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语文四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小学语文四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小学语文四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小学语文四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小学语文四上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学习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主题:家国情怀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1.能理解“光耀门楣、当效此生”等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2.能聚焦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3.能结合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感受周恩来崇高的形象。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学习重点:能整合多件事情,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感受周恩来崇高的形象。学习过程:任务一:聚焦语境,多元学词理句1.导入:(观看视频《百年恩来》选段)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后人们对总理无尽怀念的场景。周总理的一生就是一本厚厚的书,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少年时代,学习一篇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2.重点写好“崛”字,并理解“崛起”以及课题的意思。思考:这句话是谁说的?当时周恩来是怎样说的?读好课题。3.学词理句,铺垫下文。(1)检查第一组词:肇事、屈辱、训斥、淮安。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并默记。(2)检查第二组词:为之一振、惩处、背着伯父。出示词语所在的句子。读正确“为、处、背”三个多音字,强化“据义定音”的学习方法。(3)检查第三组词: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当效此生。聚焦“家父、明理、光耀门楣、当效此生”,理解意思。学习“光耀门楣”时,出示门楣的实物图片,并联系“光宗耀祖”一词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当效此生”时,采用师生引读的方式并联系上下文来进行理解。任务二:聚焦事件,概括主要内容活动1:借助表格,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把每件事情说清楚。先填写下表,后小组交流。 2.理清楚几件事情之间的关系。3.选用不同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先果后因法课文是按照先写结果再写原因的顺序叙述的,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把三件事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间顺序法按照“十二岁那年—一个星期天—新学年开始了”的时间顺序,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把三件事情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活动2:提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出示篇章页,引导学生发现方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学习提示:要讲清多件事情的主要内容,先要弄清楚每件事讲了什么,再理清楚几件事情之间的关系,最后借助一些关联词语把几件事情串联起来,就能说清文章的主要内容了。任务三:聚焦场景,感悟振兴之志活动1:随文研读,思辨“不振”之况提问:同学们,通过反复读文章,我们能感受到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的?请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板书:中华不振)布置学习任务: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中华不振”的?画出相应的句子。1.读语句,作交流,感悟“不振”之状。(1)重点聚焦课文第16自然段。请同学们再次默读,哪些地方是你感到特别意外的?(2)交流关键点。中国妇女在哭什么?还在哭什么?(一哭亲人离去;二哭不惩处外国人;三哭无人主持公道)中国巡警在中国的土地上不为中国人撑腰,反而训斥她,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质问这个巡警。围观的中国同胞想不想帮?敢不敢帮?帮不帮得了?他们会有哪些心里话?(想说却不敢说,敢怒而不敢言,内心很无奈)(3)总结提升。教师追问:这个不幸的女人该不该得到帮助?肇事的外国人该不该受到惩处?中国巡警该不该主持公道?围观的群众该不该站出来伸张正义?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幕。(课件出示三个由小变大的词语“意外”)强化情感:师:中国妇女受到欺侮,但无人主持公道,那是因为——生:中华不振!师:外国人肇事,却不受到惩处,那是因为——生:中华不振!师: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那是因为——生:中华不振!(在“中华不振”后面连续加三个感叹号)2.查找资料,合作交流,探寻“不振”之因。引导:同学们,100多年前的旧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小组交流预习时查阅的相关资料。教师出示图片和文字。在租界里,中国人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电车里,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公园门口,竖立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活动2:真情表达,树立“振兴”之志1.走进历史画面,体会“振兴”之心。引导:这一幅幅画面像利剑一样刺痛着我们的心,也刺痛着周恩来的心。于是在修身课上,当校长问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才会如此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齐读课题)这声音清晰而坚定,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声音铿锵而有力,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齐读《大江歌罢掉头东》,体会“振兴”之为。12岁立下的“振兴中华”这一伟大志向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1917年9月,19岁的周恩来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在去日本留学前夕,他写下了气势豪迈的七言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齐读诗歌。(配乐朗读)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位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少年就此迈上了读书救国的道路!3.拓展延伸,表达读书志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