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综述_第1页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综述_第2页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综述_第3页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综述_第4页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综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综述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题。在资源、环境、能源、粮食、人口等危机的威胁下,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农业发展之路。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本身就蕴含着许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内核,随着生态农业建设在我国的普及、推广,其可持续性越来越被专家、学者所接受。而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是模式的建设。近年来,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和设计十分活跃,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目前,对生态农业模式概念、现状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的系统论述仍很少,因此,本文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力图为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研究和建设提供参考。1不同地区、多种生态农业模式20世纪70年代末,马世骏先生提出生态工程思想,即用生态工程原理和方法建设生态农业,现在,这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流。目前,国家更加重视生态农业建设,全国掀起了生态农业建设的热潮,各地涌现出大量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本文综合自20世纪80年代起的大量生态农业模式论文,并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模式:●资源节约型生态农业模式:如1993年吕富保以栾城农业生态实验站为代表提出的模式;田魁祥根据海河流域平原缺水盐渍区的自然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的适水型农牧结合生态农业模式;王新元根据冀中缺水盐渍区的特点提出的节水型农业模式。●基塘系统模式:如1980年初骆世明等研究的广东省高效热带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如珠江三角洲湿地农业结构,即著名的“桑基鱼塘”模式等;1986年、韩晓增等在黑龙江省海伦县进行了湿地湿生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初步建立了“稻—草—鱼—牧”复合结构模式,取得较理想效果;太湖地区的“粮、草、牧、鱼”型的湿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等,均表现出较佳的功能与效益。陈荣均于1995年对广东省东莞市低洼地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和效益进行了研究;胡素英对该市桥头镇农业生态系统模式进行了研究。●农田间套作模式及庭院利用农业模式等:如1980年初骆世明等对腐屑食物链、农业结构的梯度规律、牧草间套作的生态适应性等开展的一系列调查与研究;1995年梁文举等以下辽河平原为背景提出的多熟种植农业生态模式。1998年以基于食用菌生产的北方地区农村庭院生态农业模式。●农田林网模式:如1987年刘晓鹰研究的蜡桑农复合生态模式和杉木—黄连一林—药复合生态模式;1992年傅庆林等在浙江省兰溪市上华农场研究的低丘红壤区“农林果”复合系统模式;1994年吕富保研究的由农、林、果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实体模式;1996年,曹铁森提出了适合于北方山区林果—粮食作物、林果一经济作物、林果—蔬菜、林果—药用植物、林果一牧草和林果一食用菌等复合结构栽培模式。●农牧结合模式:1980年初韩纯儒等在北京窦店研究以畜牧业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1986年刑延铣等在黄淮海平原地区研究的种草养鹅模式;1995年姜勇、曹志平研究的西安生态养殖模式和曲周县畜牧业生态模式;1997年王建国等研究的松嫩平原地区粮粮型农牧结合农业模式和粮草间种型农牧结合模式。●农牧鱼结合模式:如1983年,浙江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就在研究粮-桑-畜-渔良性循环模式,研究时间较早,而且较为深入;郭俊荛和袁从炜对张庄村农牧渔复合系统模式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郭俊荛又于1987年在江苏省吴县研究了太湖地区典型农牧渔复合生态模式,提出了改进系统功能的实际措施;1990年,王兆骞以粮一桑型、粮一桑—鱼型、粮—桑—鱼一畜型四种生态系统结构优化进行了研究;1997年,郑永华在四川合川市研究了稻鱼鸭复合农业模式,为水田深度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丘陵区生态农业模式:如1986年袁从炜等在云南丘陵地区不同的地形设计出不同的模式;1986年,万勇等在四川丘陵地区研究农林系统模式;1997年,严力蛟等以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山区生态农场的结构和生态、经济、等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估。●生态场农业模式:如1988年卞有生对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系统研究;同年,刘铁斌从生态经济的角度对窦店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对其发展模式进行了评价。1992年,他又以黑龙港地区的曲庄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区域农业系统基本发展规律。●生态类型模式:1986年,中科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对桃源丘岗区生态农业模式与综合技术进行研究。分别针对农工、农林、农果、农茶、农桑、粮猪6种农业生态类型,建成6种村级生态农业模式,并研究其形成与发展机制,阐明了丘岗区农业生态类型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1991年,彭廷柏等从生态类型角度去研究村级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发展机制,梁先彬等分别对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农业生态类型及其演替、村级农业生态类型成因与发展机制进行了研究,这对全面理解和阐述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机制有很大帮助。