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颉《登楼赋》补论_第1页
王颉《登楼赋》补论_第2页
王颉《登楼赋》补论_第3页
王颉《登楼赋》补论_第4页
王颉《登楼赋》补论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颉《登楼赋》补论

《邓楼赋》是魏晋著名作家王渊的代表作,也是魏晋时期一首关于小赋的杰作。但就是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有两个问题——关于王粲的登楼地点和此赋的写作时间,至今因意见纷纭而未得圆满解决,实有一辨的必要。有关文献记载的文献记载关于王粲的登楼地点,有的说有“二说”,有的说有“三说”。就笔者听见到的材料,实际上已有当阳、荆州、麦城、江陵、襄阳等地的城楼说和不拘泥于具体地点说。正因为有这么多不同看法,有的涉及到这个问题时,只列出不同意见而不加评说,有的则干脆避开不谈。这里我想对以上各说一一加以分析,看哪种意见符合作品所写的实际。持不必拘泥于具体地点说者,有《中华活叶文选》,在《登楼赋》的说明中说:“本来作者写这首赋就是一种寄托,读时不必拘泥于具体地点。”这种意见不符合作品的实际。作者在作品的开头首先说“登兹楼以四望兮”,“兹楼”显然是一个实在的存在,而不是因为有某种寄托而虚拟的产物。接着作者写出登楼四望的景致,已含楼址。持襄阳城楼说者,先有《元一统志》,说“王楼在襄阳西”(见余萧客《文选纪闻》卷八引),后有王世贞的《仲宣楼记》。对于此说,陆侃如先生在《中古文学系年》中指出:“以赋文考之,襄阳之说非是。”已加否定。持江陵城楼说者,与赋中所写也不相合。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对江陵周围的景致也有记述:“城西有栖霞楼,俯临通隍,吐纳江流。城南有马牧城,西侧马迳。”与《登楼赋》中所写的城楼周围景致,完全不合。江陵城楼说也是站不住的。于众说之中,影响较大的就是当阳城楼说、荆州城楼说和麦城城楼说。先看持当阳城楼说者。此说最早见于《文选》李善注。李善在《登楼赋》题下引盛弘之《荆州记》曰:“当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又在“西接昭丘”句下注道:“《荆州图记》曰:‘当阳东南七十里,有楚昭王墓。’登楼则见所谓昭丘。”李善此注一出,后世袭用者较多,如游国恩等的《中国文学史》、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社科院文研所选注的《唐诗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历代赋译注》等。其中前两者长期来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因而影响较大。游先生等编写的《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论到建安七子时说,“王粲滞留荆州登当阳城楼所写的《登楼赋》,是他赋中的名篇。”而朱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则多处提到这一说法。如在上编第二册《登楼赋》的“解题”中说:“本篇是王粲在荆州依刘表时登当阳城楼而作。”·又在注“斯宇”时说:“此楼,指当阳县(今湖北省)城楼。另在中编第一册,对李商隐《安定城楼》一诗中的“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作注中说:“他(王粲)曾登当阳(今湖北省当阳县)城楼,作《登楼赋》。”社科院文研所选注的《唐诗选》中对李商隐《安定城楼》这句诗所作的注,与朱先生的注文字几乎完全相同,说王粲“曾于春日登当阳城楼,作了一篇《登楼赋》”。此说影响最大,一般人一提起王粲登楼,就认为他登的是当阳城楼。然而持此说的人虽多,影响虽大,仍然是错的。下文当涉及。再看荆州城楼说。持此说者也不少,有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的《简明中国文学史》、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辞赋选》、北京大学中文系编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徐公持、叶百丰等。而北大《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和叶百丰可为代表,他、们不但提出看法,且有所分析。《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在《登楼赋》的注①中说:“又据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记》,尝登湖北当阳城楼,感而作赋。按,昭丘在当阳之东,与本文‘西接昭丘’不合,楼应仍是在荆州,时粲不得志,故有是作。”叶百丰先生在《登楼赋讲析》中也加以简要辨析说:王粲所登的楼,“很可能就在荆州,就是荆州南门城楼。粲居荆州,故称荆州城楼为‘兹楼’,不言登某某楼,并即以《登楼赋》为题。”但是,荆州州治何在,查《汉书·地理志》没有明确说明;看《三国志·魏书·刘表传》,似在襄阳;检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则又似在江陵。荆州州治无论是在襄阳,或在江陵,均与赋中所写的登楼所见景致不相符合,这在上文已经涉及,此不赘述。再看登麦城城楼说。持此说者,有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吴文治《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徐中玉主编《古文鉴赏大辞典》、《大学语文》等。我们经过认真的比较和对材料的查证,确认此说是正确的。最有力的证据便是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记述。《水经注》卷三十二对沮水、漳水的注中都涉及到了王粲登楼的地点。