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国方略的内涵_第1页
论治国方略的内涵_第2页
论治国方略的内涵_第3页
论治国方略的内涵_第4页
论治国方略的内涵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治国方略的内涵

《贞观政事》是唐朝历史学家吴晨在开元、天宝年间编纂的一部关于政治的历史文献。该书集中记录了贞观时期唐太宗君臣论证的嘉言懿行,精心勾勒了贞观统治集团决策运筹、励精图治的政治图景,全方位展示了封建时期典型的“和谐社会”——贞观之治的成功实践,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哲理和丰富的施政经验。《贞观政要》的治国方略是贞观时期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隋末唐初的经济基础、阶级关系的演变,是孕育《贞观政要》治国方略的深层根源,唐太宗君臣以史为鉴的忧患意识是《贞观政要》治国方略产生的历史前提,以儒、道、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治国理论是《贞观政要》治国方略产生的思想渊源。一、门阀士族地主的壮大与稳定经济基础即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隋末唐初,在生产关系领域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是门阀士族地主势力的衰落。门阀士族指的是地主阶级中具有特殊身份的等级阶层,享有政治经济特权,也称为士族、世族。与此相对,不属于士族的一般中小地主称为庶族、寒门。门阀士族阶层萌生于东汉,在魏晋时期初步形成,政治上以九品中正制为标志。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机制,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使门阀士族由优先参与政权进而获得政治垄断权“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进而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这种人才选拔的机制,逐渐演绎成变相的官位世袭制,成为禁锢人才发掘的一项弊政。在经济上,占田荫客制使门阀士族拥有庞大的经济势力,他们竞相封锢山泽,兼并土地。在生产关系上,门阀士族地主采用具有强烈人身依附性的部曲佃客制。部曲和佃客为田庄中的依附农民,附属于主人,受到种种超经济强制,生产者积极性和自主性不高,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桎梏。由于门阀士族生活腐化,不知进取,至隋末唐初,已逐渐蜕变为一个腐朽没落的阶层。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王朝的暴虐统治,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沉重地打击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唐律疏议》明文规定:“放奴婢为良及部曲客女者,并听之”,奴婢、佃客、部曲与士族地主之间的隶属关系松弛了。这是士族地主衰落的表现。与此同时,庶族地主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庶族地主不具有士族地主的特权身份,他们和农民之间往往采取的是一种带有契约性质、人身依附关系较弱的租佃关系。在租佃关系中,农民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很大提高。这就大大地改变了生产和阶级关系,带来了阶级矛盾的缓和,促进了租佃农民数量不断增加。而租佃农民数量的增加不仅是封建王朝赖以存在的广阔的经济基础,也是国家财赋收入的主要源泉。普通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契约性的租佃制,促进了唐初经济的繁荣,为生产力的发展释放了空间。历史地看,帝国时代的统治集团,虽然主要都是来自于地主阶级,但同为地主阶级,也有不同类型,纵观中国封建史,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由不同的地主阶级来行使统治职能。具体地说,秦汉时期主要是贵族地主,魏晋时期主要是士族地主,隋唐以后主要是庶族地主。从魏晋士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到隋唐以后普通地主土地所有制,尽管地主阶级专政的国体没有发生变化,但比起不知进取、日益腐朽,不关心生产和国事的门阀士族而言,“寒门庶族”知识分子更富进取精神,更有才能抱负,更了解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隋末唐初正是庶族地主上升发展的时期,鉴于此,唐太宗力拯前朝用人之弊,把眼光转向了广大庶族地主,为其参政掌权廓清了道路,从而结束了魏晋以来士族地主垄断仕途、独揽枢机的局面。贞观以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现象日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大批庶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怀抱匡时济世的宏伟志向,进入国家政权,成为政治生活中一股活跃的新生力量,不仅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也极大地改变了秦汉以至魏晋以来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当然,唐太宗在广泛启用庶族地主知识分子的同时,也不放过有才能的士族地主,而是采取士庶并用的方针。