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效教学的十大条件课件_第1页
实现高效教学的十大条件课件_第2页
实现高效教学的十大条件课件_第3页
实现高效教学的十大条件课件_第4页
实现高效教学的十大条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现高效教学的十大条件王后雄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2015年1月9日实现高效教学的十大条件王后雄来自教学一线的困境客观存在的普遍性低效教学事实存在的阶段性无效教学实际存在的动态性无效教学名师存在的高效性衰减教学?来自教学一线的困境客观存在的普遍性低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内涵——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有效果:通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进步和发展有效益:教学价值的实现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效率:高效利用时间、促进学生理解性学习有效教学的内涵——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有效果:通过学习所发生的变有效教学的标准——两个维度基础性维度(Y、N)1.教学内容定位2.注重个别差异3.教学表述清晰4.教学资源利用发展性维度(Y、N)1.基于优势的教学设计2.激发学习的教学方法3.科学思维和创造特质4.教学诊断与反思能力有效教学的标准——两个维度基础性维度1.教学内容定位发展性维谁都想做学校最好的老师——追求有效教学理想能做中国卓越的老师——创造高效教学成为有效、高效教学的十大条件将带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谁都想做学校最好的老师——追求有效教学成为有效、高效教学的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作用:兴致、专注、高效。动机激发No.1: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创设丰富的情境、知识价值、学习兴趣。——正确回答问题、作业成就、考试的高分。内在动机:因兴趣而想要学习刺激学习的因素外在动机:因分数奖赏而学习——创设丰富的情境、知识价值、学习兴趣。内在动机:刺激学习外用学生关心、想知道或学生认为他们知道的东西来开讲,而不是一来就展示课程、数据、概念、符号、公式、理论这些无味的东西,即从学生本身而不是从学科出发。必须将知识纳入一定的有意义的情景中,体现教学的“人性化”和“亲和力”。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作为教学的起点。“学生中心”法则用学生关心、想知道或学生认为他们知道的东西来开讲,而不是一来【案例】化学方程式Ca(ClO)2+CO2+H2O=CaCO3↓+2HClO有何价值(意义)?