且看“沮水注”:“沮水又东南经当阳县城北,县城因冈为阻,北抗沮川,.其故城在东一百四十里,谓之东城……沮水又东南经驴城西,磨城东,又南经麦城西……沮水又南经楚昭王墓,东对麦城,故王仲宣之赋《登楼》云:‘西接昭丘’是也。沮水又南与漳水合。”再看“漳水注”:“漳水又南经当阳县,又南经于麦城东,王仲宣登其东南隅,临漳水而赋之曰:‘夹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洲’是也……今漳水于当阳县之东南一百余里,而右会沮水也。”郦道元对沮水、漳水流经当阳、麦城的情况,特别是流经麦城的方位,一一记述甚明,完全与《登楼赋》所写景致的方位相合。再一证据便是《当阳县志》的辨正。从古至今,主当阳县城楼说者几成定论,按说当阳县人应坚持不移。但查阅《当阳县志》,适证明王粲登楼是在麦城,而不是在当阳。《当阳县志》卷二“山川类”:“水:沮水,出郧阳府房县景山,东南流迳远安县青溪注之,又东迳当阳城玉泉注之,又南经麦城西,楚昭王墓东,又南入天津湖与漳水合。漳水,出自南漳荆山东南……又南过麦城与沮水合,入天津湖。”“古迹类”:“仲宣楼,本在玉阳山顶,旧志谓即城南楼一楼也……考荆州仲宣楼乃五代高季兴建,本名玉沙楼,又名望江楼,宋陈尧咨始改此名。襄阳距沮、漳尚远,则楼在本邑无疑。惟赋内沮、漳并举,不应在今县治,古麦城在沮、漳之间,庶几近之。旧志无所考。”又“陵墓类”:“楚昭王墓在治南八十里(旧志)。按,王粲《登楼赋》曰:‘西接昭丘’。昭丘当在麦城西,距县治不过五六十里。”漆运钧于民国二十三年为《当阳县志》写的“序”中,又比较详细地讨论了这一问题:“《赋》称‘挟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洲’,又称‘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吾读其辞,吾未知斯楼之安在也。而李注《文选》引《荆州图记》曰:当阳东南七十里有楚昭王墓,登楼则见,所谓昭丘本乎是。则昭丘已在当阳东南,而按且在昭丘之东,其不在今日之县治亦明矣……然则今之县治其方位既与古殊,其称仲宣楼则谓在玉阳山顶。旧志谓即城南楼。惟赋内沮、漳并举,不应在今县治。古麦城在沮、漳之间,庶几近之。又称昭丘在麦城西,距县治五六十里。然则今日之当阳城既非古城,则所谓仲宣楼者,亦必在沮、漳之间,与昭丘、麦城相近,乃与赋合。”从以上的辨正和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当阳县志》对沮水、漳水流经当阳、麦城的情形的记载,与《水经注》的记述全同。第二,《当阳县志》的修撰者,根据沮水、漳水与当阳、麦城之间的方位等情况、验证《登楼赋》中所写的城楼周围的景致,指出王粲所登城楼,既不在襄阳,也不在当阳,而应在麦城。关于兴平二年的问题关于王粲赋《登楼》的时间,也有不同的意见。首先在年份上,就有写于建安十年、建安十一年和建安十三年等说法。至于写在一年的什么时间,看法也很纷纭不一。自从唐代李商隐在《安定城楼》一诗中写下“王粲春来更远游”的诗句后,便有不少注本说王粲曾于“春日”登楼而作赋(如《中国历代诗歌选》、《唐诗选》);有的说是“夏秋之交”(《中古文学系年》);有的说是“秋日”(《古文鉴赏大辞典》);有的则具体地定在“九月”(《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这篇名作写在一年的什么时间,作品本身只有“华(花)实蔽野,黍稷盈畴”两句可作依据。既然有花有实,又有黍稷这两种作物,定于“夏秋之交”或“秋日”都是可以的。但首要的是应先确定写作的年份。要确定写作年份,必须倒数回去,看王何时离开长安。王粲在《登楼赋》中说:“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这两句是我们确定写作年代的一把钥匙,上句写他离长安到荆州避难的时间,下句写他登楼作赋的时间。李善注道:“纷浊,喻代乱也……孔安国《尚书传》曰:‘十二年曰纪。’”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道:“遭纷浊句:本句指作者因董卓之乱而避难荆州。”“逾纪,超过了十二年。”这两句是说:因遭遇乱世而离开长安来到荆州,已超过了十二年。那么,“遭纷浊而迁逝”——离开长安是在哪一年呢?俞绍初《王粲年谱》、张克礼《三曹年谱》、吴文治《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定于初平三年,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定在初平四年,而林纾《古文辞类纂选本》卷十则定于兴平二年。这些都不准确。查《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这里的记述极概括,必须参照其他材料才能明确。先看《后汉书·献帝纪》:“初平元年,二月乙亥,司徒杨彪免。庚辰……太仆王允为司徒……三月乙巳,车驾入长安。三年…夏四月辛巳,诛董卓……司徒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五月,董卓部曲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反,攻京师。六月戊午陷长安城,……甲子,杀司徒王允,皆灭其族。……四年,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余人……兴平元年……三月,韩遂、马腾与郭汜、樊稠战于长平观,遂、腾败绩,…三辅大旱,自四月至于是月(七月)……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述:“初平元年二月,卓闻兵起,乃徒天子都长安……二年夏四月,卓还长安……初平三年夏四月,司徒王允与吕布共杀卓……兴平元年……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人相食。”《后汉书·董卓传》记载略同。把以上材料综合起来,再看《王粲传》的记载就比较清楚了。“献帝西迁,徙长安”,是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司徒,指王允。