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心理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_第1页
梁漱溟心理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_第2页
梁漱溟心理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_第3页
梁漱溟心理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梁漱溟心理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20世纪初,中国在引进西方科学心理学方面投入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看,所谓的中国心理学,实质上只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部分。此后,随着科学精神的发扬光大,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得到了充分展现,在感觉、记忆、智力等领域取得了以公式或数字为代表方式的成果。然而,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世界心理学的发展表现出对科学性质的反叛,在基础理论及研究的原则上更具有了哲学的性质,心理研究表现出对哲学的回归。如此,心理学更具有了民族文化的性质和社会生活的背景。梁漱溟(1893-1989年)的一生,与我国心理学的引入和发展同步。在世界科学心理学诞生百年之际,出版了他的《人心与人生》。梁漱溟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以形而上学的方法,由人生探求人心,涉及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的实质及人类心理的基本特征等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在研究对象及方法论上给我国心理学的研究以启示,透射出心理学的哲学之光,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心理学。一、梁书海哲学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1.心理研究的人是观念性的结果梁漱溟认为:“晚近心理学家失败在自居于科学而不甘为哲学。”①他不满意于心理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的含糊,提出“心理学天然该当是介于哲学与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纯理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而为一核心或联络中枢者。”在研究方式上,梁漱溟开拓了两条途径:其一是观察与分析。“心非一物,固不可以形求。所谓人心,离开人的语默动静,一切生活则无一现之矣。是故讲到人心,必于人生求之。”“吾书既将从人生(人类生活)以言人心;复将从人心谈论人生。前者应属于心理学之研究;后者……”。其二是体认与思辨。“普通心理学所研究的人心,是在现前实际生活上起作用的人心,吾书自当亦由此入手。吾书即不能不有哲学的意味。……此即是说:吾书言人心,将从知识引入超知识、反知识,亦从科学归到形而上学,从显示生活上起作用的人心归到宇宙本体。”心理研究曾依附于哲学,有一个长久的社会科学历史发展过程;作为自然科学的心理学,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梁漱溟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规定为哲学与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有益于重新界定或解释心理研究的对象及方法。梁漱溟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规定与其心理研究方式是一致的。以观察和分析的方式研究的人心,是现实生活中起作用的人心,其方法是科学的、实证的、知识的,其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以体认与思辨的方式研究的人心是宇宙本体,其方法是形而上学的、超经验的、反科学的,其心理学是哲学心理学。2.生命之“理”“行”:生命与生命在心理的实质问题上,梁漱溟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由体认思辨的方式,得出了心理的生命学说。他视人心为生命,认为人心总括着人类生命之全部活动能力,人心的实质是争取主动。“心非一物也,其义则主宰之义也。主谓主动,宰谓宰制。对物而言,则曰宰制;从主体而言,则曰主动。其实一义也。”“主动性非他,即生命所本有的生动活泼有力耳”,“人心的主动性……曰努力,曰争取,曰运用,总是后力加于前力,新新不已”;“认识人心之主动性要从生物生命作理会……生命本性可以说就是莫如其所以然的无止境的向上奋进,不断翻新”,个体的生命同源于宇宙大生命,“说宇宙大生命者,是说生命通乎宇宙万有而为一体也……人心正是宇宙生命本源的最大透露……生命本源非他,即宇宙内在矛盾耳;生命现象非他,即宇宙内在矛盾之争执也。”个体心理本源于宇宙生命,宇宙生命自然地存在着,心理的实质是争取主动。梁漱溟的结论来自于体认和思辨的心理研究方式,其对宇宙生命的认识,已经超出了科学的、实质的或经验的范围。对生命主动性的解释,类似于《周易.大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老子》中的“道”,是宋明理学中的“理”。梁漱溟的结论与中国传统哲学一脉相承,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产物。3.智性思维:能静而行人类心理的基本特征是计划性。计划的产生有赖于知识,知识来自于人类的思维与认识。计划性出于人类的心理能够在外部行动之前有一个内部的分析过程,“吾以为人心特征要在其能静耳。何谓能静浅言之,此即相对于动而说。……人类理智之活动,有异乎本能动作之一触即发……人于行动之前,不即行动”,“人心能静之所以来……乃有理智生活一路,从而发展出之结果也。本能是即知即行,知行合一,不分不隔。……理智离知于行,为知而知……动物本能中之所感知,情味浓烈,立即引发行动;吾人理智中之感知一般说来情味不无而比较平淡。本能之知对于生命活动可说为直接的、断定的,理智之知对于生命活动可说为间接的、设定的。本能急切于知后之行,即偏乎动;理智着重于行前之知,即偏乎静矣。理智发达云者,非有他也,即是减弱身体感官对于具体事物近似机械的反应作用,而扩大大脑心思的作用;其性质为行动之前的犹豫审量。”