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唐外来饮食看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 工商管理专业_第1页
从汉唐外来饮食看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 工商管理专业_第2页
从汉唐外来饮食看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 工商管理专业_第3页
从汉唐外来饮食看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 工商管理专业_第4页
从汉唐外来饮食看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 工商管理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汉唐外来饮食看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摘要汉唐两代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汉代张骞通西域后,中原汉族才开始了解、接触和认识到周边民族的生活。到了唐代,中原民族对周边民族的认识比前代有了很大发展。从汉唐外来饮食向中原地区的传播及其逐渐被中原人接受的过程来看,这两个时代中原民族与周边其他民族的交流日益密切,各民族开始融合为一个大家庭。彼此借鉴吸收各自生活中的优点,民族关系也渐渐变得亲密和谐起来。这些丰富多彩的外来饮食的种类,向我们展示了这两个朝代兼容并包的民族政策,可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和处理今天的民族关系。关键词:汉唐时期;外来饮食;民族交流AbstractTheHanandTangDynastiesoccupyanimportantpositioninChinesehistory.EversincetheHancourtsentZhangQiantothewesternregions,,theHandynastyhadbegantolearnmoreaboutitsneighboringregions.IntheTangDynasty,theCentralPlainsethnicgroupsprogressedinbetterunderstandingitssurroundingnations.Forexample,foreignfoodwasexposedtoareaswithintheHannationandacceptedbyCentralPlains,whichshowsclosecommunicationbetweenthepeopleoftheCentralPlainsandtheotherneighboringethnicities,aseachnationbegantomergeintoonebigfamily.Learningfromeachotherandabsorbingtheadvantagesfromeachothers'lifestyles,ethnicrelationsgrewintimateandharmonygradually.Theserichandcolorfultypesofexoticfoodsshowthatthetwodynasties’compatibilitycanhelpusbetterunderstandanddealwithtoday'sethnicrelationsappropriately.Keywords:TheHanandTangDynasties;Exoticdiet;NationalCommunication前言饮食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同样举足轻重。研究汉唐时期外来饮食的品种及传入途径,不仅仅是探究从西域传来了哪些食物,更是通过探索饮食,来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两个时期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的广泛性和友好关系。也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到在汉唐时期中国逐渐形成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的历史。这对我们今天民族政策的制定有启示作用。“外来饮食”中“外来”所指的区域,在此篇文章里对汉代和唐代来说是不同的。汉代“外来”这个词语主要指的是西域,也就是古代新疆[1],它的范围包括葱岭以西,亚洲和欧洲的一部分疆域,被天山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共有36个小国家。此时南方的一些小国家与汉朝也有往来,它们都是与汉朝相毗邻的国家。唐代,由于政治清明、社会繁荣,实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吸引了周围的许多国家,此时各国文化交流活跃,比如波斯、印度、日本等国都与中国有往来。其次是交流,交流是双向的,但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外来饮食的传入,中原文化对周边民族的影响会略有提及。