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七单元 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_第1页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七单元 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_第2页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七单元 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_第3页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七单元 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_第4页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七单元 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对应学生用书P127[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子圉(yǔ)2.醉寐(mèi)3.康诰(ɡào)4.土簋(ɡuǐ)5.织屦(jù)6.跣行(xiǎn)7.似蠋(zhú)8.缁衣(zī)9.聚嘬(zuō)二、通假字1.而越人被发 通披,披散2.鳣似蛇 通鳝,黄鳝3.衣缁衣而反 通返,返回4.曩者使女狗白而往 通汝,你的5.而亡其富之涯乎 通忘,忘记6.彘臞,人乃弗杀 同癯,消瘦三、古今异义1.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古义:出逃今义:因故不声张地离开家庭或当地2.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古义:因,趁机;为,替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必善事左右古义:皇帝身边的近臣 今义:左边和右边4.欲使无穷,其可得乎古义:不受穷困 今义:没有尽头四、一词多义1.相eq\b\lc\{\rc\(\a\vs4\al\co1(①曾从子,善相剑者也察看,②舜相尧二十有八载辅助,③长短大小美恶形相,岂论也哉外貌))2.假eq\b\lc\{\rc\(\a\vs4\al\co1(①假人于越而救溺子借,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③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吸收,④乃以吴叔为假王临时的,代理的))3.因eq\b\lc\{\rc\(\a\vs4\al\co1(①更延英俊,因才授爵根据,按照,②因为君刺之趁机,③立新家,不因民不能去旧依靠))4.亡eq\b\lc\{\rc\(\a\vs4\al\co1(①今我已亡之矣失去,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逃亡,③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出外,④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死亡,⑤燕虽小国而后亡消亡,⑥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通“忘”,忘记))5.其eq\b\lc\{\rc\(\a\vs4\al\co1(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代词,他的,②其一人夜亡,告之代词,其中的,③虽远越,其可以安乎句中语气词,表反问,④子其勉之副词,表祈使))6.而eq\b\lc\{\rc\(\a\vs4\al\co1(①失火而取于海连词,表顺承,②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连词,表转折,③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连词,表修饰))五、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 衣:穿 舍:住2.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 茅:点燃茅草烤3.横树之即生 树:栽种4.常酒者,天子失天下 酒:喝酒(二)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 贵:重视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美:以……为美 恶:以……为丑(2)行贤而去自贤之心 贤:以……为贤(3)子岂能毋怪哉 怪:感到……奇怪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者,……也”表判断)2.“彝酒”者,常酒也(“……者,……也”表判断)3.曾从子,善相剑者也(“……者也”表判断)4.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也”表判断)5.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者也”表判断)(二)省略句1.居(于)晋而可(“居”后省略“于”)2.因(之)为君刺之(“因”后省略“之”)(三)状语后置句1.假人于越而求溺子(“于越”作状语,后置)2.子虽工自树于王(“于王”作状语后置)3.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于不用之国”作状语,后置)4.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于晋”作状语,后置)5.失火而取水于海(“于海”作状语,后置)6.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于齐”作状语,后置)7.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于商太宰”作状语,后置)8.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于君”作状语,后置)(四)宾语前置句1.讼者奚说(“奚”作宾语,前置)2.焉往而不美(“焉”作宾语,前置)3.若又奚患(“奚”作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eq\f(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子圉向宋国的宰相引见孔子。)eq\b\lc\[\rc\](\a\vs4\al\co1(\o(\s\up7(见xiàn:介绍、引见。于:),\s\do5(向。商太宰:宋国的宰相。))))eq\f(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太宰曰:,孔子出来后,子圉进去,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宰相说:)eq\f(“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我已经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eq\f(吾今见之于君。”,我现在就向国君引见他。”)eq\b\lc\[\rc\](\a\vs4\al\co1(\o(\s\up7(之:前一个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s\do5(子独立性;后一个代词,代孔子。))))