学生在教师的“问题”诱导下,把教材“裸露”知识变成思维“空白”。

【学生探究】(1)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2)生成沉淀和难电离的物质是反应能进行的原因;(3)证明由较强的酸能制较弱的酸;(4)判断酸性强弱顺序:H2CO3>HClO。(5)实验现象:生成白色沉淀;(6)进一步通入CO2时的现象:沉淀消失,溶液变澄清;(7)漂白粉(漂粉精)漂白的原理;(8)提高漂白速率:改用比碳酸更强的酸(如醋酸、盐酸等);(9)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变质的原因;(10)保存漂白粉的方法:密封保存……等。结论:创设一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学生通过资料或上网查阅,自己规划学习的进程,体会学习材料的意义,促进学习的记忆。【案例】化学方程式Ca(ClO)2+CO2+H2O=CaCO创造形成外在动机条件:课堂上最新中高考试题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作业训练中富有挑战性习题的激活学习成就感创造一种能够让全体学生考出高分的考试环境创造形成外在动机条件:课堂上最新中高考试题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考试决不是排定名次和奖罚学生的手段,而是与学生沟通、了解教与学质量、期待学生成功的手段。千万不要把考试当做一种投机行为,让学生挖空心思去预测考试中可能可涉及的问题。最明智的做法是:提前给出考试范围——提供模拟样题——训练与评阅——充分准备——让绝大多数学生成功。学生在参加考试前有足够的机会来修正、改进他们学业中的不足。把考试变成一种激励与期待,并且帮助学生继续学习,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接连的失败经验将会导致消沉情绪,稀贵的成功能让学生看到一线希望。考试不能成为对学生造成自信心伤害的侩子手。这样,“差生”也能享受成功,所有学生会回归到你的课堂。这种美好的期待与成功的自信相结合会创造出教学的神话。“成功激励”法则考试决不是排定名次和奖罚学生的手段,而是与学生沟通、了解教与最富感染力的老师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决不只是把目光放在某几个他喜爱或前排几位学生的身上,在大教室里,他随时会把目光与问题投向教室后面角落的学生,或者是“纪律失常”的学困生,并通过行为与洞察改变课堂“不利”地位学生处境,晚醒了他们沉睡的意识,必然能收到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效果。关注全体No.2:最富感染力的老师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决不只是把目光放在某几个他关注群体的差异,认识到每位学生的优势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差生”获得成功课堂上给“差生”预留能够正确回答的问题让“差生”放下自卑、痛苦,快乐回归课堂第一步:心灵为先,第二步:学业补救。关注群体的差异,认识到每位学生的优势零差生理论:没有学生是差生!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育实践结论:零差生理论:没有学生是差生!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教学应具有一种主动走向学生,向学生靠近的姿态与倾向,不能只是静静地“站在远处”等候学生的靠近,而必须主动“走向”学生,实现知识的“活化”和“生命化”。要做到这一点,教学必须是开放的,这就意味着要消除知识的冷漠外壳,破除知识的边界,为学生进入知识并与知识对话辅设多样的路径,向学生靠近,知识与学生的对话就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教学形成一种将学习者“卷入”其中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更加突出知识的心理形式的一面,建立融洽教学心理场,提高其“亲和力”。亲和环境No.3:教学应具有一种主动走向学生,向学生靠近的姿态与倾向,不能只是N1A班①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激动地说:“老师,我先举手,我先举手。”被点到的学生满心欢喜,上讲台后能自然地和教师交谈。②学生上来后,教师站在学生旁边,帮着一起找药品和实验用具。③学生操作有误时,教师在一边随时示范,只轻声说应该这样,并不责怪。④下面的同学全都仔细地看着讲台上教师和同学的动作,有的同学还边看边用手模仿,很安静、很认真。⑤当实验结果出来后,教师让做实验的同学拿下去给全班同学看一遍,就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同学之间展开讨论。B班①课堂立即变得鸦雀无声,无一人举手(学生很紧张),教师点名让一位学生上来后,其他同学如释重负,顿然放松。②学生上讲台后,教师远远地站在一边,这位同学找药品和实验用具时,下面的同学开始发笑。③找到药品开始操作时,教师说:“大家看好,看他的操作是否有错误。”④上面的同学紧张得直发抖,下面的同学越笑越厉害,甚至他发抖的手也成了同学笑话的理由。⑤这位同学做完实验下去之后,教师走过来分析刚才这位同学的错误,下面的同学立即安静下来,听教师讲解。当教师说“谁可以帮我做这个实验”时案例N1A班①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激动地说:“老师,我先举手,我结论:打造和谐、安全的课堂交互秩序,营造学生喜欢的学习氛围是卓越教师课堂范式,在教学中创造一个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质疑、遭遇失败、接受反馈和重新尝试的安全环境,扮演着最合适的角色。在他的课堂永远充满解放和自由。结论:打造和谐、安全的课堂交互秩序,营造学生喜欢的学习氛围是了解学情是有效教学的起点,对学习者原有知识和初始能力的分析就是确定教学的出发点。测查学情No.4:已有知识能力水平迷思概念问卷调查考试访谈教学起点的确定测查方式结论结论运用了解学情是有效教学的起点,对学习者原有知识和初始能力的分析就“离子反应”内容的组织(起点知识)“离子反应”内容的组织(起点知识)认知加工水平与相关的知识储备量有密切的关系。化学学习困难学生,往往伴随着化学知识、技能储备量的不足。许多学生学习失败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原有知识。影响学生成绩的内部因素的公式:A=f(IQ,M,K)A—学生的成绩,IQ—智商水平,M—学习动机,K—原有知识。案例认知加工水平与相关的知识储备量有密切的关系。化学学习困难学课题问题题号题目正确判断错答人数(人)错答率(%)溶液的形成溶液的组成1纯水是溶液×1314.442盐水是溶液√1314.44溶液基本特征3溶液一定是无色的×00.004溶液一定是透明的×44.445糖水的下部比上部甜一些×5358.896溶液应该是没有沉淀的√5763.337溶液应该是颜色均一的√3741.11溶解度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8物质在溶解的时候,热量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3033.33溶质溶解度9一杯水能无止境的溶解食盐或者砂糖×33.33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比较10一定量的水中,最多能溶解相同质量的食盐和糖×1415.56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是否还能溶解其他溶质11如果一杯食盐水出现食盐沉淀,它也不能溶解蔗糖×1011.11搅拌对溶解的影响12搅拌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率√00.0013搅拌可以增大物质溶解量×910.00温度对溶解的影响14升高温度能加速物质的溶解√00.0015升高温度能使蔗糖的溶解量增多√66.67初三学生“溶液”迷思概念的问卷调查结果课题问题题号题目正确判断错答人数(人)错答率(%)溶液的溶液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初三学生在学习“溶液”的科学概念前已经对其有一定的认知,关于溶解度的题目大部分错答率均低于20%。因生活上经常遇到需要增大物质的溶解量、溶解速率的情况,学生已经对相关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溶解时放热或者吸热的现象,学生比较少接触到,错答率约为33.33%。题目中错答率较高的有三道,分别是第5、6及第7题,均是涉及溶液的基本特征。可见,虽然初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少的“溶液”,但是对其了解只是片面的。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初三学生在学习“溶液”的科学概全维备课No.5:每一位卓越的教师的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秘诀:比别人倾注更多的心血。教学设计、教学沟通、课后辅导、了解学生、作业分析、解题诊断、反馈跟踪、……综合发现每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卓越教师原来也是后天造成的——责任、态度、激情!全维备课No.5:每一位卓越的教师的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秘诀:“金属钠”的教学设计类别示例教材知识(1)原子结构:易失去1个电子,呈+1价,表现出活泼金属性。(2)物理性质:色、态、硬度、熔沸点、导电性……(3)化学性质:2Na+O2======Na2O2

