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新型图表示例与提分训练_第1页
初高中衔接新型图表示例与提分训练_第2页
初高中衔接新型图表示例与提分训练_第3页
初高中衔接新型图表示例与提分训练_第4页
初高中衔接新型图表示例与提分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初高中衔接新型图表示例与提分训练考点:1.“虚拟现实”——图文转化2.《共享经济的发展前景与现状》、《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9)》与《“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多方协同治理》——简要概括内容3.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与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论证模型图4.《语言生活书写时代编年史》——论证材料的位置【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图文转化2.论证材料的位置3.论证模型图4.简要概括内容【考点示例】一、“虚拟现实”——图文转化【考点解读】1.“虚拟现实”——图文转化问题1阅读下图,对VR(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VR的未来方向A.VR技术能提供三个维度的体验: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B.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C.VR技术的未来方向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的均衡发展。D.期许的VR体验将极大提高行为体验的自由度和精神体验的满意度。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应先明确VR(虚拟现实)的技术特点,然后根据相关知识分析选项的正误。由于有关知识让人难以理解,所以难度较大。根据相关知识可知,此图并没有体现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与“知觉体验”方面谁快谁慢的问题,因此答案为B项。二、《共享经济的发展前景与现状》、《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9)》与《“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多方协同治理》——简要概括内容【考点解读】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2.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3.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4.简要概括内容材料1当前共享经济已经有大量资金投入,2013年全球范围内共享经济市场规模为150亿美元,约为传统租赁经济的1/16。2016年共享经济融资规模约1710亿元,同比增长130%。2018年共享经济领域直接融资规模约1490亿元,同比下降23.2%,首次出现负增长;2018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为29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1.6%;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7.6亿人,其中提供服务者人数约7500万人,共享经济创造了大量的灵活就业机会。预计到2025年,全球范围内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3350亿美元,并与传统租赁经济规模持平。共享经济将潜移默化地实现社会公德培育。增进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在公共话语空间让共享经济带来的一系列道德问题得到充分的讨论,实现社会道德的自我修正。比如媒体、社交网站经常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与讨论,就是一种社会道德培育的过程。消费者将更多地参与到共享经济中,既作为共享经济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也作为共享经济的受益者,创新活力不断提升,有效供给不断扩大,新的就业模式不断涌现,进而使得共享发展理念的转化落地,以共建带动共享发展的加快实现。(摘编自《共享经济的发展前景与现状》)材料22017—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发展情况领域2017年交易额/亿元2018年交易额/亿元增长率%交通出行20102478共享住宿120165知识技能13822353生活服务1292415894共享医疗5688共享办公110206生产能力41708236总计20772294202018年共享经济各领域交易规模排行(单位:亿元)任何新业态的兴起,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都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新挑战。共享经济在经济生活中面临的相关挑战,突出表现在一些业态的资源密集投入与实际需求明显脱钩,资源配置低下。应当说,共享经济的发展仍有巨大空间,但共享经济的发展不能是前几年那种野蛮生长的态势,而应该是基于市场需求的良性发展,是真正解决市场痛点的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需要发挥产业调控与市场监管的作用。共享经济的高速发展给我国当前的社会治理带来的主要挑战在于,政府在对共享经济进行管理时,如何把握有效监管和鼓励发展之间的尺度。一方面,在交通基础设施、土地资源有限,各领域具体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政府不得不根据现有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共享经济做出一定程度的限制和有效的监管;另一方面,共享经济作为一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经济模式,既需要适合其发展的社会环境,也需要政府对其进行鼓励和扶持。同时,共享经济对传统行业的威胁也影响着就业和社会稳定。未来一段时间,共享经济细分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将逐渐确立,在法律制定中综合各方利益与需求让法律法规成为底线保障,这将给新兴的产业形态更多的成长空间,鼓励共享经济的发展。[摘编自《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9)》《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等]材料3共享经济的兴起为市民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无序过量的投放又与其低碳、环保、共享的初衷相背离,不少共享经济产业陷入“非理性繁荣”,资源浪费的状况屡见不鲜。拿共享单车举例,曾经常见于街头的共享单车小蓝、酷骑相继停运,超过数百万辆单车沦为僵尸车,几十亿资金打了水漂。报废的共享经济产物不仅占用公共空间和土地资源,还将产生固体废物。共享经济的本质是整合线下闲置资源,借助第三方平台,使线下闲置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而目前共享经济中的大部分企业却脱离了共享经济的本质特征,只是打着“共享经济”旗号、采用互联网的方式租赁商品。