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创作古诗词,促进语用能力发展_第1页
仿写创作古诗词,促进语用能力发展_第2页
仿写创作古诗词,促进语用能力发展_第3页
仿写创作古诗词,促进语用能力发展_第4页
仿写创作古诗词,促进语用能力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仿写创作古诗词,促进语用能力发展语言运用就是依照一定的规则将语言符号同语境因素匹配起来。语言能力其实就是语言符号与语境诸要素合理匹配的能力。语言能力的最佳获得途径是语言运用。初中语文教学涉及的古诗词,每一首都是经典,诗体简约,语言简洁,既具形式美又有韵律美。仿写创作古诗词,是一种有效帮助学生习得语言的学习方式,能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一、 以读为本,提升语感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言的基本能力。基本能力之外,语感也是一种语言能力。吕叔湘说:“什么叫语感?对于语言各个方面或者某一方面值得注意的现象能够很快引起注意,这就是语言敏感,就是有很好的语感。”它包括判断语言恰当不恰当的能力,指出语言不恰当之处的能力,改正语言的不恰当之处的能力。语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产物,需要后天培养才能形成。语感能力的培养与获得应“以读为本”。不读诗无以知诗,不写诗无以识诗,不识诗无以言诗。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学过的古诗词数量相对有限,即使全部吃透,也只是皮毛而已。没有足够的积累,就没法培养语感。因此,我按年级给学生推荐了不同的诵读篇目,将其中脍炙人口、读来朗朗上口、文义浅近的诗词挑出来印发给他们,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飞的《满江红》、李清照的《声声慢》、李叔同的《送别》等,兼顾唐诗和宋词,兼顾古体诗和近体诗,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与学者大家进行心灵交流和精神对话,不断增进对诗词的了解,提升对语言的精准感知。二、 “下水”创作,体验语用乐趣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倡“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下水”。语文老师如果有了诗人的本质,身上有着更多的浪漫主义色彩,有着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出口成章、提笔即诗,更容易受到学生欢迎,无论是提升自身诗词修养,还是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都大有裨益。因此,我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日常感悟,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如,我读了《宋词鉴赏辞典》后,觉得宋词韵味无穷,余音绕梁,写了一首词:诉衷情■夜半无眠起读宋词有感夜深,蝉鸣,凉风习,睡意微。轻掩卷,深思,味千回。月明思绪飞。依依,宋词余音稀,梦中归。在与学生分享的过程中,我又领着学生再次温习了宋词的基本格式。有的同学还饶有兴致地将这首词改成一篇散文。以诗相赠。毕业前夕是学生相互留言、赠言的高峰期。我发现这些留言、赠言都是学生的真情流露,但他们喜欢用网络语言,对于提升语用能力帮助不大。何不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创作诗词,以诗相赠,岂不一举两得?我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地引导他们运用诗词创作的形式表达自己在毕业之际“自己最想说的”“不虚假不做作的情感”,比比看谁能给初中生活留下一个有韵味的回忆。为此,我率先写了一首诗:舍与得赠友拙笔望远航,初生雄鹰展翅翔。学成归来同分享,师生比邻情意长。以此来表达我对班级同学的祝福之情,希望他们不要留恋于过去,不作儿女态,而要放眼未来“向前看”,把握好以后人生中的每一个关键处,等取得成就后再回来与母校的老师们分享。学生们在看到这首诗之后,纷纷回诗。有学生这样写:舍不得师生相伴四年路,儒影烙印在我心。老叶催生新芽壮,谆谆教诲记心中。在毕业留言这个平台上,学生不仅强烈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更将原汁原味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发现了运用语言创作诗词的乐趣。三、“临摹”名篇,丰厚语用积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老师的精力有限,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指导每一位学生诵读、仿写创作,尤其是像诗词这样比较,高深”的知识,很多同学容易望而却步,浅尝辄止。因此,我鼓励有共同爱好的同学“拉帮结派”,选出“帮主”,成立“诗研社”:苏轼帮、清照帮、稼轩帮、纳兰性德帮……由“帮主”带领社员一起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共同分享,定期创作,提升自己对这些诗人的个性化认识。我鼓励诗词研究社的“帮主”先行模仿创作,模仿的“样本”是课内诗词,提倡学生结合对诗人的生平认识来进行创作,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深度,更积累了语言、开拓了思维,通过叙述“真故事”,抒发“真情感”,力求表达对生活的真实看法和正确认识。