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经典]小学数学教案
学校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景复习关于表内乘、除法、角、方向与位置,统计与分类等内容。
2、让同学学会整理知识点。
3、喧闹、让同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从图中读取信息,发觉知识点。
教学难点:
敏捷利用情景图结合所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具预备:
电教设备或挂图、多媒体课件、正方体等李具。
学具预备:学具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本学期的数学知识已经学完了。上节课我们对比所学内容从情景图中发觉了很多数学信息。现在我们一起来或故这些知识点。
二、合作沟通,解决问题。
探究新知。
1、出示左上角的图片。引导同学对方位知识进行整理。
〔1〕师:今日刮的是西风,那么明天刮什么风呢?对于明天刮什么风我们不能确定,只能猜想,这就是我们前面学到的关于可能性的问题。
〔2〕师:房子的东面有条河,从真个信息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3〕出示不同角度的汽车,让同学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测可看到不同的视图,深刻体会依据视图判断观测着的位置。
2、出示课本102页的图。
〔1〕让同学算一算“有多少玉米”?让同学说一说师怎样算的.。
用加法算:8+8+8+8+8=40〔个〕
用乘法算:8×5=40〔个〕
〔2〕让同学算一算“树上有多少只小鸟”,引导同学复习混合运算。
〔3〕让同学算一算鸭和鹅的只数,发觉它们的倍数关系
3、复习“角的认识”。
引导同学回忆。
〔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角分为直角、锐角、钝角
〔3〕简约画一些角,让同学比一比大小。
4、复习统计的有关知识。
再次出示课本108-109页的情境图引入同学对统计知识的整理
三、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自主练习
计算。
20—3×66×5+2080—5×67×5—2090—4×942—3×87×5—2090—4*942—3×8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校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1、使同学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同学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育同学初步的观测技能、动手操作技能和用数学沟通的技能。
4、使同学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辨别和区分各种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给同学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培育同学的观测意识和技能。
教学预备:生:〔每个小组一份〕鞋盒、牙膏盒、药盒、磁带盒子;易拉罐、铅笔、茶叶罐;魔方、骰子、小立方体10个;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师:课件、各种外形的实物假设干、奖品、四种抽象出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讲台上的一些实物:今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伙伴,你认识它们吗?〔同学自由说各个实物名称,师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伙伴。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哪些伙伴啊?跟你的小伙伴们大声介绍一下?其他小伙伴认真听,看看你们组里有不同的吗?
生分组活动:说出带来的东西的名称
师: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啊!看看这些物体,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鼓舞质疑〕。
今日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学具分类,初步感知
a、动手操作
师:你们看一看这么多物品中,有没有外形相同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外形相同的”放在一块儿吗?请每个小组里的小伙伴共同动手分一分。
同学分组操作,师巡察〔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哪个聪慧的小伙伴说说你们分了几类?是怎么分的?〔3分钟〕
让同学边说边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他们小组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组是一样的吗?
c、小结概念
师:每种外形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
指名生回答,师依据同学的回答来规范各种名称,并板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动手操作,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举起球〕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请你也举起一个球,相互看看拿对了吗?
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师带领同学依次放回圆柱和正方体。
师:看看桌子上现在有的`是什么样的物体?请小伙伴们认真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在小组里和小伙伴说一说。〔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谁能用洪亮的声音告知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感觉到的?〔5分钟〕
师依据同学的回答来规范语言名称。并板书:长方体:平面
c、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外形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向同组的小伙伴说说你的感觉。
d、集体反馈各种物体的特征
师:哪个小伙伴能来说说你认识的什么物体?有什么感觉?
师依据同学汇报的板书出各种物体的特征。每汇报完一种,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伙伴找一个来看一看,摸一摸,验证了他的感觉后再板书。
e、比较
师:刚才小伙伴们都发觉了圆柱和球能滚,那他们滚的是不是一样的呢?
指名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能说清晰就要鼓舞。
3、抽象思维,形成表象
师:这几种物体,假如去掉了它们漂亮的外衣,你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
学校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课本82-83页。聪慧广场--数字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探究加减法算式中的数字谜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用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初步获得一些简约的推理阅历。
2.过程与方法:经受简答的推理过程,培育同学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提高规律思维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进展同学的代数思想。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和欲望,体验胜利的乐趣。
重点难点:
同学在探究加减法算式中的数字迷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用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初步获得一些简约的推理阅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聪慧广场-数字谜〔师板书课题〕
二、口述自学指导〔老师边口述,同学边自学〕
认真观测情景图中的加法竖式你们发觉了什么?
