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_第1页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_第2页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_第3页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_第4页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纲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法、墨等思想流派;“争鸣”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展开辩论。他们争相发表见解,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背景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崩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自诸侯出。”各国变法,封建中央集权出现,战国时,封建制度确立。世卿世禄向官僚政治转变。经济上: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度瓦解,封建土地制度出现。由贡赋制度变为税亩制度。军事上:为了土地和人口,展开长期的争霸、兼并战争。民族关系: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加剧了人口的迁移,人口杂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思想上:私学兴起;hu“士”阶层活跃;学术下移政治上:大动荡、大变革经济上:大发展、大繁荣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思想上:大争鸣民族关系:大融合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春秋:奴隶制瓦解,战国:封建制度形成2.背景3.概况儒道之争:有为还是无为儒法之争:德治还是法治儒墨之争:仁爱还是兼爱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历史的发展。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

和道德准则(礼);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无为;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1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形成传统文化体系4、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1.孔子1历史地位:春秋晚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张①政治思想:核心是。A“仁”即“爱人”,对统治者来讲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对一般个人来说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实现“爱人”的途径是遵循“忠恕”之道,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C“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D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②教育思想:主张、主张“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独立思考、坚持正确意见、温故知新等。“仁”“有教无类”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2)具有进步性: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重点突破全面认识孔子的思想体系:德治礼有教无类中庸仁协调规范体现体现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恢复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保守的部分和而不同史书记载,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思考:为什么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不被采纳?规律性认识:一种思想学说能否得到统治者认可的重要因素,是这一思想学说能否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知识延伸】孔子的历史地位材料:55岁时孔子率领一群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无人理睬。他坚持了14年,直到68岁时回到鲁国。孔子先后获得这些封号:汉平帝谥称孔子“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元代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美国最高法院东侧大门三角门楣正中雕刻的3个人物,分别是犹太先知摩西、孔子和古雅典政治家梭伦,在法庭的天顶壁画上也有孔子像。……"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上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美国1980片的《人民年鉴手册》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列为首,《论语》被列为全球十大名著,被翻译的语种数量占世界第二;中国北京奥运会盛大开幕式上抬出了巨大的孔子像,击缶而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之用,和为贵"。当今世界9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320个孔子学院,美国如今40个州设立了70多余个孔子学院,200多所孔子课堂……。值得注意的是,在1988年世界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名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跃明确说他搞的是"儒家资本主义",具体地说:"是孔子的论语加电子计算机";"东亚"社会经济成就的产生,主要原因不是资金、机遇和地缘而是与儒家文化相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被现代人再次发现,并鉴定为人类社会的"黄金法则",成为"全球化"过程中人类共同的格言;"礼之用、和为贵"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的智慧,因为"和"就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包含,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和平佳境,天下大同","和"已具有普世价值……。孟子的思想主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上材料分别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伦理观:主张“性本善”材料1“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材料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亦覆舟。”材料3“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於争夺,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荀子的思想主张★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伦理观:主张“性本恶”“君舟民水”春秋战国的儒家思想孔子孟子荀子时期仁的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地位