面对新的经济风口,不少企业“盲目上马”,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上下游相关产业链的资源浪费,也为城市管理带来难题,造成城市垃圾。面向未来,随着我国“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鼓励创新、包容审慎”成为我国共享经济领域的主基调。在这种大背景下,解决共享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补齐短板、提高质量,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就迫切需要由原来的政府主导的市场监管转变为政府、平台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共享时代,监管不能缺位。共享经济,遵守市场规律固然重要,但是监督更不能缺位。据了解,随着2018年各项整治行动和监管措施的延续,以及《电子商务法》的正式实施,共享经济领域仍将延续强监管态势。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行业从业者应善用新兴技术。现阶段,对于报废的零部件,利用专业手段进行回收拆解及无害化专业化处理,可将报废产品合理再利用。在未来,互联网思维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经济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变革。共享经济产业如果能借助5G、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技术,仍具有长足发展潜力,有望创造出更多共享需求和机会。共享经济远行还需消费者进一步提升文明消费习惯。“共享”,既是资源的共享,也是文明的共担。共享经济兴起以来,街头的共享单车被上私锁,抹去二维码,将车挂在树上;共享充电宝被人为损坏,掰坏插头;野蛮驾驶共享汽车等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此外,企业方需优化资源配置,对共享设施予以管理与维护,建立信用体系和制定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来约束用户,共同促进共享经济产业有序发展。(摘编自《“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多方协同治理》)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交易额庞大,参与人数众多,为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B.社会道德培育能帮助消费者更多地参与到共享经济中,推动共享经济创新活力的提升。C.发展共享经济应该立足于市场需求,真正解决市场发展的痛点,摈弃野蛮生长的态势。D.我国共享经济企业脱离了共享经济的本质特征,未能使线下闲置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答案C解析A项,“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创造了大量的灵活就业机会”,不是“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B项,强加关系,“社会道德培育”和后者没有关系。D项,扩大范围,材料三中说的是“大部分企业”,不是选项中的“我国共享经济企业”这个整体。问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行业领域看,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在生活服务、交通出行、共享住宿领域增长率低于全年平均水平,和其他领域存在差距。B.从市场交易规模上看,2018年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交通出行三个领域在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中位居前三,占比较大。C.作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经济模式,共享经济2018年发展势头良好,七大交易领域均有增长,某些领域存在较大发展空间。D.共享经济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新挑战,对传统行业产生巨大冲击,影响了就业和社会稳定,因而政府要做出一定程度的限制和有效的监管。答案D解析前后因果关系不当,由原文可知,政府要对共享经济加强监管的原因是“交通基础设施、土地资源有限,各领域具体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另外,“对传统行业产生巨大冲击”的表述不准确。问题3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效监管和鼓励发展之间尺度的把握问题,是当前政府对共享经济进行管理时的主要挑战。B.共享经济产业无序过量投放的“非理性繁荣”,与其低碳、环保、共享的初衷相背离,造成了资源浪费。C.把“鼓励创新、包容审慎”作为我国共享经济领域的主基调,从一方面体现出政府对其进行的鼓励和扶持。D.在当前背景下,“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方协同治理,政府发挥监管作用在这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二中的“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内容可知,“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本身,而不是政府的监管。问题4在共享经济的发展中,个人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①提升自我的社会道德修养,参与到共享经济中。②牢记共享经济低碳、环保、共享的初衷,养成文明消费习惯。问题5共享经济的发展有哪些趋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①在未来一段时间共享经济的融资规模会持续大幅扩大;②共享经济将潜移默化地实现社会道德培育;③共享经济细分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将逐渐确立,强化监管;④消费者及其他方将更多地参与到共享经济中;⑤共享经济产业可能借助新技术,创造出更多共享需求和机会。【考题对接】一、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与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论证模型图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材料一:①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②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③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④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⑤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⑥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文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⑦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材料二:①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②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③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④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地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摘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1.