2Na+2H2O====2NaOH+H2↑

(4)存在:化合态存在(盐类)(5)用途………(略)隐性知识(1)4Na+O2======2Na2O

(银白色变暗)(2)Na2O+O2====2Na2O2

(颜色变化、固体质量增加)(3)钠的保存:少量的保存煤油中(为什么?)极活泼金属K、Ca、Na、Li等保存方法规律:选择不与金属反应、且密度比金属小的液态溶剂。空无知识(1)与酸反应:本质——先与酸反应……(2)与盐溶液反应:规律——先与水反应……(3)与碱溶液反应:规律——先与水反应……点燃空气中△案例“金属钠”的教学设计类别示例教材知识(1)原子结构:易失全维知识的设计=教材知识+拓展知识+空无知识全维知识的创新=考点知识+方法知识+题型知识[案例]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实验的全维知识考点来源:3道高考题、1道科研试测题、84年中国青年化学竞赛题、1道自主招生题+1道日本高考题+5道模考题1.反应原理:酸脱羟基醇脱氢生成水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2.试剂加入顺序及操作: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再加入冰醋酸。绝不能将密度小的乙醇往浓硫酸加入,否则发生液体飞溅。(2006·全国高考)3.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吸水剂。(2014·湖北八校)4.为了防止试管中液体在实验时发生暴沸,在加热前应采取的措施是:在试剂中加入几块碎瓷片或沸石。(2006·全国高考)5.实验中加热盛有反应液试管的目的是:①加快反应速率;②及时将产物乙酸乙酯蒸出,以利于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2006·全国高考)全维知识的设计=教材知识+拓展知识+空无知识[案例]乙酸和乙6.收集酯的试管内盛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①中和蒸发出来的乙酸;②溶解蒸发出来的乙醇;③减少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因为酯在强碱性条件下会发生水解反应,故不能用强碱溶液洗涤、提纯酯类有机物)例如:

提纯乙酸丁酯需要经过水、氢氧化钠溶液洗涤(2009·上海高考)7.导管末端不能浸入饱和Na2CO3溶液的原因是:防止溶液倒吸至a试管中。(2013·天津调研)8.有人将b改为装置b′,该实验中使用球形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有一个重要作用是:防止溶液倒吸至a中。(2014·苏州检测)9.欲提高乙酸的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①用浓H2SO4吸水,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加热将酯蒸出;③可适当增加乙醇的量,并加装冷凝回流装置。(2008·江苏高考)10.反应结束后,振荡试管b,静置,观察到的现象是:b中液体分层,上层是透明的油状液体并可闻到香味。(2006·全国高考)11.实验发现,当温度超过120℃时,得到的产物杂质增加,原因可能是:乙醇脱水生成了乙醚和乙烯。(2008·江苏高考)12.某学生发现,实验制得的乙酸乙酯的产率偏低,其原因可能是:原料来不及反应就被蒸出;温度过高;发生了副反应;冷凝效果不好;部分产物挥发等。(2008·江苏高考)6.收集酯的试管内盛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①中和蒸发13.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1mL后,沿器壁加入紫色石蕊试液0.5mL,这时发现石蕊层为三层环,其颜色由上而下是红色、紫色、蓝色,原因是上层乙酸乙酯层中的溶液的乙酸使石蕊变红,下层Na2CO3溶液水解呈碱性使石蕊变蓝。