从模仿名家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和写作手法开始,先“于无法之中求有法”,紧接着在“有法之后求其化”,在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不断地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清照帮”的帮主在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遭遇和富时的创作背景,创作出了一首宋词:如梦令走近才女清照,惜春花娆雨飘。柔肠千缕愁,彼时芳华正韶。国夭,家渺。晚境茕孑曲高。看到“帮主”创作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宋词,社员都不甘落后,纷纷搜肠刮肚、苦读深思,在“帮主”和老师的帮助和带领下,“清照帮”的几位社员也模仿着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宋词:如梦令(其一)诞于书香门第,千古第一才女。生固甚乐逸,后竟孤苦无依。凄矣,苦矣。身世颠沛流离。如梦令(其二)才女易安居士,秉学浅斟低唱。绝唱声声慢,笔触憔悴惆怅。流离,怀乡。只缘国破家亡!如梦令(其三)皆道才女清照,不言一生飘摇。腹中满诗书,难挡家国兴衰。惜花,叹物,为景独自伤怀。无论是模仿优秀的名家作品,还是模仿身边同学创作的诗词,都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佳作的熏陶,不断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将模仿的对象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发展自己的语用能力。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并极大地带动了班级诗歌创作的热潮,一时间,班级吟宋词、写宋词蔚然成风。学生用这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学习上的心得和人际交往中的思考等。如:如萝令■考试有感今晨一觉醒来,梦境依稀残留。试问同学们,却道范围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焦虑过头。这首词的小作者借用《如梦令》的词牌,表达了自己在初三阶段考试前的焦虑心情,甚至到了做梦都梦见考试题目的地步,醒来后懵懵懂懂的,真的跑去问同学们自己是不是在做梦,同学们却告诉他,文言文复习的范围依然还是那么多,依然需要一篇一篇仔细复习,小作者万般无奈下,发出了“知否,知否,应是焦虑过头”的感慨。模仿创作阶段固然艰辛,但宽松、愉悦的氛围中的“教”与“学”,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他们更乐意施展才华,表达自我。于是,我开始放手让学生自由创作,定期收集比较好的作品贴在班级墙面上,或者推荐给校刊。四、推敲韵律,提升语用水平初中阶段是学生语用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初中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的青春期,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日益提高,生活经验的积累不断丰富,情感发展也日渐稳定和理性,词汇量也在逐步扩大,既有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具备表达自我的语言条件。诗词创作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思想展现独特的自我。但是,诗词是讲究格律和韵律的,片面地追求字数相同、结构相似,也仅仅是谋求创作的“形似”,还停留在创作的“初级阶段”,而只有了解了格律诗词的平仄安排、押韵方式、对仗形式、修辞造句、意境营造等,才能在“戴着镣铐跳舞”的局限下调动更多的思维,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创作出更“神似”的诗词。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意识地把诗词格律、平仄等比较浅近的知识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借助小组的力量,从格律、平仄等方面精心打磨他们自创的诗歌,成全一首首好诗、好词,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在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一位学生在大量阅读苏词的基础上,结合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创作了一首宋词,班级同学认为这首词文气通畅,遣词精当,是一篇上乘之作:江城子■读苏轼词有感密州出猎倾城忙,随孙郎,卷平冈。谁解太守,满心虑边防?赤诚肝胆寄朝廷,羡魏尚,盼冯唐。一蓑烟雨惠儋黄,心清朗,建雪堂。赤壁明月,佳句有千行。旷逸徐行伴吟啸,慧济世,乐奔忙。但是,这首词明显在押韵和平仄上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平仄方面,有17个问题之多,比如第5字“倾”应为仄声,第8字“随”应为仄声,第17字应为平声,等等。于是,师生一起重读苏词,再读《苏东坡传》,再一次感受苏轼伟大的人格魅力和词作光辉,合力修改,终于创作出了一首比较符合格律和平仄的宋词:江城子■读苏词有怀密州出猎一城忙,拥孙郎,卷平冈。心虑边防,谁解老夫狂?肝胆赤诚朝廷寄,羡魏尚,盼冯唐。一蓑烟雨惠儋黄,性清朗,筑雪堂。赤壁惊涛,佳句有千行。旷逸徐行吟啸伴,慈济世,乐奔忙。在诗词创作的过程中,利用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拓展阅读视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创作中碰撞智慧、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