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成就_第1页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成就_第2页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成就_第3页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成就_第4页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成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和医疗救治能力。另投入9亿元,建设项目426个,用于加强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基地建设。图1-1国家财政支持和地方各级配套筹资建设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大楼实验室建设与卫生应急处理能力建设。投入2.52亿元用于加强中西部地区省、市两级CDC卫生应急和现场处置能力,为中西部地区配备了部分实验室检验设备及应急处置车辆;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经费10亿元,用于加强地、县级CDC实验室装备。国家财政专项支持的“加强中西部地区基层卫生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项目”,已经完成了368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配置工作。2003〜2007年间,中央对地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非典与人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免疫规划和农村改水改厕、精神卫生及癫痫防治。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资216亿元,用于建设和改造乡(镇)卫生院、县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和县中医医院及部分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配置基本医疗设备。另外,中央财政投入6.95亿元,组织开展了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急诊急救知识、乡镇卫生院院长和县卫生局局长管理知识培训,共计培训约90万人,显著提高了农村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业务技术水平。(五)人员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卫生部组织编写了用于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人员、现场流行病学专业技术人员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系列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工作,共计培训人员13700余人。卫生部组织编制了以加强实验室科学建设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教材,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实验室科学建设与管理培训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进程。(六)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2006年2月,《国务院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根据《指导意见》,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明确从2007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分别按城市社区服务人口人均3元和4元给予补助。目前,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和86%的市辖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已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万个,成为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我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38种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日、周、月、季、年的疫情分析和定期信息发布已形成制度,我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信息管理、儿童预防接种个案管理信息报告和重点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个案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23种重点传染病监测方案的颁布、实施,显著提高了重点传染病预测预警和控制能力。至2007年底,医疗机构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95.99%;乡镇卫生院网络直报率达到79.04%,各单病系统网络直报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和完善,全国传染病报告质量继续稳步提高。截至2007年底,全国传染病报告及时率为93.44%,较2006年提高了8.44%。初步遏制了艾滋病的蔓延势头。艾滋病防治工作持续深入,初步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积极组织实施《艾滋病防治条例》。积极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有效实施了艾滋病公共干预措施。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步入新阶段。全国已逐步建立了独立的结核病实验室,完善和健全了国家、省、市、县、乡镇、村(社区)综合的结核病控制服务体系与结核病监控、评价系统。全国以县为单位的痰涂片镜检室间质量保证覆盖率达92%。我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达到100%、患者发现率达到79%、患者治愈率达到91%。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开展了血吸虫病流行区工作情况的调查,基本摸清了各地疫情和以行政村为单位的重点防治地区,并实施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各地无突发疫情报告,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免疫规划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完善冷链系统:实现计划免疫预定目标,最终达到和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全国预防接种于1988、1990、1995年先后实现以省、县、乡为单位国家免疫规划四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85%的普及儿童免疫目标。基本消灭丝虫病和麻风病。1994年我国基本消灭丝虫病,1998年基本消灭麻风病。在各级卫生防疫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重大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在历次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广大卫生防疫工作者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取得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辉煌成绩。地方病防治成果稳固并有所发展。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用于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炉改灶,改水工程、水氟、水砷筛查等;同时用于西部地区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大骨节病和克山病防治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病防治工作的发展。