计划性是人类心理的基本特征,在行动上,计划性表现为能静;静来自于行动之前的思维,是问题解决前的“内部模拟”过程。计划性是理智发展的结果,在本能的活动中,由于情绪的激烈,感知与动作不分不隔;理智活动中的知与行是分离的,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有一个动作上静而心理上动的内在过程,这个内部的过程便是计划性。4.理性、理性各有所不为理性是指从动物式本能中解放出来的人类心理的情意方面。理性由本能解放而来,这一解放与理智的出现相关联。理性的情理,“必于情感上见之,似动而非静矣却不是冲动,是一种不失为清明自重的感情。”“所谓理性者,要亦不外吾人平静通达的心理而已”,“理智者,人心之妙用;理性者,人心之美德。后者为体,前者为用。”“理智、理性各有其所认识之理。理智静以观物,其所得者可云‘物理’,是夹杂一毫情感不得的。理性反之,要以无私的情感为中心,即从不自欺其好恶而为判断焉;其所得者云‘情理’如正义感。”理智是认识,是计划性,理智脱离于本能中的活动;理性是情感和意志,是品德,是从本能中解放出来的体验与评价。理性的出现,依赖于理智的发展,是由“无所为”的静产生的“无所私”的情。理性的中心,是无私的情感。理智的判断,得到了“物理”;理性的判断,得到了“情理”。二、梁书海哲学心理思想的特点1.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及其认知基础梁漱溟心理思想的主要部分,涉及到的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如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方法,心理的实质,人类心理的基本特征。梁漱溟的学术活动性质,决定了他对心理学的研究的基础性。他没有像同时代的陈大齐、艾伟、张耀翔、陆志伟、高觉敷等心理学家一样,师承了西方心理学,研究了心理学的某一领域或具体问题。梁漱溟以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思考了心理学的一般问题,其理论具有基础性,可以称之为心理学的哲学或哲学心理学。考察代表我国心理学一般水平的各类心理学教材,可以发现其基础理论的薄弱与陈旧,其对心理的实质的探讨,一方面是对哲学概念的直接引用——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另一方面是生理学成果的移植——反射与人脑。其心理学的体系中心理过程的知、情、意的划分,来自于18世纪末德国古哲学家康德。心理学有一个庞大的体系,但是,心理学的基础却是薄弱的。因此,包括世界范围内的心理研究,常常陷入困境,常常在心理研究的方法上和对象上不能一致。在一个学科的研究遇到阻碍或陷入困境时,人们总是重新地思考这门学科的哲学基础。哲学不会让探索者失望,它总是给他们开拓出科学研究中的一片新天地。在科学心理学诞生百年之时,梁漱溟重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思考心理的实质及人类心理的特征,这一心理研究中的复归,有助于强化、加固心理研究的基础,有助于寻求心理研究的新方法,开拓心理研究的新空间,更接近本质地研究人心的实质,更接近本质地描述人类心理的特征,梁漱溟的理论是科学心理学的方法论。2.内驱力的降低以生命力与内驱力相比较,可以显示出梁漱溟心理思想的民族特点。西方心理学家在描述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上,几乎没有摆脱对人类的本能与需要的迷恋。美国早期心理学家吴伟士把心理活动简化为机制和内驱力。内驱力是一种困乏的体验,由困乏产生了紧张、焦虑等不愉快的情绪。需要得到满足,内驱力便降低或消失。弗洛伊德把心理活动的动力解释为性的需求,阿德勒认为心理的动力在于自尊的需要,70年代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将心理活动的动力理解为个人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虽然这些解释由低级的性欲上升为高级的期望,由个人的欲求扩展为社会的利益,但是,这些解释无一例外地将人的本质理解为追求满足,是物为我有,物为我用。这些观点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与西方社会的性质、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目标相一致。梁漱溟立足中国传统哲学,将人的本质理解为宇宙生命的个体展现,倡导进取的精神和积极的人生。内驱力是欲望,是为我,是满足,生命力是创造,是施与,是主动表达人生的价值。生命力更能体现出中国人集体观念和牺牲精神,体现中国人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价值观念。3.梁西汉心理思想的历史地位每一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总有它的历史继承性。西方心理学有一个长久的过去,这个长久的过去是哲学的。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所创办的心理学实验室应用了类似生理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然而,5年之后,冯特创办的心理学刊物,刊名还是《哲学研究》。这一错乱反映了心理科学的尴尬境地,心理研究纠缠在哲学与生理学之间。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有心理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是19、20世纪世界科学化的结果。虽然冯特之后的心理学偏向了自然科学,或者说已经完全地自然科学化,但是,西方心理学的哲学依然影响着心理的研究,哲学是心理研究的基础。近半个世纪来产生的具有较大影响的心理学派别,恰恰是从对人的本性的哲学探讨开始的。20世纪初期,心理学传入我国。与世界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传入我国的心理学同样是德国式的实验心理学。此后近百年的时间里,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往往重复了或者在方法上模仿了西方心理学家的实验。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冷落了我国的传统哲学,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或基础体系上没有自己的建树。这一困窘需要从心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上加以反思,即从哲学上解答心理研究的对象、人心的基本特性等根本性的问题。从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