eq\f(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子圉担心孔子得到国君的重视,于是就对宰相说:“国君见了孔子,)eq\f(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也将看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宰相于是就不再引见孔子。)eq\b\lc\[\rc\](\a\vs4\al\co1(\o(\s\up7(恐:担心。贵:尊重,重视。于:被。因:于是就。),\s\do5(见:前一个读jiàn,看见;后一个读xiàn,引见。))))……eq\f(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上索,伍子胥出逃,守护边界的官吏抓住了他。伍子胥说:“国君搜捕)eq\f(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我,是因为我有一颗美丽的宝珠。现在我已经把它弄丢了。我)eq\f(且曰子取吞之。”候,将对国君说是你拿走了宝珠并且把它私吞了。守卫边界)eq\f(因释之。,的官吏于是就把他放了。)eq\b\lc\[\rc\](\a\vs4\al\co1(\o(\s\up7(边候:守卫边界的官吏。以:),\s\do5(因为。亡:丢失。且:将要。))))eq\f(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晋近,奚,庆封在齐国作乱后想逃到越国。他的同族人说:“晋国近,为什么)eq\f(不之晋?”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不到晋国去呢?”庆封说:“越国远,对避难有利。”)eq\b\lc\[\rc\(\a\vs4\al\co1(\o(\s\up7(为乱:作乱。),\s\do5(于:在。奚:))))eq\b\lc\\rc\](\a\vs4\al\co1(\o(\s\up7(为什么。之:动词,到。利:名),\s\do5(词作动词,有好处。以:对。))))eq\f(族人曰:“变是心也,,族人说:“改变这作乱的心,)eq\f(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改变这作乱的心,即使是居住在)eq\f(远越,其可以安乎?”,遥远的越国,难道就能安宁了吗?”)eq\b\lc\[\rc\](\a\vs4\al\co1(\o(\s\up7(是:代词“这”,指作乱。其:),\s\do5(副词,强化反问语气,难道。))))……eq\f(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宋君曰:,绍绩昧喝醉酒睡着了因而丢失了他的皮衣。宋国国君说:)eq\f(“醉足以亡裘乎?”对曰:“桀以醉亡天下,,“醉酒竟然能丢掉皮衣吗?”绍绩昧回答说:“夏桀因为醉酒丢了天下,)eq\f(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而《康诰》上也说过‘不要彝酒’,‘彝酒’就是经常喝酒;经常)eq\f(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喝酒的人,天子就会丧失天下,若此人是平民百姓就会丧失)eq\f(其身。”,他自己的性命。”)eq\b\lc\[\rc\](\a\vs4\al\co1(\o(\s\up7(亡:丢失。酒:名词作动词,喝),\s\do5(酒。匹夫:平民百姓。身:性命。))))……eq\f(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鲁穆公让自己的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做官,有的到楚国做官。)eq\f(犁锄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犁锄说:“向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国的人虽然)eq\f(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善于游泳,但这孩子一定活不了。发生火灾到大海里去取水,)eq\f(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海里的水虽然很多,但火是一定灭不了,远处的水救不了)eq\f(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近处的火啊。现在晋国和楚国虽然强大,但齐国近在眼前,)eq\f(鲁患其不救乎!”,鲁国的祸患恐怕是救不了了!”)eq\b\lc\[\rc\(\a\vs4\al\co1(\o(\s\up7(或:代词,有的。宦:做),\s\do5(官。于:介词,第一、二、))))eq\b\lc\\rc\](\a\vs4\al\co1(\o(\s\up7(四个为“到”,第三个为“向”。假:借。善:动词,),\s\do5(善于、擅长。其:表委婉,推测语气的副词,恐怕。))))……eq\f(曾从子,善相剑者也。卫君怨吴王。,曾从子,是一个善于鉴别剑的人。卫出公怨恨吴王夫差。)eq\f(曾从子曰:“吴王好剑。臣相剑者也。臣请,曾从子说:“吴王喜欢剑。我是一个鉴别剑的人。我请求)eq\f(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去替吴王鉴别剑,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替你把他杀死。”)eq\b\lc\[\rc\](\a\vs4\al\co1(\o(\s\up7(相xiànɡ:省视、察看。好hào:喜欢。为wèi:),\s\do5(替。示:给……看。之:均代吴王。因:乘便、趁机。))))eq\f(卫君曰:,卫出公说:)eq\f(“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你做这件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eq\b\lc\[\rc\(\a\vs4\al\co1(\o(\s\up7(之:用在主谓之间,),\s\do5(取消句子独立性。))))eq\b\lc\\rc\](\a\vs4\al\co1(\o(\s\up7(为:前一个读wéi,动词“做”;后一个),\s\do5(读wèi,介词“为了”。缘:由于、因为。))))eq\f(吴强而富,,吴国强大而又富有,)eq\f(卫弱而贫。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卫国弱小而又贫穷。你果真去了,我担心你会替吴王把这一)eq\f(用之于我也。”乃逐之。,套用在我的身上。”于是把他赶走了。)eq\b\lc\[\rc\(\a\vs4\al\co1(\o(\s\up7(而:并列连词。必:果),\s\do5(真,假使。为wèi:替。))))eq\b\lc\\rc\](\a\vs4\al\co1(\o(\s\up7(于:在。乃:于是就。之:均为代词,前一),\s\do5(个代曾从子的计策;后一个代曾从子。))))eq\f(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纣王做了象牙筷子,太师箕子就惊恐不安了,认为用上)eq\f(象箸必不盛羹于土簋,则必,了象牙筷子,就一定不会把食物盛放在陶制的食器中,就一定)eq\f(将犀玉之杯;,会用犀牛角和美玉做成的杯子;)eq\b\lc\[\rc\(\a\vs4\al\co1(\o(\s\up7(为:做。箸zhù:筷子。以为:),\s\do5(认为。盛chénɡ:盛放。于:))))eq\b\lc\\rc\](\a\vs4\al\co1(\o(\s\up7(在。土簋ɡuǐ:),\s\do5(古代陶制食器。))))eq\f(玉杯象箸必不盛菽,用上玉杯、象牙筷子,食器里一定不会盛放豆叶制成)eq\f(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的食物,那么一定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吃上了牦牛、大象、豹子)eq\f(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则必,的胚胎就一定不会穿粗布短衣住在茅屋当中了,就一定会穿)eq\f(锦衣九重、高台广室也;,上很多用丝织品制成的彩色花衣,住在高台上宽敞的房子里;)eq\f(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继续追求跟这些东西相称的,那么天底下的东西就不够用了。)