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甘化阴的历史源流及药物分布_第1页
酸甘化阴的历史源流及药物分布_第2页
酸甘化阴的历史源流及药物分布_第3页
酸甘化阴的历史源流及药物分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酸甘化阴的历史源流及药物分布

药物的联合反应是指两种不同药物的联合使用,不同于原来的药物功能,从而产生新的药物组合。对中药的制备作用非常重要,包括以益甘转化阳和酸甘转化阴。目前对两者的理解多局限在助阳与养阴上,但这种认识显然无法涵盖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全部含义。本研究结合具体的方药探讨“酸甘化阴”的实质。1酸甘化阴法“酸甘化阴”的名称起源各家认识并不一致。有的认为起源于《伤寒论》,有的认为最先由成无己提出。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酸甘化阴的理论起源于《内经》,应用于《伤寒论》,发展、概括于金元时期的成无己,提出于明清时期的缪希雍和吴鞠通。酸甘组合,最早体现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司天之气,风淫所胜……以甘缓之,以酸泻之……”“厥阴之复……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复……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虽未提出酸甘化阴之说,但明确了酸甘组合的应用。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并未提出酸甘化阴的理论,但在《伤寒论》中创立的芍药甘草汤,迄今被公认为是酸甘化阴的代表方并有效地用于治疗多种相关病证。而且芍药、甘草的组合在《伤寒论》中多次出现,均体现出酸甘化阴的法则。唐代孙思邈发展了酸甘化阴法的临床应用,其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收载了口含酸枣丸治口舌干燥。宋代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注解甘草芍药汤时指出“酸以收之,甘以缓之,故酸甘相合,用补阴血”,自此明确说明了酸甘配伍使用的作用,并界定了酸甘化阴的作用取向为补益阴血。明代缪希雍重视酸甘药物的组合应用,特别擅长应用芍药、甘草药对。其对脾阴不足以及其他阴虚病证的治疗主张以酸甘寒凉滋润为法,并创名方资生丸,但其并未从理论上提出“酸甘化阴”。真正首次提出“酸甘化阴”法则的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清代王子接的《绛雪园古方选注》,他在书中对酸甘化阴类方特别是含有芍药与甘草药对的方有详尽和系统的阐述;二是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他运用酸甘济阴之法治疗肝阴虚耗、胃阴不足的病证。但不管是谁,能够明确的是“酸甘化阴”的正式提出是在清代,尤其是清代的温病学派十分重视酸甘化阴法的应用,正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言:“阴伤既定,复胃阴者莫若甘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也。”自此,酸甘化阴作为药味合化反应的代表性治法之一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而对其认识几乎都集中在酸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可以养阴生津而用于阴虚津亏病证。如《中医辞释》载:“酸甘化阴:用酸味、甘味药组成复方以滋阴的治法。”《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也持相同观点。但作者认为,这种认识并不能完全揭示酸甘化阴的本质,只有运用阴阳学说的理论,通过对具体酸甘方药的分析,方能全面、准确地探析酸甘化阴的实质。2酸甘处方的分布2.1药物分布及分布通过对雷载权主编的《中药学》教材的整理、归纳,发现具有酸甘之味的药物有20余味,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在止血、安神、补虚、收敛和清热等章节,个别药物分布于消食药、利水渗湿药和活血化瘀药,分别具有收敛止血、宁心安神、补益阴血、生津润燥、收敛固涩、消食化瘀、渗利水湿等功能。可见,单味酸甘药物的功用主要集中在内敛、润补、沉降上。2.2酸甘阴胶囊的主要功能特性以李骥主编的《方剂学》为蓝本,发现包含酸甘药对的方剂有20余首,分布较为分散,主要见于温里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治风剂,个别见于解表剂、和解剂、清热剂和祛湿剂。分别具有缓急止痛、疏肝健脾、调和气血、生津润燥、滋阴补血、滋补肝肾、收敛固涩、养血安神、熄风止痉、舒缓筋脉等功能。可见,酸甘化阴方剂的功能主要集中在缓急、收敛、滋补方面。综上所述,无论是酸甘药物还是方剂,分布虽不完全一致,但所表现出的主要功能特性则基本相同:主要集中在内敛、益阴、缓急。显然,这些功能特性与传统意义上的酸甘化阴的认识并不一致。3阴主为酸,酸甘契合从阴阳属性划分,酸味为阴。