全国第五次碘缺乏病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继续得到巩固,碘盐覆盖率达94.9%,合格碘盐食用率达90.2%;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246.3mg/L,处于基本适宜的碘营养水平;8〜10岁儿童甲状腺触诊肿大率5.0%,达到了国家控制标准。慢性疾病防治工作有序稳步展开。举办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倡导和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动员全民参与。通过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对社区居民进行慢病风险评估和分类指导。组织开展淮河肿瘤综合防治和部分癌症高发地区筛查及早诊早治。起草了《慢病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慢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制定了《中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和《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修订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组织开展了相关的培训工作,为规范重点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精神卫生工作取得新进展。积极推进《精神卫生法(草案)》立法进程。促进在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中建立心理援助专线,推动建立社区和农村精神疾病防治网络,推进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以及在乡镇、村开展农村癫痫防治管理。2004年起,“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在全国30个省的60个城乡地区实施以来,一定程度上为贫困精神患者解决了实际困难,为地方社会安定作出了贡献,被当地政府和受益群众赞扬为“政府造福人民的项目”。爱国卫生运动——改水改厕、创建卫生城市和城镇得到普及开展。截至2007年底,我国农村改水累计受益人口达8.79亿人,受益率为92.05%;农村改厕累计户数达1.44亿户,卫生厕所普及率为56.97%;全国爱卫会共命名了99个国家卫生城市、25个国家卫生区、316个国家卫生镇(县城)。爱国卫生运动对改善广大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促进健康、预防疫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1.全市居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平均预期寿命达75岁,略高于泉州市平均水平。2009年本市人口死亡率5.23%。,比“十五”期末下降了20.76%。2009年婴儿死亡率为6.04%,孕产妇死亡率为11.73/10万,分别比“十五”期末下降了3.96个千分点和34.27/10万。传染病发病率保持在低水平状态,全市未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累计报告乙类、丙类传染病共22种16290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74.38/10万,发病死亡率为0.27%,比“十五”期末均有所下降,略低于泉州市平均水平,并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范围内。4.疾病预防与控制取得一定成绩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投入250多万元,添置了一批先进仪器设备,加强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顺利通过资质认定复评审。加强市医院、中医院、海都、南侨等4家医疗单位感染控制科和传染病预检分诊规范化建设,强化疾病监测预警能力。实行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加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启动国家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全市23个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建设达到100%。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在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等6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以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并组织开展入学入托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和补种工作。“十一五”期间,共为147348名0-7岁儿童建立起预防接种证,全市一类疫苗单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和加强免疫接种率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加大结核病防治力度,深化实施世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控制项目、第四轮全球基金、第五轮(二期)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和中央加强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实行结核病100%归口管理,对结核病人实行免费治疗。“十一五”期间,共管理活动性肺结核病病人4347人,痰涂片阳性2776人,治愈2498人,涂阳治愈率89.9%(合格指标$85%);加强艾滋病娱乐场所高危行为干预,为12700人次提供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采集4656名被监管人员和1238名高危场所人员血液标本进行筛查,对45名艾滋病感染者进行个案调查。成立市疾控中心艾滋病自愿咨询门诊,为989名咨询者提供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加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切实落实传染病控制措施,严格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加强麻风病防治工作,认真实施麻风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麻风病患病率控制在基本消灭的水平(1/10万)。做好乙肝综合防治工作,从2009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8岁〜15岁的儿童乙肝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共接种221770针次。强化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了高危行业作业人员健康监护。“十一五”期间,每年对我市石材、制鞋、水暖制造、造纸、树脂工艺等318家企业的作业场所进行卫生监督监测,粉尘、化学毒物和物理因素的合格率分别达到80.2%、82%和81%,做好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关于我市近年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宝鸡市卫生局(2006年9月15日)各位领导、各位委员:非常感谢市政协举行这次“对口协商”座谈会,这必将对进一步搞好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防病保健水平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这里,对各位委员长期以来对卫生工作的关爱和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下面,我就近年来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工作情况作以简要汇报。