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年的电视娱乐节目普遍存在理性缺失的现象_第1页
当代中国年的电视娱乐节目普遍存在理性缺失的现象_第2页
当代中国年的电视娱乐节目普遍存在理性缺失的现象_第3页
当代中国年的电视娱乐节目普遍存在理性缺失的现象_第4页
当代中国年的电视娱乐节目普遍存在理性缺失的现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3当代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普遍存在理性缺失的现象,突出表现为媚俗文化的泛滥,如节目内容极度浅显甚至低俗、节目形式缺少创新等。,电视娱乐节目仅仅满足了观众低层次的、虚假的需求,而压抑了人们真正的主体意识,削弱了其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但目前中国娱乐节目呈现庸俗化倾向。盲目追风仿效、缺乏原创,缺失文化审美趣味是其主因,娱乐却将电视的文化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遮蔽了。电视低俗化,丧失电视的文化本性。让有文化的观众远离电视,让电视人进一步追求无聊,进而导致民族文化传播途径去与狭隘,让老百姓的思想懒惰,沉浸在低级的娱乐状态中克隆抄袭导致节目生命力弱,周期性短,例如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大同小异,收视率至上,办好一个娱乐节目需要很多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对观众进行调查都相当漫长,加上首重受众的品味变化很大,推出一个好节目很不容易模仿是捷径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迎合80,90观众,通俗变低俗杨宾先生说:目前的娱乐节目,享乐的麻醉剂,刺激收视率以牟取金钱的商品,丰满鲜活的艺术传统正在凋零,而尸骸标本似的艺术却将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平民选秀类娱乐节目的兴盛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1、电视节目形态的演变进程与电视观众审美情趣的嬗变。考察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发现,综艺娱乐节目走过了以《综艺大观》、《正大综艺》等为代表的晚会时代,走过了《幸运3721》、《快乐大本营》等为代表的娱乐时代,走过了《开心辞典》、《幸运52》、《超级英雄》等为代表的益智和竞猜时代,到了2004年,则走到了以《非常6+1》、《超级女声》、《明星学院》为代表的平民选秀时代。这既是电视节目日益求新求变的市场需要,同时也契合大众不断变化的审美情趣。晚会时代,电视观众的欣赏趣味停留在有距离的欣赏阶段;娱乐时代,电视观众的审美情趣则是主动参与、放大娱乐;益智竞猜时代,电视观众的欣赏重点则倾向于求知益智,通过知识的竞技展示才华、风采;而平民选秀时代,则激化的是普通民众的明星梦想,他们希望借助电视传播和自己的竞技打拼,使之一夜成名。这既是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对大众观念与价值多元的包容,又是对崇尚个性、放大自我、鼓励成名、追求财富的肯定。2、大众传播模式由单向传播转为交互传播。电视不仅仅作为信息的发布者,也是受传者,观众不仅是受传者,也是传播者,两者之间随时随地可以互动交流,而这种交流也成为信息传播的通道因而电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大大缩短,更具有平民化、参与性。3、社会转型、价值多元催生明星梦想。当今社会,正处在一种转型时期,观念嬗变,价值多元,个人存在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无数的财富故事、明星传奇被传媒传播与放大,它们激化和摇醒了人们潜意识里的财富与明星梦想。只因这种潜质加偶然催生明星,因而节目一出现,便受到了电视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狂热追捧。4、拿来借鉴,国外电视节目洋为中用。不管《非常6+1》还是《超级女声》,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美国福克斯电视台(FOX)的平民节目《美国偶像》(Americanldol)。《美国偶像》实际是美国的业余青年歌手大奖赛,源于英国的“流行偶像”(Popldol)节目。由美国福克斯电视台在2002年以近亿美元买入版权,制成了美式的偶像节目。来自全美各地逾万名参赛者经过一连串的初试、复试,最后由评委及观众投票,选出心目中的“偶像”。《美国偶像》的成功给处在探索和徘徊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带来了启迪,原来平民选秀还可以这般聚集电视人气,创造收视神话。在几年前借鉴了英、法、美《老大哥》、《阁楼故事》、《幸存者》等“真人秀”节目取得成功之后,2003年至2004年,全国一些电视媒体和制作机构又纷纷参照《美国偶像》这种选秀方式,将节目进行本土化的处理,策划和推出了一档又一档平民选秀类节目,使之在审美情趣、政治和艺术导向、节目环节上更符合中国电视观众的欣赏习惯我们制播电视节目的目的是在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全面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激烈的媒体竞争,使得电视台找到一个好的经济增长点并不容易,而节目热播的背后显然是可观的经济效益。“娱乐节目会从某种程度上成为各地卫视的‘救命稻草’。”一位媒体研究人士如是说。这一点仅从2005年《超级女声》便可一探究竟。有资料显示,湖南卫视仅十强赛一场的短信收入就已超过1500万元,再加上冠名广告和插播广告收入,湖南卫视总收入数以亿计;李宇春、张靓颖等由《超级女声》打造出来的“明星”,也随之登上了美国《福布斯》杂志评出的“财富100强”。如此丰厚的收益与如此之大的影响力,使得从主办方到参赛选手,各个怀揣“梦想”,共同打造了一个“全民选秀”的电视娱乐时代。