一、汉唐外来传入的饮食(一)汉代与周边民族交流的背景汉代是继秦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汉代的历史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堪称汉朝历史上最为强大,最让人感到优越感和自豪感倍增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汉朝经济实力开始增强,国力强盛。但在汉初时,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丞相诸侯上朝只能坐牛车的困难局面,这足以看出西汉初年在内战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王朝并非是繁荣昌盛、威风凛凛的国家。当汉高祖统一中原时,四周诸种族鲜卑、乌桓、南蛮,已将中原文化区域围得水泄不通[2]。周边强大的民族频频南下侵扰边境,对汉族构成最大威胁的就是公元2世纪征服了西域诸国的匈奴。匈奴人占领西域后,以此为据点,开始进攻西汉,楚汉之争刚结束后的西汉王朝由于内战的损耗和创伤,人口急剧减少,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内军事力量非常弱,国破民穷。汉惠帝时,匈奴的冒顿单于给新寡的吕后写了一封情书。其中有云:“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3]这对堂堂大汉太后来说是极大的侮辱,但当时的汉朝廷对这个侮辱的回应,是送一位漂亮的公主“和亲”。西汉初,因匈奴的南侵,在中原的西北,形成了一种紧张之势。到汉武帝时,这种紧张的程度到达了爆炸点,中原种族与匈奴之种族斗争的序幕由此开启。后在大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对西域的了解开始增加,且国内经济恢复,军事力量增强,于是对匈奴展开了更积极、更大规模的战争,最终征服了匈奴。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确立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地位。随后,西域的小国或被汉使劝服或迫于战争的无奈,先后臣服与汉。自此以后,汉族开始踏出中原大门,走上了与周边其他民族交往融合的道路。东汉王朝建立后,定都洛阳。因吸取了西汉亡国的教训,故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解决新莽政权建立后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和巩固内部政权上,未与周边国家发生过较大的武力冲突。东汉初年内部政权尚不稳定,没有办法去管理西域,匈奴再次控制了西域。汉明帝时,北匈奴又不断的侵扰边境,明帝派遣班超去出使西域各国,班超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外交天赋,帮东汉政府重新确立了对西域的管辖权。并迫使鄯善、于阗两国归服汉朝。从此东汉与西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得以继续发展。(二)汉代传入的饮食汉代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华夷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政治经济方面的交流也影响带动了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国古代饮食体系有了新的发展。这个时期华夷之间的饮食方面的交流内容十分丰富。根据诸多史书的记载,由少数民族向汉族输入的饮食品种主要包括:葡萄和苜蓿、安石榴、胡桃、胡蒜、胡荽、胡瓜、胡葱、胡菜、西王母枣、胡麻、石蜜、胡椒、龙眼、荔枝、柑橘等[4]。烹饪方法主要包括:羌煮、貊炙、胡饼等。由此不难看出传入饮食是多种多样的,说明了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是有差异的,人们的饮食生活习俗也是不相似的。伴随着这些食品的传入华族也向夷族输入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食品,传去的饮食主要有:米、酒、秫、蘖等。这个时期,华夷之间以多种方式不断地进行饮食文化方面的交流,不断的改变着彼此的饮食结构,同时饮食品种的增多也改变了汉族与夷族人们的生活方式。(三)唐代与周边民族交流的背景唐朝,是历史上公认的中国最强盛最开明的时代,周边民族众多,如突厥、吐蕃、回纥、南诏、靺鞨、契丹等民族都与唐朝有过不同程度的交往。盛唐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这个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成就斐然。隋末,社会动荡各方势力趁此起义,李渊在617年发动晋阳兵变,次年便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在统一中原的过程中,曾经求助过突厥势力。李渊曾亲自致书突厥可汗卑辞厚礼,愿与突厥恢复和亲,甚至称臣于突厥。