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模块复习_第1页
必修二模块复习_第2页
必修二模块复习_第3页
必修二模块复习_第4页
必修二模块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2经济史模块复习

一、明确必修二在近几年高考中的地位一、经济史在06、07、08年广东历史高考题中比重2006年选择:2、3、4、6、8、9、10、12、18、21、24、25共36分材料:26题西周饮食生活(13分)、27题农村题14分、28题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人生活状况12分共75分,占50%2007年选择1、6、10、13、17、19、21、23、24共27分,非选择26题明婚姻2分、29题3分、30题中苏经济17分共计近50分,占33%2008年选择2、4、9、15、18、23、24共21分,非选择26题西汉经济12分、28题新中国经济建设6分、30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调整12分共30分,两卷共计近51分,占近34%二、研读课标,宏观把握主要内容本模块共有8个学习专题。它们依次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2经济史在选材时突显以下两个特点:1.在整体结构上,注意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厚今薄古的原则。2.在内容选择上,注意基础性、典型性、时代性、多样性、选择性的原则。课标的具体要求:必修2经济模块共有28条,具体分布是有第二、四、五、六、七单元各3条,第一、八单元4条,第三单元5条三、梳理核心知识线索二、经济史主要线索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标题主干:经济的结构与特点农业:手工业:商业:精耕细作领先世界繁荣发展1.原始社会——明清的耕作方式2.土地制度3.小农经济(概念、特点、影响)1.三种经营形态2.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1.商业、商品、货币、城市2.徽商、晋商粤商与潮汕商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1.重农抑商2.禁海与闭关锁国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标题主干:1.结构变动;2.资本主义发展变动:自然经济瓦解原因: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

1.自然经济的瓦解2.外商的刺激3.洋务运动的诱导产生:19C六七十年代,分布地区;主要企业初步发展:

甲午战后,民资’登上舞台;“实业救国短暂春天:一战期间,轻工业发展快;涌现实业家曲折发展: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较快发展抗战时期(1937-1945),民族工业遭受打击萎缩:解放战争(1945-1949),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50~70年代:起步:49-56探索与失误56-66劫难66-76一五计划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周邓恢复调整国民经济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意义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点、线、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行政配置资源市场配置资源(1)根据材料一分析客家围龙屋的特点、成因。(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广州骑楼特点,骑楼兴起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开平碉楼有何特色,形成的原因。(4分)(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岭南建筑有何特点。(2分)(5)在广州城市发展中,部分骑楼正面临拆迁的危机;而最近,开平碉楼却申遗成功,你认为如何对待传统建筑。(3分)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雏形出现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大工业革命:第一次:形成(19C中后期)第二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19C末20C初)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1929~1933)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反危机:后果胡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看不见的手)国家干预经济罗斯福(看得见的手)美国罗斯福新政背景内容影响经济危机严重政府一筹莫展金融农业工业经济恢复缓和矛盾改变生活开创模式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新在哪里?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黄金时期)完善福利政策,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产业美国的“新经济”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得:成为工业强国;增强经济实力;提高国民素质失:政治:破坏民主;个人崇拜经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经济效益低;农业生产停滞不前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贸易金融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得全球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共用一个规则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目标]1、概述20世纪50一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恢复期(49-52)

过渡期(52-56)

探索期(56-66)

混乱期(66-76)

徘徊期(76-78)改革开放(78-)建国以来的发展之路——

1、制定:(1)过渡时期:(2)总路线:一化三改造(3)总路线实质: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第一阶段: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及实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个体农民私有制个体手工业私有制改造后性质改造前性质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1、中共八大(1956、北京)背景:内容:意义: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大跃进(2)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失误:正确:“总路线”1958中共八大1956“大跃进”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启示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启示一: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年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领导核心和思想体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建立人民公社,没有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政策对外开放自我封闭对外政策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民主集中制。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政治体制经济建设阶级斗争工作重心拨乱反正大搞阶级斗争和无情打击组织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路线实事求是教条主义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城市:国企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人民公社的弊端(历史因素)安徽、四川自然灾害严重地方政府政策开明,党中央的肯定

原因安徽等省农民的首创精神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农民拥有土地的所有权1953年-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道路1958年-1983年人民公社制度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次调整?农村改革前后改革前改革实质经营体制购销体制管理体制产业结构高度集中平均分配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社合一不改变土地所有制,改变经营权和分配原则管理和生产分开,农民有生产自主权设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单一的农业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意义: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全国农业大发展;促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使农民脱贫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统购统销自由买卖尊重市场的作用

第一阶段:放权让利(1978-1984)国企改革的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两权分离阶段(1985-1992)(所有权和经营权)

第三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2-2007)项目改革前改革后(措施)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扩大企业自主权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平均主义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产权制度

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国有制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_,极大的解放了__________,推动_________的高速发展。我国已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_____水平。积极性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小康二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深圳汕头厦门珠海海南秦皇岛天津大连烟台连云港青岛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北海广州珠三角闽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重庆万县宜昌武汉九江塔城伊宁瑞丽河口东兴满洲里黑河珲春乌鲁木齐拉萨昆明贵阳长沙西宁银川呼和浩特长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邓小平南方谈话(思想基础)

3、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条件)背景1、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的不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十四大--确立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基本框架十五大--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理论21世纪初——基本实现市场配置,95%以上的商品已由市场配置,商品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特点资源配置方式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行政手段配置市场配置四、理清重要概念(例举)1、自然经济(1)定义:自然经济指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生产主要是为了自家生产的需要而非交换。(2)特点:自然经济排斥社会分工,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男耕女织、自织自足是其典型写照,它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3)地位:自然经济带有闭塞性和迟滞性,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主导地位。(4)自然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可以同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联系,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存在。2、小农经济。它“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小农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一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联系加深。

科学地讲,小农经济是指以个体家庭为主要单位,农业经营规模不大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最本质特征是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之后。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小农经济。3、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中的最高阶段。4.“重农抑商”政策封建社会的经济专制政策,表现为限制和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地租的征收,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目的的经济政策。(1)实施原因:中国封建社会是小农经济社会,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