生:飞加飞等于2.腾加腾等于9
〔老师借助课件演示〕
猜一猜:猜猜看每个汉字代表的数是多少?
三、先学〔看一看〕
1.同学在老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察,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仔细看书自学。
算一算:动笔算一算,看看自己的.猜想对不对?
小组沟通:每个汉字代表的数是多少?
验证:老师借助课件演示推理的过程。
2.做一做。
师: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同学们,看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投影出示〕
〔1〕2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2〕师巡察,发觉其他同学的错误。
3.同学更正。
师:发觉错误的来黑板上更正。〔提示:把错误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红粉笔圈起来,在旁边改正。
4.争论〔议一议〕
〔1〕第一个同学做的,认为正确的请举手。
〔2〕第二个同学做的,认为正确地请举手。
生回答,师板书。
〔3〕评议板书,正确率。
〔4〕同桌对改并更正错误。
四、当堂训练
师:刚才同学们做的都很好,下面我们接着做题,小组竞赛,看哪个组得的小红旗最多。
练习:自主练习第1、2题。
1.同学独立完成写在书上。
2.写完检查。
五、全课小结
1.同学们,今日我们学习了数字谜
2.评比本节课竞赛状况,获胜的表扬,失败的鼓舞。
板书设计:
数字谜
学校数学教案篇4
具体介绍:教学目标
〔一〕使同学正确掌控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二〕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同学的计算技能。
〔三〕培育同学观测、分析的技能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控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连减式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预备
1。板演〔指名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演算〕:
2。在两名同学板演的同时,其他同学口算下面的题,抽问其中一道连加、一道连减的口算过程,从而复习连加、连减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次进行计算。
20+40+30=10+40+20=3+20+6=
70-20-40=80-50-10=65-5-20=
订正板演,两名同学分别说一说计算过程,大家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然后观测一下,两道加法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同学发觉第一个加法算式两个加数的和也就是第二个加法算式中的第一个加数。假如把这两道加法题连在一起写,就是一道连加题。今日我们就要学习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出示课题连加、连减。
〔二〕学习新课
1。出例如128+34+23=
启发提问:
〔1〕连加式题的运算顺次是怎样的?
〔2〕用竖式怎样计算?
相邻的两位同学相互说一说,然后自己动笔试着做一做〔假如有条件,每人一块小纸黑板,每人在纸黑板上做〕。
在同学自己试算过程中,老师行间巡察,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下面几种状况,先出示正确的算法,即大家进行评议,公认这种算法是正确的。然后涌现下面两种同学可能涌现的算法〔假如班里同学没有涌现这种状况,就不必提出,以免误导〕。让同学说一说错在哪里。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加式题,先加什么,再加什么?
〔2〕计算连加两步式题,应留意些什么?
在此基础上得出:
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要留意计算第二步时,是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上第三个数,还要留意每一个计算过程中,不要抄错数。
老师介绍简便写法。为了书写简便,我们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提问: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老师总结同学的看法,得出:这种把算式连起来写的方法,不仅可以少写一个62,比较简便,同时可以避开计算过程中抄错数的错误,使计算正确、快速。
做一做:46+25+17=
要求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做,先分步书写,再用简便方法书写。指名一个同学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于在全班订正。
2。出例如252-20-18=
启发性提问:
〔1〕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两步式题?