(高考科研题)某人设计用右图装置替代上述装置加热制取乙酸乙酯。试回答:

14.球形水冷凝器的作用是防止反应物和生成物挥发。15.冷水从X(X、Y)进入Y(X、Y)流出,其原因是使水充满冷凝器,冷凝效果好。(2013·华约)16.反应一段时间后,将烧瓶中的液体倒在装有水的锥形瓶中,液体分为两层。现用两种方法检验,区别乙酸乙酯层和水层。第一种方法是加入几滴KMnO4溶液,结果两层没有颜色,无法区别,第二种方法是加入少量碘片,结果上层液体呈红棕色。由此判断,锥形瓶中乙酸乙酯在上层,根据是上层液体呈红棕色;加入几滴KMnO4溶液,水层不显紫色是因为KMnO4氧化留在水层中的乙醇;如果继续加入KMnO4溶液,可以看到紫红色,因为残留的乙醇已全部被氧化。(1984·中青竞赛题)17.两个实验装置相比较,下面(个)装置原料利用率更高,其原因是冷却效果好,防止乙醇和酯的挥发,使反应物充分利用。(2012·日本高考题)13.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1mL后,沿器壁加入紫色石蕊试液0结论:在卓越教师的课堂上总有他对于知识和问题的高期待与严要求,教材知识+拓展知识+空无知识!让学生对于课堂永不“安心”,他不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而是让学生感到被挑战,他不会让学生度过相同的两天。结论:在卓越教师的课堂上总有他对于知识和问题的高期待与严要求优选教法No.6:教学的出发点就是如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设法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最佳状态,并以此作为一种教学责任。为此,通过优选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想要学习、能够学习,让学生获得“活化”的高级知识。反之,如果学生不想学习、甚至厌恶学习,那么将是教学的失败。卓越教师总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基于学习优势的教学方法。优选教法No.6:教学的出发点就是如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案例】以铜与浓、稀HNO3反应教学为例——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所学知识质量的水平的影响。模式1:注入式教学法——(接受——复现学习法)教师直接将教材“裸露”知识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记忆化学方程式。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

=Cu(NO3)2+2NO↑+4H2O【案例】以铜与浓、稀HNO3反应教学为例——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根据化学方程式设问:(1)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基于定量问题)(2)在反应中硝酸起什么作用?(氧化性、酸性)(基于定性问题)(3)写出Ag、C与浓、稀H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识迁移拓展)根据化学方程式设问:模式2:迁移教学法——(归纳——演绎学习法)

由熟知Cu+2H2SO4(浓)=CuSO4+SO2↑+2H2O类推出金属与氧化性酸的反应规律:金属+氧化性酸=高价金属盐+低价氧化物+水。请学生尝试写出Cu与浓、稀HNO3的化学方程式。模式2:迁移教学法——(归纳——演绎学习法)根据化学方程式设问:(1)浓、稀HNO3与还原性物质反应时的一般规律是什么?(知识生长点)(2)设计实验装置在实验室制取少量的NO、NO2气体?(基于定性问题)(3)试管内壁残留少量的铜为什么选用稀HNO3而非浓HNO3?(基于定量问题)根据化学方程式设问:模式3:实验探究教学法——(探究学习法)