一、近年来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各级党委、政府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把加强全市疾控体系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做了大量工作,基本建立起资源整合、覆盖城乡、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比较完善的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完善了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设置,进一步深化疾控机构体制改革按照中、省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实施意见以及卫生部、省卫生厅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精神,我市积极实施和大力推进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2003年,经市政府批准,将原市卫生防疫站、地方病防治所、结核病防治所合并,分设成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卫生监督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108人,主要承担公共卫生决策技术咨询、传染病防控、免疫规划、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有关公共信息的报告和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等13项职责任务。全市12个县区也都相应成立了疾控机构,由于编制、财力等客观原因,县区疾控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成立时都是两套机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没有彻底分设。按照中省关于疾控机构和卫监机构必须彻底分设的要求,我们做了大量工作,截至目前,已有凤翔县、陈仓区、岐山县、眉县、渭滨区、金台区、千阳县等7个县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监机构彻底分设,为有效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2、全市13个疾控机构建设项目和10个传染病院(区)建设项目全面完成从2002年开始,我市共争取国债建设疾控机构项目13个,包括市疾控中心和12个县区疾控中心建设项目,国债投资1530万元。目前,13个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完工,其中市疾控中心建设项目于2004年8月正式开工,综合业务楼建筑面积5874m2,投资额980万元,2005年6月底建成完工,市疾控中心已完成整体搬迁,在新址正式办公。市传染病院和9个县传染病区建设项目国债投资1704万元,目前也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市传染病院总投资1336万元,其中国债投资1180万元,2004年6月份开工建设,去年8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市急救中心建设依托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一并建设,计划投资482万元,其中国债资金220万元,2004年9月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这些项目的建成,对于改善卫生面貌,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卫生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3、建立健全应急指挥和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提高应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根据市政府统一安排,我局积极调查研究,深入论证分析,提请市政府印发了《宝鸡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总指挥,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卫生局局长任副总指挥,卫生、宣传、发改委、财政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四个等级,明确了分级响应原则及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全市突发事件医疗救治预案也在进一步修订完善之中。近年来,先后以市政府和市卫生局名义印发了人禽流感、鼠疫应急处置及地质灾害应急救治等预案,组织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救治机构和卫生管理人员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加强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到目前,全市已基本建立起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情网络报告系统,实现了各级疾控机构及二级以上医疗单位的纵横连通和省、市、县三级信息互通,传染病疫情可做到当日收集上报,传染病报告质量不断提高。今年,我局将网络直报系统进一步向乡镇延伸,为全市137所乡镇卫生院配置微机,全市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网上直报率达到92%以上。应急指挥系统和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建立健全,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关心支持下,2003年以来,我市成功保持了非典疫情零状态,获得全省防治非典工作先进集体;防止了禽流感向人间传播,防止了较大的群体性食源性疾病发生;及时处置了一批公共卫生事件,避免了疫情扩散。今年3、4月份,我们及时应对、成功处置了发生在岐山县益店高中的学生群体性发热事件,得到了卫生部、省政府和省卫生厅的充分肯定。4、加强免疫规划工作,保护适龄儿童身体健康免疫规划是“预防为主”卫生工作的重要体现,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近年来,我局一直把加强免疫规划工作作为疾病预防控制最基础的工作,以扩大覆盖面、提高接种率为突破口,以提高接种质量,保证接种安全为目标,常抓不懈。全市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为99.7%,建证率98.9%,“四苗”全程接种率95.2%。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已覆盖全市,疫苗接种率达到85%以上,流脑和乙脑覆盖率和接种率也不断提高,全市保持了无脊灰区状态,麻疹、百日咳、流脑和乙脑发病低于全省平均发病水平。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们根据外省市传染病发病情况,结合我市实际,积极请示,提前应对,适时开展麻疹、流脑、乙脑等强化免疫活动,避免了这些先后在其他地区造成大面积流行的传染病在我市暴发,得到了省上的表彰奖励。同时,我们把传染病病例主动监测范围从28所县级以上医院扩大到包括乡镇卫生院在内的175所医疗单位,先后开展了省疾控中心乙肝疫苗接种效果分析项目、中国疾控中心农村地区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数据质量研究项目、中国卫生部和美国适宜卫生科技组织合作的加速乙脑控制宝鸡市示范项目等多个项目。连续三年获得全省计划免疫和传染病管理先进地市。去年3月份,新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颁布后,我们认真领会《条例》精神实质,深入开展社会宣传,积极向市政府汇报,落实了一类疫苗预防接种补助经费,到今年5月,我市12个县区已全部实现了免疫规划免费预防接种。同时,加强对预防接种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和督导考核,确保了接种质量。5、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重点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加强对肺结核、出血热、艾滋病、麻疹、细菌性痢疾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全市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发病率平均控制在300/10万以内的较低水平。一是加强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开展肠道传染病监测,保持霍乱无发病,细菌性痢疾疫情平稳。二是对流行性出血热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其发病得到有效控制,疫区范围明显缩小,发病大幅降低,由最高发病率29.06/10万下降到目前的8.14/10万。眉县等县获得全省出血热防治先进县。