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制钱的产生与流行_第1页
清末制钱的产生与流行_第2页
清末制钱的产生与流行_第3页
清末制钱的产生与流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末制钱的产生与流行

清代银钱双享受的状态。其中,银币的使用比银币大而广泛,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制钱的铸造权一直由国家掌控,但是私铸仍然是与制钱相伴而生,它的出现与流行使社会的各方面尤其是经济和政治都受到了很大影响。近代晚清是清代私铸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数量最多、对社会影响最大的阶段。尽管清政府对私铸采取了一系列的高压政策,但结果却总是不尽人意,严禁时期尚且禁而不绝,平时则更是公开行用,几无阻碍。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私铸的泛滥,晚清政府的货币政策和禁私政策又有哪些有利于私铸的流行呢?一、清中期铸县的收率分析私铸的产生与流行与一个因素相关甚密,那就是市场上的制钱流通总量。总量供过于求,则钱价下跌,单位制钱购买力降低;供小于求,则钱价上升,单位制钱购买力提高。如果制钱流通总量过小,私铸便会很自然的产生,以弥补市场所需制钱,平衡制钱的购买力,维持正常商品交易的进行。清初的铸钱量很少,但随着社会的稳定,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也不断增长,市场所需钱量大增。相应的,政府铸钱量也不断增长。以户部为例,“国初户部年铸三十卯,遇闰加三。康熙、雍正两朝各增十卯,乾隆六年增二十卯,次年增勤炉十座,年铸六十一卯,得钱六十九万串。十六年以后,因余铜加铸,至三十八年定为七十五卯,岁得钱九十三万串有奇”[P74]。以户二、工一来计算,乾隆三十八年中央总铸钱量达140万串。鸦片战争后,封闭的自然经济被打破,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对制钱的需求量猛然增多。但是晚清各铸局却一直处在减卯开铸、停铸的状态中,市场所需制钱量严重不足,私铸的流行也成为了必然趋势。制钱的减卯、停铸始于乾隆末年,到光绪末年开铸铜元停铸制钱为止,从原因上可以划分为两个时间段。第一阶段为乾隆、嘉庆及道光前期。顺康雍时期制钱量不足,一直处于银贱钱贵的时期,到乾隆时通过大力鼓铸已扭转了趋势,末期钱价逐趋下跌,基本回归到1:1000的正常范围之内。此时的各铸局的积存制钱量已经超过了正常流通所需,其中云南积存达105万串[卷1454,P535]。五十九年,户、工两局首先提出暂停鼓铸,各省局也纷纷提出要求。高宗则同意了各铸局的要求,并谕令四川、云南、贵州永远停铸。但嘉庆元年,高宗又以“铜、铅积压过多,致启偷卖营私之弊”[卷1494,P40]为由令各铸局恢复鼓铸,但仍有许多省份屡屡奏请减卯。如宝晋局原设六炉,自乾隆五十九年后一直只开四炉[P79]。这时虽然大部分原因都是存钱过多,但已经开始向第二阶段,即铸本过高无法承受转变了。因为从嘉庆十三年开始,银钱比价就开始突破了1:1000左右的正常范围,开始向银贵钱贱迅速的转变,铸造成本过高开始影响铸局的铸钱量了。宝南局“因滇铜困难,自嘉庆二十四年以后,即减炉缺卯”[P81]。宝苏局道光六时以“缺铜,存钱多,钱价贱”[P80]减铸。第二阶段从道光中期开始到光绪停铸制钱为止,时间长达六十余年。银价上涨使得铸钱成本大大增加,“近来银价愈增,每两值钱一千六百数十文,核计铸钱一千,亏折铸本钱一千一百数十文”[P76],各铸局不得已而又采取停炉减卯的措施。到道光中后期,银钱比价的失衡使得铸局的停铸已成燎原之势。其中道光四年宝福局便“鼓铸成本过巨”而停铸,为各铸局最早者;宝苏局停铸一直以钱多为由,但道光十九年时却是“市肆钱价日贱,额铸卯钱暂行停铸”[P80]。而发展到道光二十一年时,各省局开铸的已所剩无几了。“自道光四年经闽省以银贵钱贱,奏明停炉,嗣后直隶、山西、陕西、江苏、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等省,亦经援案奏停。