但突厥始终不愿让中原出现统一强大的王朝,屡次扰边,为灭胡宼之祸有人甚至建议迁都,认为这样胡宼之祸可以自灭。至唐太宗即位不久,国内政局动荡,突厥再次乘机进攻中原。因太宗了解突厥,遂“啖以金帛”后,突厥开始请和,次日太宗与突厥首领斩白马盟于渭水便桥之上[5],突厥始退。此后,为了打败突厥,太宗加强将士的骑射训练,并奖励训练优秀的士兵。终与贞观三年时攻灭东突厥,后又灭西突厥和薛延陀。且对夷族与汉族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唐太宗因此被其他四方的夷族尊称为“天可汗”。唐在西域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在漠北设羁縻制度,在攻伐敌国时,常以宗主国的身份要求与其建立宗蕃体系的国家如突厥、回纥、契丹、靺鞨等国出兵保护自己的政权。唐朝的强盛和开明丝毫不亚于世界上最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对外交往范围已波及亚欧地区。此后,唐人一词被用来称呼华夏民族。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族开始认识到周边诸种族的存在后,华族与夷族之交往由最初的攻打、征服发展到唐代开明、开化的程度,夷族胡人在唐可经商、可做官、可以学习知识文化,还可以参加唐代科举考试等,都足以反映出唐代华族与周边夷族交往已渐趋平等,胡汉民族日益融合为一家。(四)唐代传入的饮食唐朝社会开明,经济繁荣,曾在那个时期承担着各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的角色。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财富的积累日增,人们摆脱传统饮食礼俗,享受生活,瓜果蔬菜在人们饮食结构中的地位上升。据史料的记载当时从西域输入中国的作物有:波斯枣又名海枣、偏桃又名巴旦杏、树菠萝又名菠萝蜜、油橄榄、胡椒、无花果、阿月浑子、菠菜、西瓜、莳萝[6];还有从新罗引入的形似鸡蛋、颜色较白的茄子。从国外引进可以用来培植的蔬菜主要有莴苣和菠菜两种。马乳酒和葡萄酒本是游牧民族的特色酒文化,早在汉代时,我国历史文献就对其有记载,但此时的传入的只是成品酒,尚未涉及制酒之法,且这些胡酒都是非常稀缺罕见的,只有上层社会的人能够品尝。唐代时唐太宗曾从高昌引入酿酒之方,马乳葡萄酒才被大众所认识。唐代社会开明,饮酒之风盛行,在一些发达地区如长安,酒肆、酒坊大量存在。此外内地人民曾从西域少数民族那里学会许多食品的做法,如“胡饼”、“乳酪”[7],胡饼原为西域常食,汉时传入内地,唐代已成为民间大众化食品,属于众多胡食种类的一种。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民族因无固定统一政权的存在,北边少数民族常常南下侵略,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游牧民族的乳酪饼在内地流传开来。唐代时,乳酪已被中原民族欣然接受,据史书记载唐文宗一天可以食用由乳酪膏腴制作的十几枚“银饼”,乳酪这时亦可加在米饭中食用。随着对外交流的发展,中原饮食文化与西域饮食文化在互动中彼此冲突碰撞,在碰撞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此时中原传入西域的饮食以点心、馄饨和饺子比较典型[8],点心在秦汉时已有,通常都是环形的,以蜜和秫米粉为主要的原料,再用猪油炸熟即可食用。至唐时,由于社会生产的发达,点心的形状已发生更大的变化,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点心。馄饨的做法较简单,将馅裹入薄面片中,用汤煮熟即可食。唐代,馄饨有了很大的发展,馅的种类多达24种。传说饺子最初由汉代张仲景创造,也是一种包馅的面食。这三种内地的美食,据考古发现都曾出现在新疆的吐鲁番地区。(五)汉唐外来饮食的分类1、传入的蔬菜种类在历代饮食生活中,粮食和蔬菜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早期人们采集渔猎的生活方式为后来蔬菜的分类提供了基础,早期人们最先食用的是绿叶类的蔬菜和根部类蔬菜,后来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食用范围有所扩大,汉唐时期的中国民族众多,宏大的国土面积包含了较为丰富的气候类型,因而孕育了多样自然环境,为不同地区人们不同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一些蔬菜的茎、干、果实、嫩芽均被发现并食用,蔬菜的种类也由此丰富起来。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蔬菜多达百余种,在较常见的蔬菜里边,从西域传来和汉地原产约各为一半。汉唐时从域外引入的食用绿叶的蔬菜主要有:苜蓿、胡菜、菠菜、芸苔等,食用果实类的蔬菜有胡瓜、胡蒜,食用茎叶类的蔬菜有胡葱、莴苣等。2、果品的分类葡萄,我国史书中亦写作蒲陶、蒲桃,秦汉时从西域传入。《史记•大宛传》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9]”可见葡萄是仅供皇宫贵族食用的“奢侈品”,中原地区葡萄种植实属罕见。