引导学生做铜与浓HNO3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到:开始液体内变黑,反应速率缓慢,然后突然加快,试管液体上方有红棕色气体,最终溶液变成绿色。思维加工过程为:变黑过程:Cu+2HNO3(浓)=CuO+2NO2↑+H2O(HNO3作用:氧化性)变绿过程:CuO+2HNO3=Cu(NO3)2+H2O(HNO3作用:酸性)总反应式: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HNO3作用:氧化性和酸性)实验现象变黑速率由慢到加快红棕色气体溶液变成绿色思维加工生成CuO生成的Cu2+或NO2作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放热等生成NO2生成Cu2+模式3:实验探究教学法——(探究学习法)实验现象变黑速率由慢根据化学方程式设问:(1)氧化性的HNO3与具有还原性物质反应的一般规律是什么?(从特殊到一般)(2)为什么浓HNO3的还原产物是NO2、稀HNO3的还原产物是NO?(学生生成问题)(3)在反应中硝酸起什么作用?在反应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基于反应机理)(4)洗去实验装置残留的铜选用什么试剂?为什么?(基于经济环境)(5)铜与浓HNO3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原因的探究。(基于科学探究)根据化学方程式设问:学生发问:水合铜离子应该是蓝色的,可溶液为什么呈绿色?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假设:①Cu(NO3)2溶液是绿色;②生成的红棕色的NO2与蓝色Cu(NO3)2溶液颜色叠加导致绿色。实证设计:观察Cu(NO3)2晶体呈蓝色,证明第一种假设不成立。第二个假设设计两个试管实验:取少量绿色溶液于试管中,加热,若有红棕色气体逸出,溶液呈蓝色即可;另取少量绿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蒸馏水,最后溶液呈蓝色。学生发问:水合铜离子应该是蓝色的,可溶液为什么呈绿色?结论:对于教学而言,适用于在一定教学情景中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另一种教学情景中的未必有效,适合某一群体学生的教学方法未必适合另一群体的学生。教师应该采用基于学情、基于学生的学习优势进行教学设计,认识班集上各个学生的差异性,从学生怎样学好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根据教与学的效果及反馈诊断不断改变教学方法。结论:对于教学而言,适用于在一定教学情景中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优势学习No.7: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必须深析学生的优势,关注班集不同群体学生的智能优势,应基于班级的共有或主要优势,据此设计并实施教学。基于优势的学习方案的教学能够显著提升学习成效。优势学习No.7: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必须深析学生的优势,关注如何实现优势学习:不同的学生认知风格不同(是一题一解还是一题多解)基于起点知识、能力的教学设计(从生活经验到科学概念)基于外在优势的利用(资源、教学手段、实验条件等)基于情境素材与案例选取(考虑城乡、性别、民族、性格等差异)为理解而教,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理解(知识是构建的,不是灌输的)教给学生实用的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笔记方法、纠错方法、学习策略、解题方法等)如何实现优势学习:不同的学生认知风格不同(是一题一解还是一题记忆方法第一类:思维类记忆法。具体分为:①特征记忆法;②选择记忆性法;③理解记忆法;④规律记忆法;⑤归类记忆法;⑥相联记忆法;⑦联想记忆法。第二类:音韵类记忆法。具体分为:①谐音记忆法;②口诀记忆法;③同音沟通法。第三类:简化类记忆法。具体分为:①联合记忆法;②表格记忆法;③首字记忆法;④图示记忆法;⑤略语记忆法。第四类:感官类记忆法。具体分为:①形象记忆法;②协同记忆法;③运动记忆法。第五类:时间类记忆法。具体分为:①及时记忆法;②择时记忆法;③间时记忆法。第六类:综合类记忆法。具体分为:①提纲网络法;②发散思维法;③判断推理法;④图解序列法;⑤学科渗透法;⑥互补移植法。记忆方法第一类:思维类记忆法。具体分为:①特征记忆法;②选择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价值以及使知识在大脑中长期存留。这种知识就是高级知识和内化知识。因而,教师应该从学生如何理解知识的角度来重组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式。“理解而教”法则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的知识可以教师提问:FeS2与O2高温下会发生怎样的反应,为什么?(1)因为氧化性:O2>S根据置换反应规律,可写出如下方程式:2FeS2+O2=2FeO+4S(置换反应)………………①(2)置换反应生成的S可在O2中剧烈燃烧:S+O2=SO2(化合反应)………②(3)FeO被氧化而生成高价化合物:4FeO+O2=2Fe2O3(化合反应)………………③②、③式生成的SO2、Fe2O3在这个反应环境中不可能再被氧化而生成更高价氧化物,SO3在高温下容易分解。SO2和Fe2O3不能化合生成盐,故反应到此终止。①×2+②×8+③×2整理得总反应式:4FeS2+11O2=2Fe2O3+8SO2