王允于初平元年被任为司徒;初平三年夏四月诛董卓后,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到六月甲子,他即被杀。所以王允征辟王做官,一定在他‘录尚书事、总朝政’的短短的一两个月时间内,即初平三年的四月至六月甲子之间。那么献帝又“诏除黄门侍郎”,一定在王允征辟之后,或在初平三年,或在初平四年。据《献帝纪》记载,初平四年九月,还曾试儒生四十余人,所以任命王粲为黄门侍郎也极有可能在这个时间。以上的记述还比较容易解决。问题是下面几句话:“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这个时间是在哪一年呢?上文说过,俞绍初、张克礼、吴文治定为初平三年,陆侃如则定为初平四年,林纾更定为兴平二年。这是不准确的。较准确的时间我们认为应当是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根据即是王粲的《七哀诗》第一首。《七哀诗》第一首写他离别长安的情形,开头几句是:“西京乱无象,豺虎方构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诗的结尾有“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的诗句,可知是王告别亲友,离了长安,但还没有走太远,只到霸陵(汉文帝陵墓,在长安南)时候写的,写出当时长安城外的“白骨蔽平原”的惨象。从上引《献帝纪》等的记载可知:从献帝初平元年献帝迁都长安起,关中即动乱不已。先是初平三年四月,王允诛杀董卓;五月、六月,便是董卓的部曲李催、郭汜等作乱,“攻京师,陷长安城,吏民死者万余人”;然后又杀王允,灭其族。初平四年,关中比较平定。兴平元年,不但战乱又起,而且发生大旱,从四月至于七月,持续近四个月,“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由大旱而引起的“人相食啖,白骨委积”的惨象,在《三国志·武帝纪》、《后汉书·董卓传》中也都有记载。是否可以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惨象,主要是兴平元年四月至七月的关中大旱,谷物昂贵,“人相食啖,白骨委积”所造成。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初平三年、四年,董卓部曲李催、郭汜等屡屡作难,大肆杀戮,动辄万余人,难道不会造成白骨遍地的惨象?我们说完全可能,但《七哀诗》第一首中接着写了一个饥妇人弃子的场面。这种惨象远远超出了战乱所造成的尸骨遍地的惨象。它只有在大旱之年,“人相食啖”,骨肉不能相保的情况之下才会发生。饥妇人的“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的内心独白,正说明了这种情况。如果仅此一点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上文所引《董卓传》在兴平元年,李傕、郭汜打败马腾、韩遂之后,有这样的记载:“时长安中盗贼不禁,白日虏掠,傕、汜、稠乃三分城内,各备其界,犹不能制,而其子弟纵横,侵暴百姓。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臭秽满路。”而王粲的《英雄记》在记“李催、郭汜”时,也有这样的记载:“李催等相攻战,长安中盗贼不禁,白日虏掠。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臭秽满路。”(《御览》三十五)两者的记载语言全同,说明王粲是目睹了这场战乱的。此事发生在兴平元年三月至七月,这表明,此时王粲还没有离开长安。他离开长安,极有可能在七月前后这个时间。因此,可以确定,王粲“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的时间,不在初平四年,更不在初平三年,而应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王粲离开长安的时间确定了,那么,他写《登楼赋》的时间也大致可以确定了。王粲说自己自到荆州后,“漫逾纪以迄今”——即到荆州后已过了一段漫长的时间,超过了十二年,直到现在登楼之后来作赋。那么,这个时间究在何时呢?有的定为建安十年,有的定为建安十一年,有的定为建安十三年九月降曹之后。吴文治先生在《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中说:“建安十三年九月,王粲归曹操,因劝说刘琮降曹之功,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曹操军至江陵,王粲同往,至当阳麦城,王粲登楼有感,作《登楼赋》。”这结论显然与赋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不符。写赋最大可能是在建安十一年之后,至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荆州之前这个时间,绝不会到建安十三年九月曹操平定荆州之后。王粲在《登楼赋》中写道:“唯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作者强烈地希望社会安定,国家统一,自己好施展宏图大志,但又担心无人赏识。这种交织着等待、希望、担忧、害怕的复杂感情,及怀才不遇的感慨,只能是在刘表时期,而不会是在曹操平定荆州之后。我们知道,王粲投靠刘表,本为了施展其才能。但刘表却是一个“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三国·刘表传》)的人。王粲初到荆州,刘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脱,不甚重也”(《三国志·王粲传》)。《博物志》也记有:“初,王粲与族兄凯俱避地荆州,刘表欲以女妻粲,而嫌其形陋而用率,以凯有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