三是开展宣传教育,加强督导检查,提高肺结核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我市结核病防治工作以卫生X结核病控制项目及全球基金项目为支撑,切实落实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建立例会制度,不断加大结核病人发现力度,“十五”期间发现的病人数是“九五”期间的3倍,涂阳病人近10倍。治愈率明显提高,达到92.3%。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到100%,提前达到了《宝鸡市结核病控制规划(2002-2010年)》提出的“到2010年,全市以县区为单位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结核病防治先进单位。四是全面开展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认真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成立组织机构,调整充实了市预防控制艾滋病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18个增加到27个,基本做到防治目标、政策措施、职责任务三到位。建立了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机构等有关单位参加的辖区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例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舆论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哨点监测,强化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的干预措施,免费发放安全套,积极开展美沙酮替代门诊治疗试点,对高危人群定期开展筛查和行为干预活动,对发现的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携带者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艾滋病疫情保持在低流行水平态势。6、抓好地方病防治工作,减轻和消除病人疾痛地方病多发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做好地方病防治工作,减轻和消除病人疾痛,恢复其劳动能力,是我们卫生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我市地方病防治工作在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认真落实防治专项经费,采取免费手术治疗、“一盐防三病”和病区扶贫搬迁、改水、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期间,全市共手术治疗大骨节病人519例,治疗氟骨症1303例、甲状腺肿大30797例(治愈21677例);开展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克山病、布鲁氏菌病病情监测,基本控制了大骨节病对青少年的危害;全市12个县(区)实现了消除碘缺乏危害目标;建成千阳、太白、麟游、凤县4个省级地方病防治示范县,全面完成了省、市地方病“十五”规划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克山病、地方性氟砷中毒等四大地方病的主要控制指标已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控制目标,我市重点地方病的危害已基本得到消除。同时,我市碘盐质量合格率、碘盐覆盖率、食用率均达到95%以上,防氟改水工程使3.58万病区人口受益,2002-2005年共完成地方病区移民搬迁1778户7957人,病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7、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不断提高群众文明卫生素质制订《全市全民健康教育工作安排意见》、《关于在全市持续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等健康知识宣传方案,通过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利用各种卫生日进行大规模宣传、印发健康教育书籍、举行公众知识竞赛、开展义诊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展出宣传版面、举办健康教育进社区等形式多样的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文明卫生素质。特别是我市开展创卫、创文工作以来,我们先后举办了多次大规模的健康教育活动,引起了较大反响。近期,我局正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公民卫生健康知识和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再一次掀起了全市健康教育热潮,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提高群众素质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疾控机构的长远建设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各级疾控机构的能力与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疾控机构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县区,受编制、财力等客观因素制约,目前仍有5个县区的疾控机构没有和卫监机构彻底分设,不能充分和有效地履行职责。已经分设的县区,人员编制大多数没有达到每1万人设置1.8人的标准,人力严重不足。二是疾控机构和传染病院(区)建设项目虽然完成,但地方配套资金多数没有到位,工程欠账较多,基本上是负债运行,更谈不上添置设备和进行人员培训。三是按国家规定,凡是需征地新建的疾控机构建设项目,由当地政府无偿划拨土地或安排征地资金,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县区没有完全做到,造成建设单位背上了征地债务。四是各级疾控机构设备设施短缺,现有设备老化,监测技术落后,工作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知识更新缓慢,缺乏系统培训,服务能力不足,亟待提高。五是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急指挥和疫情网络直报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非典、人感染禽流感防控应急储备不足,传染病报病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六是新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颁布后,各级政府的计划免疫补助经费需要进一步落实,“七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七是艾滋病、肺结核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任重道远,不敢有丝毫松懈和马虎。八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还未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费少,干预工作难以开展。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也衷心的期望各位委员对我们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三、今后工作的设想和打算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基础,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做好以下主要工作:1、进一步深化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体制改革,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一是加强指导、协调和督促力度,力争到年底前或明年上半年,全市所有县区完成疾控机构和卫监机构的分设,充实工作人员队伍。二是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在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基础上,把建设重点转移到健全职能、增强能力、改善服务、转换机制上来。争取各级财政支持,逐步更新和补充疾控机构设备装备,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严格人员准入,加强队伍建设和技能培训,合理调整人员结构,充实现场处置力量和农村、社区力量,积极深入基层,做好公共卫生工作。认真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