eq\b\lc\[\rc\(\a\vs4\al\co1(\o(\s\up7(菽藿shūhuò:豆叶。旄máo:牦牛。衣:前一个名词作),\s\do5(动词,穿;后一个是名词,衣服。舍shè:名词作动词,住。称))))eq\b\lc\\rc\](\a\vs4\al\co1(\o(\s\up7(chèn:符合、相当。以:而,),\s\do5(表修饰。足:充足、足够。))))eq\f(圣人见微以知,圣人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事)eq\f(萌,见端以知末,故见,情的萌发,看到事情的开头就知道事情的结果,所以箕子看见)eq\f(象箸而怖,知天下不,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就惊惧不安,知道天底下的东西不够)eq\f(足也。,纣王用的。)eq\b\lc\[\rc\](\a\vs4\al\co1(\o(\s\up7(微:形容词作名词,微小的苗头。),\s\do5(以:均同“而”,表承接的连词。))))……eq\f(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一个鲁国人自己善于编织草鞋麻鞋,他的妻子善于编织)eq\f(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细白的生绢,但他想搬迁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一定要)eq\f(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穷困了。”这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呢?”那人回答道:“草鞋麻鞋)eq\f(之也,而越人跣行;缟,是要穿在脚上踩在脚下的,但是越国人光着脚板走路;生绢)eq\f(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是要做成帽子戴在头上的,但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eq\b\lc\[\rc\(\a\vs4\al\co1(\o(\s\up7(身:自身、自己。屦jù:用麻葛等物制成的鞋。缟ɡǎo:白绢。),\s\do5(而:均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徙xǐ:迁移、搬迁。于:介))))eq\b\lc\\rc\(\a\vs4\al\co1(\o(\s\up7(词,到。或:代词,有人。履lǚ:在此作动词,穿、踩。跣xiǎn:),\s\do5(赤脚。为:判断动词,是。冠ɡuàn:名词作动词,戴上))))eq\b\lc\\rc\](\a\vs4\al\co1(\o(\s\up7(帽子。被:通),\s\do5(“披”,披散。))))eq\f(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依靠你擅长的手艺,搬迁到一个用不着这些手艺)eq\f(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困,难道能成功吗?”)eq\b\lc\[\rc\(\a\vs4\al\co1(\o(\s\up7(以:介词,凭借、),\s\do5(依靠。长:擅长。))))eq\b\lc\\rc\](\a\vs4\al\co1(\o(\s\up7(于:介词,到。不用:不使用,用不着。其:),\s\do5(强化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得:成,成功。))))eq\f(陈轸贵于魏王。惠子曰:“必善事,陈轸被魏王重视。惠子对陈轸说:“你一定好好地侍奉王)eq\f(左右。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身边的近臣。杨树,横着栽它它就活了,倒着栽它它就活了,)eq\f(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折断了栽它它又活了。但是如果十个人栽杨树,一个人拔杨树,)eq\f(则毋生杨矣。,就没有活的杨树了。)eq\b\lc\[\rc\(\a\vs4\al\co1(\o(\s\up7(贵:尊重、重视。于:被。善事:好好地侍),\s\do5(奉。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树:均为动))))eq\b\lc\\rc\](\a\vs4\al\co1(\o(\s\up7(词,种、栽种。生:活,成活。然:),\s\do5(然而,但是。使:假使,如果。))))eq\f(至以十人之众,树,至于凭十个人的众多力量,栽种)eq\f(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容易成活的杨树,却不能战胜一个人的原因,是什么呢?)eq\f(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子虽工自,这是因为栽种杨树困难但拔掉杨树容易啊。你虽然善于在王面前)eq\f(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树立自己,但如果想除掉你的人多了,你就一定很危险了。”)eq\b\lc\[\rc\](\a\vs4\al\co1(\o(\s\up7(工:善于,擅长。自树:),\s\do5(树立自己。于:在。))))……eq\f(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杨子杨朱从宋国东部的一家旅店经过。店主人有两个小老婆,)eq\f(其恶者贵,美者贱。,其中长得丑的被重视,长得美的被轻视。)eq\b\lc\[\rc\(\a\vs4\al\co1(\o(\s\up7(过:经过。于:从。逆),\s\do5(旅:客舍、旅店。其:))))eq\b\lc\\rc\](\a\vs4\al\co1(\o(\s\up7(其中。恶者:长得丑的。贵:尊重,重视,在此表),\s\do5(被动,被重视。贱:轻视,在此表被动,被轻视。))))eq\f(杨子问其,杨子询问其中的)eq\f(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原因。旅店的主人回答说:“长得美的自以为美,我并不觉得她美;)eq\f(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长得丑的自以为丑,我并不觉得她丑。”)eq\b\lc\[\rc\(\a\vs4\al\co1(\o(\s\up7(父fǔ:对老年),\s\do5(男子的尊称。美:))))eq\b\lc\\rc\(\a\vs4\al\co1(\o(\s\up7(前一个形容词;后一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知:在),\s\do5(可此译为“觉得”。其:第一个是代词,其中的;第二个代美者;第三))))eq\b\lc\\rc\](\a\vs4\al\co1(\o(\s\up7(个代恶者。恶:前一个是形容词,后一),\s\do5(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丑。))))eq\f(杨子谓弟子曰:“行贤,杨子对弟子说:“有才有德)eq\f(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却抛弃了自以为有才有德的心思,到哪里能不美呢?”)eq\b\lc\[\rc\(\a\vs4\al\co1(\o(\s\up7(行贤:),\s\do5(品行好,))))eq\b\lc\\rc\](\a\vs4\al\co1(\o(\s\up7(有才有德。