“但是不能指望观众总这样疯狂下去。当一个节目达到一定的高潮后,就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这是市场的周期规律。”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创新匮乏已成选秀类节目的一大“硬伤”。“但现在我们遇到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节目的创新。”李浩说。《超级女声》原本是对美国电视节目《美国偶像》的模仿,国内其他选秀节目又是对《超级女声》的模仿,“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一味雷同地模仿下去,也难怪观众厌烦了。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正荣认为,节目模板是如今电视制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新颖、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模板会给电视台和制作公司及广告商带来丰厚回报。由于国内对电视模板的研发能力较弱,很多电视台采取了模仿海外成功节目模板的方法来制作节目。“目前电视内容的同质化只是中国电视发展的必经阶段,通过对海外电视节目的学习,可以缩短与国际电视产业的差距。但从长远来看,抄袭将毁坏这个产业,只有推进原创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这一点电视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是一致的,都要从‘中国制造’过渡到‘中国创造’电视娱乐节目符合了电视的日常化和生活化的特点,也符合了当代文化的发展趋势,它是电视节目中的一种重要的类型,欧美国家娱乐节目的发展现状便是明证。随着娱乐节目在国内的起步和发展,引发了观众的大力关注。,电视娱乐节目也被贬为:低俗、没有文化、没有创意。其实,就娱乐节目本身来说,它对创意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因为娱乐节目与人们的生活节奏联系紧密,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电视娱乐节目必须作出相应的反应。好的娱乐节目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简单复制,它应该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密切关注基础上的创新。对于当前国内电视节目的模仿现象,有不少人提出批评。笔者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首先,电视界对电视娱乐节目的重视有目共睹。许多电视台为了引进或制作娱乐节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应该是我国电视业觉醒和进步的表现。其次,国内的电视界开始认识到与欧美国家电视发展水平的差距,开始“放眼世界”,这对于跟上国际电视发展水平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模仿是为了更好地创新,不能简单地照搬,而是必须作本土化的改造。但是,目前国内电视界的一些人短视行为是明显的。不少人应致力于改变观众的判断力,而是以相信观众的判断力为前提;其次,我们也不必把“娱乐”与“堕落”划上等号,娱乐可以健康向上,也可以劝诫道德,我们不能用一种带有“文化歧视”(娱乐也是文化)的标准来偏面看待娱乐的意义。况且,传媒是一个综合性节目的集成,如果说新闻、评论和其他文化教育类节目应该更多地承担“文以载道”的职责,使人在道德、观念和知识的层面上获得教益,那么娱乐节目则像生活中的“娱乐”一样,它主要是藉以放松身心、愉悦自我的文本形式,尽管它也可以做到“寓教于乐”,但毕竟娱乐是第一位的——或者借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成语,人们也可以追问:假若“娱乐”都不存在,“教”又何以寄托?从韩国电视的节目分档看,它们的节目生产倒是清晰地展现了传媒的文化逻辑,也即:新闻节目应被赋予思想、道德和知识性的“意义”,而娱乐节目则主要是为提供享受和娱乐,换言之,在此类节目中,享受“快乐”便是它的本质意义——反之,就是把娱乐节目混置为新闻节目,反而丧失了娱乐的本来价值。有人把传媒以沉醉娱乐、寻求刺激为表征的传播消费法则,概括为“快乐至上”或“快乐主义”思想。但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如果媒体仍自诩为圣殿、教堂,坚守着用理性与道德去压抑欲望,把享受快乐视为罪孽,那么对于绝大多数的“大众”而言,丧失了“情趣”和“意义”的日常生活又如何忍受?在极端道德、宗教原旨主义的信仰中,物欲的泛滥曾经是一种罪恶,血肉之躯便不能步入上帝的天国,但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后,“人”的价值已被确证,欲望(所谓“恶”)也不再是讳莫如深的话题,那么媒体还有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文化特权”?在我看来,人的本性推动着人与社会的关系,它构成了价值意识的深刻基础。萨特、迈农、费尔斯等也有过相似的论述,认为价值是基于快乐的情感,是主体对客体的寻求,是需求的满足,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和创造,等等。媒体文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概言之大众文化,其基本判断和逻辑基础就在这里。由此,大众传媒必将由高不可及的神坛,走向大众化、生活化和世俗化。电视娱乐节目也在各种指责声中,逐渐高扬起受众至上、捍卫受众权利的旗帜,开始与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合流,成为世俗人文主义的消费场所。在这一进程中,它紧贴着社会趋于开放的文化心理结构,和不断调适的价值观念,并开始与传统的文化价值的评判尺度拉开距离,逐步形成了以年轻观众为主流人群、以商业消费为显著特征的共享性文化空间。这里,我们不妨透过韩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窗口,来分析其共通的审美旨趣。首先,娱乐性节目突出“娱乐”的本体价值,把能否引起观众快乐情感视为第一目标。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也曾指出,艺术的很多东西其实就是为满足群众的狂欢心理,电视娱乐无非就是借助传播平台,制造出满足群众“狂欢”心理的嘉年华。因此,娱乐节目的生产本身就是个契合现代人心理的文化创意,它满足人类的好奇天性,让人在一个不受特定道德规范约束的“虚置情景”下满足自己的快乐心理。