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市赛_第1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市赛_第2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市赛_第3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市赛_第4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市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太宗汉武帝宋太祖元世祖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皇帝的烦恼忠奸难辨官吏难选地方难管选官制度中央制度地方制度这首打油诗反映了哪些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什么问题?地方中央皇帝丞相矛盾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中的重要矛盾之一,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这些做法又能够说明中央对地方管理呈现什么趋势?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1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2)措施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削弱王国势力。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中后期,中央集权的削弱(1)措施:节度使的设置(2)结果:“藩镇割据”的形成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3宋朝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军事上:收兵权,编禁军。②行政上:派文官做地方长官,设通判。(3)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中央集权的新发展——行省制度(1)措施: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地区设宣慰司。(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③财政上:中央控制地方财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集权的演进汉至元加强地方统治的措施演变特点西汉唐朝北宋元朝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1收兵权,编禁军;2派文官做地方长官,设通判;3中央控制地方财政1实行行省制度;2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3边远地区设宣慰司。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和补充完善。汉初郡国二制并存→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图一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

1观察下图画:①节度使的设置给唐中期以后的政治局面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局面是怎样结束的?【图文解读】画面中车驾扈从、旌旗飘扬,反映唐朝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局势。造成了唐中期的安史之乱,并形成了持续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造成了国家的分裂和动荡不安。北宋初年,宋太祖把地方节度使的军、政、财权收归中央,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材料印证图二北宋文官出行图【图文解读】图中官员仪节繁缛,官阶分明,体现出北宋重文轻武、官员冗滥的时代特点。②北宋政府为何重用文官来治理地方?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教训,宋初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请思考:造成两幅图画反映了不同时代特征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答案:唐朝中期,为充实边防力量,地方上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权力很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北宋时,为限制地方割据,文官受到重用,地位提高。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了怎样的成效?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汉朝——内外朝制度(1)原因:汉初丞相集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人(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3)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1)三省体制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2)三省体制的确立和完善:隋唐①内容②意义: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用这种制度。2隋唐——三省六部制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4宋朝——“二府三司”(1)措施: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5元朝——“一省两院”(1)措施: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阶段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两汉隋唐北宋元朝君主专制的演进三省六部制度确立完善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大事,削弱相权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2图二中所述制度是怎样运作的?有何特点?观察以下两幅图片: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3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问题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唐代通过分散相权来实现削弱相权和加强皇权的目的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哪两种中央官制?图一图二分工:①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②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③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六部特点:三省都是宰相,相权(行政权)分立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1察举制:汉代;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3科举制:隋唐以后考试选官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名称时期标准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品行门第才学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②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③选官原则: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⑤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⑥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压制了人才。朝代地方制度中央制度选官制度汉推恩令、刺史监察中外朝制度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九品中正制隋唐节度使和藩镇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宋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财权、军权归中央一参二府三司制元行省制度一省二院本课小结问题1辨析比较:唐代的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点拨:唐代的中书省只是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参与决策。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关。问题2辨析比较:“三省六部制”与“三权分立”点拨:三省六部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的特点,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问题探究及要点突破问题3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点拨:(1)三省中各省都有长官负责有严密的下级机构,三省的长官,与中下级官员在高中上有严密的隶属关系。(2)三省各省是单纯的政权机关,而不是皇帝的个人附属机构。(3)在政务处理上,三省有明确的分工和严密的联系,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要点突破:图示记忆三省六部制问题探究及要点突破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草拟审核三省六部制决策机构执行执行机构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吏部问题4分析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点拨:(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2)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分割相权,加强皇权。(3)按照“强干弱枝”、“守内需外”的原则部署兵力。(4)从地方收归中央的角度加强中央集权。要点突破:归纳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点拨:(1)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2)两条主线: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3)三个创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4)四种方式:加强君主权力、分化宰相权力、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加强监督机制。问题探究及要点突破例1(2013·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解析:注意时间是从秦汉至宋元,该时段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为主,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为次,所以宰相不可能退出权力中心,只能是地方权力逐渐被分散削弱。从根本上说,自从秦代开创中央集权制以来,世卿世禄制早已被打破,皇权至上的态势就已经形成。答案:A高考真题体验例2(2011年江苏历史,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科举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解读能力。《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故选D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打破了士族子弟的垄断,扩大了选才范围,所以A、B、C表述错误。例3(2011年山东文综)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科举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材料强调这项制度可以调动各阶层参与政治并且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这与科举制下普通下层的老百姓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相吻合,故选C项。【答案】C例4(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考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演进——三省六部制【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结合题干可知唐高宗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分割了相权,从而达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故选B项【答案】B例5(2014·海南单科)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解题思路】本题以古代的选官制度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科举制),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项正确;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故A项错误;科举制对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故B项错误;D是察举制选官标准。汉初郡国并行制刘邦大封同姓王。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汉高祖汉高祖推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派兵出征平定叛乱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推恩令”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与酎(hou)金夺爵→瓦解王国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监察地方设置刺史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岭南五府经略剑南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安西节度使广东四川青海辽宁北京山西宁夏甘肃新疆新疆边镇兵49万中央军9万::在唐后期150年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三镇,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趋势削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拥兵自重集权削弱唐玄宗设藩镇长官叫节度使,往往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唐由盛而衰持续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是五代十国的祸根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北宋地方分权材料中赵普认为唐以来战争不断的原因是什么他建议宋太祖从那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地方分权中央皇权军事上行政上财政上北宋地方分权杯酒释兵权元朝行省制度元朝是如何管辖辽阔的疆域的?效果如何?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结果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1)行省制度(2)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行中书省路、府、州、县元世祖元朝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置(一省二院)汉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中外朝制度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外朝中朝(内朝)有事上报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汉武帝为什么要把执掌朝政的实权,由外朝的宰相转移给内朝的尚书呢?(一)内朝官地位很低,可以减少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二)内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三)内朝官多由外戚和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三省六部制2、特点3、影响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决策审议执行(执行命令)(审核政令)(草拟、颁发诏令)中书门下皇帝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行政权)(军权)(财权)(相权一分为三)(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权)(总揽大权)………………(二府三司)二府(三司)皇帝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军事机关统领宗教事务管辖西藏地区枢密院中书省宣政院一省二院元代的“一省二院”制归纳古代皇帝削弱相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