〔2〕你能依据刚才讨论的连加两步式题,推想出连减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吗?同学们试一试在小黑板上做一做。
老师通过行间巡察,可能发觉有以下三种状况,老师先出示第〔1〕〔2〕种。
通过同学评议,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而第〔2〕种是用简便算法,值得提倡。
再出示第〔3〕种算法。
让同学说一说这道题错在哪里。第一步计算对了,问题出在第二步是退位减法,而这位同学没有退位,造成计算错误。大家要吸取他的教训。
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指出:在计算两步式题时,遇到哪一步可以用口算,就不必写竖式。如上面这道题,第一步可以用口算,就可以不写竖式〔把第一步竖式用虚线框起来〕。做一做:84-26-30=
由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试做,指名一个同学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于在全班订正。老师还可以了解一下哪些同学径直用简便方法书写,而且一次做对;哪些同学还用两个竖式做;哪些同学只写了第一步竖式,第二步用口算就得出了结果。对最末一类同学可以提出表扬。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减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计算连减两步式题,应留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可以让同学径直在书上填写。
2、对比性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54+26+15=90-58-24=
径直在书上第2页做,可以列两个竖式,也可以用简便写法。
〔2〕口算下面各题。〔书上第2页,径直在书上写得数〕
7+59+20=72-6-40=
3、趣味性练习〔练习一第1题〕
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把练习一的第1题,如上图那样,把每行三个数的旁边画一个括号,把得数填在括号里。
4、课后练习
练习一的第1题和第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同学已经掌控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口算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的新知识就是,让同学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式题。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一重点。
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同学探究主动猎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同学探究连加法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同学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争论、沟通,引导同学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留意的问题。这样安排,使全体同学参加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育了观测、分析技能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本节课的练习除了边讲边练外,最末安排了有层次的集中练习,并进行实时反馈,表扬用简便写法及结合口算算得正确的同学,从而培育同学的计算技能。
学校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信息窗1,第二个红点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并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2.在理解除法各部分名称和意义的基础上,掌控除法竖式的写法。
3.使同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在独立思索和合作沟通的过程中获得胜利开心的体验。
重点难点:
掌控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会正确书写乘法竖式,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约的`实际问题。掌控除法竖式的书写步骤。
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在上节课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求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指名背诵2-5的乘法口诀。
2.指名口答42≒63=84=155=124≒204=93=164≒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同学们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情景。老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还有哪个问题没解决?生回答: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2.引导同学把相关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沟通,引导明确:同学沟通完整问题:3人一共捉了15只蝴蝶,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3.请同学列出算式,老师板书,指名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沟通明确:求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也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列出算式:153=?
4.提问:你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这个算式吗?你是怎样想的?同学独立想一想、算一算、集体沟通,指名回答:想3和几相乘得15,想乘法口诀三五十五,商是五。
5.引导:乘法可以写成竖式,除法可以写成竖式吗?板书,并讲解,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课件按步骤演示讲解:153=55商3〕15被除数150这就是除法竖式,很古怪吧!认真观测,同桌相互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同学质疑:①为什么要有3个5?②0是从哪里来的?师:孩子们,你们的问题提的特别好。沟通明确:竖式要向上面那样写完整。
6.试一试:把第一个红红点问题的除法算式写成竖式。
同学独立写写,集体订正。老师巡察,选择同学作业展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补充练习:用竖式计算以下各题。
164=33=204=
84=105=62=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说一说今日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校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同学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立场:培育同学初步的实践技能,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同学操作、观测、分析、争论、培育同学观测技能,自主学习技能,估测技能,以及制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控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预备:
教具:同学尺、课件。
学具:同学尺一把,小方块一个,三角形学具一个、方格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小伙伴,我们又见面了,能小伙伴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老师感到特别兴奋,你们兴奋吗?咱们接触时间不多,彼此还不太了解。小伙伴你们看看,老师和大家有什么不同?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数学故事,想听吗?
〔播放小裁缝的故事〕
咦,怎么回事?衣服怎么做小了?〔装做不知道〕
2、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老裁缝的一拃和小裁缝的一拃是不一样的,量出的结果也不同。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现在我们一般用什么来量长度?
三、探究实践,建构新知
1.认识尺。
小伙伴都有同学尺,〔指着尺〕这也有一把,是一把放大的尺。
观测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尺。
你发觉了什么?
〔生:有数〕有哪些数?读一读。
还有呢?
〔生:有线〕这些线都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
每条长刻度下面都对着一个数。刻度0表示起点。〔这是刻度1,这是刻度5〕
细心的小伙伴还发觉了什么?
〔生:字母〕〔板书: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日咱们就来认识这个新伙伴。板书〔认识〕
2.认识厘米。
〔1〕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瞧,〔课件演示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
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吗?