而在国内,电视的娱乐性始终是一个充满道德异数的问题,甚至在文化无意识里,我们还在相当程度上把娱乐视为“丧志”和堕落的开始,因而在人们享受娱乐的同时,时常会在内心拷问:这样的娱乐其意义在哪里?这样的娱乐对社会有没有道德风险?这样,在那种过分“意义化”的情感紧张状态下,娱乐本身早已失去了趣味,娱乐节目更在多种意识形态的共同抑制下失去了“快乐”的本义。其次,娱乐节目根据“日常定律”和“多数法则”还原出生活的原汁性和日常化,表现人们寻找快乐的本真意趣。大众传媒向大多数人讨好的本性,也不可避免地形成“媚俗”的美学。为赢得最大多数人的注意,俗世日常的热闹、宣泄和各种活动仪式,都被赋予了美学意义,甚至上升为传媒文化的一种意识形态。概而言之,娱乐节目作为当今大众文化的文本形式,已经成为电视传媒的支柱性内容。它的兴盛,其实与当下的日常生活形态紧密关联,也与“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范式的转型有关。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人们对于娱乐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流行,不能简单地以一种偏狭的、预设的传统价值标准加以评判,正如用大众文化的价值标准也不足以对传统经典文本作出正确评判一样。社会仍处于演进之中,娱乐文化也处在自我型塑之时,许多电视娱乐节目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开心辞典》将知识与娱乐结合起来,通过设置“家庭梦想”“场外求助”等形式,将“知识就是财富”“竞争与合作”“亲情与爱心”等正面理念灌注到节目中,虽然仍难掩商业色彩,但毕竟在电视娱乐节目提升人文品格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东方卫视2008年4月2日启动的电视游戏节目《加油!2008》集竞技元素与人文元素为一体。该节目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联合举办,旨在通过电视节目动员社会力量,支持中小学教育。节目历时3个月,共为地震灾区重建校园筹得善款5.3余亿元。世界各国在电视发展的早期,都会有一个综艺节目兴盛的阶段。比如像美国在二次大战以后一直到50年代、60年代,有一种非常热门的节目――杂耍节目,其实就是综艺节目。此类节目一方面会有一个幽默的主持人,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幽默风格,同时会把当时各种各样的娱乐素材,包括百老汇的演出、歌舞、流行歌曲,也包括一些比较古典的元素,还有杂技等各种各样的东西汇集在一起。这些节目跟我们中国的综艺节目其实没有什么两样。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电视业健康发展中国电视业已走过50年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用科学发展观来反省和检视,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仍存在重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八种基本关系的不协调。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这些关系,是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一,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需关系平衡是市场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电视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是“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和价值旨归。而电视内容长期的供不应求早已为社会广泛诟病。主要表现在:一是总体供给不足。2007年,我国电视生产总量261万小时,播出1360万小时,生产量只有播出量的19.2%(据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08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报告》)。由于总体供给严重不足,以致重播过多,频道内容的同构化、同质化十分严重。数字化后这种矛盾将更加突出。二是丰富性不足。节目品类单一,娱乐化趋势愈演愈烈。据袁方博士对2000—2005年中国电视节目播出情况的统计,中央电视台电视剧播出占全部节目播出的比重从12.26%上升至23%,新闻从25.52%下降至15.38%;省市电视台电视剧从35.96%上升至53.13%,新闻从13.45%下降至9.38%。《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8》发布的数据:2007年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在整体收视中所占份额为21.25%,新闻/时事为12.78%,省级卫视电视剧为48.9%,新闻/时事为7.48%。根据节目播出与收视比重一般相近的规律,说明总体趋势并未改变。电视“传播资讯、引导舆论、教化民众、提供娱乐”的功能未有全面而充分的发挥。并且,大多数娱乐节目品位较低,格调不高,低俗化倾向较为突出。三是多样性不足。对体制内各级、各类电视媒体播出的内容实行统一的标准管理,创新空间不大,克隆跟风严重,节目品类和形态单一。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特别是互动点播的发展,多样化的个性需求日益强烈,点对点传播具有可控技术条件,节目针对不同职业、年龄的分级管理已势在必行。坚持“以人为本”,不仅应满足人民群众的整体和终极需求、即国家文明进步需求,也应当满足个性化的多样需求。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严肃课题:如何深入研究人民群众的需求,增加节目总量,丰富节目形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性、个性化文化生活需求?第二,导向与市场的关系导向是上层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即是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的要求。用上层意识形态不断影响基层意识形态,并逐步使上层意识形态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是所有媒体必须履行的职责,即使西方公共媒体也不例外,甚至要求更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中国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影响媒体导向功能的还有市场力量。