如《景岳全书·气味篇》载:“辛甘淡者,地之阳;酸苦咸者,地之阴也。阳主升而浮,阴主沉而降……酸主收,其性也敛……”一般认为,酸具有收敛、固涩的功能,符合阴主内、主降、主静的特性;而甘能补、能缓、能和,具阴阳两重性,随其所伍的其他药味而归属阳或阴。换言之,酸甘相合的阴阳属性为阴。因此,所谓的酸甘化阴,即为具有酸甘药味的药物或酸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后的方剂具有内敛、沉降、益阴、缓急等功能特性,而非仅仅是养阴生津的功能,具体包括以下几点。3.1养阴、补阴药及补阴药此处的补阴主要是指酸甘类方药具有补益人体物质的功能,范围较为广泛而以补益肝肾之阴为主,包括养阴生津、益精补血等,以及通过补阴而起到潜阳、润燥、止渴、复脉等功能。酸甘补阴的药物主要分布在补益药、清热药中,包括何首乌、牛膝、旱莲草、桑椹、白芍、橄榄、余甘子、青果等;方剂主要分布在补益剂和治风剂中,如生脉散、加减复脉汤、六味地黄丸、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3.2主要的病证药物这是酸甘化阴极其重要的内容,是指酸甘药物或以酸甘药物配伍组成的方剂具有内敛的特性,分别具有固涩止汗、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缩尿止带、收敛止血等功能,可用于治疗多种滑脱不禁的病证。酸甘固涩主要体现在具体的药物上,药物主要分布在收涩药中,包括固涩止汗的麻黄根,敛肺涩肠的五味子、赤石脂、禹余粮、鸡冠花,缩尿止带的莲子、芡实;其他还有安神的酸枣仁、补虚的白芍、收敛止血的白及、藕节和敛肺止咳的白果。方剂主要是固涩剂中的桃花汤和金锁固精丸、补益剂中的生脉散。3.3治风剂的制备这是酸甘方药一个非常特殊的功能特性。缓有舒缓、弛缓、和缓、松缓之意;急包括筋脉拘急、肌肉紧张、心神着急等方面。酸甘缓急主要体现在一些方剂上,包括桂枝汤类方,如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四逆散类方,如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还有其他一些具有芍药、甘草或类似酸甘药对的方剂,如芍药汤,安神剂中的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治风剂中的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等。“急者缓之”,对于一些以“急”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治疗上当以酸甘相合或缓急安神,或缓急止痛,或缓急舒筋。3.3.1小建中汤、病料、甘草一些酸甘方药能舒缓、松弛拘急的筋脉、肌肉而止痛,用于肢体、脘腹等部位的痉挛性痛证。常用的方药有桂枝汤类方、四逆散类方等。虽然各方的功用并不一致,如芍药甘草汤能养阴和营,小建中汤能温中补虚,黄芪建中汤能温中补气,当归建中汤能温补气血,逍遥散能疏肝健脾,四逆散和柴胡疏肝散能疏肝解郁。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作用——缓急止痛,用于治疗脘腹、胁肋、少腹、肢体的挛急疼痛。关键就在于各方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药对——芍药与甘草。芍药既酸又甘,能补血和营、养阴敛汗、缓急止痛;甘草为至甘、纯甘之品,既能调和百药,又能随不同药味的配伍而发挥不同的效应,如配辛味之桂枝而温散助阳,配酸味之芍药而养阴和营、缓急止痛。因此,各方的中药主要功能和主治病证虽不一致,但因方中均有芍药与甘草而有缓急止痛之效。3.3.2养血安神方,酸甘性温养心安神一些酸甘方药能舒缓紧张、安定神志,用于治疗阴血不足、虚热内扰之心神不宁、烦躁不安的病证。常用方药如酸枣仁、五味子、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等。酸枣仁甘酸性平,既能养心阴又能补心血而养心安神,乃治疗一切虚性神志不安证的要药;五味子酸甘性温,能益心气、滋肾阴,交通心肾而宁心安神,为治疗心神不安病证的常用药;酸枣仁汤重用酸甘之酸枣仁,配伍宁心安神的茯苓,清热养阴之知母,调畅气血之川芎以及甘缓调和之甘草,全方合用具有滋阴养血、除烦安神之功。天王补心丹为治心的要方,全方具有养心阴、补心血、益心气、清心火、活心血等功能,但都围绕着安心神进行,尤其是方中配以酸甘之味的五味子和酸枣仁以酸收甘缓而宁心安神,为治心神不安的要方。3.3.3酸甘化阴的实证性质应有一些酸甘方药能舒缓拘急的筋脉以制止痉挛抽搐,用于治疗肝风内动、筋脉失养的病症。常用方药有白芍、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阿胶鸡子黄汤等。各方组成各不相同,主治病证也各有所宜,但各方均能滋阴熄风、舒筋止痉,都可以治疗肢体痉挛抽搐之症,因各方中均含有酸甘配伍的白芍与甘草,两药合用能养阴生津、舒缓筋脉而止抽搐。通过以上的分析,酸甘化阴的实质应已清晰。但值得指出的是:①有的酸甘药物可以同时具备酸甘化阴的多种功能。如酸枣仁既能酸甘补益阴血,又能安神止汗;乌梅既能敛肺止咳又能涩肠止泻,并能生津止渴、安蛔止痛;白芍既能补益阴血又能收敛止汗;生脉散既能益气生津又能敛阴止汗,等等。②有些酸甘药物很难从养阴生津、固涩收敛以及缓急等方面理解,如枳椇子、垂盆草、山楂、真武汤等。对这类药物的酸甘化阴的理解当从沉降、向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