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与《色戒》的不同_第1页
《色,戒》与《色戒》的不同_第2页
《色,戒》与《色戒》的不同_第3页
《色,戒》与《色戒》的不同_第4页
《色,戒》与《色戒》的不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色,戒》与《色戒》的不同

2007年9月,李安导演的《色戒》在第64届巴黎电影中获得了最佳电影金石奖。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版《色·戒》改编于张爱玲的一部并不被人们所熟知的短篇小说《色,戒》。这部引起轰动被视为年度华语电影中最重要的作品同原作相比究竟有哪些动人之处?作为电影和小说在表现同一题材上有什么不同?电影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为了解答这些问题,笔者对小说《色,戒》与电影《色·戒》进行了研究比较,以期归纳出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思考。一、“色戒”:塑造故事的结构张爱玲的小说惯用传统的叙事手法去演绎人和事,内容跳跃度不大,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不多。但张爱玲曾做过编剧,所以她的某些小说极具电影感。《色,戒》同张爱玲其他小说传统的叙事结构不同,其电影感不只表现在对颜色、形状的堆砌描摹上,而且模仿使用了电影里常用的蒙太奇手法;王佳芝的回忆并不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这又借鉴了意识流的手法。小说《色,戒》的顺序是:“现在时间”暗杀当天与易太太打牌——“过去时间”香港结识易太太——“过去时间”上海重逢易太太——“现在时间”暗杀当天与易太太打牌——“现在时间”咖啡馆——“过去时间”上海接近易先生——“过去时间”香港演话剧——“过去时间”香港策划第一次暗杀——“过去时间”香港结识易太太——“过去时间”易先生搬回上海——“过去时间”上海策划第二次暗杀——“现在时间”珠宝店。电影《色·戒》的顺序是:“现在时间”暗杀当天与易太太打牌——“现在时间”咖啡馆——“过去时间”香港演话剧——“过去时间”香港策划第一次暗杀——“过去时间”香港结识易太太——(增加)“过去时间”香港结识易先生——“过去时间”易先生搬回上海——“过去时间”上海策划第二次暗杀——“过去时间”上海重逢易太太——“过去时间”上海接近易先生——“现在时间”咖啡馆——“现在时间”珠宝店。从以上可以看出,小说《色,戒》这样的跳跃式叙事不太符合张迷的阅读习惯,过去主流评论多放在张爱玲的长中篇上,对《色,戒》中叙事的跳跃、题材的敏感、观点的模糊却忽略了。电影《色·戒》基本按照小说的结构,局部作了调整,把回忆“过去时间”都集中在咖啡馆进行,把两个咖啡馆合成一个,这样既保留了小说的电影感,也使整个脉络更为清楚。李安不是没有看懂小说的意思,而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复制张爱玲,这也是他的聪明之处。电影是小说的再创造,他只拿了张爱玲《色,戒》的框架、台词、情景,用来讲自己想讲的事情。张爱玲受传统好莱坞电影影响颇深,小说和好莱坞电影一样具有故事性。然而,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极为隐而不张,电影要把小说中所有轻描淡写或点到即止的故事细节变成有血有肉的情节,就需要增加小说没有的情节,也算是导演在为小说中未交代的内容补白。