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宇宙》第14首《主题与投影》的音乐结构_第1页
浅析《小宇宙》第14首《主题与投影》的音乐结构_第2页
浅析《小宇宙》第14首《主题与投影》的音乐结构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小宇宙》第14首《主题与投影》的音乐结构

一、调性布局的变化这首歌的持续时间很短,但它是一首旋转曲。为了更清楚地把握乐曲的结构,笔者用下列图示来说明问题。如图1所示,主部的第一次呈现是14个小节,第二次和第三次出现时,缩减为7小节,第四次出现也减缩为10小节。每一次主题的出现,都带有调性上的变化,直到第四次主题的出现,调性才回归到bB大调。这首乐曲的调性布局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的,每一次主题的出现,调性都相差大三度,即bB-D-#F-bB。由图可知,内声部的持续音与轴心音保持一致,且轴心音就是主部的调性。由于插部是一个双调性,所以出现了两个调中心音。第一插部以B为轴心,分别向上向下大三度,就是以#D和G为调中心音。第二插部以bE为轴心,分别向上大二度,也就是F与bD为调中心音。第三插部相对特殊一点,以G为轴心,是上声部的调中心音,是下声部的五度音。每个插部的轴心音也都相差大三度,即B-bE-G。如图2所示:图示说明了主部的轴心音和插部的轴心音相差小二度,轴心音的出现也为整首乐曲结构的划分提供了依据。主题的第一次呈现是1~14小节,是由强弱对比明显的两个并行乐句构成的乐段。曲调有着浓郁的民间风格,节拍变化较多。乐曲的主题动机就是由前三小节构成的,如图(谱例1)二、双重调式:新时代下基本分析下主题和东南角旋转轴做整部作品中,调性是其最为出彩的地方。巴托克运用了倒影轴贯穿全曲,很好地将主题与倒影用一个镜面轴心区分开来。在轴心确定的情况下,主题和倒影的旋律形态必须要形成倒影,怎样才能表现出主题和倒影的不一样呢?巴托克独具匠心,运用了自己的作曲技术和理论知识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名词“双重调式”,他认为,“两种不同的调式可以同时应用”。所以,他在主体部分采用了同主音双调式的创作手法,在插部运用了双调性的创作手法,即将主题与倒影的内涵表达清楚了,也发展出了新的作曲技法。(一)低音的音列和节奏主题第一次出现,曲调欢快活泼,运用了民间音乐元素。以bB为轴心,在内声部以持续音的形式出现,bB同时也是调中心音。上方的旋律声部是以bB音开始的bB-C-D-bE-F五音列,可以将其看做是bB伊奥尼亚。低音声部与高音声部构成了严格的倒影关系,是一个bB-bA-bG-F-bE的五音列,可以看做是bB弗里几亚调式。这两个声部形成了同主音的复合调式。如图3所示,可以更直观地表现同主音的复合调式。(将低声部移高八度记谱)主题第二次出现,相较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小节数变少了,后半段的音区也提高了八度,与前段形成对比。调中心也改变了,由bB变为D。内声部同样是以D为持续音,高声部是一个D-E-#FG-A的五音列,可视为D伊奥尼亚。低声部是一个D-C-bB-A-G的五音列,可视为D弗里几亚调式。(如图4)在音列上构成了严格的倒影,但是在节奏上出现了半拍的交错对比。前三小节是由高声部先起,低声部在其后半拍衔接,后四小节是低声部先起,高声部后半拍衔接,在节奏上逐渐体现出了主题和倒影的发展变化,就像平静的水面泛起层层波纹,在音列保持严格倒影的情况下,主题和倒影的节奏开始摇晃,并不同时出现。主题第三次出现,缩减为七小节,相较其第二次出现将音区拉的更低了,前三小节进入了小字组的音区,后四小节将其提高八度又重新演绎了一遍,前后呼应。这次的持续低音变成了#F(轴心音),高声部为#F伊奥尼亚,低声部为#F弗里几亚调(如图5)。低声部虽为高声部的倒影,但是其间出现了多处休止,出现了间歇性的倒影的情况。主题与倒影的差别越来越大,这点通过节奏的变化来体现,但是最后的结音却由之前的八度变为了同度。在变化中又体现了统一。主题第四次出现,是一个11小节的乐句,将主题的后四小节在高八度上进行了一次重复。持续音(调中心)回到了bB上,在调性上与主题第一次出现达到了很好的呼应效果,但是在倒影上却发生了变化,低声部的倒影并不是和高声部同时出现,而是晚了一拍才出现,就像水波剧烈晃动,主题和倒影不在同一个垂直平面上,先后出现,且在乐句结束处并未保持严格的倒影,而是出现了半音化的进行。最后的结束音也不是同一个音,主题还是在bB上,倒影却结束在bA上,与主题形成了大二度,也为尾声的进行,做了很好的铺垫。尾声体现出了将主题与插部融合的特点,高低声部的持续音不再是一样的了。低声部还是继续运用bB为持续音,但是出现了半音化的进行A-bA-G-#F,并在不同高度上进行重复。而高声部的持续音变为了bC(B),与低声部的持续音形成了小二度的关系,正如之前每个主部与插部的持续音相差小二度一样,在尾声的时候,这个小二度也体现了他们的有机统一(见谱例2)。高声部出现的C-D-bE-F也运用了移位的方法在不同高度上重现。尾声中,主题和倒影的节奏也没有完全统一,相差一个八分音符,两个声部的倒影并不严格,后正如镜子中扭曲的倒影一样,最虽然结束在bB上,但是两个声部的音却由开始的一个八度变为了两个八度,表现出了主题和倒影之间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的影像。(二)本作品的结构和调式调性分析结果巴托克是近现代最早应用双调性的作曲家之一,他在1908年写作的《小曲》(Bagatelle)中已应用了双调性。在这首作品中的插部,巴托克也采用了双调性的创作手法,与主题的双调式形成对比。第一插部,以B为轴心,高声部以#D为中心音,低声部以G为中心音,与轴心都相隔大三度,由于他们的同时进行,在音响上形成了一个增三度的和弦(见谱例3)。高声部旋律是由B-#C-#D-E构成的四音列,低声部是由B-AG-#F构成的四音列,他们都与轴心B形成大二、大二、小二度,音列上是严格的倒影关系。上声部是一个#D弗里几亚调,低声部是G伊奥尼亚调,形成双调性(如图6)。第二插部,上方声部是一个以F为中心的bE-F-G-bA-bB的五音列,下方声部是以bD为中心的bE-bD-bC-bB-bA的五音列。他们都是以bE为轴心,其中心音与轴心形成大二度的关系(见谱例4)。这一插部的节拍并没有变化,但是却出现了许多重音记号,重音都是出现在最高音和最低音的位置,由于重音的出现,就打破了原来2/4的强弱规律,给人听觉上的感受是出现了变节拍,这一设计与主题的变节拍是有交集的。高声部可认为是F多利亚调式,低声部为bD多利亚,形成双调性(如图7)。第三插部,内声部运用G作为持续音(轴心),上声部是G-A-B-C-D构成的G伊奥尼亚,低声部是G-F-bE-D-C构成的c爱奥尼亚调式(如图8)。高声部的轴心音与中心音合而为一,与主题中的轴心即调中心音采用了同样的方式,预示着尾声部分会将主题和插部融为一体。两个调式中心音构成纯五度。这一插部的音区变高了,且高低声部以错半拍的形式形成倒影对位,延续了主题三节奏的创作手法,但是在音调上避免了许多不协和音的碰撞,旋律比较协和。最后结束在G和A这个大二度上,且左右手的音区越来越远,越来越强,引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