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的功能_第1页
论儒家的功能_第2页
论儒家的功能_第3页
论儒家的功能_第4页
论儒家的功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儒家的功能

家谱,又称家乘、家谱、家谱、家谱、世界谱等,是同一教派的血亲集团以特殊的形式记录其家庭系统和行为的历史文件。它包括姓氏起源、家庭变迁、家谱地图、人物行为、习俗、生卒年份测试、婚姻、葬礼、墓等。这是一个家庭百科全书。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已有3000年的历史,起源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它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总谱,同时也是家谱研究的源头。家谱应用研究始于汉代,《史记》中有关帝王谱牒的记载,说明汉代司马迁已把家谱资料应用到纪传体史书的撰写中。后代史学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都不同程度运用了谱牒资料。中国古代对家谱资料的应用主要在史书、方志和人物评传的撰写,体现了谱牒的史料价值。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他说:“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他还说:“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正史、方志、族谱”被称为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方志、家谱,从古至今,大都被人们视为“文化之矿”、“信息之库”。王鹤鸣先生认为,家谱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私家修谱在明清时期蔚然成风,许多家族将制谱、续谱作为光宗耀祖、泽被后人的一项重要之举。甘肃通渭鸡川的牛氏世代为书香门第,人才莘莘,仕宦屡屡,堪称地方名门望族,自然对撰修家谱倍加看重。按牛氏八世孙牛树梅(字雪樵,又雪桥,号省斋,道光二十一年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加布政使衔)之说,牛氏早有家谱,但失传于明季。其叔祖父牛增宪首先发起重新修编家谱之事,但不久离开人世,祖父增懋与其弟增慧继承遗志,于嘉庆十年乙丑岁(1805年)正式着手撰写,以“与渠沟分派之始祖”牛朝宁为第一世开始写起,名为《牛氏家谱稿略》(以下简称《家谱》),后人一直续写到民国时期。本文所凭的是牛氏后人据咸丰十一年牛氏十一代孙牛致中的手抄本而誊写的复制本。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家谱》的社会文化价值。1牛氏家族在西汉社会属于“卒于吾机”,无人所害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发生了回民大起义。1863年,起义遭到清军镇压和咸阳渭城、凤翔府战役的失败后,分两路先后进入甘肃境内,其中一路(南路)由凤翔经开阳、龙州,活动在清水、张家川等地。陕西回民起义进入甘肃境内后,引发了甘肃回民掀起反清起义的浪潮。陕甘回民大起义持续了十余年时间,给西北的社会经济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劫难后,地方残破,人民大量死亡,遗留下来的人流离失所。这种凄惨的社会情景在《家谱》中同样有真实反映,如《二房星炳公一支·八世》记载:“同治间,回匪作乱,至六七年,岁又大祲,人皆掘草根剥树皮为食,道殣相望,村无人烟。”在陕甘回民起义的十多年中,牛氏家族也难逃此劫,他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甚至举家惨遭杀戮,无一活口。《二房星炳公一支·十世》中写道:“自同治元年贼起,越十余年,左宫保讳宗棠始讨平之。盖吾族之不能逃其劫者,己指不胜屈,而其他可知矣。呜呼!亦惨矣哉!”据统计,除“卒无考”者,《家谱》所录牛氏家族在同治年间约亡七十人,其中岁亡(死于饥饿)、“贼亡”(即所谓“回贼”)、阵亡(死于与贼作斗)者过半。兹引《星焕四子公一支》中几条“贼亡”的记录如下:《八世》:“得实,生嘉庆十三年戊辰九月十四日,同治间贼亡,墓在樊家川子。”《九世》:“轸如,行二,例贡生,效亨子入继。生地道光二十年壬子二月初一日,殁民国五年六月十六日,墓在捷路口。吴氏,庠生钟俊公女。生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同治间避贼南家石堡,与其子并遇害。子一:燕庆,贼亡。”