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少数民族空前活跃于中原地区。胡汉双方交流日益频繁,葡萄的种植得以推广。枣乃五果之首,其种植面积甚广且品种繁多。在胡汉双方的交流下,西王母枣被引入中原地区。此枣有五寸长,枣核非常的细小,而且两头都有把,传说出自昆仑山,故得名。它在汉唐时被视为是珍贵的果品,因为枣树耐旱,树苗的成活率高,而且枣的果实可以做成枣脯长期保存,遇到灾荒年可以用来充饥救命。所以其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汉唐时期从周边少数民族中传来的水果还有:安石榴、龙眼、荔枝、柑橘、波斯枣、偏桃、树菠萝等。3、饮品的分类汉唐时期从西域传来的主要的饮品种类有:葡萄酒、龙膏酒和三勒浆。早在汉代时我国已形成酒文化,汉代有乡饮仪式,是古代的一种宴饮风俗,起源于上古。但汉代对饮酒有明确的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老百姓一年只有在一些节日期间、遇有喜事或丧葬时才有机会好好畅饮。到了唐代,饮酒之风更盛。西域酒传来后,唐长安的酒肆始变多,经营酒业的多为西域人,还有来自域外的陪同客人喝酒的舞姬,酒肆于是就成为了城内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在唐代,酒是许多文人骚客的灵感来源,诗仙李白便是一位嗜酒者,他的许多作品都以酒为写作题材。4、传入的调味品种类汉唐时期,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饮食种类和口味都渐趋增多,饮食中的调味品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人们对食物印象,味道单一的食品很难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个时期饮食中的调味品的种类较之于前开始增加,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除了有葱、姜、蒜等又增添了胡椒和蔗糖这两种味道完全相反的调料。还有一种传来的名为辛嗅药的调味品。调味品的增多大大丰富了食物的味道,进而起到了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作用。5、传入的食物烹饪方法汉唐两代输入中原的食物加工烹饪方法主要有胡饼、胡羹、乳酪、胡烧肉、羌煮貊炙、羊盘肠雌解法等。汉代从夷族传来的食品在魏晋南北朝时受到黄河流域人民的喜爱,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羌煮貊炙”这其实是两种实物的烹饪方法。“羌煮”就是煮或者涮羊、鹿肉,“貊炙”与烤全羊很相似,这样做出来的食物味道鲜美,受到了广大汉族人的喜爱。唐代,最有名气的当然是胡饼,胡饼是在炉里烤制出来的,有馅,上面敷有胡麻,且味道香脆可口。所以也很受人们的欢迎。二、汉唐时期外来饮食传入的途径(一)汉代外来饮食传入的途径1、培育并种植秦汉时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饮食交流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引入种子进行栽培和种植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葡萄,对于葡萄具体由什么人什么时间传入中原,现在资料仍比较少,但可以肯定的是葡萄是通过向西域引种进入中原的。还有好多食物也是通过此种方式进入中原的,例如:苜蓿,颜师古曰“今北道诸州旧安定,北地之境往往有目宿者,皆汉时所种也。[10]”苜蓿最初引进来的用途是来喂马的,但后来人们发现它的叶子人也可以食用,于是就被作为一种蔬菜来食用。安石榴,陆机《与弟云书》曰:“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也。[11]”胡瓜,也是张骞打通西域后,其种子才流传入中原的,中原人才开始学习种植这种蔬菜,到隋朝时,因隋炀帝排斥胡文化,故将胡瓜更名为黄瓜。胡葱、胡蒜、胡豆等其它农作物在东汉时已进入普通人的家庭,据史书《四民月令》中记载:三月,“植禾、苜麻、胡豆、胡麻”[12]。七月,“可种芜菁及芥、牧宿、大小葱子、小蒜、胡葱。[13]”秦汉时期还有一种蔬菜叫芸苔,因它能够在西域羌族等一些苦寒之地生长,不惧怕霜雪,也叫寒菜、胡菜。荤菜的概念随着西域菜的引入开始出现,古代对于食用后会产生强烈的味道且久久不能消失的菜就称其为“荤菜。”一般来说,许多的方士、道士和僧人都不会食用这些荤菜的。比如胡蒜,胡葱,胡荽。胡蒜又名大蒜,它与汉地自产的小蒜的区别在于味道更辛辣。张骞出使西域后,这种胡蒜才传入内地。胡荽又名香菜或芫荽,可直接生吃,亦可作为一种主菜的配料食用。为了与汉地的自产的葱区别,胡葱又名大葱。“荤”字对我们今天来说指的是有油腥的或者是肉食。可在古代时,它指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肉食,《说文解字》中曰:“荤,臭菜也。[14]”指的是带有刺激性气味的蔬菜,像蒜、韭、葱、香菜等都属于“荤”的范围。越南被汉武帝攻破后,南方的草木和多种果树被从岭南移植回来:“以植所得奇花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蔗十二本;留求子十本;桂百本;蜜香、指甲花百本;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柑橘皆百余本。