唐初统治集团内部构成的这种变化以及庶族地主与农民之间阶级矛盾的缓和,为唐太宗君臣治国思想、治国方略的形成,进而为“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创建营造了良好的主观环境,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征之于历史,凡是在农民大起义后建立的统一新王朝,初期总能在统治政策上做出较大的调整革新,由此便会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如汉之代秦,出现了“文景之治”,这是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同时,农民战争也促进了社会生产条件的改善,为新王朝的政策调整提供了可能与空间。长达十多年的隋末农民战争导致了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大批劳动力与生产手段脱离,造成“率土之众,百不存一。干戈未静,桑农咸废”(1)的萧条景象,直至贞观初年,“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仍是“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2)据史料记载,唐初人口不及隋全盛时的三分之一,直到高宗李治时仍有一些地方的土地空旷未垦。战乱导致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在土地问题上的矛盾大为缓和,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相对宽裕。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无数饱尝丧乱的劳苦大众来说,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生产局面。人心思安,人心思治,已成为民心所向,大势所趋。而唐初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已基本结束,国内已进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阶段,这就给农民群众从事生产劳动创造了可能。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贞观之治”正是基于隋末农民起义这一历史激变而出现的。离开了阶级斗争及其所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去探讨贞观君臣的治国方略,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以“以文景之得”、“以隋为师”是汉初社会发展的标志引古证今,酌古鉴今,是对待历史的基本宗旨。“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3)总结历史经验,提供历史借鉴,进而谋长治久安之策,是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尤为关注的话题,也成为古今中外治国理论及实践亟待解决的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之一。初唐是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历史和阶级意识显著增强的时期,这是经历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动荡,并刚刚接受了隋末农民战争洗礼的结果,也是中央集权的重建和强化在现实中的反映。贞观时期何以能够致治,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关键一点在于,贞观君臣能够积极借鉴历史上封建王朝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以古察今,以史辅治,励精图治,共成治道。唐太宗是我国封建史上最为重视以史为治的帝王之一,历史上没有哪一位帝王能够像他那样,以如此高度的政治警觉性,全面深刻地总结历史特别是隋亡教训,并时刻作为当朝政治的参照系,运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方面面,达到了临深履薄的境界。贞观十年,唐太宗阐述了他对以史为治的见解:“将欲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4)概括地说,唐太宗“览前王之得失”,即“以汉文为师,以秦隋为诫,辨两晋之得失,考前朝之兴亡。”(P303)唐之得天下,与汉无异,面临的都是前一个短命王朝覆灭后的经济萧条局面。如何避免重蹈隋祚短的覆辙,维护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贞观君臣能够借鉴便是汉初“文景之治”尤其是文帝之治的经验。对于汉初几代帝王,唐太宗最为敬仰的当属汉文帝,时常以“朕德不逮于汉帝”自励,并在治国理政诸多方面颇为效法。《贞观政要》中提及汉文帝有十次之多。诸如文帝“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5)的农本思想,“天下治乱,在予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6)的君臣一体思想,“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7)的任贤纳谏思想等等,均可从贞观之治中找到借鉴的痕迹。如果说贞观君臣借鉴汉朝,是为了“察汉文之得”、“以汉文为师”,借鉴其正面经验的话,那么它们对于秦、隋二朝的关注,则是为了“究秦隋之失”、“以秦隋为戒”,吸取其短促而亡的反面教训。唐太宗君臣在修撰《隋书》时,将秦、隋作了比较:“隋之得失存亡,大较与秦相类”,故贞观君臣以隋为鉴,亦是以秦为鉴。本文重点阐述前者。隋末农民大起义,规模空前,波澜壮阔,在短短几年内,将一个“统一寰宇,甲兵精锐”、“风行万里,威动殊俗”(8)的强大王朝一举推翻,显示了人民群众的无比威力。唐太宗君臣亲身经历了隋末剧烈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动荡,亲眼目睹了隋朝由盛而衰顷刻瓦解的短促行程,这种亲感亲历的创痛体验给唐初统治集团以极大的震慑,迫使其“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9)认真总结、吸取隋亡的教训,找出隋亡的根本原因。