【案例】怎样教学生学习FeS2与O2反应方程式。教师提问:FeS2与O2高温下会发生怎样的反应,为什么?【案结论:卓越教师不仅仅是在教课程内容,而是在力促学生的深入理解以及思维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把学生培养成独立的学习者。结论:卓越教师不仅仅是在教课程内容,而是在力促学生的深入理解问题驱动No.8:有效教学创造出一种问题性的学习环境,始终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的智能和思维发展为目标。认知学家认为:不提出一个适当的问题学生就没法学习。在问题中学习,学生在记忆中对某一有效知识编入索引的方式就越多,使人易于回忆,理解也更丰富,就越容易获取了高级知识。问题驱动No.8:有效教学创造出一种问题性的学习环境,始终以一节课究竟设计多少个问题为宜?“大问题”:刺激学生对课程核心内容兴趣的问题“小问题”:与突破难度相关的、相对单一的问题“链问题”:形成思维层层相扣的问题组的系列问题一节课究竟设计多少个问题为宜?“金属钠的化学性质”问题示例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对比实验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问题后编号见表下说明)钠在空气中的变化为什么能用小刀切开?金属钠的颜色在空气中有什么变化?金属钠如何保存?拓展:为什么能保存在煤油中?为什么表面产生气泡?(2)为什么变暗?(1)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1)为什么手碰触到钠时有烧灼感?(3)钠的燃烧燃烧时为什么有黄光?产物是什么颜色?燃烧前为什么先变成球状?(1)为什么先变成黑球后变亮?(2)白烟为什么会转变为淡黄色固体?(2)钠与水的反应为什么浮在水面上?为什么熔成小球?生成氢气还是氧气?产生的碱性物质是什么?为什么变成小球?(1)钠附着在烧杯壁时为什么有火星?(2)钠在水中为什么四处游走?(1)游走轨迹为什么接近圆形?(2)为什么钠越来越小?(2)为什么有响声?(1)究竟产生什么气体?(1)为什么有呛人的气味?(3)说明:(1)代表传统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主流问题(第一类问题),(2)代表学生细心观察后发现细微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第二类问题),(3)代表因实验不规范而导致的异常现象形成的疑问(第三类问题)。“金属钠的化学性质”问题示例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对比实验探究教高效作业No.9:高效作业是高效课堂的延续和补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低效、无效的作业将给学生增加负担,疲于应付,养成抄袭的恶习,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知识、技能与情意无法实现迁移价值。◎针对性◎兴趣性◎适度性◎连贯性◎层次性◎挑战性◎反馈性高效作业No.9:高效作业是高效课堂的延续和补充,是提高教学针对性——题目的训练内容应覆盖三维目标训练维度二级指标内涵知识与技能学科基础知识分为记忆、理解、直接应用、间接应用4种水平。学科基本技能化学用语、实验基本操作、化学计算课标要求。学科主干知识强调核心知识的关联、迁移、重组等能力。过程与方法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和能力1.应用模型、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2.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说;3.设计实验与方案;4.评价实验方案;5.分析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6.评价探究结果;7.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学科思想方法与认识方式1.用物质观、元素观、守恒观、微粒观、结构观、能量观、平衡观、定量观等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2.对核心内容的特征、功能价值等学科本质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STSE化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中的重要应用。真实情景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产、生活实践的真实问题,具有安全意识、珍惜资源、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科学品质具有勤思、质疑、求真、实践、合作、创新等品质。针对性——题目的训练内容应覆盖三维目标训练维度二级指标内涵知适度性能否训练学生对不同题型的适应性(选择、填空、实验、计算、信息等)能否训练学生能够以宏观、微观、符号、定量等思维方式认识化学本质能否考虑作业的量及其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负荷(认知负荷理论)适度性能否训练学生对不同题型的适应性(选择、填空、实验、计算连贯性课前练习课中练习课后练习单元测试中考、高考Tex教材练习中考高考形成高效的练习二次加工同步性连贯性课前课中课后单元中考、Tex教材中考形成高效二次加工同挑战性展示最新中考高考试题,激发学习兴趣和成功的自信适量的综合试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实现迁移挑战性展示最新中考高考试题,激发学习兴趣和成功的自信反馈性:没有评价、反馈的练习,其效果为零。创造一种反馈的学习环境:尝试——失败——反馈——再尝试——成功练习——批阅——诊断——评讲——二次强化——正确。反馈性:没有评价、反馈的练习,其效果为零。创造一种反馈的学习诊断反思No.10:卓越教师具有优良的诊断素养,他们善于对教与学出现的问题进行监控,找准教与学成效低下的症结,准确反馈教情、学情,并适时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卓越教师总能将教学诊断置于整个教育系统来考虑,从而使教学诊断与课程、学校管理和教学责任结合起来,让其他教师始终无法超越自己。诊断反思No.10:卓越教师具有优良的诊断素养,他们善于对教基于反馈的调查诊断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一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即在问卷表中列出问题的清单,分别由教师本人和学生根据他们对课堂教学过程、效果、期待的主观印象来回答,从调查中获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