[15]”这次移植虽失败了,但却实现了荔枝等水果真正意义上与汉族水果的交流。当然秦汉时期汉地的一些水果如桃、梨、梅、杏、桑树也通过移种的方式传到了域外,甚至更远的地方。2、贡纳汉时,华夷之间饮食交流一个很重要也很常见方式便是通过贡纳体系来交流。汉武帝时期,曾多次移植岭南地区的荔枝,但此果木并不适应北方环境,移植来的树木要么死的很快,要么长大后不结果食。于是荔枝等水果只能通过岁贡的方式来到中原,满足皇室的需要。为了每年供奉这些水果,许多传送的人都死在了道路上,对百姓来说是极大的痛苦。汉朝还在岭南地区设置了专门掌管贡纳的官员,《汉书•地理志》载南海郡有圃羞官,交趾郡有羞官[16],应该是专门掌管岁贡的官员,与此同时交趾郡还有掌管橘柚的橘官[17]。东汉末年,三国的时候,交趾太守士燮仍以龙眼等物贡送孙权。如每次派人去见孙权,“奇物异果,蕉、邪、龙眼之属,无岁不至。[18]”西域也曾用葡萄酿造的酒作为供奉给汉代朝廷的饮品。武帝修上林苑时,群臣献出的奇花异木多达三千余种。此种贡纳方式的交流,只限于皇室内部的皇亲国戚,对大众的饮食生活产生的影响并不大。汉代与匈奴的和亲则是另一种交流方式,主要是将汉族的文化传播到西域。这种政策颠倒了中国的贡纳体系,汉朝开始承担着匈奴附庸国的角色[19]。汉用和亲的方式讨好匈奴,和亲的公主每次都带大量的金银布帛去匈奴,汉朝每年也向匈奴送去一些米、酒之类的食物,并与匈奴结成兄弟关系,匈奴侵略的频率才会降低。如《史记》中说“约为昆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20],这些从汉地传入匈奴的食品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匈奴人的饮食生活。3、双方之间的贸易在诸多饮食交流方式中,贸易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不同的是贸易交流的对象主要是民间的大众。居延汉简中出现了有关“乳”的价格的记录,反映了当时游牧民族日常生活中的蓄奶已经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了。居住在东南地区的越族也用龙眼、荔枝等土特产与汉族进行交换。枸酱也曾被蜀地的商人暗中多次运往南越出售,西汉时番阳令唐蒙将西汉准备出兵南越的消息透漏给南越人,南越人便用平时食用的枸酱招呼唐蒙,后经多次盘问南越本地人和一些商人,才知这些枸酱都出自蜀郡[21]。由此可见,贸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开始初露头角。汉昭帝时,西汉长安的食肆中已经出现了受周边民族影响卖熟肉熟食的现象。4、战争上述所举的几种交流方式是华夷之间最频繁的交往方式,还有一些交往方式也促进了胡汉民族间的饮食交流。比如战争,李广利攻打大宛时,汉军的补给主要从沿途国家获得,能攻打下来的地方就有粮食,攻打不下来的只好离开,但汉军沿途经过的小国家都用粮食来迎接汉军。汉武帝“平百越以为园圃,却羌、胡以为苑囿,是以真怪异物,充于后宫”[22]。随着岭南地区的统一,南方大量的橘柚被运往中原,进入寻常百姓家得到普遍食用,以至于橘柚竟变成人们讨厌的水果。这些例子足以反映出战争这种本出于政治目的行为,也间接促进了华夷之间的饮食交流。(二)唐代外来饮食传入的途径1、丝绸之路汉代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随汉对西域的征服也畅通无阻。因在此路上汉输往西域的主要是丝绸和丝织品故名丝绸之路[23]。唐代时对中原与周边民族交往有巨大贡献的便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若没有通往周边的道路,那我们只能是一个骄傲自大、固步自封的民族,也不可能会有汉唐盛世的繁荣景象。唐代人们也很重视对蔬菜的栽培,莴苣和菠菜这时从外地传入,《清异录》中记载:高昌国的使者出使汉,隋人用很高的报酬向他们求得这种菜种,因为酬金丰厚,所以得名千金菜,即莴苣又名莴笋。《旧唐书.西域传上》记载:贞观二十一年,泥婆罗遣使献波菱菜,酢菜,浑提葱。波菱菜是菠菜的一个新品种。中唐后,吐蕃崛起,控制了通往周边民族的陆上丝绸之路的河西与陇右地区。致使中国与国外的许多商人不得不寻找新的道路,从汉以来逐步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时被人们发现并加以利用。且中唐后,北方因受安史之乱的影响,生产凋敝,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许多外国农作物的引进都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唐代最受中原人青睐的胡食便是经过丝绸之路传入的。早在汉代就有传入的胡食种类,唐代时这种饮食才被大众接受。据《旧唐书•與服志》记载:“贵人御食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24]”唐代的胡食种类非常多,主要分为毕罗,烧饼、胡饼、搭纳等几种。其中胡饼最为有名,长安卖胡饼的摊店很多。《资治通鉴•玄宗纪》中记载,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逃亡咸阳集贤宫时,正是中午,皇上还没有吃东西,杨国忠从市集上买来胡饼供玄宗充饥。