统计现在停炉己十一省之多,唯云南、广东、四川三省设炉开铸”[P75]。于是铸钱量远远满足不了流通所需,私铸开始充斥于大街小巷。“自银价愈昂,钱本愈贵,大半皆停炉减卯,民用不足,私铸能无起乎?[P9]”虽然二十一年,清廷以“若各省永行停铸,不独息银无获,努本虚悬,且恐钱法渐致废弛”[P75]为由令各省迅速开铸,但各省纷纷以银贵钱贱为由,请求暂缓,清廷考虑到实际情况也不得不一一照准。正是这一时期,各种关于私铸的奏折及文字记载开始连篇累牍,晚清私铸泛滥的序幕开启了。道光以后的铸钱形势更是不容乐观,滇铜的生产不可避免的衰弱了,各地的币材极度短缺,铜价又日益高昂,使得铸钱成本一直高涨不落。在这一段时间中,全国大小铸局只有在咸丰开铸大钱时曾活跃一时,但不久就因为大钱壅窒不行,各省又纷纷偃旗息鼓、停炉减铸。这时候的铸钱形势与道光后期一脉相承,再也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尴尬局面。以清中央的户工两局为例,道光朝每年平均铸钱120万串,是晚清铸钱最多的时期。而以后各朝尤其是同治时期,总体数量不但大大减少,而且实际数量也大打折扣了。因为京城自咸丰三年后开铸大钱,其中当十大钱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光绪十三年清廷才要求户部“就现有炉座先行鼓铸制钱备用,再将应添炉座陆续兴办,以期规复旧额”[P527]。光绪十三年,清廷正式开始规复制钱,在中央铸造的同时也需要各省局开铸进行配合,因此此年正月慈禧太后同意了醇亲王奕譞的复议,“以三年为期,徐图规复,先令直隶、江苏各督抚添置机器制造制钱,并饬例应鼓铸制钱各省,一体赶紧开炉铸造”[P524]。虽然稍有起色,但仍未改变道光以来的铸钱局面,以光绪铸局开铸最多的十三年来说,也只有区区十一局,只有不到全国总铸局数的一半。十四年以后,各机器局和铸局便以亏折过多为由获准暂停缓铸。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到铜元的产生,由于铜元的铸造获利颇丰,一经出现便顿时扭改了晚清赚钱不足的局面,铜元开始被大量铸造,甚至滥铸。二、道光铸钱标准的演变清朝的制钱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禁止民间私造,并且对制钱的重量和成色有统一的标准。但为维持银钱正常比价,防止私铸私销,这一标准随时间又不断变化。而且在同一时期、统一标准的铸造中,由于铸造权分散于各地,再加上铸钱技术的落后,所造制钱质量很容易形成差别。制钱的千差万别又便于私铸,使得私钱得以蒙混流通而充斥于市面。早在顺治十四年,清廷就曾试图统一铸币权为中央所有,因为“各省开炉太多,铸钱不精,以致奸民乘机盗铸,钱愈多愈贱,私钱公行,官钱雍滞,官民两受其病”。但是各省的停铸使得铸钱数量锐减,十五年所铸数目只有14万串,仅及十四年的6%[P521],反而不利于禁私。于是十七年便又恢复了各省的铸造。但是铸币质量参差不齐的弊端依然存在,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加剧。道光时,铸钱不精的问题已经严重到清廷无法控制,“自嘉庆末年,钱法日久而弊”[P9]。十二年,给事中孙兰枝揭露“今年江苏所铸钱文,磨鑢不精,轻重不等”[P11];十九年,给事中朱成烈奏“京局铸钱铜铅成分不均,形式大小不一”[P68];御史张灏上奏曰“京城宝源、宝泉二局所铸之钱,每月所发各衙门公费钱文,有时与外省小钱相似”[P68]。咸丰时期,全国统一的铸钱标准已经不存在了,因为清廷在开铸大钱期间直接承认了各铸局自定的标准。三年三月,首铸当十大钱,每枚重六钱,相当于减重一半。以后大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户部陆续开铸的铜质大钱有当五、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和当千六等。而地方铸局除此之外还铸有当二十、当三十、当四十、当二百、当三百、当四百各种。此外,还铸有当一、当五、当十等三种铁铅大钱。如此繁多的大钱使得各局铸钱标准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如表2所列举的简直是无从分辨。