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总结2_第1页
统考版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总结2_第2页
统考版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总结2_第3页
统考版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总结2_第4页
统考版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总结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板块总结启智慧融会贯通与中外关联坚持唯物史观,聚焦家国情怀一、向西方学习潮流下的中国(一)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1.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1)国际背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殖民地。(2)瓜分狂潮《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列强在19世纪末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美日对中国的争夺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侵略,美日乘机加紧侵略中国,并成为在中国争夺的主要对手,而日本成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2.中国的转型(1)民主政治的发展①晚清政府的政治改革: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的改革主张。统治阶层中以光绪皇帝为核心,决心改革,但是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破坏,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20世纪初,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了“立宪”改革(清末新政),企图消除革命运动。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辛丑条约》签订后,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随后成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下,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③中央集权的削弱: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地方督抚势力增强,地方分离倾向开始形成。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局面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地方势力的壮大。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被推翻,社会秩序失控,最后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①初步发展:《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②“短暂春天”: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发展的春天。(3)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①维新思想: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主张,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②三民主义:《辛丑条约》签订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彻底清算儒家传统文化,使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思想层面。(4)社会生活的变迁①中华民国成立后,强制剪辫,禁止缠足,提倡平等的生活习俗,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②新文化运动期间,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妇女解放,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变革。3.对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四点规律性认识(1)推动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转型的动力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严重的民族危机,另一个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决定了中国人民的两大诉求:第一是民族独立,第二是民主富强。(2)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本质上是向近代化迈进,政治上体现为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体现为工业化、市场化;思想上体现为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生活上也发生了深刻变化。(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舞台的主角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在政治上发动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经济上掀起了实业救国浪潮;思想上发动了新文化运动,这些事件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4)这一时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已经孕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可以说这一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和外交政策(1)美苏“冷战”新中国成立时,美苏“冷战”对峙,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中国的外交政策。(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①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彻底消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维护了中国的民族独立。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淡化了外交关系中的意识形态色彩。2.新中国政治体制的形成(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特点的新中国政治制度基本形成。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2)政党制度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后,政治协商会议成为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途径。(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3.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1)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恢复后,1953年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2)三大改造的完成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新中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3)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新中国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与文艺方针(1)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2)文艺方针:1956年春,“双百”方针提出,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5.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新风尚①特点: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交通运输“一五”计划期间,内地的交通运输业获得较大发展,加强了沿海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6.对新中国过渡时期社会转型的四点认知(1)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社会经济基础的过程中都是从两个方面开展的: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进行工业化建设;第二、变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在过渡时期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的。(2)新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借鉴了苏联的经验,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治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借鉴了苏联的苏维埃体制;第二、经济方面,计划经济体制借鉴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第三、科技教育方面,大力发展军事科技,偏重理工科教育。(3)计划经济体制,是落后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计划经济也存在着众多的弊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就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4)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三)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1.世纪之交世界发展的趋势政治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更加明显科技20世纪末,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革命引领世界进入信息时代2.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和外交政策拨乱反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着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完善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依法治国”颁布1982年宪法,并以宪法为核心,逐渐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基层民主选举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新时期外交奉行不结盟政策,争取与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积极参加国际双边、多边外交活动3.改革开放的历程(1)对内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对内改革进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国有企业改革1984~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1992年以后,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1世纪初,我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对外开放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②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4.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于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继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2)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始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结束了姓资姓社、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引领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3)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自中共十五大以来,拨开公有与私有、人治与法治的迷雾,在财产民有、法制建设方面为建立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基础。5.新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1)思想: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文化:恢复高考,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科技走向世界。6.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在衣食住行、休闲娱乐、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互联网广泛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7.对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的四点规律性认识(1)本次社会转型从经济领域开始,很快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领域,虽然不像政治运动那样轰轰烈烈,但是,其深刻程度是任何一次革命都无法比拟的。(2)本次社会转型重点表现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但是,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并非西方化,而是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3)本次社会转型从进程上看,表现为渐进性的特点,从点滴开始,逐渐积累,最后达到质变的效果,避免了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动荡,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4)任何一次社会转型都会带来利益的再分配和社会阶层的分化,这是社会转型期容易造成社会动荡的原因所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例外,这需要政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强力破除改革的阻力。二、中外关联研究历史·大背景下探究原委(一)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近代工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产生;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列强资本输出,扩张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2.政治上——各阶级、阶层抗争探索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侵略: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抗争探索:爱国官兵反抗、太平天国运动抗争探索: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开眼看世界”,西学东渐;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太平天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立宪共和、实业救国思潮;新文化运动;思想观念进一步变化(二)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1)“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控制,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发展良机,民族工业蓬勃发展,呈现出“短暂的春天”。(2)突出特征①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②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本国资本。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下,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③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这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3)进步作用①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提高了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②使生产走向集中,对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加强工人阶级团结、革命的发动,都有重要作用。③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使中国的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①企业内迁:抗战爆发后,不少民族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历尽艰险将企业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本毁灭,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③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的需要,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①美国的经济掠夺: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等特权。之后,美国对华大量进行商品输出,排挤了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为“新二十一条”。②官僚资本膨胀: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的生存环境。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使民族工业的产品滞销。(三)冷战局势的发展演变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阶段新中国外交美苏两极格局形成(1949~1955年)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美苏争霸、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美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两个拳头打人”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美苏争霸中,美攻苏守(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缓和,中美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1991年后至今)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对外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四)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1.明清时期——“受益者”(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此时的中国,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不可能置身于世界经济潮流之外。在早期的东西方交往中,中国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早期世界市场客观上的“受益者”。(2)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有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3)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如纺织品、瓷器、香料、染料等。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2.近代中国——“被动者”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战火,中国开始了被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两次鸦片战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