根据“如果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进行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A.他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但也未必杀得了秦王。B.他杀了秦王,所以他一定有了樊於期的人头。C.他没有樊於期的人头,所以他一定没有杀秦王。D.他没有杀秦王,所以他没有樊於期的人头。2.关于材料一的论证思路,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的观点。B.接着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C.最后阐明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D.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证。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最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A.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无衣》)B.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C.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D.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衔壶上翠微。(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4.不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依据材料一,文本解读和写作能力强的人,大多擅长逻辑推理。B.依据材料一,“虚拟论敌”都会质疑隐含前提的可靠性。C.依据材料二,正确的语言运用,有时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D.依据材料二,“夸张”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5.作者认为,无理之中,仍然有“有理”之处,有理即合乎逻辑事理。文中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个三段论推理。请你将和这个三段论推理相同的一组选出来。(

)①大前提:所有的液体,都是可以用之染物的。②小前提:离人泪是液体。③结论:离人泪是可用之染物的。A.所有的咖啡豆都是含有咖啡因的,有些罗伯斯塔豆是咖啡豆,所以,有些罗伯斯塔豆是含有咖啡因的。B.一切辛苦都不是白费力气,有些人的工作是辛苦的,所以,有些人的工作不是白费力气。C.所有的网络课程都是通过平台播出的,王老师的语文课是网络课程,所以,王老师的语文课是通过平台播出的。D.一切虚构作品都不是生活实录,一切小说都是虚构作品,所以,一切小说都不是生活实录。6.上面是图尔明的论证模型图。请运用此论证模型的基本论证过程,重新思考“兼听则明”。要求表述准确连贯,不超过100字。7.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和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之间有因果联系。请结合材料一中的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一、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与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但也未必杀得了秦王”错误,结合原文“‘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可知,“但也未必杀得了秦王”的推理与原文表述不符合。B.“所以他一定有了樊於期的人头”错误,结合原文“‘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可知,杀秦王可能不一定要取樊於期的人头,选项说“一定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与原文表述不符。C.“所以他一定没有杀秦王”错误,结合原文“‘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可知,杀秦王可能不一定要取樊於期的人头,没有樊於期的人头,不一定没有杀秦王。故选D。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A.“开篇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的观点”错误,结合原文“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可知,材料一开篇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故选A。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二可知,“无理而妙”是指“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A.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此句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表现了秦国军队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势。B.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此句用“流霜”比喻月色的皎洁,用“汀上白沙看不见”创设了江天一派澄明的画面,语言看似不合逻辑,但有别样的表达效果。C.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佩戴武器,去收复黄河南北被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此句是一个设问句,“何不”二字加强了反诘的语气,顿挫激越,直抒胸臆,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D.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综上所述,B项最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故选B。