自己说说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
还有谁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
〔3—4人〕指名说一说。〔师留意订正第一个同学: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同学说的同时,老师在投影上指出来。
〔停一会儿〕你们有没有发觉,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着课件〕
〔2〕1厘米究竟有多长,咱们用小手来比划比划?
这个小正方体每条边的长正好都是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拿住它,手指不能动,哦,轻轻抽开它,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自己试一试。
把你比划出的1厘米放到尺上比一比,手指不能动,再拿一看。
〔3〕好,放下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比划比划,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划得准不准。
〔4〕小伙伴都能比划出1厘米了,找找咱们四周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同学说到的第一第二个老师拿出尺帮他量一量。〕
小伙伴们观测得真认真,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咱们手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
你为什么认为它是2厘米?〔假如同学说不出来,师自己说。〕
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还有谁也找到2厘米了?〔指名同学回答,2个〕
伸出小手比划出2厘米。
小伙伴比划得挺精确的,你还能找到几厘米?指着尺子说给同桌听听。
〔同学说了3厘米〕你怎么找到的?有3个1厘米是3厘米。
同学可能涌现的状况:
①〔都从0开始〕你们为什么都从刻度0开始?
②〔不是从0开始的〕你数得真认真,从刻度8到刻度15是7厘米。〔数一数〕还有谁也找到8厘米了?哪种方法更好?
③〔找的短的〕还有谁找得长一些?
看来,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我们一般都从刻度0开始看起,这样特别方便!
〔6〕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你是怎么看的?线段呢?
〔7〕刚才小伙伴认识了1厘米,还知道看几厘米时一般从尺的刻度0开始。现在厘米和尺是咱们的好伙伴了吗?和咱们的好伙伴唱首歌,怎么样?请出咱们的好伙伴。〔师也拿出尺和cm卡片〕
4、课间活动:唱《找伙伴》
〔师举起cm卡片〕还把它送回去。〔示意同学放回抽屉〕
咱们认识了直尺、厘米,现在和好伙伴玩个闯关游戏好吗?
5、第一关:量一量。〔课件出示〕
〔1〕预备好了吗?〔停一下〕
〔出示学具三角形〕
用尺量量这条最长的边是几厘米。把你的方法和同桌小伙伴说说。
谁想上来量。
〔没有对准0的〕老是看到有的小伙伴这样量,你有什么看法?
〔一般把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看另一个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2〕〔师举起纸〕再量一量方格纸的.长边是几厘米,比比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放歪,师任意把尺往方格纸上一放。〕尺子这样摆行不行?尺要放平
小伙伴觉得在量长度时要提示大家留意什么?
〔板书:量:对准放平。〕
〔3〕再来量一量手掌宽和一拃长。〔出示:手掌,一拃〕量手掌宽时要五指并拢,从最宽的地方,平平地量。
那你看这个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正好6厘米吗?〔更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6厘米。
假如比6厘米多一点点呢?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几厘米。
〔4〕你能像图上这样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约是几厘米吗?
自己量一量,写下来。〔师下去指导同学量〕
这就是咱们身上的尺,每个小伙伴手不一样,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就象老裁缝和小裁缝,他们的一拃也不同,咱们要记住自己身上的尺。读一读,记一记。
真棒,恭喜你们顺当闯过第一关,把激烈的掌声送给你们。〔课件演示〕〔耶!〕下面进入第二关。
6、第二关,画一画。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切换视频〕
画完后,自己量一量,检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
谁想画看?一边画一边说。
这是放大的4厘米,真正的4厘米只有这么长。(指着同学作业)
〔2〕再画一条比它长3厘米的线段。你画了多长?
同桌交换,相互量量,画对的,给他画一个五角星,夸夸他。
7、第三关估一估。
小伙伴真能干,顺当闯过第二关,放个鞭炮庆祝一下。〔耶〕有没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
〔1〕小伙伴还记得第一关量的身上的尺了吗?有哪些身上的尺?〔手掌宽、一拃长、食指宽〕记住身上的尺了吗?
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比眼光。
先把尺藏好,放到抽屉里。
〔等同学整理好,留意力都集中后,再开始〕
估一估这块橡皮大约有多长?