去:离开,抛弃。贤:形容词),\s\do5(意动用法,认为……贤。焉:疑问代词,哪里。))))(2)eq\f(鳣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鳝像蛇,蚕像毛虫。人看到蛇就惊慌恐惧,看见毛虫就)eq\f(毛起。渔者持鳣,妇人拾蚕,,汗毛竖起。可是捕鱼的人用手抓鳝,养蚕的妇女用手捡蚕,)eq\f(利之所在,皆为贲、诸。,利益存在的地方,人们都成了勇敢的孟贲和专诸。)eq\b\lc\[\rc\(\a\vs4\al\co1(似:像。,则:顺承))eq\b\lc\\rc\](\a\vs4\al\co1(连词,就。鳣shàn:通“鳝”,黄鳝。蠋zhú:毛虫。,毛起:由于惊怕汗毛竖起。渔:捕鱼。为:成了、变成。))……eq\f(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杨朱的弟弟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天下雨了,杨布就)eq\f(解素衣,衣缁衣而反。,脱下白色的衣服,穿着黑色的衣服回家。)eq\b\lc\[\rc\(\a\vs4\al\co1(\o(\s\up7(衣:第一个、第四),\s\do5(个读yì,名词作动))))eq\b\lc\\rc\](\a\vs4\al\co1(\o(\s\up7(词,穿;其余读yī,名词,衣服。素:白色。而:表修饰。),\s\do5(雨yù:名词作动词,下雨。缁zī:黑色。反:通“返”。))))eq\f(其,他家的)eq\f(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狗不认识他,就对着他吠叫。杨布很生气,要打狗。)eq\b\lc\[\rc\(\a\vs4\al\co1(\o(\s\up7(知:认),\s\do5(识。之:))))eq\b\lc\\rc\](\a\vs4\al\co1(\o(\s\up7(前一个代杨布。),\s\do5(后一个代狗。))))eq\f(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杨朱说:“你不要打它。你也会像这样!)eq\f(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先前假如你的狗白色出去,黑色回来,你难道能不感到奇怪吗!”)eq\b\lc\[\rc\](\a\vs4\al\co1(\o(\s\up7(犹:像。是:这样。曩nǎnɡ:从前,先前。使:),\s\do5(假使、如果。怪: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奇怪。))))……eq\f(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之以涯,,齐桓公问管仲:“富裕有边际吗?”管仲回答说:“水有边际,)eq\f(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水的边际是没有水的地方;富裕也有边际,它的边际是人们)eq\f(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对得到的富裕已经感到满足的地方。人如果不能知足,那就忘记了)eq\f(富之涯乎!”,那富裕的边际了!”)eq\b\lc\[\rc\](\a\vs4\al\co1(\o(\s\up7(涯:边际。以:有。足:形容词意动),\s\do5(用法,感到满足。亡:通“忘”,忘记。))))……eq\f(三虱食彘,相与讼。一虱,三只虱子吃猪身上的血,在一起争论不休。另一只虱子)eq\f(过之,曰:“讼者奚说?”三,从它们这里经过,说:“你们争论不休的,在说什么呢?”这三)eq\f(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个虱子说:“在猪身上争一块肥腴的地方。”另一只虱子说:“你们)eq\f(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也不担忧腊祭到来时点燃茅草烧猪的燥热,你们又担忧什么!”)eq\f(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于是这些虱子就聚在一起叮咬他们寄生的母体猪,吃它的血。)eq\f(彘臞,人乃弗杀。,猪瘦了,人就不杀它了。)eq\b\lc\[\rc\(\a\vs4\al\co1(\o(\s\up7(相与:一起、共同。讼:争论。奚:),\s\do5(疑问代词,什么。若:你,你们。))))eq\b\lc\\rc\](\a\vs4\al\co1(\o(\s\up7(患:担忧。乃:于是就。嘬zuō:吮吸、叮咬。),\s\do5(母:指虱子寄生的母体,即猪。臞qú:消瘦。))))对应学生用书P1301.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评析]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见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事情的萌发,见到开头就能知道结果。韩非子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事情发生的征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会有一定的征兆,如果是一个灾祸的征兆,就要防微杜渐,把灾祸消灭在萌芽状态,或尽早远离灾祸,以保全自我。2.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评析]漂亮的自以为很漂亮,可是我并不觉得她漂亮;长得丑的自以为很丑,可是我不觉得她丑。这句话实际上传达了韩非对以何为美的评价标准。韩非认为,一个人是否真美,并非取决于其长相如何,而是要看他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无论其相貌如何,他都是很美的。韩非的这种认识对于人们明辨是非,区分真善美、假恶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问题1]本文共有多少则小故事?各蕴涵了什么哲理?[明确]本文一共有14则小故事,其内容及蕴涵的哲理为:寓言故事道理与启示子圉见孔子取舍决于私利子胥出走机智脱险庆封走越“心”为命运症结绍绩昧醉亡其裘警示帝王不可荒醉鲁穆公使众公子宦于晋、荆远水不救近火卫公点破曾从子为利而非为义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见微以知萌鲁人徙越合适环境方显其长陈轸贵于魏王处世之艰难杨子过逆旅行贤而不自贤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勇夫杨布打狗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富之以涯知足之足方为满足三虱食彘共同利益为个人利益之前提[问题2]学习了本文,你认为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韩非子,其思想有什么特点?[明确]韩非的法家思想,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以“法”为中心,结合“术”与“势”的政治观。韩非批判地继承了前辈法家的理论和实践,并且吸取了荀子和道家的某些理论,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结合“术”与“势”的较为全面系统的法治思想。韩非的这种政治主张,强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二是反对复古、主张革新的社会历史观。韩非讲历史,继承了前辈法家商鞅等人的思想,明确提出古今有异,不必遵行古制、效法常规的思想,韩非主张研究社会实情,以制定相应措施。这种反对因循旧制,主张因时而变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无疑是进步的社会历史观。