市场力量表现为收视率,而收视率反映的是未经提炼整理的大众本能的、个体的基层意识形态需求。上层意识形态与基层意识形态的差异实质上是整体与个体、终极与当下价值追求的差别。这种差别是正常的。但如何通过电视媒介在其中沟通、协调,从而达到对基层意识形态的引导及基层意识形态对上层意识形态的认同?这是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在媒体管理实践中,我们常常面临“叫好不叫座”或“叫座不叫好”的困惑,电视工作者长期在“导向”与“收视率”之间徘徊、挣扎,政治责任与生存需求在某些时候甚至成为一种两难选择,除完成全局性重大政治任务外,电视媒体多数时间被“收视率”牵着鼻子走,以至“低俗”成为了电视娱乐的代名词,严重影响了中国电视的全面发展。处理好这个问题,应长期不懈地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上层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通俗化表现,从电视媒介自身的规律出发,避免赤裸裸的说教,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可视性强的表现形态,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效果。另一方面,应密切关注、关心人民群众的个性需求,从中发现和提炼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意识形态元素加以传播,并注意在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态中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元素,以在电视传播的“金融经济”实现过程中达到“文化经济”价值的最大化。这就需要电视工作者真心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然而最根本的是电视传播效果考量方式的调整,即笔者多年前建议的: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调整收视率调查的样本户结构,扩大上层和主流意识形态代表人群的考核权重。第三,事业与产业的关系中国电视机构至今仍然沿袭事业定位,而事业的本质是指由政府公共财政作为经济供给主体、不以投资回收为目的的公益服务实体。而目前中国电视实体基本上是自收自支,生存发展完全依靠自营收入支撑,因此投资的回报或赢利是绕不开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事业”对于中国电视早已名不副实,况且事业的管理体制早已严重制约了中国电视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这在资源配置和管理机制上表现最为突出:一是区域局限。事业必须隶属于一定的行政实体,局限于一定的行政区域,而行政区域内资源与市场的相对有限性成为媒体“做大做强”的严重桎梏,一个或许不恰当的比喻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电视媒体处于什么样的行政区域,就注定有什么样的发展样态,而不是决定于从业者的努力。二是体制局限。按事业体制的管理方式,在资本结构上形成高度单一的行业国有资本模式,按现行政策,任何外来资本(外行业国有资本、私营资本、境外资本)都不能进入电视媒体,其发展只能依靠自身的原始积累。同时,事业单位用人必须由政府人事部门统一编制管理,按统一标准进行考试、考核,繁琐而机械的程序对电视媒体来说很难及时吸纳所需高端专业人才。加之职称评聘、岗位管理等仍以论资排辈为主要依据,很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三是机制局限。作为事业性质定位的电视实体,绝大多数仍然沿袭传统事业管理方式,在“小而全”的宏观资源配置结构下,实体内部资源配置也大多是小型分散的“小而全”模式,即通行的频道制、栏目制,经济管理不讲成本核算,不讲投入产出效益,分配上仍然是“大锅饭”,产品质量缺乏量化考评。这种状态很难适应市场竞争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理解,至今仍然保持和强调电视媒体的事业属性,是因为中国电视媒体没有公共和商业之分,媒体必须承担公益性职责。既然如此,我认为,可以在坚守电视媒体事业性质和公益职能的同时,向产业要发展的空间。将一切可以经营的事业资产从传统本体剥离出来,实行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并以此为平台,利用有形资产、无形资产面向社会融集资本,组成媒体控股的投资主体多元的股份制企业,并可按市场法则聚集高端专业人才,整合一切所需社会资源,以此实现电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电视生产力水平,最终走向做大做强的目标。第四,发展与资源的关系中国电视在目前的资源状态下,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不仅在于前面所说的属性、体制、机制问题导致的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资源整合与高效利用的困难,更在于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迅速涌现,电视媒体和电视媒介的概念将被泛化,体制外的大量新媒体、新媒介将会大量占有有限的资源,如体制内的电视媒体继续抱残守缺,其面临的将不只是资源占有的相对萎缩,而且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目前相对垄断条件下的固有“优势”而走向衰落。为电视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应从两个层面做出充分努力:一是从生产力变革要资源。我们必须顺应世界电视技术潮流,迅速推进电视制作、传输的数字化,推动有线、无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改造。数字化的实现不仅会增加10倍以上的传输容量,而且会带来更充裕的业务发展空间。那么,中国电视媒体将不仅仅是视音频传输的主体,而且将成为集音频与视频业务、数据与互动服务于一身的传输主体,电视资源将呈几何级数增长。二是从生产关系变革要资源。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积极调整。因此应当大力推动传统电视的体制改革,最关键的是要在资源和市场配置上突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实现跨区域、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发展。那么资源的配置空间将大大增加,市场竞争能力大大增强。只有这样,电视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成为可能。