唐长安的胡饼名声斐然,就连大诗人白居易也作诗“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历陈胡饼酥脆香的特点。胡食与汉食最大的差别在于口味不同,即佐料的不同的。胡椒这种调料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唐代社会的,胡椒本产自西方戎族,形状就像梧桐子,因味道辛辣如椒,故名胡椒,属于众多调料中的一种,主要的用途是增加胡盘肉食的味道。还有尼泊尔进贡来的名为辛嗅药的一种调料,这些调料在胡食烹饪中都被大量应用。商人在丝绸之路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唐代是商人经商的黄金时代,一些商人经丝绸之路来到唐朝将自身所带物品或出售于集市或者进献给皇上,这些人都自觉或不自觉的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2、使者的传播唐代社会饮酒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外来酒的饮用非常频繁,唐初就已将高昌的马乳酒和葡萄酒酿方引入长安,唐太宗特别重视酒的酿造,所酿之酒气味醇香,味道兼具缇齐酒与盎齐酒的辛辣猛烈,赏赐给群臣饮用后,味道才在京师里边传开来。后诗人也多以酒为题材作诗。波斯的三勒浆及其酿造步骤也被引进来,三勒浆中的三勒指的是庵摩勒、毗梨勒和诃梨勒,它们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水果,用这三种不同的果子酿造出来的果酒就是三勒浆。此外,唐朝还从乌弋山引入了一种色泽较黑,喝了会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的龙膏酒。蔗糖及其制糖工艺此时也由使者引入,给唐长安的饮食中又增添了一种美味,其意义可与葡萄酒酿方的引入相提并论。中国早在唐之前便开始种植甘蔗,但那时的甘蔗多被用于制作糖稀,蔗糖工艺并未衍生。据王溥《唐会要》记载:西域有石蜜。为引进制糖工艺,时任皇帝的唐太宗专门遣使去摩伽佗国进行学习。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唐代所产蔗糖的品质开始反超西域。随着制糖工艺的成熟和普及,糖开始作为一种调味品应用于饮食烹饪。中国在唐朝时,政权统一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善于接受新事物,此时的长安不仅有胡食的输入,胡服、胡乐、胡舞也纷纷传入,成为国际意义上的大都市。外国许多留学生和僧人大量来华,有些人因喜爱唐文化,竟愿意留在唐朝供职。比如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官至正三品,曾在中国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同样中国也有去外国交流的使节,唐朝的玄奘西游与鉴真东渡都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3、民族融合盛唐时期疆域十分辽阔。由于国力的强盛,吸引了周边不少民族,移居内地的民族开始增多,特别是北边地区的民族。还有一些民族或受战争的影响或由于自身发展的需求,往往举族内迁,与中原人长久的相处后,彼此双方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致使饮食文化之间相互渗透。在不断的交流摩擦中,中华饮食文化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同时疆域面积的扩大使许多民族开始融合、杂居、互相影响学习。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游牧民族开始习惯耕作农业,渐过上稳定的生活,汉族也意识到了畜牧生活的自由,开始重视畜牧业的发展。4、和亲和亲在历朝历代都是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当然唐代亦不例外。和亲不仅能够维持两国相对的和平,在和亲背景下,两国交流日益密切,交流领域也日渐宽广,饮食领域的交流便是其中一种。以吐蕃和回纥两个民族为例:吐蕃隶属西羌,松赞干布作为吐蕃首领,统一并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强盛时的吐蕃,热衷于向外扩张,甚至控制了在丝绸之路上占据重要地段的河西与陇右。唐太宗贞观十五年,随着文成公主入藏,大量的农作物品种开始涌入吐蕃,唐与吐蕃饮食文化进入鼎盛时期。《西藏政教鉴附录》说的更加具体:“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土也。[25]”茶文化的传入使得藏民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吐蕃人饮茶时,喜欢加入酥油将两者一起合熬,从而创造出汉文化与吐蕃文化的结合物:酥油茶这一独具风味的饮品。今天,每日饮用酥油茶已成为藏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唐中宗时金成公主入藏,带去大批汉族蔬菜种子与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现在藏语中的豆腐、白菜、韭菜、萝卜、酱油、醋、葱等食品和调味品的名称,均由汉语转译而来”[26]。