对应学生用书P130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子圉(yǔ)蚤虱(sāo)相剑(xiànɡ)B.象箸(zhù)深邃(suì)土簋(ɡuǐ)C.菽藿(huò)茅茨(cí)称此以求(chēnɡ)D.跣行(xiǎn)被发(bèi)聚嘬(zuō)解析:A项,蚤:zǎo;C项,称:chèn;D项,被:pī。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其恶者贵 贵:尊贵B.匹夫失其身 身:自身C.今我已亡之矣 亡:死亡D.子虽工自树于王 工:擅长解析:A项,贵:尊重;B项,身:生命;C项,亡:丢失。答案: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因谓太宰曰,因为君刺之)) B.eq\b\lc\{\rc\(\a\vs4\al\co1(以我有美珠,桀以醉亡天下))C.eq\b\lc\{\rc\(\a\vs4\al\co1(奚不之晋,吾今见之于君)) D.eq\b\lc\{\rc\(\a\vs4\al\co1(皆为贲、诸,为利也))解析:A项,于是,就;趁机。B项,均为“因为”。C项,到;代词,他(孔子)。D项,变为;为了。答案:B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则毋生杨矣 B.子岂能毋怪哉C.行贤而去自贤之心 D.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解析:A项,生,动词,活、成活;B项,意动用法,以……为怪;C项,意动用法,认为……有才德;D项,意动用法,认为……美丽。答案:A5.仔细辨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陈轸贵于魏王②其恶者贵,美者贱③利之所在,皆为贲、诸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①②被动句,③④省略句,都省略了主语。答案:A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6~9题。鳣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三虱食彘,相与讼。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彘臞,人乃弗杀。(《韩非子·说林下》)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衣缁衣而反 (黑色)B.曩者使女狗白而往 (从前)C.富之以涯 (边际)D.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 (吃)解析:D项中的“嘬”意为“叮咬”。答案:D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eq\b\lc\{\rc\(\a\vs4\al\co1(杨布衣素衣而出,其狗不知而吠之))B.eq\b\lc\{\rc\(\a\vs4\al\co1(因为君刺之,因击沛公于坐))C.eq\b\lc\{\rc\(\a\vs4\al\co1(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人乃弗杀))D.eq\b\lc\{\rc\(\a\vs4\al\co1(子亦犹是,不变是心也))解析: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因果。B项,都是介词,趁着。C项,都是连词,于是。D项,都是代词,这。答案:A8.下列对于选文内容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者持鳣”的故事意在说明,人常常因利益的驱使而变得勇敢,从而揭示人有着意想不到的潜能。B.“杨布打狗”的故事批评了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做法,强调人们做事要学会换位思考。C.“富之以涯”则体现了韩非子“知足之足”才是真正的满足的思想,所以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要“知足常乐”。D.本节所选的故事精确剖析了某些隐微的人性的弱点,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解析:A项中“揭示人有意想不到的潜能”错,应是“批评了人性可因利益而改变的弱点”。答案:A9.“三虱食彘”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现实生活中某些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相互倾轧,不去共同维护集体利益。只有集体利益得到维护,才有个人利益的生存空间。(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0~13题。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韩非子·说林上》)[注]①管仲、隰朋:两人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③不难:不惜,不耻。10.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管仲、隰朋从于桓公 (跟随)B.蚁冬居山之阳 (山南水北)C.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老师)D.不亦过乎 (错误)解析:C项中“师”意为“学习”。答案:C11.下列与“乃掘之”中的“乃”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解析:B项,副词,于是,就,与例句中的“乃”意思相同。A项,竟然;C项,是;D项,代词,你的。答案:B12.翻译下面的句子。(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2)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13.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劝诫世人向圣人、向世间万物学习。参考译文: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于是便挖掘土地,果然挖到了水。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在他们不知道的地方,也不耻于向老马和蚂蚁学习,可是现在的人不知道因自己知识浅薄来向圣人学习,不是错得很厉害吗?对应学生用书P131一、《韩非子》导读1.画鬼最易[原文]有为齐王画①者,齐王问曰:“画,孰②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③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④罄于前,不可类⑤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⑥于前,故易之也。”——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释]①画:动词,指绘画。②孰:谁,什么。③鬼魅:鬼怪。世俗迷信的人以为人死成鬼,物老成魅。④旦暮:早晚,引申为每天从早到晚。⑤不可类:意思是不容易画得像。类,似,像。⑥罄(qìng):显现,出现。[译文]有人为齐王作画,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他说:“狗、马最难画。”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他说:“画鬼怪最容易。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现在你面前,仅仅画得相似而已,所以难画。