《十世》:“招财,步云子入继,全家避贼庙儿岔堡,同治五年,与妻及子女俱遇害,无一得脱者。噫!覆巢之下,真无完卵矣,悲夫!”“招财,……刘氏,贼亡。子二:拾娃娃,后继于步云为孙;拾贵,贼亡。”《十一世》:“诚中,行一。生道光十三年癸巳。同治间拔草于堡下,贼掳至甄家渠梁上遇害。曲溪、祥亭二公舁而葬之,墓在大湾来。”回民起义给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深重灾难,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他们自发组织、进行有力的反抗斗争,不少人献出了宝贵生命。为捍卫生命、保护家园,深受其害的牛氏家族也义不容辞地投入积极自卫的行列中。《家谱》对其族人在自卫行动中的阵亡者作了真实记录,对部分与敌斗争的场面和情景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述。如《星焕四子鲳亘公一支·九世》:“瞻云,行二。得仓子入继,生无考。同治六年十一月内与回贼打仗阵亡。墓在樊家川子。”《十一世》:“高运,行一。生道光囗年囗月囗日(《家谱》中囗处缺字),同治六年十一月与回贼打仗阵亡,墓在梨树嘴。”《十一世》:“应中,行二。生道光十六年丙申。同治间回匪充斥,一日剳于双龙堡之近村,以为攻围之计。合堡洶惧,同谋逐之,又约邻堡与之共事,奈人心不一,前矛业已败贼,而邻堡某某忽然撤回,众志遂摇,贼反戈逞之,公与高运公、瞻云公俱阵亡。然贼亦自此远扬,不复存觊觎之心矣。(此同治六年十一月事)墓同兄。”2《拾遗》对当地民俗的保护与研究《家谱》中虽没有专门介绍牛氏文人雅士文学作品的“艺文志”,但其中序跋、人物事迹等内容都写得文辞洗练优美、故事曲折生动、文风质朴明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牛增懋的《牛氏家谱稿略序》开头这样写道:“扶桑千仞而凌霄,寻根必于日本;黄河九曲而入海,探源必于星宿。人之有祖,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特以族大则宗繁,二则易乱;年延则代远,二则易忘,数传之后,有不知高、曾未谁者。粤稽虞夏商周,统分四代,宗已繁矣,人皆知为黄帝之裔;汉高崛起,岁越千年,代已远矣,人知实为帝尧之后,非笔之简纎,何以流传不朽耶?夫自天子至于庶人,贵贱不啻悬绝矣,然木本水源之思,无不同也,则家之不可无谱,诚要矣。……”该段文字既具汉代辞赋的雄宏气势,又兼明清古文的质美风格;既有汉魏六朝骈文的铿锵节奏,又有唐宋散文的优美韵律。牛树梅的《重订牛氏家谱序》和《牛家峡笔记》更是文笔干练的优美散文典范,读时含英咀华,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用极具简洁明快的语言刻画人物是《家谱》的突出特点。如《三世》:“腾碧,行二,有膂力,尝驱蹇负载,至渭河,既上桥,有官人自彼来,亦上桥,前驱呼喝,公以丙腋携其载与驴,立马脚头,官人骇之,疾驱过桥,呼至前,问其姓氏里居,甚爱之,曰:‘我甘州提督也,能从之往乎?’公以有父母在辞。军门复谆嘱而行,后竟不往。生卒无考,墓在腾汉右,兄遗嘱之。”个别地方还适当使用了一些方言语词,增添了《家谱》的乡土气息。《家谱》的行文流畅活泼,情节曲折动人。如写重点人物牛宽时,对他的经历、生卒、年寿、墓冢等进行客观如实的常规交代后,附记了三个内容、风格各异的故事。第一个是他在破窑中夜捉盗贼情节,写得绘声绘色、生动曲折,如临其境;第二个写他给女鬼(黄发老妪)占卜的离奇传说,诙谐幽默、饶有趣味;第三个写一群人逗笑他的朋友贺飞虎(曾是闯王李自成的部将,兵败后遁于牛氏之村)射鸡未中的故事。真可谓有实有虚、虚实相生,将家谱的真实性与人物故事的传奇性有机结合起来,不但丰富了家谱内容,还大大增添了家谱的文学色彩,增强了趣味性与可读性。另外,有的“附记”或“按语”对所涉及的事件进行了补充说明,使得家谱内容更为完备具体,具有说服力,如《二房星炳公一支·十世》:“随梁,行一。生无考,同治七年岁亡。李氏,生道光十八年戊戌,余无考。”“附记”对“同治七年岁亡”之事又作了补叙:“同治间,回匪作乱,至六七年,岁又大祲,人皆掘草根剥树皮为食,道殣相望,村无人烟。”《二世》在写了牛宽给女鬼(黄发老妪)占卜之事后,“按语”对女鬼的原型作了补充:“按居华牛河时,有殁而葬者,考之,当是腾碧公之童养妻也。”3《家谱》为研究通渭民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具有民俗学价值民俗文化是乡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家谱对当地民俗风情都有记载,孙中山先生曾就家谱中记载的风俗民情说:“有人事业文章可传者,官史或不具,唯家乘所详。”(家乘,即家谱)认为风俗民情是普通百姓在长时间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俗,官史不一定记载,但家谱中却可见到。