回纥是铁勒人一支,曾和其他铁勒诸部一起出于突厥控制之下。唐太宗贞观年间,回纥助唐灭薛延陀和突厥。唐在漠北铁勒设羁縻府州,回纥为瀚海都督府。中唐以后,回纥多次帮助中原平叛,与唐的关系一直很友好,也受到了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回纥开启了历史上的最早的茶马贸易。据《新唐书》记载:“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27]”“茶马互市”使茶叶与其他饮食相比有不可比拟的意义和作用,茶叶成为中原民族换取周边地区的优良马匹的重要物质之一。除茶叶外,回纥还从唐朝得到不少牛、羊和粮食。回纥虽对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并不大,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影响了中原与周边民族的交往。它位于中原通西域的交通要道上,当时许多西域和外国的胡食、胡饮都是先经过这个要道后,才传入中原。如原产自非洲的西瓜,沿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在唐初进入新疆地区,后又传入契丹人生活的北方,再随着契丹向南传播到了黄河流域。三、汉唐时期的民族政策对外来饮食传入的影响(一)汉唐时期外来饮食传入种类比较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的饮食中以水果居多,如葡萄、安石榴、西王母枣、龙眼、荔枝、柑橘等。此时从夷族传入中原汉族的还有一些食品的烹饪制作方法,比如食肉的羊盘肠雌斛法和羌煮貊炙,这些方法的完整过程并没有被汉族全盘接受,它们传入后汉族人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加工改造,以使其更适应汉族的饮食文化,比如加入姜、桂等调料去掉食物中的影响食欲的膻腥味。而唐代来自域外的饮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种类渐趋丰富,涉及到日常饮食生活种类的方方面面。传来的饮食在汉代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波斯枣、巴旦杏、树菠萝、西瓜等水果。传来的蔬菜种类也更丰富,除了苜蓿、胡瓜外,又有菠菜、莴苣、茄子等,还传入了汉代时只有皇帝和地位高的官员才有机会品尝到的胡酒,其制作方法也被太宗引入在民间广为流传。另外,唐代时从汉代开始传入的胡饼、乳酪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这些食品在唐代很是盛行,尤为胡饼,连唐代的许多知识分子都对其赞不绝口。由此不难看出,唐代外来饮食的种类大大多于汉代,究其原因当是唐代时,社会文明程度高,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社会产品有所增加,且至唐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遵循以前饮食有度的传统礼俗,生活日渐奢侈,享乐之风渐趋明显。加之从汉代开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时被充分发掘和利用,为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受到唐代兼容并蓄的民族政策的引导,唐在处理民族关系时采用了与汉代“贵中华,贱夷狄”不同的观念和政策。汉对于愿意归附的胡人虽采取的政策是:优待归附者。给胡人上层加官进爵、赏赐粮食与财帛,给予胡人部众可不缴纳赋税的特权,但却对胡人实行分界管理,将胡人安排在属国这样的地方进行统一管理。唐太宗时形成了一种“华夷一家”的观念,唐朝一开始就像西域诸国打开了交往的国门,允许他们学习汉文化、政治经济制度,允许胡人在唐担任官职,这就为各民族文化来华交流提供了契机。且因国内稳定的政权和发达的经济,统治者统一周边民族的意识日渐增强,对外战争使得疆域面积不断扩张,对外交流也随之扩大。(二)汉唐时期外来饮食传入途径的比较汉唐时期外来饮食在传入途径上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在汉代有使者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在唐代也有唐太宗遣使节去他国引入蔗糖制作工艺的历史。但两个朝代的对外交流方式也各有其主旋律。1、汉唐时期外来饮食传入途径中的相同点战争是汉唐两代对外交流中使用最直接的手段。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原种族才开始认识了解到西域诸国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但当时西域诸国处于强国匈奴的统治之下,对待汉使态度恶劣,甚至杀了武帝派去大宛购良马的使节,丝毫不把大汉王朝放在眼里。于是汉朝发动了对西域的战争,经过多年对将领士兵的艰苦训练,终于打败匈奴,控制了西域,并在西域设立政府机构西域都护,将汉朝的统治扩展到西域。葡萄和苜蓿的传入就是最好的佐证。唐代亦有战争传来的食物,唐初为了与西域各国进行交往,先征服突厥,再攻破高昌,最终控制了西域。