中间过程必须行解相应的修行。“行”为观心,“解”为一心实相,行解相应是相应于一心实相的观心。一旦通过行解相应的观心修行入一心实相,即是与宇宙真如相应的唯证相应。延寿创造性地首倡“唯识二观”、将“唯心识观”与“真如实观”归入唯识宗,充实了唯识宗的唯识观。延寿极其重视“唯心识观”,认为“唯心识观”是契合末法时代众生根机的合适法门。“唯心识观”属于方便观,“真如实观”属于正观,在延寿的观心思想中,重点以“唯识二观”尤其是其中的“唯心识观”充实观心法门。三、保延甲“唯识二观”思想对清代佛教思想的影响充实禅宗的观心法门,促使佛教宗派团结一心,是延寿首倡“唯识二观”的主要动因,延寿“唯识二观”的心学实践理论对尔后的佛教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一)延玄武段“唯识二观”的提出充实禅宗的观心法门、调和佛教宗派之间的针锋相对,是延寿首倡“唯识二观”的主要动因所在,具体体现为三方面:一是以唯识观充实禅宗的观心法门;二是调和新、旧译唯识;三是调和法相、法性宗。延寿首倡“唯识二观”的主要动因之一是以唯识观充实禅宗的观心法门,在延寿所处的五代、宋初之际,禅宗于极盛中产生了狂禅、空疏等诸多弊端,当时的宗徒轻蔑教典、没有实解、不求亲证。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于是延寿援唯识观充实观心法门,以期对治禅宗乃至佛教界不重视观心修持之弊端。延寿之所以对唯识宗冠以“唯识二观”,主要在于“唯识二观”中的“唯心识观”的本质即是唯识观,而唯识思想为第三时教,乃了义教,唯识学是建立了完整境、行、果系统的学说,唯识以修行证果为中心,延寿因此提出“修唯识观”是大乘修菩萨行的没有过失的方便正路,将唯识观援入禅宗的观心法门。调和新、旧译唯识是延寿首倡“唯识二观”的主要动因之一,延寿的思想极具调和性,“唯识二观”,从唯识的角度看,是融合了真谛译师等为代表的旧译唯识与玄奘的新译唯识,因为旧译唯识偏重“真如实观”,而新译唯识偏重“唯心识观”。旧译唯识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弘传,形成了地论师说、摄论师说,并且在整合后,大成于《大乘起信论》,形成了中国心性如来藏思想的标准形态,成为了中国化佛教的根本思想基础。5然而,旧译唯识被唐代玄奘一系的唯识家多加指责,旧译唯识与新译唯识形成了紧张的关系。旧译唯识是在八识之外,立第九阿摩罗识,此为无垢识,以真如为体;新译唯识主张心体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杂染而非清净的,旧译唯识偏重于“真如实观”,新译唯识偏重于“唯心识观”,延寿以其首倡的“唯识二观”调和新、旧译唯识。延寿为了佛教的整体生存乃至发展,极其反对分宗分派,极力调和佛教内部宗派间的矛盾,调和法相、法性宗则是延寿首倡“唯识二观”的另一主要动因。法相宗就是唯识宗,法性宗如天台宗、华严宗。佛教原本是一整体,由于后人分宗分派,互相攻击,甚至水火不容,延寿集成百卷《宗镜录》,调和天台、华严、唯识等宗派。在《宗镜录》中,延寿以“唯识二观”调和法相宗与法性宗:“若唯心识观,及正念唯心,当法相宗;若真如实观,与其心念念不可得,即法性宗;若约法性融通门,皆归一旨,无复分别”,1延寿引用《大乘起信论》中开示的修止入真如三昧的方法:心如果驰散,即当摄来令住正念,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