唐太宗即位后,多次要求臣僚“思隋氏灭亡之事”,(10)并定下“论隋日”,同大臣专门讨论、总结隋亡教训。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徵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⑪对此,魏征的分析更为深入:“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⑫这是不能忘却的教训。“统一寰宇,甲兵强锐”的隋王朝一朝倾覆,给太宗君臣留下极为深刻的记忆,为避免李唐王朝社稷不固,重蹈亡隋覆辙,自然要取鉴于隋,改弦更张。对此,魏征提出:“鉴形之美恶,必就于止水;鉴国之安危,必取于亡国,……必思隋氏以为殷鉴。”⑬在此基础上,唐太宗作出了“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著名论断,将“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⑭作为治国安邦的三大经验之一,并表示要“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⑮基于这种认识,太宗君臣在处理现实问题时,能够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关心民生疾苦,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太宗君臣注重从“人事(民生疾苦)”而非“天命”的角度来探讨隋亡的历史教训,从而提出了“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的精彩命题。这里所谓的“人推”、“人弃”,指的就是朝代兴亡不由天意而由人事的意思,内含着朴素的民本论思想以及注重人事的进步史观。此外,唐太宗还以西晋奠基人司马懿和完成统一大业的司马炎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褒贬臧否,并亲自为《晋书》撰写了四篇史论,目的也在于辨晋初之得失,察盛衰之机理。综观贞观一朝,探讨总结前朝治乱兴衰的历史教训,从治国思想的角度剖析历代兴衰之根源,成为贞观时期最重要的政治课题,也是贞观君臣思考治国方略的起点。这种对历史兴亡规律的深刻理论反思,成为贞观时期制定大政方针的历史参照。他们探讨“草创”与“守成”孰难的问题,以便时刻以历史为鉴,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慎终如始,励精图治,这是一种自我警戒的心理情愫,也是一种符合辩证法的深邃认识。贞观时期的治国理念,如君民一体说、君臣一体说、刑法宽简论等等,都是建立在这种历史忧患意识的基础之上的,正所谓“千王治乱之踪,百代安危之迹,兴亡衰乱之数,得失成败之机,固亦包吞心府之中,循环目围之内”,⑯进而外化为贞观之治的治国方略和具体措施。三、差异学派治国方略的产生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源远流长,流派纷呈。先秦诸子对治国问题多有涉猎,其中,儒、道、法三家的治国思想、治国方略占据主导地位,反映了中国古代治国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对秦汉以后中国历代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儒、道、法三家的治国理论各有特色,概略而言,儒家注重道德自律,主张以德治国,侧重于为人们从事治国实践提供价值取向与指导原则,道家主张效法自然,无为而治,为人们从事治国实践提供了一种思维范式与哲学启迪,法家则以严密强化为出发点,强调以法治国,为人们的治国实践提供制度规范与操作原则。(P32-35)三家虽各有倚重,但其根植于农耕文明的共同文化价值底蕴,决定了它们缘于人事、具体实用的风貌,进而主导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构建。纵观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轨迹,儒、道、法各家治国思想在发展流变中呈现出一种兼容趋同、融汇贯通的趋势。如果说在战国中期以前,各派思想家以排斥他说为己任,那么到了战国中晚期则出现了各派在维护自己思想主体性的前提下,适当借鉴其他学派的某些思想元素来完善自身的倾向。如荀况在思想体系上属于儒家,但其“隆礼重法”的主张,吸收了前期法家的一些思想成分,孕育了儒家的人治与法家的法治相结合,而又以人治为主、以礼统法的思想萌芽,开启了儒法合流治国思想之先河。再如,由于道、法两家某些治国思想相互影响、相互揉合,而产生了黄老之术,也是学术界所周知的。自汉以降,儒、道、法治国思想的合流得以很好的延续,不同学派思想家日益意识到百家之学融汇、互补的合理与必然。尽管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定于一尊,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其治国思想自然也上升为统治思想,但法家的思想,历代统治者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即便历代封建君主多标榜以儒治国,但实质上都是兼采儒法,“杂王霸而用之”,呈现出典型的“儒表法里”的特征。而道家的一些思想,只要是被认为有利于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需要,统治阶级也总是采用的。正所谓:“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⑰“百家之言,指奏相反,其合道一体也。”⑱这种思维取向维系不坠,以至于隋唐之际的王通明确提出了“三教可一”、兼容并取的主张。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政治家,在治国思想上很难跳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