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虚拟论敌’都会质疑隐含前提的可靠性”错误,结合原文“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可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B。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①大前提:所有的液体,都是可以用之染物的。②小前提:离人泪是液体。③结论:离人泪是可用之染物的。在这个三段论中,“可以用之染物的”是大项,用“P”表示;“液体”是中项,用“M”表示;“离人泪”是小项,用“S”表示。题干的结构是:所有M都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A.“含有咖啡因的”是大项,用“P”表示;“咖啡豆”是中项,用“M”表示;“罗伯斯塔豆”是小项,用“S”表示。结构是:所有M都是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是P。B.“白费力气”是大项,用“P”表示;“辛苦”是中项,用“M”表示;“人的工作”是小项,用“S”表示。结构是:所有M非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非P。C.“通过平台播出的”是大项,用“P”表示;“网络课程”是中项,用“M”表示;“王老师的语文课”是小项,用“S”表示。结构是:所有M都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D.“生活实录”是大项,用“P”表示;“虚构作品”是中项,用“M”表示;“小说”是小项,用“S”表示。结构是:所有M非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非P。综上所述,C项与题干推理相同。故选C。6.示例: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讽谏,面向群臣吏民悬赏纳谏,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充分证明了“兼听则明”。但“三人成虎”的成语和“父子骑驴”的小故事又证明了有时候听得越多越糊涂,因此“兼听则明”的关键是听者要独立思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首先分析图尔明的论证模型的基本论证过程,如资料和必要条件共同构成了理由,在接受了例外的反驳之后,经过限定,使结论得以成立。此论证模型表明论证的关键在于反驳。分析所给论题,即“兼听则明”,意思是“听取双方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辨是非”,由此可以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子作为资料和必要条件来共同构成理由,接着列举例外进行反驳,如“三人成虎”等,经过限定之后得出结论:“兼听则明”的关键是听者要独立思考。7.材料一提到,通过逻辑推理可以捕捉一段话在字面意思之外隐藏的重要信息。陆游诗颈联字面意思是诗人作草、分茶,悠闲快乐,但结合首联,诗人先感叹世态人情淡薄,再表达身不由己客居京城的无奈。由此可推断,颈联隐藏的信息是,因为世人麻木,朝廷昏聩,所以诗人闲极无聊,只能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首联议论抒情为因,颈联行为为果,一因一果,逻辑自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材料一“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可知,通过逻辑推理可以捕捉一段话在字面意思之外隐藏的重要信息。《临安春雨初霁》的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这些年世态人情淡薄得似纱(对世间/官场的关心近年来已经薄得像一层细纱了),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这是诗人的议论抒情,表达了对世态人情淡薄的慨叹和身不由己客居京城的无奈。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写诗人在这明艳的春光中,只能做的是“矮纸斜行闲作草”,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戏分茶”这里就是品茶、玩茶道。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可见,诗歌首联议论抒情为因,颈联行为为果,一因一果,逻辑自然,符合材料一的观点。二、《语言生活书写时代编年史》——论证材料的位置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语言生活书写时代编年史一历数70年中国语言生活大事,当首者应该是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普及和提高。当今中国,除了少数地方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用普通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普通话已经成为真正的国家通用语言,成为中国语言生活中的语言主体。全国已基本形成普通话、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一起构成主体多样性的语言生活局面,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大的汉语方言区,双(多)语双(多)方言的交际模式成为社会语言生活的主流。对此,有学者不无骄傲地欢呼,“中国两千年来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言同音”。的确,如果说两千多年前的“书同文”凭借统一的汉字记录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的话,那么,当代中国的“言同音”则为增进各民族和各地区的言语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了语言基础,它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不仅是口音上的“同”,书面上也有了更多的“通”。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5亿多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新中国成立伊始就掀起的扫除文盲运动,使文盲率逐年下降,达到如今的4.08%,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从文盲到脱盲,改变了人们的语言生活。二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和多方言的国家,中国语言国情复杂,语言生活多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情况千差万别。随着普通话推广、外语教育普及以及语言接触频繁,双语双言的人越来越多。带有方音的普通话,普通话味儿的地方话等等,都呈现在语言生活中,活跃在语言生活中。从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看,国家通用语言是主体,各少数民族语言体现出多样性;从普通话和方言的角度来说,汉语普通话作为主体,同时又有方言的多样性。国家通用语言、民族语言和方言,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各得其位,各司其职。20世纪90年代,语言生态和方言保护问题进入我们的视野,随后,方言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进入新世纪,中央提出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这是一个历史性突破,它从顶层设计上确定了中国语言生活主体化和多样性发展的宏观基调。