香港戏剧导演林奕华对此评价为:“我先不去讨论这个电影最后有多成功,但我觉得这个做法是对的,起码我可以在这里看到李安和他想讲的主题,而不会导演迷失了,小说也不见了,最后只剩一团迷雾。”李安把张爱玲小说中“虚”的部分都落实了,忽略之处完整了。李安的电影《色·戒》相比国外同类题材电影《摩菲斯特》等,其刻划摇曳在魔鬼与普通人之间的人性的复杂程度,确实远逊后者。但由于改自张爱玲且杂糅了浓厚的中国元素,因而变得更好看,所以该电影还得了一个摄影奖。电影《色·戒》把小说丰满化了,也简单化了。小说的题目最初就是《色·戒》,当时的编辑改为《色,戒》。其实张爱玲最初《色·戒》的“色和“戒”是并列式,即此消彼涨的关系;而经当时编辑的《色,戒》,“色”和“戒”则是递进式,“戒”是“色”的否定和强调。李安改了回来,仍以《色·戒》命名,似乎可理解成对张爱玲本意的表现。电影基本按照小说的顺序发展,王佳芝最后的暗杀行动与她的回忆交错运行,使小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蒙太奇效果。麻将桌、戒指展览会、“黑斗篷”上“横牵”的“金链条”、土黄厚呢窗帘……电影扣紧这些细节的真实,尽量还原小说的年代。本届电影评委会主席张艺谋说,把金狮颁给李安,一个主要原因乃是由于李安还原年代上的真实。李安确实下了很大力气寻找、制作符合当时的道具和布景,在细节上完全忠实原著和历史,但细节上的忠实不等于思想的忠实,电影实际是以小说的框架另外搭造自己的故事。电影像是小说的读后感,改编长篇小说是做减法,改编短篇小说是做加法,李安就是这样一次次地做着加法。电影《色·戒》最根本的改动在于小说悲剧性的减化。小说开头描写牌桌上:“昨天我们到蜀腴去——麦太太没去过。”易太太告诉黑斗篷之一。“马太太这有好几天没来了吧?”另一个黑斗篷说……她立即瞥了两个黑斗篷一眼,还好,不像有人注意到。这里的“黑斗篷”虽然只是简单借代,但可以立即让人联想到鲁迅的《示众》、《药》等“看客系列”。如果说鲁迅着力塑造了“看客”形象,张爱玲则在小说中以“观众”和“演员”相对应。小说《色,戒》中只有王佳芝和她的同学们有名字,其余人,易先生、易太太、马太太、廖太太、曹副官,包括老吴等,都仅仅以姓氏称呼。张爱玲喜爱电影戏剧,这样安排绝对是有意为之,目的是突出呈现剧场效果,仿佛灯火通明的舞台上,“演员”王佳芝和同学们在卖命地演出,易先生、易太太、老吴等“观众”在黑暗的台下欣赏。演员是有名字的,观众是没有名字的,然而演员在舞台上演出小戏时,观众和演员却一起在时代的舞台上演出大戏。青年学生凭借着青春与激情付出热血,却浪费在残酷与冷血的观众身上。男学生的匹夫之勇、女学生的妇人之仁,怎敌深不可测的政治漩涡?舞台如同祭坛,“演员”是“观众”的牺牲品。就像鲁迅的“看客”是在间接地吃“人血馒头”,而张爱玲的“观众”,那些没有名字的人都在直接地进行“谋杀”。在张爱玲看来,战争、政治、时代的变化都折射和包含在人性里面,无不体现了“惘惘的威胁”。因而,“张爱玲的作品中的贵族气,隐藏着式微破落的颓势;对私人生活的关注似乎很犬儒,实有悲悯之心;对价值的消解,体察女性的背后,是对人性近乎残酷的解剖”。尽管张爱玲写作的题材范围不大,然而小的范围未必就不能体现大的格局。这种“对人性近乎残酷的解剖”,解剖的角度和鲁迅不同,但在某种意义上,其解剖的深度是可以同鲁迅遥相呼应的。在电影里,“易先生”有了名字“易默成”,身份由“观众”变成“演员”,主角由王佳芝一人变成两人,这样一来,“惘惘的威胁”减弱了、甚至消失了,人性的悲剧简化为性格悲剧。张爱玲的旧瓶,装上李安的新酒。二、角色转换李安认为张爱玲小说是起点,于是其影片乃按照“小说是张爱玲自传”的理解来作加法的,由此二者在人物形象上也发生了变化。1.