首先谈一下收视率和绿色娱乐,大家有的人学新闻传播学都知道收视率的概念是衡量一个节目受欢迎程度和市场占有程度的评价指标。我们国家从八十年代末引入收视率来进行评价,现在评价娱乐节目最多也是收视率,广告商看重最多也是收视率,收视率本身是一个工具,本身没有错误,关键是使用或者说评价的作用在于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在使用适度的时候使媒体满足受众的要求,但是使用不当会使媒体去迎合一种低级趣味的低俗化。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比较能够接受一些新娱乐,娱乐底线也是比较低的不是特别高的,但是有的时候去地方调研,或者有时候去看一些节目,确实觉得很难在这种底线进行承受。也就是说三俗:媚俗、低俗和粗俗。也许大家不是很容易观察到,省级卫视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地级的一些节目确实是不太理想。

像《幸运52》、《开心辞典》无论是改版争取更多的受众,还是在大家慢慢的示威,无论怎么样,我们感觉到他在宣言一种知识就是财富表现的比较好,就是不必用艺术化的表现或者说用一些很灵活、低层次的趣味方法来吸引人的眼球。

另外像《红楼梦中人》这个节目的确让人很意思,它牵动了几代人的心,可能是87版还有90年代的还有电视剧和电影版的各种人物。《红楼梦中人》从头到尾都很轻松的,他们很自然通过很有深度的评委和专家以及大家对到底宝黛拆三家,到底落入谁家进行分析。像北京电视台抓住这一点做《红楼梦中人》节目。确实在创作方面才思枯竭,用这种方法来吸引人眼球,普遍缺乏创造力,我们的电视台引进欧美、港台克隆了原版的。原来美国有一个非常热门的一档节目要求《恐惧元素》,觉得一些恐怖的画面会吸引人的眼球,但是当你看到吃蟑螂会不会觉得很恶心的。虽然说现在的娱乐节目是全国开花而且做的很有竞争力,但是低水平的模仿问题还是防不胜防,大家打开电视机会发现主持人会差不多、娱乐节目差不多、讲的话也差不多,这跟我们国家的娱乐制作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国外外部节目公司会到电视台提交策划方案,会拿到25%的样片。最终获利肯定是电视台,相对比较合适的价格,或者比较合适的市场竞争力来购买。那么国内的情况是什么呢?

这种娱乐制作公司实力比较弱,用他们的创意还不如用电视台本身直接模仿好一些。要说模仿和创新先说节目改造,其实是在进行节目改造不可能是原版的。像《开心辞典》《幸运52》,还有《超级女声》,它曾经被指责模仿美国偶像。国内特有的资源来做出自己的节目,国内的特有资源是国外没有的,比如说用题材的资源像《中国之星》、《中国笑星模仿大赛》还有二人转也是中国特色的。还有《天使任务》是山东电视台的一档节目。

另外是合作资源,合作资源像跨媒体的合作。下面我以湖南电视台为例探索国内的三种模式。

首先是模仿创新,前面我说的节目改造也是这个意思,只是我现场举一些湖南电视台的案例。这个模仿创新和率先创新相比可以节省市场成本,增强竞争力。在中国市场来说是常见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另外比如像《快乐大本营》它模仿的是就是台湾的《超级星期天》,在节目规则上面做了一些本土化的改造,《完美假期》也是来自于荷兰的老大哥。

还有继承创新,在原有的方案上升级,《快乐大本营》已经有十年,他的生命力还是很旺盛,虽然已经有这么多年历史了。在全国31个城市占到4.09%,为什么还有这么大的市场生命力?因为它经常做一些市场调查,我们的受众是谁?后来发现24岁的年龄层观众占到36%,后来就让更多的平民走上舞台。

还有就是《越测越开心》汪涵就是《越测越开心》起步的,可以说主持人文化和本土和草根化造成本土文化的成功。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呢?包括中央电视台还有其它的电视台在市场上推出比较受欢迎的娱乐节目,大多是引进的欧美一流节目内容,在引进的过程当中因为这些模式已经申请了专利的保护。我们要修正原版的形态还要争得版权的获准。也就说跨国媒体,跨国新的形态正在源源不断的输入中国市场。说明什么呢?国内的节目制作机构要有这样的一个动力或者说这样的危机感,也就说一定要实施自主创新的战略和开发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广播影视节目。

第四就是娱乐节目的发展一定要打破垄断和封闭,促进跨区域的整合。娱乐节目是相对于其它的产业节目来说具有极大的优势。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电视已经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出现了“沙发土豆”,“电视猪”这样专门的称呼来形容那些热衷看电视节目的人。而电视娱乐节目作为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生活中也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连著名作家余秋雨谈到《康熙来了》这个娱乐节目时,也“一点不掩盖对于这种娱乐节目的喜爱”。娱乐节目带给人的娱乐功能是任何节目都不能取代的。

对于电视来说,这是娱乐大行其道的年代。娱乐以前所未有的密度渗透在电视生活的方方面面,娱乐无处不在。在娱乐节目发展过程中,它的高收视率和巨大的商业回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短短几年,电视娱乐节目获得超乎寻常的生长,波及了大江南北的电视荧屏。实际上,我国的电视节目发展也不到20年的时间。