说说你是怎么估量的。〔指名回答〕〔板书同学答案〕
小伙伴,你们看他会用自己身上的尺或刚才量过的东西帮自己估量,真会动脑筋。
〔也可以借助对1厘米或2厘米的认识进行估量。〕
老师帮小伙伴量一量?〔板书正确答案:6厘米〕〔指名同学回答〕
一般前后相差不超过2厘米的,比较接近的都称得上是估量高手。是估量高手的请举手,真棒。
〔2〕小伙伴们,你们都会估量了吗?没有尺,可以怎么办?用这样的方法自己试一试,好吗?
咱们估量2个,〔出示课件表格〕估量自己的中指长和数学术封面短边的长,把估量的结果填在这2个括号里。
小伙伴估量得怎么样呢?拿出尺来量一量。
〔把同学作业放到投影上〕看他估量得怎么样?〔假如相差远:没关系,咱们刚估量了2个,以后多观测,估量技能会越来越强。
这次估量得比较接近,是估量高手的站起来,把最激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小伙伴,咱们第三关也过了,〔课件演示放礼花〕耶!
四、全课,拓展延伸
今日咱们和谁交了伙伴?这个新伙伴能帮我们干什么?〔量物体长度〕
小伙伴都量了什么的长度?你还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
给老师帮帮忙,量量教室的长好不好?怎么了?
看来,用厘米做单位是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
量比较长的物体还要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还想再继续讨论吗?
课后:
学校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15减几
教学目标:
1、掌控15减几的计算方法,能娴熟地口算15减几的计算题。
2、经受探究15减几计算方法的过程,感受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3、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胜利体验,坚决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预备:
视频展示台、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口算。
12-4=
11-6=
13-5=
12-7=
11-3=
14-8=
同学口算出结果后,抽同学说一说13-5和12-8的详细计算过程。
老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11减几,13减几的'基础上,这节课继续学习15减几。板书课题:15减几。
二、进行新课
学校一角有一块空地,学校决断给空地披上绿荫,因此全校同学响应号召,都去植树,瞧,这边有4个小伙伴正在植树。〔出示课件例2〕
4个小伙伴有植15棵树的任务,大家一起来看看他们完成任务没有啊?同学观测图后回答。
老师引导同学提出数学问题:还要植多少棵?同时老师鼓舞同学列出算式:15-9=
老师:同学们,开始我们学习了14减几,那么你们能不能用相同的方法来计算15-9?
老师组织同学小组沟通争论,将沟通的结果告知高校,老师选取3种,板书:
由于6+9=15,所以15-9=6。
10-9=1,5+1=6
15-5=10,10-4=6
老师小结:同学们想出这多么的方法来计算15-9,特别好。请你们用上面的方法完成15-7、15-8中的1道题,选择你自己喜爱的一题,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里沟通。
同学先独立计算,再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里沟通,最末每组出1名代表将本组的算法讲给全班同学听。
老师引导同学发觉两道题的联系:两道题都能想一个加法算式来计算,由7+8=15,可以计算两道减法算式:15-7=8,15-8=7。
老师让同桌的一个同学说一道加法算式,另一个同学说两道能用这个加法算式计算的减法算式。同学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请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指导同学按课堂活动的方式写出15减几的算式,完成课堂活动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什么胜利的发觉?
学校数学教案篇8
教学内容:第86、87页例2,练一练,练习十九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连续比较是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初步掌控用综合法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控应用题的结构,学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具预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备:
1、口头提问题:
〔1〕面粉28千克,大米比面粉少5千克,?
(2)班级图书柜里有科技书20本,故事书是科技书的.2倍,?
同学依据题的问题,口答算式。
2、教学预备题
〔1〕同学读题
〔2〕思索:这是一道怎样的应用题?
〔3〕先要提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提柏树多少棵?
〔4〕第一个问题怎样求?第二个问题呢?
3、引入新课
假如去掉刚才提的问题,你会解答吗?这就是今日我们要学习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例如2
①同学读题
②说说有哪些条件和问题?
③依据条件画线段图。
15棵
松树
6课
柏树
8棵
杨树
④求杨树有多少棵?就是求线段图上的哪一段?你会算吗?
⑤同学尝试解答
⑥思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5+6=21求的是什么?
21+8=29求的是什么?