是戏剧与本质的统一电影中增加了在老吴和邝裕民面前,王佳芝突然情绪失控,歇斯底里地大声嚷着:“……他不但要往我的身体里钻,还要像条蛇一样的,往我心里面越钻越深……”这段激情爆发借人物之口突兀地说出,显得非常不含蓄熨帖,脱离角色性格,似乎可看作《卧虎藏龙》通篇莎士比亚式对白的翻版。这种独白是张爱玲小说不会出现的,这也是李安最脱离张爱玲的地方。由此可看出李安把矛盾冲突明显化,使影片更通俗易懂。据李安自述,刚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戏剧系就读时,他在戏剧上所经历的“天地翻转的文化冲击”是“我感觉才接触到真正的西方戏剧,整个扭转了我对戏剧的观点……西方戏剧喜用冲突来做手段,求取净化和升华,这似乎和我们的教养很不同……其实就是冲突,就是讲个人意图的最大伸张。‘不顺’才造成戏剧性,戏剧的产生不是靠平衡、和谐,是相反的”。正是李安多年的美国求学和工作经验,造成了与同为台湾导演的侯孝贤的乡土特色、中国风味之较大差异。电影中王佳芝这一段表白既带有明显的戏剧特点,又照顾了美国主流观众的欣赏习惯。小说中王佳芝在咖啡馆等易先生时:“她又看了看表。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一道裂痕,阴凉地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张爱玲第一次会见胡兰成,丝袜上不小心出现了裂痕。关于此还和胡兰成有一番对话。事隔多年,这种沮丧心情的意象被张爱玲写进了小说。如果说易先生是胡兰成的虚构“同事”,那么“丝袜事件”则是张爱玲的真实经历。这种不祥的预感真实而准确,为以后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关系打下伏笔,而且多年以后在王佳芝身上重现,暗示自己和王佳芝一样,死于胡兰成及易先生之手。张爱玲自述:“一句话没说完已经觉得多余。”用在小说里,整篇到处都是她惯用的“半截子话”、“曲笔”、“埋伏”,惜字如金,蜿蜒迂回,这里已经是最大程度的“泄密”。张爱玲的故事大都取材于生活真实,在这部被看作张爱玲自传成分的小说里,她想告诉读者真像却又意图遮掩,不吐不快、欲说还休。纠结、缠绕共同构成隐讳的迷宫,就像阅读利用心理战术找出罪犯的推理小说,看得到的人物除了小说中的几位,还有作者张爱玲;看得到的除了字里行间的虚构,还有发生过的真实。这是张爱玲最为晦涩难懂的一部小说。张爱玲在序言中承认,这个故事“屡经彻底改写”。无论写作的最初动机是利用故事坦明心迹或是在写作过程中对故事感同身受,读者都需拨开重重云山雾罩,努力看到作者试图让读者明白的一切。2.《李安》两句诗所反映的李安的内容电影增加了王立宏声嘶力竭的叫喊:“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要去杀汪政府的易先生。这两句诗正是汪精卫早年刺杀清载沣亲王失败被捕入狱时所写,用在这里足见李安的讽刺。正如李安所说:“邝裕民是年轻时的易先生,易先生是中年后的邝裕民。邝裕民、老吴、易先生是一个男人一生的三个阶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色”与“戒”:反常性的一谈电影的点题则在最后:小说中没有名字的“易先生”到了电影结尾在判决书上签名“默成”,可理解成“易先生”的名字,有“丁默村”的“默”和“胡兰成”的“成”之意,还可理解成“默许”之意。补充了易先生的名字,可以看作李安对小说具有张爱玲自传成分的最大认同,易先生身上投射了胡兰成的影子。小说里,易先生、邝裕民、梁闰生、老吴,他们都是男人。邝裕民是话剧导演,他要把自己在排演话剧时表现的领袖风度、激情和热血带入“暗杀话剧”中。他以爱国的名义满足自己表现欲,在保证自己“高尚”领袖身份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对他有好感的王佳芝,设下美人计,甚至把王佳芝拱手“让给”梁润生。