近几年,中国电视娱乐节目银屏可以说是热闹非凡。1999年6月中旬,国家广电总局总编室在北京顺义召开的广播电视文艺研讨会提供的材料显示,全国省级电视台办娱乐节目的有33家,地市级电视台开办娱乐节目的有42家,之后又有32家电视台开办或引进了娱乐节目。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可谓是声势浩大的,相对国外电视娱乐节目而言,它发展历程足足晚了有五、六十年,但它也已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并且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突出代表的作品。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的娱乐节目还没有发展完善,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以下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娱乐节目的几个主要特点。

3

电视娱乐节目的特点

电视娱乐节目的特点主要是:娱乐节目“克隆”现象严重,不仅是模仿欧美港台之风严重,各级电视台之间的相互抄袭现象也非常严重;在一定时期内,节目形式单一、缺乏创新;节目文化品位的总体不高;娱乐节目生存周期普遍较短。

3.1

娱乐节目“克隆”严重,多引进,少原创

电视娱乐节目的“克隆”现象严重不仅表现在模仿国外和港台娱乐节目上比较严重,国内各级电视台之间相互的抄袭也十分严重。

3.1.1

娱乐节目模仿欧美港台之风严重

说到近年来比较成功的几个电视娱乐节目,大家肯定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超级女生》、《快乐大本营》、《幸运52》、《开心辞典》但是殊不知这些节目都是抄袭而来,《超级女声》的灵感来源于《美国偶像》(AmericanIdol),它是FOX公司在英国系列电视节目《流行偶像》(PopIdol)的基础上经过改编推出平民选秀节目。整个节目的形式就是通过层层的海选,最终选出大众心目中的偶像。《梦想中国》、《莱卡,我型我秀》都脱胎于此。

《梦想中国》从中脱胎成型甚至还有一个辗转的过程。《梦想中国》是央视品牌栏目《非常6+1》的特别版,

2005年《梦想中国》的活动规模和时间长度都比去年翻了一番,而且包括香港TVB在内的12家地方省台也正式加盟。《非常6+1》的制片人哈文,她证实这期节目是《梦想中国》与香港无线电视台TVB合作的结果,节目的形式正是香港无线最具人气的栏目《残酷一叮》。

之前比较成功的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借鉴的是台湾的《非常男女》,央视的《实话实说》借鉴美国的“脱口秀”,《幸运52》、《开心词典》领衔的“益智类”娱乐节目也一样借鉴,不用我说,大家也可以从以上的说明看出我们的娱乐节目在模仿海外和港台的娱乐节目的现象有多么严重,现在我们认为比较成功的电视娱乐节目无一例外,都存在着抄袭欧美港台的影子。难道我们就没有原创点的东西出来吗?电视界有段顺口溜:“有钱的模仿外国,钱少的模仿港台,没钱的模仿中央台;君不见,两名主持人中央站,若干嘉宾两旁坐,四五方阵助威来,翻来覆去玩‘套路’”。这是对一些电视娱乐节目模仿状态的绝妙写照。

我们先撇开模仿不管,不可否认这几个娱乐节目是相当成功的,它把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推向了高潮,占中国很大比例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全身心的投入全民娱乐的潮流当中。特别是近几年,“超级女生”几乎搞得万人空巷,连阿姨级别的人物都要出来秀一下,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从来没有一个时期的娱乐节目像这两年一样火爆过。

实际上,在模仿的同时,这些娱乐节目也是做了一些改变的。如果按鲁迅先生的思想,《超级女声》这一系列的娱乐节目其实走的是一种“拿来主义”的路线。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是在模仿别人吗?他们在国外电视节目本土化时肯定也是动了不少脑筋的,这才使得节目成功。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超级女声》则年龄不限、唱法不限、地域不限、职业不限,参赛门槛之低令“超级女声,想唱就唱”的口号更为真实响亮,由4岁到89岁选手参加的海选过程,应该说它是真正启动了一个全民娱乐的概念。当然节目到后来还是年轻人参与的多的结果我们暂不讨论。二是两者成本反差巨大。作为一个地方台,湖南卫视打造出《超级女声》这样一个节目的意义更在于花小钱办出大事。看过海选过程的观众不会忘记当时的简陋情景,一块幕布一张木桌三个评委,没有任何舞台背景,没有音响灯光陪衬,选手就这样孤零零的清唱。相反,《美国偶像》仅在前期海选时的投入就达80余万美元,到复赛时候,每场制作费用更是动辄逾千万。《超级女声》、《梦想中国》、《莱卡我型我秀》这几个节目都获得了很大的商业成功,但许多看过《美国偶像》节目观众认为,几档节目只学到了《美国偶像》的形,丢掉了精髓,使节目成为了一个大秀场,选手的努力、竞争的激烈与残酷、成功的不易,在节目中统统看不出来。