仁:爱人以德治民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同异重点突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它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孟子和荀子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完整,使之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1、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2、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3、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在当时过于理想化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1.老子的思想:(1)哲学思想:①“道”②朴素辩证法思想(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三道家和法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庄子的思想:①“齐物”观,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②“逍遥”的人生态度,就是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③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3.韩非子的思想:①以法治国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②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主张法(法律,处理政事的基本)、术(权术,是君主控御群臣的工具)、势(势力,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三者相结合。③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以下材料都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问题?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四所提出主张的核心。材料一道(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避免犯罪)而无耻(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德和礼治国尚贤,贤者治国无为而治严刑重罚【知识拓展】儒、道、法三种治国思想(1)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并步入正常轨道时,宜用儒家思想。2法家提倡法治。在动荡年代,实行大一统的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3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步步高题目)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对待社会成员:墨家“兼爱”;儒家主张尊卑有序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1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2庄子的天命观对我们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借鉴。3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韩非主张的“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对今天“与时俱进”的借鉴。4韩非重视法治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依法治国”的借鉴。例.(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项不符合事实;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C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的形成(1)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家国同构)“山川神祗,有不举祭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礼记》(2)华夏族的形成及对共同祖先的认同(3)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而成)2、秦朝统一思想的努力遇挫3、西汉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听从众人的议论来治理国家,国家很快就会遭到危险。根据什么知道会是这样呢老耽祟尚柔,孔子崇尚仁,墨翟崇尚廉,……孙膑崇尚势,王廖崇尚先,儿良崇尚后。军队里设置锣鼓,是为了用来统一士兵的听闻,法令一律,是为了用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所以,统一就治理得好,不统一就冶理得不好;统一就平安,不统一就危险。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黄老之术政治:无为而治(不过多扰民);经济:轻徭薄赋;思想:恢复儒家思想黄老学说的简单定义: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汉初以“无为而治”思想治理国家的原因A客观: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B主观: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巩固统治。(1)汉初无为而治“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lǐnyǔ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ipin母马)者而不得会聚。”—《后汉书食货志》作用: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2)汉武帝从“无为”到“有为”的背景汉武帝时,经济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社会潜伏着危机“无为而治”思想已不适宜时代需要经济:政治:思想:面临危机▼边境不宁▼王国问题▼土地兼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解决之道▲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制定规范限制人民从“无为”到“有为”封建时代治国理论的探索秦依“法”治国轻儒暴政而亡汉初用“道”治国无为而治盛世危机身临其境各抒己见:“有为”靠哪家?法家韩非子新儒学董仲舒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露·深察民号》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二、董仲舒的新儒学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提供理论依据用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统一材料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天人三策》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神化君权,加强君权与对君权的有限制约相结合材料四:"限民名占田",限制豪强兼并土地,不许官吏与民争利,"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材料五:物莫不有合,而合各有阴阳。阳兼于阴,阴兼于阳,夫兼于妻,妻兼于夫,父兼于子,子兼于父,君兼干臣,臣兼于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仁政,轻徭薄赋材料六: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三纲五常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

1、主要主张:(1)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2)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限民名田”,轻徭薄赋;(4)针对统治秩序问题,提出“三纲五常”。2、被采纳的原因:适合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3、董仲舒思想主张之间的关系及实质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提供理论依据神化君权,加强君权与对君权的有限限制相结合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用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统一春秋“大一统”是核心其思想的实质是:以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4、特点:①外儒内法,济之以道,兼采各家思想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③唯心主义,带有神学倾向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史料一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深化拓展:正确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新儒学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史料二董仲舒是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新儒学禁锢、封闭人们思想的消极作用。深化拓展:正确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评价积极消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适应了西汉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起了积极作用。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唯心主义的成分;扼杀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宣扬封建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深化拓展:正确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1.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A.“君权神授”思想 B.“大一统”思想C.反专制思想 D.理学思想知识运用,提升能力考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B2.柏杨先生评价说:“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柏杨先生评价的“国策”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主专制,天下一统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大兴文治,反对暴政考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A知识运用,提升能力3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B.发展了“天人感应”的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D.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考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C知识运用,提升能力4.“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D.宋朝程朱理学考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C知识运用,提升能力5、2013年重庆文综,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C.董仲舒 D.朱熹考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C知识运用,提升能力6.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C.三纲五常 D.和谐中庸考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C知识运用,提升能力7.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考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C知识运用,提升能力◆自主梳理并记忆: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儒学地位?各有何作用?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三、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1)政治: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作用: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大兴。(2)教育:①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作用: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②汉武帝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作用:大大提高儒学地位;打破了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③汉武帝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作用: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1、措施2、影响: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2逐渐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汉代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理论,强化了神权和等级思想,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2、汉代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董仲舒新儒学所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新儒学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原因有哪些?社会发展的需要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提出汉武帝采取措施的推动思考?对比归纳有人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思想上的举措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你觉得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结合史实进行归纳。※同: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异: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它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知识链接:汉武帝“有为”的表现必修①:P12、P14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内外朝制度;必修②:P17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征重税。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重农抑商。军事:成功反击匈奴;对外: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对外交流等政治:经济:8.《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考点: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D知识运用,提升能力9.文物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结合右图分析,对该文物理解正确的是A.有助于了解汉代的教育状况B.说明开始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C.理学出现并走向成熟D.五经成为当时考试选拔官员的重要内容考点: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A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