《家谱》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到地方风俗,为研究通渭民俗文化提供了极为丰富且颇具价值的资料。“醮”本是一种古代婚娶时用酒祭神的礼。古时通渭人称女人的丈夫死亡后由寡再嫁为“醮”。如《星焕公四子鲳亘公一支·十世》:“铭,行一。生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十一月二十日,殁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十七日,年三十二,墓在崖湾。囗氏(《家谱》中囗处缺字),醮。子一:论道。”年不满五十岁而亡者,言“年”多少;五十岁以上而亡者,言“寿”多少。如《星焕公长子鲂公一支·七世》:“雁,行二。生乾隆十二年丁卯五月十五日,殁乾隆五十九年甲寅正月二十六日,年四十八,墓在蔡家铺。”“鸿,行一。生乾隆十年乙丑七月十六日,殁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十二月二十六日,寿七十有六,墓在坡石山。”人死后忌讳说“死”,而言“殁”(成年死亡)、“殇”(未成年而死亡)、“亡”(未成年死亡或非正常死亡)、“卒”、“逝”等。如《四世》:“星燿,行三。生顺治十六年己亥六月二十日,殁雍正二年甲辰闰四月二十四日。寿六十有六。丁氏,生康熙元年壬寅二月初九日,殁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十一月初七日。子一:魭。”《星焕公长子鲂公一支·九世》:“侃如,行一。生道光,年月日无考。杨氏,生无考,岁亡于同治间。子二:正名,殇;宗耀,躋云子入继。”(“岁亡”即死于饥饿)《三房星燿公一支·十世》:“惟宽,生道光十三年癸巳十二月三十日,贼亡。”(“贼亡”言被贼杀死)《星焕公第三子鳌公一支·八世》:“润先,……陈氏,生嘉庆四年己未十二月二十七日。子二:盛云;盛娃,早逝。”《四世》:“星炳,……盖兄之长子鲂既中举而早卒,余尚未成名故也。”(“早卒”是说死得早)将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同宗族内同辈无子者作儿子,言“出继”;自己无子,为使香火得续、后嗣有人,而以同宗族内同辈(一般为多子者)之子为子者,称“入继”。(这种风俗今通渭人多称之为“顶门”)《二房星炳公一支·七世》:“映奎,……王氏,生乾隆四年己未六月初九日,殁道光三年癸未十月十七日,墓在白杨湾新茔。子二:继祖(出继映斗)、超祖。”“映斗,……包氏,生乾隆九年甲子九月十五日,殁嘉庆元年丙辰正月廿一日,墓西北山祖茔。子一:继祖,映奎子入继。”丈夫早亡或外出无归,妻子守寡至死,因守节而为之立牌坊的风俗在《家谱》中有记载,如《星焕公第五子鲁公一支·八世》:“(牛)树柜十央十,处士,行四。生嘉庆十三年戊辰二月十一日,殁道光十六年丙申三月初六日,年三十,墓在芙蓉坟,诰赠奉直大夫。牛氏,诰封宜人。自十八守节终身,请旌建坊,生嘉庆二十年。”但根据《家谱》记录看,绝大多数中、青年妇女在丧夫后改嫁他人,这说明牛氏家族对这些不幸妇女还是同情和宽容的。子孙中只有男性写入家谱,女性则置于家谱之外;家中妻子虽写入家谱,却有姓无名,只言“某氏”,反映出旧中国重男轻女的不良风气和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不平等现象。从《家谱》中所绘的墓冢图看出,如在同一坟茔埋葬死者,晚辈则不能居于长辈之上或左右两侧,只能处于长辈之下。类似于所谓的“携子抱孙”之葬俗。4牛氏家族的变迁《家谱》中的世系是其最基本的内容,约占3/4篇幅,其中详细记载了始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代成员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生子、葬地等,是人口统计的重要来源。《家谱》中的序跋,载有家族始祖、迁徙情况及族人支系、旁系分布等资料,是研究人口遗传迁移的重要证据。通过《家谱》,我们可以全面了解牛氏家族各时期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的增减速度和原因、人口的社会构成、职业、文化状况、婚姻状况、寿命等。(1)关于牛氏家族的人口迁移情况。《牛氏家谱序》中说,“相传吾始祖宋侍郎公者,本河南偃师县人也,告老之后,避金人之乱,移居于本县甘谷里,数传之后分为两支,一留甘谷(明清时属通渭县,今属甘谷县),一移吉川(今属通渭县)。”牛树梅在《重订牛氏家谱序》也如是说。而《家谱》后的附文《祭告远祖文》说:“近年始于族内偶得故纸,乃知祖于前明化治年间(笔者按:即明代中叶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宦游通渭,肇家斯土,繁育子孙。”两者说法各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牛氏始祖是从河南偃师县迁移而来。