梁润生是一个猥琐的人,好事却“不得不”落在他头上。老吴则是:一个姓吴的——想必也不是真姓吴……利用学生的同时更利用王佳芝,最后学生全部枪决了,却只有他跑得无影无踪。在电影中,每个人物都被放大了,邝裕民的戏份尤其加强很多,铺排了邝裕民和王佳芝的对手戏,基本上演变成王佳芝和易先生、邝裕民的三角恋。商业角度考虑,隐性的说明,易先生是色,邝裕民是戒。王佳芝是个好演员,当崇高的目的、真实的上层生活同自己的女主角地位相结合,她陶醉了,于是自己的牺牲也是值得的。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易先生突然搬回了上海,计划落空,戏没演完不得不中断。王佳芝从舞台上回到了现实,她明白过来,懊悔了。第一次出演“暗杀话剧”,别人都没有损失,除了她。所以,第二次,或许有一些隐隐的报复的成分,在“同志们”那里失落的,在“敌人”那里得到了补偿。重头戏在易先生,他的权力与他本人多少是分不开的。对女人,礼也是非送不可的,不过送早了就像是看不起她。明知是这么回事,不让他自我陶醉一下,不免怃然。而易先生则是“悲哀”和“讽刺”,“明知是这么回事”,认为不过是又一桩钱色交易。但王佳芝看着易先生那种“温柔怜惜的神气”,想“这个人是真爱我的”,终于方寸大乱,全面崩溃。王佳芝的错觉,造成了白白陪上了性命。且看易先生在枪毙了王佳芝后怎样悼念她和为自己开脱,颇有旧式文人歌咏“美人救英雄”之感,就像周朴园抛弃了鲁侍萍还要在家里挂上她的画像。看看胡兰成《今生今世》人们就会知道,这里的易先生活生生就是胡兰成的翻版。电影里还增加了未出场的“父亲”角色,父亲也是男人,对自己的女儿,他是亏欠的。王佳芝父亲带着弟弟去英国并再婚却把她留在国内,这有张爱玲母亲的影子。老吴许诺行动成功后可以送王佳芝去英国,这也是李安为了强调小说带有张爱玲的自传成分而特意安排的。父亲、同学、恋人对自己的抛弃、利用和背叛,使王佳芝的感情一点一点往易先生身上转移,直到最后量变发生质变,她抛弃她的社会身份回归原始的女人身份。“色”与“戒”激烈交锋,“色”代表女性的、情感的,“戒”代表男性的、理性的。这个世界是由男人统治的理性规范的世界,王佳芝由“戒”到“色”,易先生由“色”到“戒”,清醒到最后的总是男人,男人的胜利往往是以女人的牺牲为代价的。三、“色戒”:从小说看电影小说《色,戒》与电影《色·戒》在艺术风格上的变化表现为由冷酷转为温暖的演绎。冷酷变温暖最明显地体现在小说的结尾买钻戒一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早期苍凉而中后期冷酷。李安的电影转向温暖主要体现在易先生的形象塑造上:不是小说中玩弄女人的色棍和冷酷无情的杀手,而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情有义,乱世情形下的被迫男人。选角有讲究,李安起用老戏骨梁朝伟首次出演反派,在电影中一开始就赢得观众同情。老戏骨搭配新人的组合十分符合小说中易先生和王佳芝的关系定位。电影《色·戒》比之小说《色,戒》,是误读还是超越?在笔者看来,小说是好小说,电影是好电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是张爱玲给李安灵感,是小说给电影灵魂。如果《色·戒》这个剧本不是改编自张爱玲,那么,其现有的精彩则很可能会减去几分。正是因为电影《色·戒》有小说《色,戒》的支撑,这部影片才会在国内外市场上既拥有极大的争议又获得了巨大的效益,同时也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评价之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