●另外还有人对小流域利用模式、刀耕火种及其替代模式、山坡地综合利用模式、高畦深沟模式、河滩地农林复合系统模式等进行总结和研究。1992年,在冯杰编著的《中国农业高效益模式大全》中汇集了600多种农业生产模式,其中分平面结构、立体结构、时间结构、循环链式结构等几大类,他又分别对旱地、山地、林地、水资源开发等进行了总结。同年,卢良恕主编的《中国立体农业模式》一书中,对立体农业的兴起与发展、立体农业的研究内容、类型的划分、立体农业的原理和理论依据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分别列举了旱地、稻田、蔗田、林地、桑一茶一胶一果园、庭院、水体、丘陵山区立体农业模式等300多种优化立体农业模式实例。随着生态农业建设在国内大范围展开,生态农业模式也更加成熟并具有一定规模。但它的研究有个过程,在生态农业建设初始阶段,大多模式刚刚在实践中被提出,仍处于发展过程中,因此研究还不是很深入,多为经验性总结概括,起介绍、推广、宣传作用,其方法多以描述为主。但随着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拓宽、发展,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日益深入,对模式深层次的研究报道增加。例如,闻大中等于1985年介绍了能流研究法,人们开始从生物组分间的能量流动特性来研究模式;随着物质营养成分分析方法的发展,人们从物质循环方面去研究模式系统中各组分的物质盈亏状况;近年来,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日益成熟,其在农业生态系统分析中的应用也在增加,但直接应用于生态农业模式中的研究仍较少。目前,国内又出现了网络分析、当量分析、空间立体建模等一系列新方法、新理论,但这些方法在生态农业模式中的应用研究仍不多,有待于进一步开展。为了将能流、物流、经济流分析统一起来,有人尝试使用当量分析、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但仍不成熟,未能直接应用于生态农业模式中,这些研究均有待进一步探索。实际上,一些专家学者已认识到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做了相应论述。骆世明曾在“农业生态学研究若干热点”中将生态农业模式研究列为第一位,此外,王兆骞、孙鸿良等学者都曾谈及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性。1986年,沈亨理先生根据世界经济增长理论,提出按不同经济水平建设生态农业模式;1987年,彭廷柏等提出研究农业生态的形成条件与发展机理,提出了生态农业发展阶段性论点;叶谦吉发表了《论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协同增长的生态农业成长阶段》,也提出从社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关系来研究生态农业发展阶段与发展机制问题。可见,国内已有很多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生态农业模式推广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对模式的调整不及时,未能随时间的推移和外部条件的改变进行相应的调整;有时模式建立起来后,不注重及时总结,缺乏模式的.深入研究,且许多模式研究只注重自然资源分析,忽视社会、经济资源的评估。(2)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合理性机制及限制因素研究不够,采取的措施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模式不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因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不及时、不合理。(3)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未被普遍认可,目前仍没有一套系统的生态农业模式建设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4)我国大多数生态农业模式被提出或在一地区建立起来后,缺乏进一步具体研究、考证。例如,从经济、社会、生态等角度考察其适用范围、运行发展机制及存在问题。研究方法单一,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介绍阶段,研究内容仍不明确。(5)生态农业模式理论研究滞后于模式建设实践,因此,模式推广慢,模式建设常难以把握。从生物学过程和社会经济学角度对模式的研究不够,对模式所在的社会经济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研究不够。(6)缺乏对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地域、不同阶段的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有些模式研究停留在理论上,不是为应用而研究,失去其应有的实用价值。3模式研究和社会经济环境服务研究(1)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将随着生态农业建设的普及、推广而逐渐深入、系统。从复杂模式的营造转向简单、实用、可持续模式的研究。模式研究不仅注重成功的模式,而且注重失败模式。(2)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将不断深入、完善,具体讲,生态农业模式研究将更具有预测性,模式的动态、量化研究将增加,且生态农业模式机制的研究将增加。研究、建设将更趋细致,研究范围将更加明确,且更具代表性和区域特色。(3)从单一模式描述向多模式比较发展,寻求更深层次的模式构建规律;注意在模式建设的转换期中,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转变规律;重视可参照系统间的综合评价,放弃对一般生态农业评价体系的追求。(4)模式研究不仅调查其结构与功能、而且研究其调控手段与措施,特别是配套农业技术措施和配套的行政法规措施。注意为保证生态农业模式得以实施的政策、法规、经济等社会经济条件的配套。(5)更多地研究生态农业模式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规律;注重全国生态农业模式建设的区域化,试图以气候土壤等自然、社会资源为依据进行划分,建立较系统的生态农业模式评价数据库,为科研及实践作参考。4县情分析建议(1)生态农业模式循环链不是越长越好,应考虑到农户人口、劳力、资金承受力及技术水平。循环链太长,则其示范性不强,难以大范围普及、推广。(2)根据以往生态农业模式分类标准众说纷纭的现状,应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提出一套较系统、全面的分类标准。(3)以县为单位,对其经济、自然、资源因素进行总结,为县情分析提供参考。(4)模式建设与研究应紧密结合市场,市场是中心,应力争发挥区域特色及当地资源特点,并获得较理想的经济效益,否则模式的生命力不强,不能长期存在。(5)修订研究目标,不仅注重模式变化的最终结果,而且注重模式转化中系统的变化趋势。(6)把建立实验模式改为对现存模式的研究。实际生产中普及面广,实行时间长,仍在不断应用的模式往往有其结构与功能的内在合理性,对现有模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