因西域地区葡萄的种植范围广且葡萄酿制技术成熟,故马乳葡萄酒的酿制技术就是在太宗破高昌并引其葡萄籽以种之的契机下传入中原的。朝贡是汉唐时期外来饮食传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汉代打败匈奴后,西域各国认识到了汉朝的威风与汉的关系逐渐变得亲密起来,汉与西域各国建立起贡纳关系。这个体制一般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在这儿主要说的是朝贡这个方面。胡酒初次传入便是西域用来供奉汉代朝廷的,岭南地区的荔枝也是通过岁贡的方式进入中原。伊吾地香枣、高昌刺蜜、龟兹的巴旦杏都是周边民族贡献给长安的。唐战胜突厥后,对西域实行用夷人来治理夷人的羁縻府州制度,通过传统的册封方式,对少数民族的首领封“汗”“王”等称号,确立起自己的统治地位,周边民族也可用此称呼避免强邻侵犯。这些国家虽与唐有宗藩关系,但此时唐朝国力昌盛,对宗藩体制有所放松,各宗藩国除了在政治上隶属于唐朝,经济上有朝贡义务外,可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和拥有军队,但要听唐朝调遣。此制度使唐与周边民族成为利益共同体,在此影响下个体之间有了更多的交集,这种交集表现于使臣、僧人、学者等不同身份的人员之间的不断往来。李隆基在开元年间对西州地区提出了每年向李唐王室进贡“干葡萄”的要求,泥婆罗人也曾主动遣使来唐献菠菜。和亲历代有之,这是一种常用的交往方式。和亲最初的目的是笼络和牵制周边民族,希望他们在中原王朝势力较衰的情况下,不要叛乱。汉代昭君出塞的政治目的就是想要呼韩邪单于子子孙孙永远的归附汉朝,但同时昭君将中原的先进文化也带入了匈奴,促进了汉族与匈奴两族人民的交流与融合。唐代文成公主入藏竟是在盛唐时期,充分体现了唐对周边夷狄如一家的开明政策。文成公主将中原的茶文化传播到了藏族,促进了藏族的饮食文化发展。2、汉唐外来饮食传入途径中的不同点汉代和唐代的外来饮食传入途径虽有相同部分,但更可贵的是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汉代外来饮食传入主要以官方传入为主,基本都是周边民族朝贡来的食物或汉朝通过战争派使节从少数民族那里引种得来。强迫的意味比较明显。比如胡葱、胡麻、胡豆的培植,荔枝、柑橘等南方果木亦是武帝时攻破南越以后所得。唐代社会风气开放,经济发达,国力昌盛,外来饮食传入的途径渐趋多样化。不再只依赖官方的朝贡传入,一些使节、僧人、商人在饮食文化交流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商人。唐代社会开明、开放,许多域外的商人都纷纷来华经商,长安城里的酒肆酒坊大量存在,酒坊中还有陪客人喝酒的域外舞姬,卖胡饼和熟肉的食肆也大量存在,由此可见唐代商业活动之繁荣,商业贸易是唐代外来饮食传入中原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同的饮食传入途径向我们折射出了唐代各民族交流方式的多样化,较之于汉,唐与外域文化的交流更频繁,也体现出了唐代的民族政策更为开放。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早在唐太宗时就努力做到所有民族兼爱如一,一视同仁。用人方面,更是不拘一格,任人唯贤,有些胡人会因其才能被加官进爵。对于周边民族文化中的优点唐也积极学习,博采众长。这种视全国为一家的观念,有利的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四、汉唐时期实行的民族政策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汉唐时期的民族政策对我们今天有巨大的借鉴意义,从西汉时丝绸之路打通后,中原与周边民族开始慢慢的交流融合,西汉末年时,北边和西边的部分民族逐渐向中原迁徙,多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唐代时周边民族国家更多,西域曾处于突厥控制之下,唐太宗灭了突厥后,实行华夷一家的平等民族政策,夷族许多小国家都自愿与唐建立友好关系,太平盛世由此开启。中国成立伊始,便建立了以倡导56个民族是一家,一切尊重不同的信仰,一切为了共同发展为特点的民族政策。可以明显看出这些民族政策的制定是有依据的,有渊源的,是总结了中国古代对待周边少数民族的态度与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是对汉唐两代开明的民族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正是由于民族政策的审时度势,唐文化才呈现出世界性的融合特征。这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制定民族政策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中国从建国初一穷二白的社会到如今即将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历程告诉我们,我们实行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正确的、开明的、不容置疑的。今天我们中国与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