鬼怪是无形的,不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评析]鬼是最容易画的,因为没人见过鬼,是纯粹靠想象出来的。画鬼就是画没见过的东西,靠脑子想出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所以说画鬼是最容易的。2.秦伯嫁女①[原文]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为之饰装②,从衣③文④之媵⑤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⑥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释]①秦伯嫁女:指秦穆公将女儿怀嬴,最初嫁给在秦国为人质的晋太子子圉(yǔ),子圉只身从秦国逃跑,回国即位,称怀公。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目的,又将已嫁晋怀公的怀嬴(子圉故妻)嫁给流亡到秦国的晋国公子重耳(重耳既是怀嬴的母舅,又是怀公的伯父),改名辰嬴。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即位称晋文公。②饰装:装饰打扮。③衣:这里作动词讲,意为“穿着”。④文:通“纹”,华丽的花纹。⑤媵(yìng):指随嫁,陪送出嫁,亦指随嫁的人。周代贵族女子出嫁,需要同族姐妹或姑侄女陪嫁,称为媵,媵会成为侧室。后世媵和妾渐渐不分。⑥妾:在先秦和秦汉时是指女奴。[译文]从前秦国国君将女儿嫁给晋国国王的公子,为她准备嫁妆,跟着(为她)穿衣化妆的丫鬟就有七十人。到了晋国,晋国公子喜欢她带去的丫鬟却讨厌秦国国王的女儿。这真是成了善嫁丫鬟,却不能说是善嫁女儿啊。[评析]人的眼睛只盯着衣服华丽的婢女,结果却丢掉了真正的主人。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像这位晋国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二、名家点评韩非子的现实意义贾志刚如果纯以天才而论,战国时期最富于天才的两部书就是《庄子》和《韩非子》。如果以现实价值而论,则《韩非子》独占鳌头。看《韩非子》,首先应该看《荀子》,荀子有两个特点完整地传给了韩非子这个得意门生,第一是谁都不放在眼里,第二是世上无好人。整部《韩非子》不讲道德,因为韩非子与他老师一样认为“人性本恶”,世上本没有什么道德。对于世上这些只见利不见义的愚蠢民众,只有一个办法能够让他们老老实实,那就是法律。而且,是轻罪重罚的法律,这一点跟商鞅一脉相承。现在我们知道,法治国家除了严格的法律之外,还有公德以及宗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可惜的是,战国时期没有宗教,也没有后来的儒家。所以,韩非子只看见法律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单就法律而言,韩非子的论述登峰造极,至今无人能及。法律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即便不考虑道德的因素。韩非子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提出了“法、术、势”的概念。其实,整部《韩非子》都是在讲这三个字。什么是法?就是法律法令,这一点非常清晰。什么是术?就是某些事情无法用法来规范,于是要用到权术。权术,说白了就是阴谋诡计,但是能够绕过法律。历史上的所谓名臣们,都是玩权术的高手。然而,有的事情,靠法不行,靠术也不行,这时候靠什么?靠势。势是什么?权势。说白了,势就是不讲法不讲理,用武力暴力解决问题。从概念上说,法是简单概念;术虽然操作起来复杂,概念上并不复杂。什么是势?韩非子给了几个例子,其中一个是关于当年齐国的首相晏婴,晏婴作为一代名相,在法和术的运用上出类拔萃,可是不懂得用势。为什么这样说?晏婴执政的时候,齐国田家的民望已经远远高过国君,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田家迟早要篡夺齐国。这个时候,靠法靠术都已经无法阻止田家了,要保住姜家的齐国,只能有一个办法:强行武力解决。强行武力解决,就是运用势。可惜的是,晏婴没有能够运用势,导致最终田家篡夺了齐国。权势,就是拿来用的,否则还要权势做什么?这是韩非子的看法。在韩非子看来,治理国家,就要合理运用“法、术、势”。三者中,基础是法,必要的时候使用术,实在迫不得已才使用势。但是,该使用势的时候,也要毫不犹豫。三种手段,以怎样的比例运用呢?一个治理水平高的国家,法的比例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术的比例在百分之九上下,势的使用最多百分之一。如果术的比例过高,这个国家一定是权臣弄权,利用各种阴谋诡计中饱私囊;如果势的比例过高,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是个暴政国家,无视百姓的利益,以暴力对待百姓的合理诉求。《韩非子》这部书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政权的统治水准,你只需要了解他们运用“法、术、势”的比例,就能发现这是一个法治国家、一个官僚国家,还是一个暴虐的即将灭亡的国家。实际上,“法、术、势”同样适用于国际关系,譬如美国的对外关系,通过联大谴责、制裁别国,这算是法;通过金融手段、商业手段打击别国,这算是术;直接的军事干预,这就是势。不过,一个现代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应该以怎样的比例运用“法、术、势”,这就不是韩非子能够告诉我们的了,需要我们自己去总结归纳。知识链接:贾志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模块综合检测eq\a\vs4\al(对应学生用书P133)(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部分阅读题(共计55分)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每题2分,计10分)(一)阅读本段,回答1~3题。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昭公知礼乎 (懂得)B.揖巫马期而进之 (作揖)C.君取于吴,为同姓 (攻取)D.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 (袒护)解析:C项,“取”同“娶”。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与例句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君而知礼,孰不知礼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揖巫马期而进之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解析:例句和D项中的“而”都是连词,解释为“如果”。A、B两项均为连词,表承接;C项为连词,表转折。答案:D3.选出对“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一句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A.孔子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宗法等级与礼数规矩之间的矛盾。B.孔子不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并巧妙地解决了宗法等级与礼数规矩之间的矛盾。C.孔子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但不承认宗法等级与礼数规矩之间存在矛盾。D.孔子不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也不承认宗法等级与礼数规矩之间存在矛盾。