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范小青《城乡简史》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状态_第1页
论范小青《城乡简史》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状态_第2页
论范小青《城乡简史》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状态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范小青《城乡简史》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状态

一个账本:“乡下人进水”《城市和农村简史》讲述了城市和农村人的故事。城里知识分子自清爱书如命,因买书太多,将一部分书捐给了贫困地区的学校,不想错把一个账本捐了出去。自清一直有记账的习惯,以前因生活拮据,记账为了更好地控制收支,之后生活好了,有房有车,相当富裕了,但自清还是有记账的习惯。账本的丢失,引发了自清一场心理和身体的不习惯。这本账辗转到了甘肃省西部一个叫小王庄的地方,落到了王才的手里。并带来王才对城市生活及现代文明的无限向往,从而决定举家进城,租住人家的车库里做收旧货生意,而自清借公差特地到王才家寻账本,与王才在路上失之交臂。《城乡简史》以一个账本为媒介,勾勒出了城市与农村的天壤之别,构筑了一个“乡下人进城”的新模式。王才他们渴望城市,他们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在思想上也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他们就这么离开世代相守的故土,走得义无反顾,毫无离乡背井的痛苦。虽然说“从前老话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可是对王才他们来说城市是财富与文明的童话,而农村生活是凋敝困苦永无希望的,作者刻意地运用对比的描述方式。作品开头就提到了自清家的书,他家的书太多了,多的占据了人的生存空间,“在书的世界里,人越来越渺小,越来越压抑,最后人要夺回自己的地位,就得对书下手了。”而且因为书太多生出了很多的虫子把衣服蛀坏而且家庭里的人常年呼吸在书的空气里对孩子的身体不好,容易患呼吸道疾病”所以必须要处理掉。可是在城市里竟然无人可送,因为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通过更高科技的手段获取书本资源,一张光盘就能顶上十个书屋了。于是自清响应政府向贫困地区捐书的号召将书捐到了扶贫办公室。可是身在农村的王才家渴望书籍,捐赠的书到了学校的那一天,王才就盼望着能分给他们一本,后来,通过抽号王小才高高兴兴地拿回账本,王才发现那不是一本书,就拿回学校想换一本,但是学校里已经没有多余的书可以换了,他又到乡教育办去闹,教育办的人没办法只好将自留的一本书给了王才,王才这才心满意足了。在对待书的态度上,自清和王才很相似,他们都是爱书之人,可是一个家里书多为患不得不想办法处理掉,另一个却因为极度的匮乏而极度渴求。这种差别固然有文化层次的差异,可是更多的是乡村的闭塞与城市的文明之间的对立带来的。与精神层面的差异对比,物质生活的差异更是显而易见的,账本中记载自清的爱人因为皮肤干燥做美容买了一种香薰精油,花了475元,王才不知道这个“香薰精油”是什么东西,可就是这个拇指大小的东西是王才夫妇种一年地也种不出来的。作品中处处都是对立,自清与王才的生活,两人的精神世界,都一点一滴透出城乡的差别。二王才是乡本,城市的“盲流”自人类文明以来,人们就不断借助于自己的想像来描摹城市,尽管不同的时代赋予城市以不同的文化内涵但是人类自己对于城市的向往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想像。城市对于中国的乡土子民来说有着更重要的想像意义和价值追求,它不仅仅是物质繁荣取得生存空间的想像,同时也给予人们追寻身份转变实现自我价值和人格尊严的精神满足。可是身居城市的人,又难免会带一点伤感和农村人看起来的矫情。