我们节目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挑选几个外型不错,具有各种才艺的青年才俊,这种事情娱乐公司自己也会做。如果观众只是单纯帮天娱传媒或者其他什么传媒选明星的话,观众就成了被利用者。娱乐公司自己捧出来的星是要花大价钱去打造的,但是通过观众选秀选出来的新人,不费力气去吹捧就已经名声大噪,他们要做的就是一纸合约把大众选出来的人给签了,然后发唱片、拍电视电影、做广告,他们省下了一大笔的宣传费,收益却要比自己宣传之后的还大得多。所以只是关注娱乐节目中选手的演唱、表演的话,那无疑是中了传媒的“奸计”。电视娱乐节目不应该成为某些明星制造公司的工具。在这点上《美国偶像》就有一大部分内容是选手表演前后的采访,播出采用的则都是能够出彩的部分,例如选手掩面而哭,或兴奋之极,甚至辱骂评委,这些内容为烘托竞争残酷、成功不易的气氛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反观《超级女声》,仅仅有可怜的一点点采访,而且大多平淡无味,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应该说超女到后期之后是经过精心包装的,但是现在什么晚会、歌有会比比皆是,观众又有多大兴趣去听不是那么专业的小女孩的表演呢。它前期的海选就更像是在走秀,每个人上来走一圈就下台了,而且纯粹的轻唱并没有什么看头。搞怪选手的出现也是非常偶然性质的,那只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恶搞,看到那一刻,也许你会觉得挺有意思的,可是过后又什么都没有了。一般情况下,残酷的“叮”声不会因为你的恶搞而不及时出现,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你已经被“叮”下场了。我们只看到裁判的残酷,这样的节目内容又有什么意义呢。

3.1.2

各级电视台之间娱乐节目的相互抄袭现象严重

1999年1月20日北京有线电视台开播的《欢乐总动员》,被全国近40个城市的电视台引进播出,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快乐”、“欢乐”热。但是这股热潮并没能继续持续下去,随着一批批克隆节目的出现,“快乐”“欢乐”充斥各个荧屏。

2005年超级女生热播期间,浙江地区的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承办了超女杭州赛区的播出。同段时间,浙江台的教育科技频道推出“新声夺人”如果各个电视台都在同一时段推出大同小异、名称相似的节目,它的收视率能有多少呢?尽管这些节目也有可能一炮走红,栏目创作人员也有可能尝到一时的甜头,但是,这些都只是暂时的。盲目跟风的趋势、单一和重复的节目形态、来去匆匆的短期效应等问题会迅速出现。第一个抄袭国外的节目火了,大家又纷纷来效仿。抄国外,抄港台,再不来就是抄中央台,抄成功节目,抄来抄去,原本好好的娱乐节目早已是人们看腻看烂的节目,这样形式单一的节目又怎么能吸引人们的兴趣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另一个电视娱乐节目的特点,节目形式单一。

3.2

电视娱乐节目在一定时期内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由于上面所陈诉的国内电视娱乐节目的“克隆”现象严重问题,造成在一定时期内娱乐节目的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有《超级女生》就有《梦想中国》和《莱卡我型我秀》,有央视的益智类娱乐节目一来就是两个《幸运52》和《非常6+1》,《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也是同一个时期推出的这些节目当然是不同的,但是仔细分析的类型,一个时期内受欢迎的几档节目其实是同一类,前三者是真人秀类,两个益智类已经说过了,“快乐”“欢乐”两个同属综艺娱乐类。《玫瑰之约》出现后不到5个月,河北电视台就以《心心相印》节目登台亮相,与此同时,北京电视台的《今晚我们相识》栏目,经过一番全新装扮之后也改成了与《玫瑰之约》极为相似的结构类型。还有海南电视台的《男女当婚》、陕西电视台的《好男好女》、重庆电视台的《缘分天空》、福建有线电视台的《真情相约》、上海东方卫视的《相约星期六》、武汉有线电视台的《相思树下》、辽宁电视台的《一见倾心》、河北电视台的《心心广场》、河南电视台的《谁让你心动》、北京有线台的《浪漫久久》等等。国内娱乐节目中央台与省台,省台与省台之间,省台与地方台之间抄袭现象是相当严重的,可想而知,同一时期电视娱乐节目市场会出现怎样一个同一节目类型泛滥的局面!在注重单纯形式的时候,娱乐节目往往忽视了在文化品位上的把握。

3.3

电视娱乐节目文化品位的总体不高

虽说近年来的电视娱乐节目中不乏雅俗共赏、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内容,可是真正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并值得回味的节目仍是凤毛麟角。而为数众多的娱乐节目仍存在着粗鄙、媚俗、平庸无聊的现象,总体上呈现文化品位不高、文化含量较低的状态。

3.3.1

节目本身定位有问题,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文化品位

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化品位问题也是娱乐节目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娱乐节目往往只注重节目的形式,而忽略了其本身应具有的文化内涵。

以湖南卫视《玫瑰之约》为典型代表的婚恋情感型游戏速配类节目,曾成为近年最为流行的电视节目形态之一。特别是在许多省级电视台加入了这一股强大的“速配风”之后,情感型游戏速配类节目迅速“兴旺”起来。