与此同时,讲方言、方言比赛、方言文化进课堂等成了社会热点,方言资源网站和公众号越来越多,构成了当今中国语言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主体化和多样性发展还体现在中文跟外文的关系上。外语正不断地进入语言生活,外语广播不断地进入语言生活,外语广播电视、外文书刊数量有很大增加;外语词、外语穿插以及字母词的使用曾不断引发热议,常常成为中国语言生活的热点话题。海外华语也不断跟中国国家通用语言互动。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海外华语在世界各地形成不同变体,体现了各地华语的互补,对中国的语言生活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三中国语言生活始终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运行。改革开放带来了人口大流动,使得普通话成为必需。经历改革开放洗礼的中国,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涌现出大量新概念、新词语。除政治生活外,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外交流的增加扩大了语言生活的接触。语言生活内容和形式都不断得到丰富。媒体是语言生活的记录者和重要推手。例如,“建设”是共和国的主旋律。从《人民日报》上“建设”一词使用的走势图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的变化。(见下图)改革开放以来,新媒体不断为语言传播提速,同时改变了前30年单媒单声的局面。当今,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语言生活逐步务实,语言不断走向活泼。各种来源的新词语,各种新的表达方式,既出现于自媒体,也出现在大众口中,更出现于各种“官宣”。时代的发展也使语言生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语言使用习惯正在改变:传统书信已经成为罕见物,纸质书刊在不少情况下正在被电子读物取代,而听书成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人们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提笔忘字已成为普遍现象。四语言逐渐成为社会各行各业都关心的话题,在中央到地方相关机构的文件中,涉及语言的内容越来越多,语言文明、语言扶贫、语言安全、语言传承等等都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汉语盘点、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更不断引起社会对语言文字的关注。多元取向带来了语言生活的热点不断。汉语危机论、旧地名恢复、地名用字读音、奥运会上的中国话、古诗文热、“语保”工程、字母词使用、方言进课堂、语言识别、中药名称规范、外语教育等,有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的则引发各种争议。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中国召开,会议起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永久性文件——保护与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岳麓宣言》的正式发布,更把语言价值取向多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链接70年语言生活大事记(1949—2019)时间内容1951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并开始连载吕叔湘、朱德熙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举行,把“国语”改称“普通话”。195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1958年2月全国人大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1982年12月“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宪法》。1997年4月《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发布。2000年10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2018年5月《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和《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公布。(2019《新华文摘》,有删节)1.根据第三部分“建设”一词使用走势图,对70年中“建设”一词使用情况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1950年后和1978年后使用率高。B.反映国家1978年后迎来了建设新高潮。C.1962年到1978年,“建设”一词因不是新词语而不受欢迎。D.从语言这一侧面反映了国家整体发展情况。2.简析本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思路。3.如果将链接的《70年语言生活大事记》这一材料,放到本文中作为论证材料,你认为放到哪一部分合适?请写出理由。4.针对以下语言现象,你认为国家应该怎样管理网络语言?说说你的建议。网络语言中经常使用近于密码的谐音,诸如:1314925/一生一世就爱我、2456/饿死我了、407/死东西、521/我愿意、609/到永久、741/气死你、8013/伴你一生、910/就依你……以往时代在少儿中流通的口头语音游戏,现在以无声的符号表达。而且,由语音的相似性关系,还有对英语语音的谐音处理,比如3KU/thankyou(谢谢)等。至于图像符号(包括标点)是否可以算语言,目前也在争议中。建议:二、《语言生活书写时代编年史》【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不是新词语而不受欢迎”分析错误。当时“建设”一词的使用率低,不是因为词义陈旧,而是“建设”停滞。故选C。2.(1)从章法结构上看,先总说语言多样性和主体这一特点,再分说在确立国家通用语言作为主体的前提下,一方面加强对方言和民族语言的保护,一方面又加强对外语、海外华语的学习与互动,显得严谨。(2)从表达顺序上看,先写国家通用语言与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外语的关系,再写方言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最后写对外语的学习和海外华语的互动,显示了发展与深化的过程,十分清晰。(3)从说理论证上看,先提出“主体”与“多样性”并存于语言生活的观点,然后列举了保护方言、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学习外语、与海外华语互动发展事实,进一步证明了“主体”与“多样性”的功能和地位,显得论证充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对于本题,可以从多种角度来分析文章第二部分的论证思路,比如从章法结构上、表达顺序上和说理论证上等方面。从章法结构上看,材料开头“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