就在各省局开铸的同时,所铸大钱也一直处于减重之中,以户部当十铜钱为例,曾先后改铸为六钱、四钱四、三钱五、二钱八等多种。如此的情形直接造成了私铸掺杂行用,却无可分辨的尴尬局面,“私铸之得以混淆,皆由官钱铸造不精,式样无定。户部每月发饷,其中即有轮廓破损,字迹模糊者,且近时户、工两局所铸当十铜钱,与初铸者轻重大相悬殊,是官铸大钱先自不能划一,又何怪私铸之得以夹杂其间?”[P268]虽然清廷对铸钱标准的问题有所顾忌,但同治、光绪时期仍继承了咸丰时期的遗留弊端。同治时期,虽然全国铸量很小,但仍然劣钱百出。“近来户工二局鼓铸铜钱,轮廓较小,致奸商渔利,将沙板小钱乘间掺杂”[P590]。正是有鉴于私铸乘虚而入,标准的不统一一直使清政府深感头疼。光绪十三年正月,清廷进行规复制钱时,曾于廷寄中谕令“福建所铸新钱,较寻常局铸为精,惟八分五厘分量稍轻,嗣后每钱一文,均以重一钱为率。京局及各省一律照办,不得稍有参差”[P530],试图规范铸钱的标准。但结果却是保持了各局铸钱纷乱复杂的局面,正如下表所列,全国铸钱的错乱已经让清廷疲于心力而无可奈何了。三、局私的普遍而任务所决定的问题是私改的主要原因之一—铸局小钱的泛滥清政府对私铸的镇压不可谓不严厉,乾隆五年修订的《大清律例》规定:“凡私铸铜钱者,绞监候。匠人罪同”[P511-513];咸丰时私铸大钱过于泛滥,因此上谕“如查有私铸匪徒即照所议,无分首从,均于讯明后就地正法,以儆刁风”[P40]。但是从私钱的流行程度上来看,禁私效果并不怎么显著。清代诗人沙张白曾有《铸钱引》一诗:村野老翁稀入城,入城正遇官行刑。累累束缚类狐兔,血肉狼藉尸纵横。此人何罪官不怜?鼓炉私铸壅官钱。翁言我昔方少年,官钱美妙缗一千。轮肉周厚体肥白,民欲盗铸利何焉?铜山近日产铜少,官炉铸钱铸不好。鹅眼刀环小复轻,局工监持家家饱。官私无辨铸益多,利重生轻奈杀何。可怜刑贱不刑贵,赤子何知投网罗。若移此刃刃官铸,伫看千里清黄河。”[P168]诗中反映的是清代禁私状况,在严刑峻法的操纵下十分残酷,同时也让人看到了另外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在局私的规模甚于民私的情况下,禁私的重点却一直是民私。清廷早在乾隆时期就发现了这一问题,当时高宗皇帝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禁私,但结果仍是小钱充斥难以禁绝。末年,高宗逐渐认识到问题的主要责任在于局私的泛滥,“小钱之弊,出于民间私铸者不过十之二三,出于钱局减小多铸者,竟有十之七八”[卷1455,P13]。嘉庆年间,铸钱已发展到“局私私铸相通起……贵州湖广私铸盛行,江苏官局私局秘匿”的混乱局面。道光年间,各项文书和奏折中关于局私的问题更是屡见不鲜,其中尤以经济繁盛之宝苏局最为突出。宝苏局分别在五年、十二年、十六年三次被参,“今年江苏所铸钱文,磨虑不精,轻重不等。更于正卯之外,另铸小钱,较民间私钱略大,钱多铜少。江苏谓之局私,又谓之新钱。”[P11]时任署两江总督的林则徐曾两次派员前往宝苏局查察,但是仍然一无查获。而此际市上出现的宝苏局轻劣小钱,却更是肆无忌惮。咸丰以后由于各局铸钱成本的入不敷出,纷纷停铸,“局私”似乎有所收敛,但凡开铸时又相随而生,不能避免,尤其是大钱开铸以后。由于大钱严重不足值,私铸获利丰厚,铸局内部往往官吏与炉匠相互勾结,“局私”大量出现,在同时期的湖南官局私铸甚至占到了所铸大钱的八成。[P107]同治年间,“虽铸钱弊窦甚多,虽系官铸,而局私仍难尽禁”。[P591]光绪二十三年,“宝浙局铸钱之时,凡鼓铸官钱之炉皆私铸小钱之棍徒也。每卯钱出,如出大钱一千串,小钱可出至三四千串”。局私较民私具有隐蔽性、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因此局私的危害实较民间私铸更甚。官局所铸的小钱,只因之出于官局便具有了相对的官方信用,从而与国家正规铸钱并用。“民间因其出自官局,公然与饷钱并用,而实与私铸混淆莫辩,又曷怪私钱之不能禁耶!”[P68]如此便败坏了政府制钱的信用度,使得钱法制度从根本上开始腐朽,百姓对私铸非法的观念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