答案:A(二)(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4.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孔子的思想观点的理解,第一则材料谈的是交朋友的标准,因此说的是孔子的“择友观”。答案:择友5.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时,考生要对两则材料中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进行深入的领会和分析,组织答案时要紧扣材料,不仅要评价孔子的观点,还要挖掘孔子对微生高的评论的用意所在。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参考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到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6~8题,每题2分;第9题7分;第10题4分。共计17分)节用(上)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凊者,鲜且不加者,去之。其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有盗贼加固者,鲜且不加者,去之。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以圉寇乱盗贼,若有寇乱盗贼,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凡为甲盾五兵加轻以利,坚而难折者,鲜且不加者,去之。其为舟车何?以为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凡为舟车之道,加轻以利者,鲜且不加者,去之。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有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于数倍乎!若则不难,故孰为难倍?唯人为难倍。然人有可倍也。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圣王既没,于民次也,其欲蚤处家者,有所二十年处家;其欲晚处家者,有所四十年处家。以其蚤与其晚相践,后圣王之法十年。若纯三年而字,子生可以二三年矣。此不惟使民蚤处家而可以倍与?且不然已。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有与侵就伏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此不令为政者,所以寡人之道数术而起与?圣人为政特无此,不圣人为政,其所以众人之道亦数术而起与?故子墨子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节选自《墨子》)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加倍)B.若纯三年而字,子生可以二三年矣 (生子)C.以为车以行陵陆 (登上)D.此所以寡人之道也 (减少)解析:C项,陵:大土山。答案:C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eq\b\lc\{\rc\(\a\vs4\al\co1(①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②昔者圣王为法曰))B.eq\b\lc\{\rc\(\a\vs4\al\co1(①凡为甲盾五兵加轻以利,②忠不必用,贤不必以))C.eq\b\lc\{\rc\(\a\vs4\al\co1(①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eq\b\lc\{\rc\(\a\vs4\al\co1(①所以寡人之道数术而起与,②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解析:A项中“者”分别为代词,……的人;代词,用在时间词后,表……的时候。B项中的“以”分别为连词,表并列;动词,用。C项中的“且”分别为连词,而且;连词,尚且。D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答案:D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认为,要使国家不穷,关键在于节省开支,应当珍惜人力物力,使“用财不费,民德不劳”。B.为了增加人口,墨子制定了法令:男子到了二十岁一定要成家,女子到了十五岁,一定要嫁人。C.墨子认为征收过重的赋税和攻伐战争是“寡人之道”,要使人口增加,就必须停止暴政。D.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墨子认为除去无用的费用,是圣王之道,天下的大利。解析:B项,并非是墨子制定法令,而是先王的法令。答案:B9.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孰为难倍?唯人为难倍。(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其蚤与其晚相践,后圣王之法十年。(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凡是他们制造这些东西,无一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用财物不浪费,民众不劳乏,他们兴起的利益就多了。(2)什么东西不容易加倍呢?看来只有人的方面加倍是不容易的。(3)拿那些早的与那些晚的来比较,要比圣王所规定的迟十年。1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答案: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1、12题,每题2分;13题8分。合计12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 (夹,迫近)B.因之以饥馑 (因为)C.以俟君子 (等待)D.鼓瑟希 (弹奏)解析:B项,“因”应为“继,紧接着”。答案:B12.下列加点词与“子路率尔而对曰”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然则何时而乐耶C.舍瑟而作 D.视其缶,而吾蛇尚存解析:B项与例句中“而”均表修饰。答案:B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你们)平常总是说:“没人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想做些什么呢?(2)我去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以使得百姓都有勇气,而且懂得礼义道德。(3)孔子深深地感叹说:“我赞同曾点的志向!”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14~17题,每题2分;18题8分。合计16分)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太宰曰:“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于君。”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绍绩昩醉寐而亡其裘。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对曰:“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锄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盛羹于土簋,则必将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则必锦衣九重、高台广室也;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之不足也。