我们不管它是不是真正能促成几对男女,但是就这个节目的目的而言实在是不是有点搞笑,电视娱乐节目居然做起了婚介所的工作,大家还纷纷效仿,不以为耻。这样的速配如果真的有意义就算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参与者真的有时间来做节目的话,还不如在生活中好好与身边的人相处,说不定能擦出爱的火花来。甚至有传言说来参加节目的人当中有一些本来就是情侣。现在我们已经看到这种婚恋“狂欢”式的栏目类型已经销声匿迹了,即使已经存在也节目形式也早已面目全非。婚姻这件事情并不是靠娱乐节目就能促成的,基于这个原因,这类速配节目存在的意义就已经荡然无存了。

这就是节目本身定位上出现的问题了。《玫瑰之约》是借鉴了台湾的《非常男女》,但是我们的本土文化真的能接受这样的形式吗?在我看来速配节目的文化定位完全是有问题的,我们应该去引导人们学会更好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而不是试图通过这样的节目去解决现代人的婚姻问题。这一节目所暴露出来了非常严重的文化定位问题,有些娱乐节目制作人看着别的节目火了,就不盲目地跟上,却不想一想这样节目到底有什么意义,结果只会导致节目的失败。节目的失败也不仅仅是由于大方向的定位而导致,有时候小细节的问题也会决定节目的成败。

3.3.2

节目主持人及主要参与人员的素质问题导致节目文化品位低下

我看到过这样一封信“《梦想中国》李咏、孙悦:让我来告诉你们如何做人!”。作者是一名女老师,她写了这样一个片段让人记忆犹新:一个残疾选手,手捧吉他卖力地演唱着,说句心里话,他并不觉得他的歌声有多么的刺耳,相反,乍一听,还觉得有点腾格尔的味道,虽然他的嗓音有些沙哑,但看起来,他是非常投入的。在后来的讲述中,知道他是个残疾人,平时周围的人都很瞧不起他,可以看出他生活很拮据。所以人看到这里想必都会跟哪个女老师一样对这个选手产生敬佩的感情。但是我们孙悦小姐是如何表现的呢?当这位选手请求评委给次机会让他再唱一首时,她急切地把她那细嫩的小白手在空中划了一个半圆说:“你再唱,我就不投你票了!”可惜的是那个残疾选手没有充分估计到孙悦小姐的脾气,他还是卖力地唱了第二首歌,等他唱完,孙悦问了他一些问题,其中有一句经典对话将是她今生的难忘,孙悦问:“你为什么喜欢唱歌?”选手答:“因为周围人都瞧不起我,所以我的快乐都在歌里了。”孙悦立刻反击道:“我说句话你别不爱听,你是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看到这里我相信所以的人都会捏紧拳头了,一个大众心目中的漂亮明星,居然连对人起码的一点尊重都没有,《梦想中国》怎么会去这样的人来当评委!

这个例子可能有点长,但是却不得不说,现在选秀节目风行,就目前正在热播的就有《超级女生》、《天使任务》、《莱卡加油好男儿》、《未来主打星》等等,每个节目都有嘉宾评委这些人选。如果这些节目请的都是这样的评委嘉宾的话,那无疑整个节目的文化档次就连降好几级。

另外,近些年来,电视娱乐节目中许多主持人也存在着素质低下的问题,穿着不伦不类,言语胡编乱造,个别主持人竟在节目中讲起不文明语言,做出很不雅观的动作。难道为了逗观众一笑,就可以不要端庄、大方、文明和典雅了吗?面对这些靠奇异的打扮、夸张的播报等滑头的主持人,观众是不会有兴趣的。大方向和小细节的把握都是电视娱乐节目制作中不可忽视的。现在有些娱乐节目的定位,主持人和参与的素质等问题确实存在着很大问题。正因为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才导致了娱乐节目生存周期普遍较短。

3.4

娱乐节目的生存周期普遍较短

以业内一般的说法,综艺娱乐节目一般“寿命”约为3至5年。

作为浙江广电集团两大自主娱乐品牌之一的《幸福双响炮》,其前身是创办于1995年2月的中国大陆最早的娱乐节目之一《开心真开心》(主持人毛威);2000年1月改版为带有真人秀元素的《真心接触》(主持人吕凉、赵保乐、龙薇薇);2003年1月改版为《幸福双响炮》(主持人汪涵、龙薇薇)。九年的时间节目其实已经与原来大不相同了,说是前身,其实是前面的节目办不下去换了一个节目类型。毛威主持的《开心“键哥”》、《开心真开心》还算同一类型,正好是5年。红极一时的速配类节目也早已经销声匿迹,《幸运52》、《开心辞典》为代表的益智类节目已经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超级女生》、《梦想中国》这一类真人秀节目正如火如荼,不知道它们又能够红火到几时呢?4.1

娱乐节目在节目设计时要注重本身的创新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刚刚起步的阶段,学习借鉴港台和外国的一些节目样式无可厚非,但是一味模仿,不思创新却只能走入死胡同。借鉴和学习不等于抄袭和克隆,必须结合国情进行“国情化”和“本土化”,必须做好境外节目本土化工作。但是,我们并不提倡完全借鉴主义,中国人也有属于自己国粹的东西。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快乐驿站》,把相声小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