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6讲内力作用与地貌第2课时板块构造与地貌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6讲内力作用与地貌第2课时板块构造与地貌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6讲内力作用与地貌第2课时板块构造与地貌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6讲内力作用与地貌第2课时板块构造与地貌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6讲内力作用与地貌第2课时板块构造与地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时板块构造与地貌1.板块名称地球的________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____________、D为美洲板块、E为__________、F为南极洲板块,而且每个大板块内部还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岩石圈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2.常考的板块边界重要区域板块边界类型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______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与______板块(消亡边界)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与________板块(消亡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印度洋板块与________板块(消亡边界)红海、死海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______边界)冰岛、大西洋中脊______板块与亚欧板块及非洲板块(生长边界)亚欧非洲印度洋太平洋生长美洲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如下表所示:板块运动张裂碰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在大洋板块上形成海沟;在大陆板块上形成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真题研析】[例]

(2022·6月浙江卷)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1)~(2)题。(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A.欧亚板块张裂

B.美洲板块抬升C.太平洋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俯冲(2)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①海岭②裂谷③山脉④岛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阿留申海沟位于哪两大板块之间?其边界属于消亡边界还是生长边界?(2)板块消亡边界处的宏观地形有哪些?答案

(1)D

(2)C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图中北部为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插入美洲板块底部,太平洋板块一侧挤压下沉,形成海沟,故D正确;美洲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B错误;海沟区域不临欧亚板块,且欧亚板块属大陆板块,板块张裂应形成裂谷,A错误;太平洋板块张裂在海底形成海岭,C错误。第(2)题,生长边界受张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岭,在陆地上张裂形成裂谷,二者不与海沟相伴,①②错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大洋板块一侧下沉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岛弧或海岸山脉与海沟相伴,③④正确。故选C。【素能升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边界类型示意图地形实例生长边界裂谷断层东非大裂谷海岭、海洋大西洋中脊消亡边界陆陆相撞山脉高原阿尔卑斯山脉青藏高原洋洋相撞岛弧、海沟新西兰岛陆洋相撞海岸山脉岛弧、海沟日本群岛岛弧马里亚纳海沟【对点精练】A1.与图丙中山脉成因一致的是(

) A.安第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乞力马扎罗山

D.阿尔卑斯山脉解析安第斯山脉是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即一个大洋板块和一个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与图丙中的山脉成因一致。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都是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乞力马扎罗山是火山。2.按照板块碰撞挤压的演变过程,四幅图的正确排序是(

) A.甲、丙、丁、乙 B.丙、甲、丁、乙 C.丙、甲、乙、丁 D.甲、丙、乙、丁D解析随着大洋板块碰撞挤压(甲)的持续,大洋板块会逐渐和大陆板块挤压(丙),直到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遇碰撞(乙),最后大陆板块俯冲到了大陆板块的下方(丁)。(2022·大庆二检)火山锋是指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的线状前沿地带。马提尼克岛地处加勒比海向风群岛北端,火山锋的移动、停滞在该地塑造出三道壮观的火山带(如右图,箭头为板块运动方向)。据此完成3~4题。B3.造成马提尼克岛火山锋分布的主导板块及运动形式是(

) A.加勒比板块间歇性俯冲

B.大西洋板块间歇性俯冲 C.加勒比板块间歇性张裂

D.大西洋板块间歇性张裂解析根据材料“火山锋是指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的线状前沿地带”可知,火山锋应位于大西洋板块与加勒比海板块交界处。火山锋是向加勒比板块方向移动的。读图可知,大西洋板块属于洋块,加勒比板块属于陆块部分,图中板块运动方向是大西洋板块向加勒比板块运动,由材料“马提尼克岛地处加勒比海向风群岛北端,火山锋的移动、停滞在该地塑造出三道壮观的火山带”可知,火山锋形成有三个,中间有停滞。所以应是大西洋板块间歇性俯冲,加勒比海板块被抬升形成三个火山锋。B正确。加勒比板块间歇性俯冲,应是加勒比板块向东移,A错误;板块张裂应是板块向两侧运动,并且形成裂谷或海洋,C、D错误。4.火山锋的存在,导致马提尼克岛(

)

①面积缩小②平均高度增加③长宽比增大④海岸曲折度增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解析火山锋的存在,是大西洋板块向加勒比板块移动,使加勒比板块抬升。因此会导致马提尼克岛平均高度增加,长度增加,宽度变小,②③正确;面积不一定缩小,海岸线的曲折度与海浪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有关,抬升中岛屿没有断裂,无法判断海岸曲折度的变化。①④错误;故选C。B读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处可能形成海沟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

处岩石年龄较F处新处地壳运动较E处活跃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F处位于板块生长边界,不会形成海沟;F处地壳运动不一定较E处活跃;E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岩石年龄较F处老,所以B正确。D2.若该剖面图是根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则图中甲板块最有可能为(

) A.印度洋板块 B.欧亚板块 C.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板块西侧为

板块消亡边界和陆地,东侧为板块生长边界和海洋,结合四个选项分析,甲板块最有可能是美洲板块,D正确。C新西兰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其南岛西部沿海有一处著名地质景观——“薄饼岩”。硬石灰岩和软砂岩堆积形成数以百计的多层区域,沿着悬崖沟壑垂直形成,形似层层薄饼,故而得名。回答3~4题。3.“薄饼岩”景观的形成过程最可能为(

) A.固结成岩—流水溶蚀—内力抬升 B.岩浆侵入—内力抬升—流水溶蚀 C.固结成岩—内力抬升—海浪侵蚀 D.岩浆侵入—海浪侵蚀—内力抬升解析石灰岩和砂岩都是沉积岩,形成过程为:先固结成岩,出露于地表是因内力抬升,后经外力作用尤其是海浪侵蚀作用最终形成该景观,C正确。B4.据图推测新西兰所处的板块边界及两侧板块的移动

方向(

) A.生长边界西北、东南 B.消亡边界西北、东南 C.生长边界东北、西南 D.消亡边界东北、西南

解析图中岛屿为新西兰南、北二岛,这些岛屿主体

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侧板块

向西北移动,北侧板块向东南移动,B正确。D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5~7题。5.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解析读图可知,根据东非裂谷带位置可以确定②板块为非洲板块,非洲板块的两侧是美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从图中可看出,①板块边缘有山地、海沟,可确定①板块为美洲板块。A6.图中③示意的是(

) A.大西洋中脊

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中脊

D.印度洋中脊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中③的左侧是美洲,右侧是非洲,因此③是大西洋中脊(海岭),选A。B7.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

) A.大分水岭

B.安第斯山脉 C.海岸山脉

D.阿巴拉契亚山脉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图中高大山脉位于板块

碰撞与消亡边界处,在①板块的左侧,即美洲板块西侧有纵列分布的山脉,符合题意的只有安第斯山脉,选B。B图1为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图2示意①②两点之间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形变化过程。读图,完成8~9题。8.下列地形区的形成原因与图中区域地形变化原因相似的是(

) A.日本富士山

B.北美落基山脉 C.东非大裂谷

D.巴西高原

解析根据图文材料可知,西部地形隆起地区,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的安第斯山脉;富士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落基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地壳隆起形成的;巴西高原、东非大裂谷位于板块内部。故选B。D9.该区域地形变化导致了图中③处(

) A.生态系统更稳定 B.流水侵蚀作用增强 C.气温日较差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