……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陈轸贵于魏王。惠子曰:“必善事左右。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至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三虱食彘,相与讼。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彘臞,人乃弗杀。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 (拜访)B.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 (水边)C.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 (穿)D.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 (shènɡ,胜过、超过)解析:A项,过,经过。答案:A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①晋近,奚不之晋,②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B.eq\b\lc\{\rc\(\a\vs4\al\co1(①虽远越,其可以安乎,②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C.eq\b\lc\{\rc\(\a\vs4\al\co1(①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②桀以醉亡天下))D.eq\b\lc\{\rc\(\a\vs4\al\co1(①其狗不知而吠之,②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解析:D项“而”,都是连词,就。A项“之”,动词,到;助词,主谓之间,不译。B项“其”,疑问代词,表反问;副词,恐怕。C项“以”,介词,凭借;介词,由于,因为。答案:D1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人性恶的句子是()①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太宰因弗复见也②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③越远,利以避难④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⑤纣为象箸而箕子怖⑥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A.①②⑤ B.②③⑤C.②③⑥ D.②④⑥答案:A1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圉把孔子引荐给宋国的太宰,子圉后来问孔子这人怎么样,太宰给孔子很高的评价,希望把孔子引荐给国君。子圉怕孔子得到国君的重用而忽视了自己的地位,就劝告太宰别把孔子引荐给国君。这则故事说明为国家选才是来不得半点私心杂念的。B.狗认不认识杨布是凭着杨布出门穿过的衣服,这暗示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以貌取人,仅靠容貌判断会闹出许多笑话,判断一件事情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不能犯形式主义错误;跟狗生气是不值得的。C.鲁穆公为了跟晋国、楚国搞好关系,以便在患难的时候能找到盟军,不惜派儿子们去他国掌管兵权。犁锄一席话击中了要害,这样做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所做的对鲁国潜在的危急于事无补。D.三只虱子为了在猪身上争夺最佳地盘吵吵嚷嚷,最后这些虱子不再争吵,一起叮咬猪,猪不胜其纷扰,消瘦了下去。这则寓言表明了人们常常为眼前利益忙乎,不能为长远利益筹划。解析:C项,不是掌管兵权,而是做官。答案:C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庆封在齐国作乱而想逃跑到越国。(2)现在晋国、楚国虽然强大,但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患恐怕救不了了。(3)品行方面有才有德,却去掉了自以为有才有德的心思,到哪里能不美呢。第Ⅱ部分积累·应用·探究(共35分)五、选择题。(每题2分,计16分)19.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木铎(zé)执舆(yú)饿殍(fǔ)园圃(pǔ)B.怃然(wǔ)比及(bǐ)犬豕(shǐ)社稷(jì)C.舞雩(yú)庠序(yánɡ)栏厩(jiù)哂之(shěn)D.数罟(ɡǔ)洿池(wū)譬若(bì)箪食(dān)解析:A项中“木铎duó、饿殍piǎo”;C项中“庠序xiánɡ”;D项中“譬若pì”。答案:B20.下列成语、格言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eq\b\lc\{\rc\(\a\vs4\al\co1(当面对仁不让,欲速而不达成功,智者乐喜欢水,仁者乐山))B.eq\b\lc\{\rc\(\a\vs4\al\co1(怨天尤尤其人,左右逢源源头,未能事服侍人,焉能事鬼))C.eq\b\lc\{\rc\(\a\vs4\al\co1(空空什么也没有如也,学而不厌满足,不在其位,不谋考虑其政))D.eq\b\lc\{\rc\(\a\vs4\al\co1(好为做人师,待价而沽卖,道不同,不相为谋共事))解析:A项中“欲速而不达”的“达”是“到达”;B项中“怨天尤人”的“尤”是“埋怨”;D项中“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谋”是“谋划”。答案:C2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B.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C.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D.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解析:应为“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答案:B2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思一样的一项是()A.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B.恐吾无其实C.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D.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解析:A项是“措施治理”;B项是“实在的政绩”;C项是“跟从来”。答案:D2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B.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C.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D.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解析:B项中“兹”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