⑦同桌相互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⑧小结:这里的三个条件是连续比多少的,解答问题时,可以依据两个条件求出一个问题,再依据求出的结果和第3个条件求出题目的结果。
2、教学“想一想”
〔1〕把第一个条件改为
①柏树比松树少6棵
②柏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
〔2〕同学尝试解答
〔3〕集体订正时提问: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比一比
争论:
〔1〕这三道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这三道题为什么都要先算柏树的棵数?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1〕同学读题独立列式解答
〔2〕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十九第1题
⑴同学读题独立列式解答
⑵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作业:
练习十九2、3、4、5题。
学校数学教案篇9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面积计算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第6~15题,练习十九后的思索题。
教学要求:使同学加深理解和掌控已经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了解这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面积的汁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出示练习十九第6题,让同学口算。
2.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学习过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弄清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应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二、整理公式
1.提问:什么叫面积?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
面积的计量单位有哪些,你能说一说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大小吗?
2.整理公式。
出示第101页的图形。说明:这里的一组图形,表示了相应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请同学们看着第101页上这样的图想一想
每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得到的,再把面积公式填在课本上,然后告知大家这些公式和它们的来源。假如有不熟识的,可以相互争论。让同学填写公式并思索推导过程。
3.归纳公式。
指名同学说明相应的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老师板书公式。追问: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时都要留意什么?(除以2)提问
从图上看,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出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其中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又推出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想一想,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以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来推导的?指出,我们在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时,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
后面学习的一些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通过割、补,拼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已经能计算面积的图形来推导出来的。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习十九第7题。
让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算式与结果,老师板书,并让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指出:依据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做练一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同学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在小黑板上,结合让同学说说三角形、梯形和圆的面积是怎样算的。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提问同学要怎样换算成公顷。
4.做练习十九第9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追问: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呢?你发觉哪个面积大一些?有什么想法?(长方形和圆假如周长相等,那么圆的面积大)
5.做练习十九第13题。
让同学测量、计算。指名说一说每个图形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6.让同学口答第14题,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求面积。
7.做练习十九第15题。
让同学操作、计算,然后口答长、宽和面积,老师依次板书。
四、讲解思索题
请同学们观测刚才不同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争论一下:当长方形周长肯定时,长和宽的差的改变与面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争论后指名同学沟通每组的争论结果。追问:这些不同的长方形里,哪一个图形面积最大?指出:长方形周长肯定,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越大;当它成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九第8、11、12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九第lO题。
学校数学教案篇10
教学内容: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和大约几时。
2.经受操作、争论、沟通等实践活动,进展初步的观测技能,动手技能,概括技能和合作意识。
3.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使同学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教学难点: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对策:让同学通过拨一拨、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认识整时数和大约几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1.谈话引入:小伙伴们,你们喜爱看动画片吗?老师这儿正好有一段动画片,想不想看?
在这段动画片里有一样物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作用可大了,请你们边看边找,比一比,看谁能第一个把它找出来。〔课件播放动画片〕
2.指名汇报,公布正确答案:钟表。
3.提问:你知道钟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用处吗?同学介绍
4.揭示课题:钟表在生活中有许多用处,它能告知我们时间,援助我们利用好时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钟表”。出示课题。
【开课伊始,从深受小伙伴们喜欢的动画片入手,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创设情境,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再通过让同学说说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同学做好了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及技能上的预备。】
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
1.组织探究,认识钟面。
〔1〕师:今日小伙伴们都把自己的小闹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真美丽!向同学们展示一下吧!〔同学之间相互观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电容器配件工5S管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机械本质安全培训课件
-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说课稿
- 茶叶精制工内部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药理毒理试验员数字化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4秋四年级英语上册 Unit 5 Dinners ready第4课时(Let's talk Lets play)说课稿 人教PEP
- 第一单元第3课 江山多娇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湘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 纯三氧化钨、仲钨酸铵、兰钨制取工抗压考核试卷及答案
- 管模维修工安全规范考核试卷及答案
- 梳理热风非织造布制作工内部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知识点
- 高大模板安全施工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
- 个人代持协议书
- 电力现货实战型交易策略分析
- 游戏交互设计趋势
- 滋养生命的水(教案)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 长春版
- 便利店委托运营协议
- 栾川县潭头金矿有限公司金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干股分红协议书”适用于品牌代理商
- 中国电影发展史简介
- 储能系统售后服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