又据《家谱》正文的一些记录材料可知,同治年间为逃荒避贼,牛氏家族的一部分又迁至海原(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会宁等地。(2)关于牛氏家族人口增长的情况。按《家谱》中生卒、生育等的记录,据不完全统计(子孙中的女性不计),牛氏家族在康熙元年(1662年)约有14人,乾隆元年(1736年)约有56人,咸丰元年(1851年)约有180人,光绪元年(1875年)约有120人。从康熙元年到乾隆元年共75年时间净增40余人,从乾隆元年到咸丰元年共116年的时间里净增2倍,而从咸丰元年到光绪元年短短25年时间人口锐减了1/3以上。又据统计,同治在位13年时间里,牛氏共死亡约70人,而仅岁亡、贼亡、阵亡者约占死亡总人数的50%以上。可见,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同治年间长达十多年的战争(陕甘回民起义)以及战争带来的饥荒与逃亡。(3)关于牛氏家族的婚姻状况。婚姻状况与人口繁衍及人口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家谱》中男性配偶的姓氏可看出,他们主要与当地的吴氏、南氏、任氏、魏氏、王氏、张氏、包氏、杨氏、陈氏、郭氏等家族联姻较为频繁,而这些家族大多为当地望族或书香门第,反映了封建时代“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但从优生学的角度看也无可厚非。如《四世》:“(星焕妻)吴氏,处士尔游女。”“南氏,高山子庠生阜董公女廩生尔琚公姊。”《长房星焕公一支·五世》:“(鲁妻)南氏,高山子庠生尔玠公姑南氏胞侄女也。”《星焕公四子公一支·七世》:“(毓麟妻)王氏,庠生囗公女。”(《家谱》中囗处缺字)《八世》:“(效震妻)陈氏,庠生宗器公女。”《九世》:“(翼如妻)陈氏,庠生文蔚公妹。”牛氏家族大多为一夫一妻,极少数为一夫两妻;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原配不生育或无子,丈夫为延续后代不得已再娶;妻亡后再续妻较多,有的甚至续三妻、四妻,其主要目的是生男嗣后。牛氏家族的人口与婚姻状况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状。(4)关于牛氏家族的文化状况。牛氏家族世代为书香门第,有重读书、重教育、重科考的优良传统(即所谓“家声”)。据统计,从一世到十世,共有进士2人(牛树梅及其子牛瑗),举人2人(牛鲂、牛瑜),贡生8人(牛鲳亘、牛鲁、牛允诚、牛家麟、牛轸如、牛增懋、牛树桃、牛炳烈),监生3人(牛骏烈、牛洪基、牛承基),武生1人(牛魭),廪生2人(牛鲸、牛增宪),增生2人(牛翼如、牛英烈),庠生19人,处士24人。这些品学兼优的知识分子为国家建设、地方发展和家庭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5《低林家世谱》表达方式及资料支撑由于《家谱》出于牛氏几代儒士文人之手,因此无论其体例、内容,还是行文、语言,各方面都具有典范性,为后世人撰写家谱提供了很好的文化范式。《家谱》分序、主体、跋三部分。主体部分即正文,采用了图文并茂的编写形式。在写每一支脉时,先用树型图标画出本支的繁衍次第,然后以“世系”为经,以“排行及姓氏”为纬,对家族中男性及其妻的身份、主要事迹、生卒时间、墓冢地点、生子情况等分条记述。其中,还绘出了墓冢分布图,并标明坟茔名称和墓冢主人,对个别坟茔或墓冢还作了特别说明。《家谱》在写每个人物时并不匀着笔墨,而是视具体情况,做到主次分明,详略有致。对家族中有成就、有厚望、有高节者,往往不烦其叙,滔滔数百言,普通者则寥寥几十字,个别仅有数字。如写二世“善人祖”牛宽的文字长达700多字,而《星焕公长子鲂公一支·九世》之“喜云”下只六字。《家谱》并不拘于牛氏之“小家”,而是放眼于社会之“大家”。作为家谱,其材料之广、内容之丰,叹为观止。其中,除了家谱的常规性文字内容之外,还涉猎到了大量其他的社会内容,如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清朝同治年间的陕甘回民起义,人民群众对回民的自发抗争,左宗棠剿灭回民起义;战乱与饥馑年代老百姓“掘草根、剥树皮”以为食,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殍殣横野的惨象;清代科考制度,官场现状;民国九年的海原大地震;地方民情风俗;牛氏家族的家庭教育、婚姻、生育、人口状况等,甚至还有一些传说故事。《家谱》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写一般人物只用说明性文字,一笔带过,而写重点人物时将说明、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如《星焕公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