这个账本里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是记录了日常的开支和琐碎的思想,可是对自清和王才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王才把它当作了城市生活的缩影和精神的栖息地。而对于自清,或许是让空虚的内心暂时得到休憩的支点。所以小说文本从“对比”的这个层面进入到“寻找”阶段。王才和自清都走上了一条寻找之路,一个由农村走向城市,一个由城市走向农村,“王小才的父亲带着他们全家进城去了。他们坐的开往火车站的汽车与自清坐的开往乡下的汽车,擦肩而过”。不同的是进入城市的从此以城市为家,而进入农村的只是为了寻找自己迷失的一段记忆,他很快又会返回城市。乡下人进城追求物质上的利益之外,很大部分的目的都是盲目的,所以才有“盲流”之说。王才的盲目在于他对于城市的了解来自于那个账本,他向往的是自清的城市生活,他甚至不知道应该去那座城市,但他目的明确,就是去城市寻找文明和财富。与王才的盲目相比,自清进入乡下的目的清晰。作品中几次三番提到了自清的寻找,为了寻找它,自清“找了又找,想了又想”,最后才想起来可能是捐书的时候夹在旧书里了,少了这个账本,自清的生活并不受什么影响,可是“他的心里却一阵一阵地空荡起来,就觉得心脏那里少了一块什么,像得了心脏病的感觉,整天心慌慌意乱乱”,他跑到了扶贫办公室去找,希望书还没运走,可是书已经运走了,他只能查到它们被送到了甘肃。本来应该到此结束的寻找并没有停止,自清利用出差的机会费劲周折终于来到了小王庄,为什么寻找一个账本呢,作品中反复强调它的毫无价值,对它的不断寻找变成了寓意化的言说。在某种程度上说,城市是工业经济的产物,存有的只是政治、文化、金融中心的意义,城市人在这个浮躁与喧嚣的地方,在用理智支撑的水泥的群落生活过久了之后需要寻找让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所以这个对别人看来是无用的账本,对自清却是意义重大的,他已经把它视为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他对逝去的岁月的记录,是敝帚自珍的生活,更是是他的精神的寄托与栖息之地,因为少了其中的一本,一切都不再完整,过往的生命似乎也因此出现了断层,所以他非常的失落。这种失落是城市人的失落,是他们在满足了生存需要基础上出现的对于精神层面的要求。他找到了王才的家,可是却没有找回账本,因为他们一家已经进城了,他应该无法想象他们的进城正是由于他的账本带来的,但是他的心情开朗起来,尤其是看到王才写在门上的“一笔勾消时他所有的疙疙瘩瘩似乎一瞬间就都勾销掉了,他彻底地丢掉了账本,也丢掉了神魂颠倒坐卧不宁的日子”。为什么会有这种释然,有几种可能,也许是寻找过程中失落的心情得到了释放;也许因为目睹了贫困地区的生活,为自己寻找一个账本却跋山涉水的寻找感到可笑;也许是知道账本在王才一家的手上,虽然没有拿回,但心灵中有了归宿感。作品借此写出了城市人的普遍存在的迷惘窘迫和焦虑感。三农村的农民生活作为城市的对立面,乡村注定要成为现代化历程中需要抛弃的落后对象。城市化已经成为现代化的代名词,而出生于农村似乎意味着与生俱来的悲剧。王才进入城市,实际上是农民对现代化的一种追赶,或者说是对于悲剧命运的反抗。农民可以通过自由的方式进入并居住在城市,当他们加入这个群体,以廉价的劳动力取得物质生活的改善,他们不是城市的主宰者,只是暂时的栖身于此,生存的尊严无从谈及。与诸多到城市中不适应和自卑的农民相比,王才很满足,城市的生活不再是通过账本想象的,他伸手可以摸到。虽然他只是生活在城里,过的并不是城市人的生活,只能租住在自清家所在高档小区的一个车库里,那里闷不透风,可是他觉得很好,而且有一台捡来得吊扇,更让他觉得城里真是好,连吊扇都能捡的到,城里还可以捡到各种东西,菜市场有别人扔掉的青菜叶子甚至是鱼,即使是收废品也可以赚到比乡下多几倍的钱。在城里人看来倍感心酸的事情在他觉得都不错,都很满足。这一描写展现出现代生活的真实一面,农民的生活面貌和他们朴素的物质愿望,在刚刚获得了最初的物质利益的王才一家沉浸在他们看到的城市生活的一角的欣喜中。自清的账本就是他心目中的城市,是他的百科全书,他只要空闲下来,就会去看这个账本。虽然“现代社会的身份主要取决于经济成就,身份的得失非常不确定,致使人们经常处于焦虑状态”。但是刚走进城市的王才们通过自己所从事的劳动来维持生计,还无暇顾及其他,所以他们还没有焦虑。小说中的语言正是范小青一如既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